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猪市场现状:价格持续下行,仔猪价格逼近成本线
(一)生猪价格:旺季表现不佳,全国均价跌破成本线
近期,生猪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下行态势。据 Mysteel 农产品监测数据,截至 9 月 13 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为 13.24 元 / 公斤 ,与月初相比,在短短十几天内便进入加速下跌阶段,跌幅达 4.8%。从地域分布来看,东北、华南等地价格领跌,其中辽宁生猪均价已降至 12.8 元 / 公斤,广东也跌破 13 元 / 公斤。在此价格水平下,部分散户猪场自繁自养每头猪亏损超过 150 元,即便行业内头部企业也已逼近盈亏平衡点。
在往年同期,随着气温降低,居民对猪肉的消费需求通常会有所增长,生猪价格往往会迎来上涨行情。然而今年情况反常,市场需求并未出现明显提升,养殖户所期待的 “金九银十” 旺季行情并未如期而至。以餐饮行业为例,其作为猪肉消费的重要力量,今年不少餐厅的客流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无显著增长,对猪肉的采购量也难以实现提升。
(二)仔猪价格:半年跌幅达 40%,超 30% 养殖户停止补栏
仔猪市场同样面临严峻形势,呈现同步下行趋势。当前,7kg 断奶仔猪均价为 284.29 元 / 头,环比上周大幅下跌 9.95%,与 7 月中旬相比,累计跌幅高达 40%,同比下跌 29.43%。山西、湖南等地主流价格在 270 - 300 元 / 头,已接近 260 元 / 头的成本线。
一位来自山东的养殖户表示:“4 月时抓一头仔猪需 500 元,而如今不到 300 元都乏人问津。目前中小散户基本都停止补栏,大家都担忧养殖后会面临更大亏损。” 据了解,目前超过 30% 的养殖户已停止补栏,其余养殖户大多持观望态度,不敢轻易进行补栏操作。
二、三重压力交织:供需失衡背后的深层矛盾
(一)供应端:产能过剩进入 “兑现期”
能繁母猪去化缓慢:能繁母猪作为生猪供应的源头,其存栏量直接决定未来一段时间的生猪出栏量。截至 7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达 4042 万头 ,虽较峰值有所下降,但仍超出正常保有量 3.6%。按照 10 个月的传导周期计算,这意味着 9 - 10 月的生猪理论出栏量将同比增加 15%。
从实际出栏数据来看,各大集团猪场出栏量呈现显著增长态势。牧原股份 8 月销售商品猪 700.1 万头,同比增长 27.10%;温氏股份销售生猪 324.57 万头,同比增长 37.88% 。这些大型企业凭借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猪源过剩的压力。
2. 出栏体重逆势增加:在猪价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养殖户本应加快出栏节奏以减少损失。但实际情况却相反,不少养殖户抱有 “赌一把” 的心态,期望猪价触底反弹,进而选择继续压栏惜售,导致生猪出栏均重不断增加。据统计,生猪出栏均重已从年初的 118 公斤攀升至 125 公斤,单头猪肉供给量增加了 6%。这无疑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的供应压力,使本就供过于求的市场局面更为严峻。
(二)需求端:旺季需求出现 “断崖式” 萎缩
消费复苏不及预期: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开学季,并未给猪肉市场带来明显的提振作用。虽然开学初期学校食堂等集体采购需求有所增加,但这一利好效应较为短暂。随着时间推移,终端白条肉批发价较上周下跌了 2%,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商超猪肉销量同比下降了 12%,家庭消费逐渐回归理性,未出现预期中的爆发式增长。
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消费者对于猪肉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健康饮食,减少了对猪肉的摄入量;另一方面,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使得消费者的购买力受到一定影响,在选择食品时更加谨慎。
替代品分流明显:除自身消费需求变化外,猪肉还面临来自替代品的激烈竞争。目前,禽肉、牛羊肉等替代品价格处于低位运行状态,使得消费者在购买肉类时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为实惠的替代品。美团数据显示,9 月前两周鸡肉订单量同比增长 15%,而猪肉订单量则同比下降 8% ,消费替代效应显著。
