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牛肉均价稳定,区域市场分化明显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9 月 15 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牛肉均价为 65.66 元 / 公斤,与上周五价格持平,结束了此前两周的小幅波动行情。从区域市场表现来看,呈现出 “北稳南强、产区销区分化” 的格局。北方主产区内蒙古赤峰的批发价为 54 元 / 公斤,山东滨州为 61 元 / 公斤,价格延续低位震荡态势;南方销区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价格达 80.31 元 / 公斤,广东佛山为 73.5 元 / 公斤,较北方市场溢价超过 30%。这种区域分化现象与消费习惯以及物流成本密切相关。北方作为养殖集中区域,冻品库存消化缓慢(周转天数达 15 天),屠宰企业压价收购;南方由于餐饮旺季(如广东烧腊、四川火锅等消费场景)对鲜牛肉需求形成提振,再加上冷链运输成本因素,共同推高了终端市场价格。数据显示,全国牛肉批发市场最高价达 110 元 / 公斤(上海),最低价为 47 元 / 公斤(宁夏),价差创下年内新高。
二、供需两端博弈:供应收缩与需求疲软达成短暂平衡
(一)供给端:产能去化支撑价格,进口牛肉冲击减弱
国内产能深度调整:2023 - 2024 年期间,由于养殖亏损导致能繁母牛超量淘汰(淘汰率达 30%),2025 年上半年肉牛存栏量同比下降 2.16%,出栏量减少 12%,进而形成阶段性供应缺口。据卓创资讯分析,肉牛养殖周期长达 24 个月,能繁母牛的恢复需要 3 - 5 年时间,短期内供应偏紧的格局难以改变。
进口牛肉性价比下降:受国际粮价上涨影响,新西兰、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到岸价上升至 58 元 / 公斤,较 2024 年同期上涨 10%,国内外价差收窄至 7 元 / 公斤,低价进口肉对国产市场的压制作用减弱。8 月进口牛肉到港量为 12 万吨,同比下降 7.53% ,为近三年同期最低水平。
(二)需求端:节日备货提振有限,替代效应分流消费
中秋旺季 “量增价平”:团膳、商超备货使得牛肉交易量周增长 5%,但终端消费受到生猪(28 元 / 公斤)、鸡肉(17.5 元 / 公斤)低价替代的影响,家庭采购量仅微增 2%。北京新发地市场反馈,30 元 / 斤以下的低价牛肉占比扩大至 40%,这反映出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有所提升。
餐饮端结构分化:高端餐饮(如西餐厅、精品火锅)对雪花牛肉、牛腱子等产品的需求较为稳定,价格维持在 70 - 90 元 / 公斤;大众餐饮则更倾向于采购低价碎肉(55 - 60 元 / 公斤),从而拉低了综合均价。
三、成本与政策双重作用,市场面临 “稳价困境”
(一)养殖成本高企,亏损引发惜售情绪
玉米、豆粕价格虽保持稳定(玉米 2359 元 / 吨,豆粕 3070 元 / 吨),但雏牛苗价格上涨 20%,育肥期成本达到 63 元 / 公斤,已接近当前批发均价。中小养殖户每出栏一头牛亏损 2000 - 3000 元,部分地区出现 “惜售挺价” 现象,山东、河南周度出栏量环比下降 8%,对价格形成支撑使其不下滑。
(二)政策组合拳稳定市场预期
自 8 月以来,农业农村部密集出台相关措施:启动进口牛肉保障措施调查、加大对规模养殖场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屠宰加工企业与养殖户对接。卓创资讯分析师指出,政策的核心在于 “去产能、稳供应”,预计 2025 年四季度育肥牛出栏价或运行在 27 - 28.15 元 / 公斤,间接支撑牛肉批发价维持在 65 - 67 元 / 公斤区间。
四、后市展望:短期震荡筑底,长期拐点渐近
(一)短期:供需错配下难破 “稳中偏弱” 格局
中秋过后至国庆之前,消费进入淡季,冻品库存消化压力加剧,预计牛肉价格或下探至 65 元 / 公斤。但养殖端亏损扩大可能引发新一轮去产能,形成 “供应收缩 - 价格止跌” 的自我修复机制,10 月之后或进入 64 - 66 元 / 公斤的窄幅震荡区间。
(二)中长期:产能周期与消费升级催生涨价动力
2026 年春节后,随着 2023 年能繁母牛去化的滞后效应显现,肉牛供应同比增幅将收窄至 5% 以下,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同时,冬季火锅旺季、居民蛋白质消费升级(牛肉消费量年增 4.29%),叠加进口牛肉成本上升等因素,牛肉价格有望温和上行,优质品种或率先突破 70 元 / 公斤。
给市场参与者的建议
消费者:当前阶段是采购高性价比牛肉的窗口期,建议关注低价产区(如内蒙古、河北)的冷鲜产品,或趁节日促销活动囤货冻品。
养殖户:应借机淘汰低效母牛,补栏优质品种(如西门塔尔牛),并探索 “养殖 + 屠宰” 一体化模式,以减少中间环节损耗。
加工企业:需加大预制菜(如牛肉丸、卤牛肉)的开发力度,利用当前原料价格较低的优势抢占市场份额,同时布局高端礼盒产品以对接节日市场需求。
结语:价格持平是周期转换的信号
2025 年 9 月的牛肉价格持平,并非简单的供需平衡,而是产能去化、成本支撑与政策干预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行业而言,这是 “挤泡沫” 的阵痛期,也是向规模化、品质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市场从 “量的扩张” 转向 “质的竞争”,那些能在震荡中坚守产能、优化结构的参与者,终将在新一轮 “牛周期” 中占据主动地位。市场参与者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