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组合拳密集出台:产能调控步入 “精准攻坚阶段”
(一)年内第三次重要会议:25 家龙头企业领命 “去母猪化”
9 月 16 日,一场对生猪产业未来发展走向具有关键影响的会议于北京召开。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集牧原、温氏、新希望等 25 家国内生猪养殖行业的龙头企业,共同参与生猪产能调控座谈会。会议释放出的信号强烈且明确:要求各企业在 2026 年 1 月底前,合计调减能繁母猪 100 万头。同时,规划 2026 年生猪出栏量需同比减少 10%。这一量化任务的下达,在行业内外引发广泛关注。
回顾今年年初以来,猪价持续低迷。截至 9 月 18 日,国内生猪外三元价格已跌至 12.93 元 / 公斤,创下近一年来的新低,甚至低于部分上市猪企的现金养殖成本。在此背景下,政府对生猪产能的调控动作从最初的温和引导,逐步转变为更为强硬的量化执行。此次会议之前,虽有相关政策出台,但多为原则性指导,缺乏具体量化指标。而本次会议首次明确核心产能指标的调减任务,标志着生猪产能调控从 “口头倡导” 正式进入 “刚性落实” 阶段。
从数据来看,截至 2025 年 7 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 4042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6%。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出当前生猪产能过剩的现状。若不及时调控,未来猪肉市场的供应压力将进一步增大,猪价也将面临更大的下行风险。因此,此次对能繁母猪存栏量的调减,旨在从源头上控制生猪产能,缓解未来市场的供应压力,稳定猪价。
(二)从 “节粮行动” 到 “产能适配”:政策逻辑的深度递进
早在 2025 年 4 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的《养殖业节粮行动实施方案》就为此次产能调控埋下伏笔。方案明确指出,要持续调整优化生猪产能,将能繁母猪存栏量视为调控生猪产能的 “总开关”,引导养殖场户优化母猪存栏结构、合理控制产能扩张。这一方案的出台,体现了政府从粮食安全和资源合理利用的角度,对生猪产业发展的长远考量。
而 9 月 16 日的会议,是在前期政策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会议不仅明确了能繁母猪的调减数量,还要求各省按照 2024 年修订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以 “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 3900 万头” 为基准,调减超出部分。同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约束性措施,如稳体重(要求生猪出栏体重控制在 120 公斤红线)、严环保(实施月度粪污抽查)、控信贷(禁止发放产能扩张贷款)等。这些措施相互配合,构建起一个 “产能 - 成本 - 效率” 三位一体的调控体系,旨在全面、精准地调控生猪产能,实现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 “节粮行动” 到 “产能适配”,政策逻辑呈现出清晰的递进关系。前者侧重于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引导生猪产业优化产能结构;后者则更注重从市场供需平衡的角度,直接对产能进行量化调控。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表明政府对生猪产业的调控思路日益成熟,调控手段也更加精准、有力。
二、行业困局:猪价 “跌破成本线” 倒逼产能出清
(一)价格持续低迷:周期底部的生存考验
2025 年的生猪市场,正经历着严峻的价格低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 月上旬生猪(外三元)价格仅为 13.7 元 / 公斤,与 2024 年同期的 19.8 元 / 公斤相比,暴跌 30.8%。这一价格跌幅,不仅大幅压缩了养殖户的利润空间,也使整个行业笼罩在困境之中。
部分低价区的生猪价格更是逼近自繁自养成本线。以东北地区为例,生猪价格一度跌破 13 元 / 公斤,养殖户每出栏一头猪,亏损可达 100 - 150 元。这样的价格走势,使养殖户陷入两难境地:继续养殖,面临持续亏损风险;选择清栏,又因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而心有不甘。
大地期货的分析报告进一步揭示了行业困境。第三季度,养殖端进入 “降重释压期”,虽然生猪交易均重从前期的 130 公斤以上降至 124.42 公斤,但仍高于 120 公斤的调控目标。这意味着市场上的生猪供应仍然偏多,而需求端却未能同步增长。叠加冻品库存高企,去化周期长达 5.2 个月,市场供需失衡的局面愈发严重,导致猪价反弹乏力。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育肥环节利润大幅缩水,已降至 50 元 / 头左右。仔猪销售利润也不容乐观,逼近成本线。对于养殖户来说,每一头仔猪的销售,都艰难地维持着收支平衡。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仔猪市场,如今也难以成为养殖户的 “救命稻草”。
(二)产能过剩的 “蝴蝶效应”
产能过剩是当前生猪行业面临的核心问题,其成因复杂且深远。回溯至 2024 年,生猪市场迎来短暂盈利期。在高利润诱惑下,养殖户纷纷加大补栏力度,导致能繁母猪存栏量迅速回升。这一补栏惯性在 2025 年持续发酵,使得能繁母猪存栏量始终在 4000 万头以上的高位运行。
Mysteel 数据显示,2025 年 1 - 8 月,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 5%,达到 5.2 亿头。然而,消费端却呈现截然不同的景象。受经济增速放缓、替代蛋白分流等因素影响,餐饮渠道采购量下降了 12%,家庭端囤货意愿也创下三年新低。一边是不断增长的生猪出栏量,一边是持续下滑的消费需求,“产量增、销量减、库存涨” 的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更值得关注的是,产能过剩还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对饲料粮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生猪养殖作为饲料粮的消耗大户,消耗了全国 60% 的豆粕。2025 年,进口大豆价格上涨 15%,这无疑给生猪养殖成本带来巨大压力。为缓解饲料粮压力,政策层不得不采取 “去母猪化” 等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生猪产能,以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调控细则解析:一场 “刀刃上的产能革命”