这种替代效应不仅体现在家庭消费领域,在餐饮行业同样明显。许多餐厅为降低成本,纷纷调整菜单,增加了禽肉、牛羊肉菜品的比例,减少了对猪肉的采购量。
(三)市场情绪:悲观预期下的 “踩踏式” 出栏
中小散户集中抛售:面对持续下跌的猪价,中小散户的心理防线逐渐崩溃。他们担心价格进一步下跌导致亏损加剧,于是纷纷选择集中抛售手中的生猪。在河北、河南等地,500 头以下的散户出栏量周增 30%,部分猪场甚至以低于成本价 12.5 元 / 公斤的价格抛售。这种恐慌性抛售行为进一步压低了猪价,形成了 “越卖越跌,越跌越卖” 的恶性循环。
二次育肥彻底熄火:曾经在猪市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二次育肥,如今已彻底陷入停滞。二次育肥是指养殖户购买仔猪或标猪进行短期育肥后再出售,以获取差价利润。然而,当前标肥价差已缩至 0.2 元 / 公斤 ,二次育肥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亏损率高达 85%。在山东、河南这些去年二次育肥较为火爆的地区,当前二次育肥量不足去年的 1/5。
二次育肥的熄火,不仅减少了市场对生猪的需求,还使得大量原本被二次育肥户囤积的生猪集中涌入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应压力。
三、历史对比与未来推演:底部深度及见底时间分析
(一)历史周期对比:或重现 2023 年磨底行情
回顾 2023 年的仔猪市场,也曾经历剧烈的价格波动。上半年,仔猪价格处于高位运行,不少养殖户积极扩大养殖规模,期望获取丰厚利润。然而,进入下半年后,市场形势急剧转变,仔猪价格开始持续下跌,许多养殖户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陷入亏损困境。
今年的情况与 2023 年极为相似,尤其是从 7 月下旬开始,仔猪价格加速下跌,累计跌幅已接近 40%,与 2023 年同期跌幅几乎相同。从时间节点来看,2023 年仔猪价格在 10 月底至 11 月上旬跌至阶段性低点 141.43 元 / 头 。按照这一历史走势推断,今年仔猪价格很可能在相同时间窗口触底,且价格极有可能下探至 150 元 / 头以下。这对广大养殖户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考验,他们需在这段时间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
(二)底部支撑因素:三大力量有望形成托底效应
集团场控量保价:面对持续下跌的仔猪价格,部分大型养殖集团已采取行动,通过控制仔猪外销量来稳定价格。温氏、新希望等头部企业已纷纷减少仔猪外售,转而将更多仔猪用于自主投苗。据行业数据显示,预计 9 月仔猪市场供应量环比将减少 10%,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上仔猪供过于求的局面,减轻了短期抛售压力,为仔猪价格提供了一定支撑。
放养模式刚性需求:近年来,放养模式在生猪养殖行业逐渐兴起,其发展壮大也为仔猪市场带来一定稳定性。随着 12 月养殖端集中出栏,空栏率预计将提升 15% 。为保证年后生猪的出栏量,春节前补栏旺季可能会提前启动。在此期间,放养公司对仔猪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形成阶段性利好,推动仔猪价格回升。
政策潜在托底:国家对生猪市场的稳定一直高度关注,近期发改委已对生猪市场展开调研,释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按照以往经验,当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时,政府可能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市场。不排除 10 月启动冻猪肉收储的可能性,历史数据显示,冻猪肉收储通常可使价格提升 1%-3% ,这对于处于低迷状态的仔猪市场而言,无疑是有力的提振。
(三)不确定性风险:产能去化进度成为关键因素
尽管存在上述支撑因素,但仔猪市场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其中产能去化进度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未来仔猪的供应量,如果 9 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降幅超过 1% ,这意味着生猪产能将得到有效控制,2026 年一季度生猪供应压力将得到缓解,猪价有望提前反弹。在这种情况下,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将会提高,仔猪市场也将迎来转机。
