一、全国猪肉价格实时播报:均价微跌,区域分化加剧
(一)全国均价终结三连涨,环比微跌 0.3%
9 月 12 日,据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监测数据显示,猪肉平均价格为 19.88 元 / 公斤,较前一日下降 0.3%,至此连续三日的小幅上涨趋势结束。从周度数据观察,近一周均价为 20.1 元 / 公斤,同比下跌 5.6%,自 2025 年以来的震荡下行态势得以延续。农业农村部监测表明,当日河南金牛大别山市场报价最高,达 30 元 / 公斤;江苏无锡天鹏市场报价最低,为 13 元 / 公斤,南北价差高达 17 元 / 公斤,创下年内新高。
(二)区域价格 “冰火两重天”:北方低价跑量,南方高价坚挺
北方主产区 “量增价跌”: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大宗价格为 16.8 元 / 公斤,天津何庄子市场为 19.2 元 / 公斤,河北唐山荷花坑市场为 23.5 元 / 公斤,均低于全国均价。山东凯盛国际物流城批发价为 23 元 / 公斤,相较于 8 月下跌 2 元 / 公斤。屠宰企业库存周转天数达到 18 天(正常水平为 12 天),压价收购现象较为普遍,300 公斤以上生猪出栏价较去年下跌 12%。北方地区作为主要生猪产区,养殖规模较大,生猪供应充足。近期气温逐渐降低,生猪生长速度加快,出栏量有所增加,而市场需求增长相对缓慢,致使供大于求的局面进一步加剧,进而导致价格下跌。
南方销区 “供需双紧”:广东佛山中南市场价格为 19.2 元 / 公斤,四川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为 16.69 元 / 公斤,福建福鼎市商贸业服务中心为 26.6 元 / 公斤。南方地区由于环保政策对养殖规模有所限制,本地生猪自给率不足 40%。加之临近中秋,烧腊、腊肠等对猪肉的需求激增,价格较北方溢价超 30%。但终端消费接受度边际下降,广州商超五花肉零售价突破 30 元 / 公斤,家庭采购量同比下降 15%。南方地区环保政策较为严格,对生猪养殖限制较多,使得本地生猪养殖规模难以扩大,自给率较低。而中秋佳节临近,烧腊、腊肠等传统美食制作对猪肉需求大幅增加。然而,由于价格过高,终端消费者接受程度逐渐降低,家庭采购量也出现明显下降。
二、三大核心因素驱动价格 “旺季不旺”
(一)供应端:产能过剩叠加进口冲击,低价货源压制市场
国产猪肉 “量增价跌”:2025 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量达 3.66 亿头,同比增长 0.6%,猪肉产量 3020 万吨(同比增长 1.3%),均创历史同期新高。山东、河南等地作为生猪养殖大省,受环保政策倒逼,上半年周出栏量环比增加 8%,本地屠宰场库存积压严重,被迫低价抛货。同时,肉牛产业也呈现扩张态势,上半年牛肉产量达 380 万吨,同比增长 4.8%。内蒙古、河北等地规模化养殖加速,部分牧场存栏量突破万头,导致市场供应阶段性过剩。此外,山东、河南等地淘汰奶牛大量流入市场,拉低生鲜牛肉价格,300 公斤以上肉牛出栏价较去年下跌 12%,进一步加剧价格下行压力。
进口牛肉 “低价倾销”:根据海关数据,2025 年 1-8 月,我国累计进口牛肉 160 万吨,同比增长 10.2%,进口均价 32 元 / 公斤,较去年同期下跌 15%。低价冻牛肉在北方批发市场占据 30% 份额,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其中,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凭借规模化养殖与低生产成本优势,300 天谷饲牛肉批发价仅 50 元 / 公斤,比国产牛肉低 20%,主要对中低端市场造成冲击;澳大利亚、新西兰高端谷饲牛肉虽价格略高,但品质稳定,受到高端餐饮与超市青睐,进一步挤压国产牛肉市场空间。
(二)需求端:中秋备货力度弱,猪肉替代效应显著
终端消费 “不温不火”:临近中秋,华北、华东等地区农贸市场牛肉走货量周增幅仅 3%-5%,远低于往年中秋前 15% 的平均增幅。北京某大型超市牛腩零售价 70 元 / 公斤,家庭采购量同比下降 10%,不少消费者表示,猪肉(19.88 元 / 公斤)、鸡肉(17.43 元 / 公斤)等价格亲民,性价比更高,会优先选择这些替代品。从消费结构来看,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年轻消费者更倾向于便捷、实惠的食材,牛肉烹饪复杂、价格高,购买频次降低。
