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口数据解码:量增 3.3% 与额增 5.1% 的背离式增长
(一)总量微增背后的结构优化
在 2025 年 1-7 月期间,我国猪肉及杂碎进口呈现出显著变化,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双重跨越。数据显示,进口量达 134.0 万吨,同比增长 3.3%。尽管增幅看似有限,但置于全球猪肉贸易格局以及我国猪肉市场供需的宏观背景下,其意义颇为深远。自 2024 年我国猪肉进口量出现下滑后,此次增长标志着我国猪肉进口市场在历经调整后,重新步入增长轨道,为市场发展注入积极动力。
进口额方面,达到 28.0 亿美元,同比增长 5.1%,这一数据尤为突出。通常情况下,进口额增长源于进口量增加、产品价格上涨或二者共同作用。此次量增 3.3% 与额增 5.1% 的背离式增长,有力证明了进口结构的持续优化。随着国内消费者生活水平提升与消费观念转变,对高品质猪肉及猪副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精瘦肉因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成为健身人群和注重健康饮食消费者的优先选择;猪内脏如猪肝、猪心等,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在传统美食制作以及滋补养生领域应用广泛。这些高价品类的进口占比提升至 40%,直接推动整体进口均价从 2024 年的 2089 美元 / 吨上升,涨幅 2.7%。这不仅反映出我国猪肉消费市场的升级趋势,也表明我国在全球猪肉贸易中,正从单纯的数量需求向品质与价值并重的方向转变。
(二)主要来源国的 “冰火两重天”
在我国猪肉进口的国际格局中,各主要来源国表现呈现出明显差异。
西班牙和荷兰在这一时期逆势扩张,成为我国猪肉进口市场的两大亮点。西班牙以 29.3% 的占比,稳居我国猪肉进口来源国首位。其进口量达 39.3 万吨,同比增长 12.9%,成绩显著。西班牙猪肉能够在中国市场取得优异成绩,得益于其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策略。该国出口至我国的猪肉中,猪里脊肉、肋排等高端部位占比高达 60%。猪里脊肉肉质鲜嫩、无筋无骨,适用于多种烹饪方式,深受国内家庭和高端餐饮市场青睐;肋排是制作糖醋排骨、红烧排骨等经典中式菜肴的优质食材,其丰富肉香和适宜的肥瘦比例,契合了中国消费者对美食的追求。
荷兰凭借优质猪副产品在我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进口量为 10.3 万吨,同比增长 12.7%,为我国卤味、餐饮市场提供了重要原料支持。荷兰的猪耳肉质脆嫩,富含胶原蛋白,卤制后口感 Q 弹,是卤味店的热门单品;猪蹄以其饱满肉感和丰富胶质,成为红烧猪蹄、猪蹄汤等美食的主要食材,在餐饮市场广受欢迎。
与西班牙和荷兰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巴西在我国猪肉进口市场的份额显著收缩。进口量为 22.6 万吨,同比下降 32.0%,市场份额从 2024 年的 25.8% 骤降至 16.9%。背后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 2024 年巴西爆发非洲猪瘟,该疫病对巴西本国生猪养殖业造成巨大冲击,且出口检疫流程大幅延长,较以往延长 30%,增加了出口成本和时间成本;二是我国对巴西冻猪肉展开反倾销调查,削弱了巴西猪肉在我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导致其市场份额被其他国家抢占。
二、三大核心驱动因素:供需重构下的全球博弈
(一)国内供需缺口催生进口需求
2025 年上半年,我国猪肉市场供需态势微妙。国内猪肉产量达 2780 万吨,同比微增 1.2%,虽增长幅度稳定,但难以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升级趋势显现,猪肉表观消费量攀升至 2910 万吨,由此产生 130 万吨的供需缺口。这一缺口亟待填补,进口猪肉成为填补缺口的重要力量。
在一线城市,进口猪肉的市场占比不断提高。以北京、上海为例,进口猪肉在当地猪肉市场中的占比高达 35%。这些进口猪肉不仅满足居民日常餐桌需求,在细分市场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70% 的进口猪肉被用于加工高端火腿、培根等产品,广泛应用于西餐、预制菜等领域。在西餐中,进口猪肉的高品质和独特风味能够满足食客对正宗西餐体验的追求;在预制菜领域,进口猪肉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供应,助力预制菜企业开发出更多高品质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于便捷、美味食品的需求。
(二)国际市场价格优势与供应链韧性
