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前蛋价上行乏力,终端市场遇冷信号频发
(一)备货潮提前消退,需求端由强转弱
临近国庆,本应是鸡蛋需求旺季,然而市场却提前 “降温”。步入北京新发地市场,鸡蛋摊位前询价频次明显减少。商户王大姐面对库存无奈表示:“上周日销量可达 300 箱,如今却不足 200 箱。中秋备货结束后,国庆前基本无人囤蛋。” 曾经熙熙攘攘的摊位如今略显冷清,王大姐只能不时整理鸡蛋,期待顾客光临。
数据亦证实了这一变化:Mysteel 监测显示,本周全国五大销区鸡蛋销量为 7053.67 吨,环比仅增长 2.15%,同比却下降 1.99%。随着月饼厂停工、商超促销结束,食品企业拿货量锐减 40%,终端市场正式从 “抢货” 模式转变为 “去库存” 模式。河北某贸易商透露:“当前电商和农贸市场均在清库存,补货量不足旺季的三分之一,贸易商为规避风险,宁愿少盈利也不愿囤货赌行情。” 在这场供需博弈中,需求端疲态尽显,蛋价上涨动力被大幅削弱。
(二)家庭消费难以接力,淡季特征超出预期
传统旺季中,家庭消费本应承接节日备货需求,但今年因气温异常和替代品冲击,表现较为低迷。南方多地 9 月平均气温较常年高出 3℃,居民饮食更偏向清淡,鸡蛋采购量下降 15%;同时,猪肉价格持续处于低位(全国均价 17 元 / 公斤),进一步分流了鸡蛋消费。某社区超市数据显示,鸡蛋日均销量环比下降 8%,而猪肉销量同期上涨 12%,“菜蛋肉” 替代效应显著。在本应热闹的鸡蛋销售旺季,家庭消费的 “熄火” 使市场形势雪上加霜,蛋价逆势上涨难度极大。
二、供应端 “三高” 压制:存栏高、产蛋高、库存高
(一)老鸡延迟出栏,存栏量创三年新高
在供应端,蛋鸡存栏量居高不下,成为制约蛋价的关键因素。全国 10 个重点产区监测数据显示,老母鸡平均出栏日龄达 499 天,部分地区甚至超过 511 天,这意味着老鸡超期服役近 2 个月。山东某养殖场主表示:“上半年蛋价有所上涨,虽目前有所下跌,但淘汰鸡价格仍处于高位,为 13 元 / 公斤,较之前有明显改善,故而考虑再饲养一段时间,观望节后行情。” 受利益驱动,许多养殖户持有相同想法,这种观望情绪致使存栏量持续攀升。今年 3 月,全国在产蛋鸡存栏量达到 12.42 亿只,创下 2022 年以来的新高。尽管近期新开产蛋鸡数量略有减少,但考虑到前期较高的存栏基数,整体供应仍过剩 10%-15%。市场上鸡蛋供应充足甚至过剩,蛋价上涨面临巨大压力。
(二)产蛋率回升与冷库蛋 “堰塞湖”,现货压力急剧增加
除存栏量高外,产蛋率回升和冷库蛋库存高企也使现货市场压力倍增。随着天气转凉,蛋鸡产蛋率从夏季低点 85% 迅速回升至 92%,大码蛋占比突破 60%。然而,由于需求疲弱,屠宰场和食品厂拒收率达 15%。某食品厂负责人称:“当前市场需求不佳,我们的订单量大幅减少,收购过多鸡蛋难以销售,只能拒收一部分。” 更为严峻的是冷库库存高企,截至 9 月 18 日,全国冷库蛋库存 17.04 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 3 万吨。河南、江苏等地冷库正以低于鲜蛋 15% 的价格抛售库存,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某期货分析师指出:“冷库蛋成本价在 3.5 元 / 斤,如今以 3.2 元 / 斤出售已属止损行为,现货市场难以承受如此压力。” 在产蛋率回升和冷库蛋的双重冲击下,现货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愈发严重,蛋价下跌趋势难以逆转。
三、历史规律显现:节前下跌已成定局,反弹力度较为有限
(一)近五年节前走势:跌多涨少,平均跌幅 5%
回顾过去五年国庆前的蛋价走势,规律较为明显:节前下跌是大概率事件。从 2018 年至 2023 年,除 2021 年因河南等地遭遇极端暴雨天气,运输受阻导致蛋价短暂上涨外,其余年份蛋价均呈下跌态势,平均跌幅达到 4.8%。以 2022 年为例,节前一周蛋价从 4.8 元 / 斤迅速跌至 4.5 元 / 斤,节后更是一路下滑至 4.2 元 / 斤,养殖户普遍亏损 15%,不少小型养殖场因资金链断裂被迫退出市场。
今年市场悲观情绪更为浓厚。钢联数据显示,贸易商补货周期从往年的 15 天大幅缩短至 7 天,库存周转天数减少了 40%。“快进快出、绝不囤货” 已成为行业共识,市场参与者均谨慎规避风险,避免因高价库存被套牢。某大型蛋品贸易公司负责人表示:“当前市场稳定性差,囤货风险巨大,一旦价格下跌,损失惨重,只能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卖多少进多少。” 在这种谨慎的市场氛围下,蛋价节前逆势上涨难度极大。