(一)头部企业:从 “规模扩张” 到 “效率比拼”
在此次产能调控中,牧原、温氏等行业龙头企业处于关键位置。作为行业领军者,它们不仅拥有庞大的养殖规模,在市场中也占据重要份额。然而,随着政策收紧,这些企业不得不面临从 “规模扩张” 到 “效率比拼” 的战略转型。
以牧原股份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其一举一动备受关注。根据 2025 年中报数据,牧原股份的能繁母猪存栏量高达 431 万头。但按照政策要求,到年底前,这一数字需降至 330 万头,淘汰比例接近 23%。这一调减任务对牧原来说是巨大挑战。短期内,产能调减可能导致 2026 年生猪出栏量下降 15% 左右。但从长期看,这也为企业提供了优化母猪结构的契机。据了解,牧原股份目前 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低于 20 头的低效母猪占比超过 30%。通过此次产能调控,企业将加速淘汰这些低效母猪,推动单猪盈利从当前的 100 元 / 头向 300 元 / 头迈进。
为应对产能调减带来的挑战,牧原股份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公司加大在智能化养殖设备和技术上的投入,通过引入智能耳标、智能巡检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实现对母猪繁殖效率的精准监测和管理。例如,智能耳标可以实时采集母猪的体温、活动量、采食情况等数据,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养殖决策提供依据。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牧原股份还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种猪育种研究,致力于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和仔猪的成活率。
温氏股份同样在产能调控中积极探索转型之路。公司试点采用智能耳标监测母猪繁殖效率,目标是将 PSY 从目前的 28 头提升至 32 头。通过这一技术,温氏股份能够及时发现母猪的发情周期,提高配种成功率,减少空怀期。同时,智能耳标还可以对母猪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警疾病风险,降低死亡率。此外,温氏股份还通过优化养殖流程、加强饲料管理等措施,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对于头部企业来说,产能调控虽带来短期阵痛,但也为它们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机遇。通过淘汰低效产能、提升养殖效率,企业能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二)中小散户:环保高压下的 “生死抉择”
在生猪养殖行业中,500 头以下的中小散户一直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随着环保政策日益严格和产能调控深入推进,这些中小散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处于 “生死抉择” 的十字路口。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对养殖污染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将养殖污染查处频次从季度检提升至月度查。储粪池防渗处理、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 70% 等硬指标,让许多中小散户难以达标。据统计,2025 年上半年,散户存栏量同比减少了 15%。一些环保不达标的养殖场,甚至被迫关停。
在四川,当地政府积极引导中小散户通过 “公司 + 农户” 模式承接龙头企业订单。例如,某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 “订单养殖 + 保底收购” 协议,为农户提供仔猪、饲料、技术指导等服务,并按照约定价格收购农户养殖的生猪。加入这一模式的农户,仔猪成活率提升了 12%,饲料成本降低了 8%。这不仅降低了农户的养殖风险,还提高了他们的收入。
长期来看,环保、资金、技术门槛的三重挤压,正加速中小户退出市场。行业 CR10(前十企业市占率)已从 2023 年的 22% 跃升至 25%。这意味着,市场份额正逐渐向大型企业集中。对于中小散户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积极寻求转型升级,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三)金融政策 “紧箍咒”:遏制投机性扩张
为从源头上遏制生猪产能的过度扩张,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和财政部同步出手,打出一套金融政策 “组合拳”,给行业套上 “紧箍咒”。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严格控制产能扩张类信贷。2025 年新增养殖贷款中,用于新建猪场的比例不得超过 5%。这一规定直接限制了企业通过信贷资金盲目扩张产能的行为。以往,一些企业为追求规模效应,不惜大量借贷新建猪场,导致产能过剩。如今,这一金融 “红线” 的划定,让企业在扩张时不得不谨慎考虑。