成本倒挂驱动进口:在全球猪肉市场成本结构中,欧盟具有显著的低成本优势。欧盟猪肉生产成本约为 16 元 / 公斤,相比国内规模场生产成本低 15%。这一成本优势赋予欧盟猪肉强大的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以西班牙猪内脏为例,其到岸价仅为 8 元 / 公斤,较国产猪内脏价格低 20%。对于食品加工企业而言,成本是影响采购决策的关键因素。面对如此明显的成本差异,众多食品加工企业纷纷加大对进口猪肉的采购力度。这些企业利用进口猪肉的成本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利润空间,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供应链多元化破局:然而,国际贸易环境充满不确定性。2024 年,我国对欧盟猪肉加征 15.6%-62.4% 保证金的反倾销措施,对我国猪肉进口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内企业积极探索供应链多元化路径,加速在南美、北美市场布局。加拿大作为北美地区重要的猪肉生产国,成为我国企业的重要合作对象。2025 年 1-7 月,我国从加拿大进口猪肉 10.0 万吨,同比增长 12.5%。通过拓展加拿大等市场,我国在欧盟猪肉进口量减少的情况下,实现了 “欧盟减量、其他地区补位” 的格局,确保了猪肉进口供应链的稳定,有效降低了因单一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三)政策调控与市场风险对冲
为推动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在 2025 年淘汰低效能繁母猪 100 万头,这使得国内生猪存栏量较 2024 年下降 5%。养殖端充分认识到市场供需平衡的重要性,主动通过进口猪肉来平抑市场波动。当国内生猪供应过剩、价格下跌时,养殖端可通过进口猪肉减少国内市场供应压力,稳定价格;当国内生猪供应不足、价格上涨时,养殖端则减少进口猪肉数量,增加国内市场供应,从而实现市场的平稳运行。
在政策调控的同时,海关总署积极行动,为进口猪肉提供便利。海关总署对进口猪肉实施 “精准检疫 + 快速通关” 政策,大幅提高进口猪肉的通关效率。以上海自贸区为例,进口猪肉的通关时间从原来的 24 小时压缩至 12 小时,缩短一半。通关时间的缩短不仅减少了猪肉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还降低企业仓储成本 20%。这些切实的便利和成本降低,极大提升了企业进口猪肉的积极性,使得更多优质进口猪肉能够快速进入国内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
三、对国内产业的双面影响
(一)短期冲击:价格压制与产能承压
在全球猪肉市场格局中,2025 年 1-7 月进口猪肉的涌入对我国生猪产业产生了显著的短期冲击,其中价格压制表现尤为突出。进口猪肉到岸价约为 17 元 / 公斤,而国内批发价为 19 元 / 公斤,明显的价格倒挂使国内生猪价格面临巨大下行压力。7 月,生猪期货主力合约跌至 13145 元 / 吨,创下近几个月新低。价格下跌导致整个养殖端陷入困境,亏损面达 30%。
在河北、山东等地,许多中小散户成为这波价格冲击的直接受影响者。这些地区中小散户存栏量同比下降 15%,众多养殖户面临艰难抉择。部分养殖户无奈退出生猪养殖行业,转向牛羊养殖等其他领域;另一些养殖户则坚守,期待市场行情好转。这种存栏量的下降,不仅影响当地生猪养殖产业,还促使生猪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在市场竞争中优势更加明显,市场份额达到 25%,进一步巩固其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
(二)长期机遇:倒逼产业升级与价值重构
品种改良加速:在进口猪肉带来的挑战下,我国生猪产业也迎来发展机遇。内蒙古、河南等地积极响应市场变化,启动 “国产高端生猪” 培育计划,致力于提升国内生猪品质和市场竞争力。该计划引入杜洛克、皮特兰等国际知名品种,通过科学育种技术和精心养殖管理,目标是在 3 年内将雪花猪肉产出率从 10% 提升至 25%。雪花猪肉因其肉质鲜嫩、脂肪分布均匀,是高端猪肉市场的优质产品。这一目标对标西班牙伊比利亚火腿用肉,旨在满足国内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日益增长的需求。通过品种改良,我国生猪产业有望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实现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转变。
全链提质增效:广东、浙江等地的屠宰企业从全产业链角度出发,引入智能分割设备,实现猪肉出品率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这些智能分割设备能根据猪肉不同部位和品质进行精准切割和分类,使猪肉出品率从 70% 提升至 78%。同时,企业加大对猪皮、猪血等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力度,通过先进技术和工艺,将这些副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如猪皮制成皮革制品,猪血提取血红素等,副产品综合利用率超过 95%。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反哺养殖端,降低养殖成本,使单头猪利润提升 15%,实现整个产业链的提质增效。