餐饮端 “谨慎囤货”:餐饮行业作为牛肉消费大户,今年表现较为谨慎。潮汕牛肉火锅店订单量虽较去年同期增长 8%,但客单价下降 12%,商家为控制成本,纷纷改用价格低廉的进口冻肉,减少对本地鲜牛肉采购。西北拉面馆为降低成本,牛肉用量减少 20%,并推出低价鸡肉臊子面作为主打产品,导致牛肉需求进一步分流。此外,预制菜对传统餐饮造成冲击,不少餐厅引入牛肉预制菜品,减少鲜肉采购,降低运营成本。
(三)成本端:饲料高位与养殖亏损并存,价格传导机制失灵
养殖成本居高不下,是阻碍牛肉价格回升的关键因素。当前玉米价格 3480 元 / 吨、豆粕 4500 元 / 吨,较 2023 年上涨 35%,主要原因是国际粮食市场波动,以及国内大豆、玉米种植结构调整,供应偏紧。在此背景下,国内肉牛养殖成本攀升至 62 元 / 公斤,而当前牛肉批发价 65.68 元 / 公斤,扣除运输、屠宰等费用,养殖户每出栏 1 头牛仅盈利 300-500 元,中小散户亏损面达 40%。内蒙古养殖户表示:“现在卖牛勉强保本,压栏一天多赔 50 元,不如趁早出栏。” 成本难以向下游传导,产业链利润分配失衡,制约行业健康发展。
三、后市展望:短期震荡筑底,中长期看产能去化节奏
(一)短期(中秋 - 国庆):节日效应或催生 1-2 元 / 公斤反弹
中秋、国庆双节临近,通常是牛肉消费旺季,市场需求有望阶段性回升。华北、华东等地屠企为完成节前备货,可能会提高收购价格,预计提价幅度在 0.5-1 元 / 公斤,这将带动批发市场牛肉价格回升至 66-67 元 / 公斤。但南方高价区受限于当地消费能力,涨幅预计不超过 3%。而节后随着需求回落,价格或出现 0.5-1 元 / 公斤的回调。
(二)中长期(四季度 - 2026 年):产能去化决定价格走向
利好信号:从产能角度分析,若 2025 年冬季能繁母牛存栏量同比下降 5%,意味着后续肉牛出栏量将减少,市场供应压力得以缓解。叠加 2026 年进口牛肉关税提高 10%,进口牛肉价格优势减弱,市场份额将被挤压,国产牛肉有望迎来价格回升契机,预计价格有望回升至 70-75 元 / 公斤。
风险预警:然而,当前市场仍存在不确定性。若养殖户惜售,导致存栏去化缓慢,市场供应依旧充足,同时巴西牛肉进口恢复,大量低价进口牛肉涌入市场,价格或下探至 62-63 元 / 公斤,行业将进入深度亏损周期。卓创资讯分析师指出:“当前牛肉市场处于‘去产能初期’,预计 2026 年二季度后,随着中小散户加速退出,价格将逐步回归至成本线以上。”
四、消费者实操指南:错峰采购 + 品类优选,锁定高性价比牛肉
(一)北方消费者:趁低价囤货,聚焦高性价比部位
北方消费者可趁当前牛肉价格相对较低的时机进行囤货。牛腱子、牛骨等部位性价比颇高,牛腱子价格约 60 元 / 公斤,肉质紧实,富含筋腱,是卤制的绝佳选择,卤制后的牛腱子纹理清晰,切片后美观且美味,无论是作为家庭聚餐的凉菜,还是日常的下酒菜都十分适宜;牛骨价格在 35 元 / 公斤左右,用来煲汤能熬出浓郁鲜香的牛骨汤,营养丰富,可滋养身体。同时,应密切关注电商平台的 “中秋特惠” 活动,不少平台的冻牛肉折扣可达 8 折。家庭采购后,可将牛肉分切成合适大小,用保鲜袋密封好,放入冷冻室保存,这样既能避免中秋当天市场价格上涨,又能随时享用美味牛肉。
(二)南方消费者:区分 “鲜牛” 与 “冻牛”,优先本地直供
在南方,菜市场的鲜牛肉建议上午采购,此时牛肉新鲜度最佳,色泽红润,肉质富有弹性。带皮牛肉价格为 58 元 / 公斤,牛霖肉 65 元 / 公斤,这些部位肉质鲜嫩,纤维细腻,非常适合炒菜,简单翻炒即可出锅,口感嫩滑。若是吃火锅,进口冻品是不错的选择,例如澳洲 M3 雪花牛肉,价格 75 元 / 公斤,其雪花纹理丰富,脂肪分布均匀,涮煮后入口即化,且性价比高于国产鲜牛肉 30% 左右,能让消费者以更实惠的价格享受高品质牛肉。
(三)餐饮从业者:善用区域价差,开发差异化产品
北方餐厅可充分利用当地牛肉价格优势,推出 “卤牛肉套餐”。精选牛腱子等部位进行卤制,成本相较其他菜品可降低 20% 左右。搭配牛骨汤,既能提升套餐的丰富度,又能吸引食客,牛骨汤的浓郁香气能为餐厅增添独特风味。南方高端餐饮则可主打 “现切土黄牛” 概念,通过明档操作,让食客直观看到牛肉的新鲜度与切制过程,强化 “非预制” 概念,提升菜品品质感,客单价有望提升 15% 左右,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餐饮的需求。
结语:猪肉市场的 “冰火两重天”,谁在改写博弈规则?
2025 年 9 月的猪肉市场,正经历 “供应过剩与区域错配” 的深度调整。对于消费者而言,精准把握南北价差与节日节点,既能享受低价红利,也能规避高价陷阱;对于养殖户而言,加速淘汰低效产能、对接高端市场,或许是破局关键。当市场在震荡中重构供需平衡,唯有 “看清趋势、灵活应对” 的参与者,才能在这场 “猪周期” 博弈中占得先机。(数据支持: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卓创资讯、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