财政部则全面清理 “出栏量补贴”“基建补贴” 等刺激产能增长的补贴政策,并要求地方政府在 10 月底前完成存量补贴排查。据估算,这一举措预计每年可减少行业无效投资超过 20 亿元。曾经,这些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行业的快速发展,但也引发了一些企业的投机性扩张行为。如今,补贴的取消,让企业更加注重自身的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这些金融政策的出台,意味着依靠 “补贴扩张 - 信贷输血” 的粗放增长模式彻底终结。企业融资成本普遍上升 1 - 2 个百分点,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得不从 “资本内卷” 转向 “成本内卷”,通过优化养殖流程、提高养殖效率等方式来降低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未来展望:从 “周期震荡” 到 “稳态发展”
(一)价格走势:2026 年中期或现供需拐点
展望未来,生猪价格走势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焦点。卓创资讯的深入测算提供了清晰的价格预判框架。按照其分析,100 万头能繁母猪的调减,将在未来生猪市场引发连锁反应,导致 2026 年生猪供给减少约 1200 万头。这一供给端的显著变化,若叠加消费回暖的利好因素,如春节前备货的集中采购以及腌腊需求的季节性爆发,猪价中枢有望迎来实质性回升。预计猪价将从 2025 年的 13 元 / 公斤逐步攀升至 16 - 18 元 / 公斤,这无疑为处于困境中的生猪养殖行业带来希望。
然而,短期来看,市场仍需经历一段艰难的产能消化期。当前,9 月生猪出栏均重高达 124 公斤,距离政策要求的 120 公斤红线仍有差距。若能按照政策要求将出栏均重降至 120 公斤,这看似微小的 4 公斤差距,实则相当于额外减少 4% 的猪肉供给。这一调整,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的供应压力。加之中秋、国庆双节备货的消费刺激,四季度市场有望迎来阶段性反弹。据市场预测,四季度生猪均价或能达到 14 - 15 元 / 公斤,为养殖户提供一定的喘息空间。
(二)产业格局:“哑铃型” 结构加速成型
在政策的持续推动下,生猪养殖产业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从传统的 “金字塔型” 结构逐步向 “哑铃型” 结构加速转型。曾经,生猪养殖行业以散户为主,呈现典型的 “金字塔型” 结构,底部庞大的散户群体支撑着整个行业。但如今,这一格局正在被改写。
头部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技术优势,正积极探索高效养殖模式。以牧原南阳基地为例,其在养殖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高达 30 头,料肉比控制在 2.8:1,这一数据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通过建设 “铁桶猪场”“楼房养殖” 等现代化养殖设施,头部企业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增强了生物安全防控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中小养殖户则在这场变革中面临严峻挑战,分化现象愈发明显。50 - 500 头规模的家庭农场,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采用 “公司化托管” 模式,借助龙头企业的技术、资金和市场渠道优势,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然而,50 头以下的散户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在环保高压和市场竞争的双重挤压下,正加速退出市场。预计到 2026 年,散户存栏占比将降至 35%,较 2023 年再降 10 个百分点。这一数据的变化,直观反映了产业格局的重塑,“哑铃型” 结构正逐渐成型。
(三)全球视野:中国模式为行业破局提供样
本此次生猪产能调控,不仅是中国生猪养殖行业的自我调整,更是在全球畜牧业发展史上留下重要印记。它深刻折射出我国对 “猪周期” 规律的精准把握和深刻认知。我国通过行政引导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走出一条独特的产业调控之路。这一模式既有效避免了 “价跌伤农 - 产能过剩 - 价格暴涨” 的恶性循环,又为全球畜牧业破解周期性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和宝贵经验。
对比美国和欧盟的生猪养殖模式,中国模式的优势愈发凸显。美国的生猪养殖市场高度市场化,虽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但也导致市场波动剧烈。价格的大幅波动使得养殖户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难以实现稳定的生产和经营。而欧盟的生猪养殖模式则受限于严格的环保法规,高昂的环保成本严重拖累产能的提升。养殖户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同时,不得不承担高额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行业的发展。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模式采用 “精准调控 + 效率提升” 的双轨制。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精准调控生猪产能,确保市场供需平衡;同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养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产业的稳定发展,还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中国模式正逐渐成为全球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可借鉴的样本。
结语:产能调控背后的产业觉醒
当 25 家头部猪企摒弃 “规模至上” 的理念,当千万养殖户面临 “效率革命” 的考验,生猪产能调控早已超越简单的 “去母猪、降体重”,而是一场涉及产业逻辑重构、消费需求适配、粮食安全保障的系统性变革。对于行业而言,这是告别 “大起大落” 的必经之路;对于消费者而言,意味着 “菜篮子” 价格将告别暴涨暴跌;对于中国农业而言,更是从 “产量优先” 到 “质效并重” 的关键转变。这场正在进行的产能革命,终将重塑生猪养殖的未来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