四、未来展望:在波动中寻找新平衡
(一)价格走势:短期承压,长期中枢上移
展望未来,2025 年下半年我国猪肉市场价格走势备受关注。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消费市场将迎来传统旺季,这将对进口猪肉到岸价和国内批发价产生积极提振作用。进口猪肉到岸价有望升至 2100 美元 / 吨,这一价格上涨受国际市场供需关系变化以及运输成本、汇率等因素综合影响。国内批发价也将相应上涨,有望反弹至 20 元 / 公斤,为市场注入新活力。
从长期看,全球生猪存栏量连续两年下降,2024 年下降 2.8%,这一趋势将对我国猪肉市场产生深远影响。预计到 2026 年,我国猪肉缺口可能进一步扩大至 200 万吨,进口依赖度升至 8%。在此情况下,猪肉价格中枢将较 2024 年上移 5%-8%。这不仅是由于供需关系失衡,还受到饲料成本、养殖技术、环保政策等多种因素制约。饲料成本上升将直接增加养殖成本,推动猪肉价格上涨;养殖技术改进虽可提高养殖效率,但短期内难以弥补市场缺口;环保政策加强则会对养殖规模产生一定限制,进一步加剧市场供需矛盾。
(二)结构优化:从 “补缺” 到 “多元”
未来,我国进口猪肉市场将呈现 “三增一减” 趋势,实现从单纯 “补缺” 到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随着健康饮食观念普及和消费升级深入,高端精肉进口量将显著增长,预计增长 20%。这些高端精肉将主要满足健身餐、儿童辅食等新兴消费场景对低脂肪、高蛋白猪肉的需求。在健身餐市场,高端精肉以其优质蛋白质和低脂肪含量,成为健身人士补充营养的理想选择;在儿童辅食领域,高端精肉的鲜嫩口感和丰富营养,能为儿童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有机认证猪肉的市场需求也将持续攀升,预计增长 15%。这类猪肉凭借绿色、环保、无添加的特点,更能适配一线城市高端商超的需求。在高端商超中,有机认证猪肉单价较普通进口猪肉高 30%,但仍受消费者青睐,因其代表更高品质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工用副产品的进口量也将有所增加,预计增长 10%。猪骨、猪皮等原料在高汤、明胶等工业领域应用广泛。猪骨富含胶原蛋白和钙等营养成分,是制作高汤的优质原料,能为菜肴增添浓郁风味;猪皮是提取明胶的重要来源,明胶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不可或缺。
相比之下,低端冻肉进口量将逐渐减少,预计减少 5%。随着我国国产平价猪肉市场不断发展完善,低端冻肉将逐步被国产平价猪肉替代,从而减少对国内市场的低价冲击,促进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三)产业对策:在开放中筑牢安全防线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市场和不断变化的国内需求,我国猪肉产业需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在开放环境中筑牢安全防线。
建立进口预警机制是保障市场稳定的重要举措。可参考生猪调控成功经验,设定进口猪肉价格红线。当进口猪肉价格低于国内成本 10% 时,启动储备收储机制,通过调节市场供应量稳定价格。2025 年,四川、河南等地已率先试点储备 30 万吨国产猪肉,该举措在市场价格波动时发挥了重要稳定作用,有效避免价格大幅下跌和市场过度波动。
培育区域公用品牌是提升国产猪肉竞争力的关键。通过打造 “东北黑猪肉”“太湖母猪” 等地理标志产品,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优势,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利用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等新兴销售渠道,扩大品牌猪肉市场覆盖范围,提高产品溢价空间。2025 年,线上品牌猪肉销量增长 30%,复购率达到 40%,充分证明品牌建设和电商销售的有效性。品牌猪肉不仅在价格上具有优势,还能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产品和更优质服务,增强消费者忠诚度和满意度。
结语:在全球供应链中重塑竞争力
2025 年的猪肉进口数据,既是国内消费升级的 “风向标”,也是生猪产业转型的 “催化剂”。当西班牙的高端肋排与国产黑猪肉在商超同台竞争,当荷兰的优质猪耳成为卤味店的抢手原料,中国猪肉市场正经历从 “量的补充” 到 “质的提升” 的蜕变。未来的竞争,不仅是价格的博弈,更是品种、品质、品牌的全维度比拼。唯有筑牢种业根基、提升加工附加值、构建全球供应链韧性,才能在开放市场中实现 “引进来” 与 “走出去” 的良性互动,让中国猪肉产业在全球变局中占据更具话语权的位置。(数据支持:中国海关总署、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卓创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