然而,如果能繁母猪去化不及预期,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将继续保持高位,猪价可能会在 13 - 13.5 元 / 公斤区间持续震荡至 2026 年中。在这种长期低迷的市场环境下,养殖亏损周期将进一步延长,养殖户的经营压力将越来越大,仔猪市场也难以摆脱困境。
四、给养殖户的实操建议:三阶段策略应对市场 “寒冬”
在当前生猪市场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下,养殖户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为帮助养殖户更好地应对这一困境,实现平稳过渡,特梳理一套涵盖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的实操建议,供养殖户参考。
(一)短期策略:止损与降本同步推进
及时出栏:对于体重超过 120 公斤的肥猪,养殖户应果断把握价格相对较高的时机,逢高出栏。在当前猪价持续下跌的行情下,继续压栏将导致养殖成本不断增加,亏损进一步扩大。以河南一位养殖户为例,其原本期望猪价上涨而将肥猪压栏一个月,结果每头猪不仅多消耗了 50 元的饲料成本,最终出售时价格还比一个月前低了 100 元,一头猪就多亏损了 150 元。此类案例在市场中较为常见,充分体现了及时出栏的重要性。
降低养殖成本:采用低蛋白饲料配方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牧原、双胞胎等大型养殖企业已率先推广低蛋白饲料,将豆粕占比降至 18% ,通过添加合成氨基酸来平衡营养。据测算,采用这种低蛋白饲料配方,每头猪可节约成本 20 元左右。对于一个年出栏 1000 头猪的养殖场来说,一年就能节省 2 万元的饲料成本,这在利润微薄的当下,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费用。此外,养殖户还可通过优化养殖流程、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加强疫病防控等方式,降低其他方面的养殖成本。
(二)中期布局:关注两大关键时间窗口
10 月底仔猪抄底:根据市场走势预测,10 月底仔猪价格有望跌至 150 - 200 元 / 头的低位。此时,对于有养殖计划的养殖户而言,是难得的补栏时机。补栏后,按照正常养殖周期,这批仔猪将在 2026 年 4 月左右出栏,刚好避开春节前后的供应高峰。在 2024 年的市场行情中,就有部分养殖户抓住仔猪价格低位的机会补栏,在次年 4 月出栏时,成功避开价格低谷期,实现了盈利。
关注能繁母猪去化数据:每周四是农业农村部发布能繁母猪存栏数据的时间,养殖户应密切关注这一数据的变化。如果连续两周能繁母猪存栏量出现减少,这往往是生猪周期拐点临近的重要信号。一旦周期拐点到来,猪价将迎来上涨,此时养殖户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出栏计划,提前布局,抢占市场先机。
(三)长期转型:向 “降重 + 合规” 寻求效益增长
推广 “轻量化养殖”:将生猪出栏均重控制在 115 公斤以内,不仅可缩短单头养殖周期 15 天左右,还能使饲料成本减少 8%。这是因为随着生猪体重增加,其饲料转化率会逐渐降低,养殖成本也会相应增加。“轻量化养殖” 还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猪肉的品质和口感,增强市场竞争力。
申请环保补贴:对于年出栏 500 头以上的猪场,在山东、江苏等地,可积极申报粪污处理设施补贴,最高可覆盖 30% 的设备投入。这不仅有助于猪场改善环保设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降低猪场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一些猪场在申请到环保补贴后,利用补贴资金购置了先进的粪污处理设备,实现了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既获得了经济效益,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结语:在 “至暗时刻” 等待产能出清的曙光
当前生猪市场的低迷,本质上是产能过剩与周期调整的必然过程。对于养殖户而言,盲目压栏不如理性止损,应密切关注政策信号并加强成本管控;对于行业而言,这轮深度调整正加速低效产能出清,为 2026 年周期反转积蓄力量。需牢记:每一轮猪周期的底部,都是优质产能扩张的黄金时机 —— 前提是,能够在市场寒冬中守住现金流,等待市场回暖的第一缕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