(二)供需失衡加剧,短期难现利好支撑
从供需基本面来看,当前市场供需失衡局面仍在加剧,短期内难有实质性改善。供应端,老鸡出栏量虽然环比增加 2.05%,但新增开产蛋鸡增速更快,达到 5%,这意味着市场上的鸡蛋供应将持续增加。某大型养殖场负责人透露:“我们场里新一批蛋鸡刚刚开产,每日可多产 2000 斤鸡蛋,但市场需求未能同步跟上,价格只能下行。”
需求端则陷入僵局,除家庭刚需和少量餐饮补货外,几乎无新增亮点。家庭消费因气温和猪肉价格影响持续低迷,而餐饮行业受经济环境制约,订单量普遍减少 20%-30%,对鸡蛋采购也更为谨慎。某连锁餐饮企业采购经理表示:“当前我们严格控制成本,鸡蛋用量能省则省,积极寻找更低价的供应商,市场竞争极为激烈。”
期货市场也提前反映了这种悲观预期。鸡蛋主力 2510 合约跌破 3200 元 / 吨,较 8 月高点下跌 12%,持仓量和成交量持续放大,显示市场对未来 “供应过剩 + 需求断层” 的担忧正在加剧。在这种情况下,蛋价想要突破下行趋势,除非出现重大供需结构调整,否则几乎难以实现。
四、后市展望:低价区或现小幅反弹,整体难改震荡下行态势
(一)养殖户:逢高淘鸡,避免盲目 “赌行情”
对于养殖户而言,当前市场形势不容乐观。蛋鸡养殖利润已被压缩至 0.3 元 / 斤,利润空间极为有限。在此情况下,建议养殖户,尤其是饲养 500 日龄以上老鸡的,尽快淘汰这批老鸡。随着时间推移,老鸡产蛋量逐渐下降,而饲养成本不会减少,若继续饲养,可能面临更大亏损。河北、山东等主产区的养殖户,应密切关注淘汰鸡价格拐点。当价格降至 12 元 / 公斤以下时,应加速淘汰老鸡,避免后期集中出栏导致价格大幅下跌。在补栏方面,应控制节奏,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供应情况,避免盲目跟风扩大养殖规模,防止明年产能过剩加剧,给整个行业带来更大压力。
(二)消费者:按需采购,警惕 “低价陷阱”
节前蛋价低位运行,对消费者而言是购买鸡蛋的好时机。但需注意,不要因价格便宜而大量囤货,鸡蛋属易变质食品,囤货过多若不能及时食用,易造成浪费。购买鸡蛋时,要学会辨别冷库蛋。鲜蛋蛋壳通常较为光滑,蛋黄饱满且有弹性;冷库蛋因长时间储存,蛋壳会显得发乌,蛋黄也容易散开。若遇到价格低于 3 元 / 斤的低价蛋,一定要提高警惕,确认其储存时间和质量检测报告,避免购买到变质蛋,影响身体健康。
(三)短期走势:9 月 25 日后或现跌后调整,反弹空间有限
从短期来看,预计 9 月 25 日至国庆假期期间,市场会出现一些变化。低价区,如东北、华北等地,由于前期库存消化,蛋价可能会出现 0.1 - 0.2 元 / 斤的反弹。但这种反弹幅度非常有限,仅为当前价格的 3% - 5%,并且节后大概率会继续回落。这是因为虽然库存有所消化,但整体的供应压力仍然存在,市场上的鸡蛋数量依然较多,需求端又没有明显的改善,所以蛋价难以持续上涨。高价区,如广东、浙江等地,预计会维持在 3.8 - 4.0 元 / 斤的低位震荡。在 10 月中旬新季鸡蛋集中上市之前,这种局面很难改变。因为这些地区的市场需求相对稳定,没有出现大幅增长的迹象,而供应又充足,所以蛋价会在这个区间内波动,等待新的市场变化。
结语:蛋价 “旺季不旺” 敲响产能过剩警钟
2025 年国庆前的蛋价下跌并非偶然,而是行业产能过剩与市场供需错配的集中体现。这不仅给养殖户带来严峻挑战,也是整个鸡蛋产业链的一次深度调整。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蛋价 “旺季不旺” 是对 2023 - 2024 年补栏过热的一次 “清算”。大量新增产能在 2025 年集中释放,恰逢需求端的阶段性断层,价格下跌难以避免。这也为行业敲响警钟:传统的 “看天吃饭、追涨杀跌” 模式已难以持续,精细化管理、科学补栏和市场预判,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
对消费者而言,短期的低价蛋是难得的 “福利”,但也要警惕低价背后的质量风险。冷库蛋、变质蛋在低价竞争下可能流入市场,损害消费者权益。在享受低价的同时,也要学会辨别鸡蛋品质,保障自身健康。
养殖户则需认清现实,摒弃侥幸心理。与其等待节日行情反转,不如主动作为,优化存栏结构,淘汰低效产能,降低养殖成本。只有在危机中提前布局,才能在产能出清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场蛋价博弈中,没有永远的赢家,但顺应市场规律、提前布局的参与者,终将在周期轮回中找到自身的生存发展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