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均价小幅上扬,区域与品类分化加剧
(一)微涨背后的市场韧性
2025 年 9 月 23 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牛肉均价出现显著变化,达到 65.93 元 / 公斤,较前一日微涨 0.3%。这一幅度虽小,但意义重大,成功终结了此前连续两周的横盘震荡态势,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从区域角度分析价格变化,南方销区与北方产区存在明显价格差。广东佛山牛肉价格高达 76.3 元 / 公斤,上海更是达到 85 元 / 公斤;而北方产区,内蒙古呼和浩特牛肉价格为 50 元 / 公斤,河北石家庄为 60 元 / 公斤,南北价差达 70%。这一巨大差异深刻反映出节日消费拉动下,区域供需出现错配。南方地区经济发达,消费者对牛肉需求旺盛且消费能力较强,愿意为优质牛肉支付更高价格;北方产区作为牛肉主要供应地,本地消费市场相对有限,大量牛肉需运往南方销售,运输成本及市场供需关系差异共同造就了显著的区域价格差异。
(二)品类价格分层明显
牛肉市场中,不同品类价格分层现象显著。精修去骨牛肉因加工精细、出肉率高且食用方便,价格相对较高,每公斤在 72 - 78 元之间;带骨牛肉保留骨头,烹饪时能增添独特风味,但出肉率较低,价格在 60 - 65 元 / 公斤;调理品牛肉以牛肉卷为典型代表,经过一定加工处理,适合涮火锅等便捷烹饪方式,价格为 55 - 60 元 / 公斤,不同品类价差达 25%。
除加工方式导致的价格差异外,品种因素对牛肉价格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宁夏滩羊、科尔沁牛等优质品种,凭借独特口感、鲜嫩肉质及良好品牌声誉,均价超过 80 元 / 公斤。这些品种的牛在养殖过程中采用更为科学的饲养方式,食用优质饲料,生长环境优越,肉质更加鲜美,营养价值更高,因而受到消费者热烈追捧,价格也随之上涨。普通育肥牛由于养殖成本相对较低,生长周期和肉质等方面与优质品种存在一定差距,价格则稳定在 62 元 / 公斤左右。品质与品牌所带来的溢价在市场上持续扩大,消费者购买牛肉时,越来越倾向于根据自身需求和对品质的追求选择不同品类和品种的牛肉。
二、三大核心因素驱动价格小幅上行
(一)供应端:产能去化与进口收缩双重支撑
从供应端来看,当前国内产能持续优化,进口供应链出现阶段性收紧,两大因素共同支撑牛肉价格。
在国内产能方面,2025 年能繁母牛存栏降至 1.2 亿头,与 2023 年相比减少 800 万头。能繁母牛存栏量下降直接影响后续犊牛出生数量,进而对未来牛肉产量产生深远影响。2024 年冬季寒潮给畜牧业带来沉重打击,恶劣天气导致犊牛成活率下降 15%。综合这些因素,预计全年牛肉产量为 530 万吨,虽与上一年基本持平,但优质产能占比提升 20%。这意味着市场上高品质牛肉供应有所增加,消费者有更多机会品尝到肉质更为鲜美的牛肉。一些规模化养殖企业通过采用先进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不断提升牛肉品质,这些优质牛肉在市场上往往能获得更高价格,进一步推动牛肉价格稳定和上涨。
进口供应链方面,近期也出现显著变化。受红海航运危机影响,9 月牛肉进口量环比下降 12%。因局势紧张,商船绕道增加运输成本并延长运输时间,进口牛肉供应受到一定程度阻碍。阿根廷、巴西等主产国因干旱减产,到岸价较 6 月上涨 5%。干旱导致牧草生长受影响,牛的饲养成本增加,产量下降。进口牛肉成本上升,在国内市场价格优势减弱,对国内市场低价冲击减小,为国内牛肉市场提供更有利竞争环境,有助于国内牛肉价格稳定和提升。一些原本依赖进口牛肉的餐饮企业,在进口牛肉价格上涨后,开始更多选择国内牛肉,进一步拉动国内牛肉需求。
(二)需求端:节日效应与结构升级共振
在需求端,节日效应与结构升级共振,为牛肉市场注入强大活力。中秋、国庆双节前一周,餐饮渠道牛肉采购量显著增长,周增 15%。火锅、烧烤类消费占比提升至 40%,这些餐饮业态对牛肉需求量较大,节假日期间,消费者聚餐、外出就餐频率增加,牛肉消费需求大幅上升。热门火锅店节假日排队等候就餐顾客络绎不绝,店内牛肉菜品常常供不应求。南方销区因经济发达,消费者对牛肉接受度高且消费能力较强,在节日消费拉动下,价格走强。广东、上海等地牛肉价格明显高于北方产区,就是市场需求旺盛的直接体现。
家庭消费虽受到生猪、鸡肉低价替代影响,但高端牛肉(如原切牛排、牛腱子)需求增长 8%,清晰反映出消费升级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品质和健康要求越来越高,愿意为高品质牛肉支付更高价格。京东数据显示,单价 80 元 / 公斤以上的有机牛肉销量周增 22%。有机牛肉在养殖过程中遵循严格有机标准,不使用化肥、农药和激素,肉质更加鲜美,营养更为丰富,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消费者购买牛肉时,不再仅关注价格,而是更加注重品质、品牌和产地等因素,这也促使牛肉市场朝着品质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一些知名品牌的高端牛肉产品,通过打造优质供应链和品牌形象,在市场上获得较高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
(三)成本端:饲料回落与政策托底效应显现
在成本端,饲料价格回落与政策托底效应显现,对牛肉价格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玉米、豆粕价格较 6 月高点回落 12%,为肉牛养殖成本降低提供有利条件。玉米和豆粕是肉牛饲料主要原料,其价格下降直接降低养殖成本。规模牧场自繁自育成本降至 60 元 / 公斤,养殖企业利润空间有所扩大。一些规模化牧场通过优化养殖流程、提高养殖效率,进一步降低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国家对 500 个肉牛养殖重点县的补贴政策,为行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每头能繁母牛补贴 50 元,有效提高养殖户积极性,鼓励增加能繁母牛存栏量,保障牛肉稳定供应。补贴政策实施使行业亏损面收窄至 10%,许多原本处于亏损边缘的养殖户在补贴支持下得以维持生产。养殖端挺价意愿增强,不愿意在价格较低时出售肉牛,选择等待更好市场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价格守住 65 元 / 公斤关口。在一些肉牛养殖重点县,养殖户表示补贴政策让他们感受到国家对肉牛养殖行业的重视,增强了继续从事养殖的信心。
三、产业链各环节的应对与博弈
(一)养殖户:从 “量” 到 “质” 的转型加速
在当前牛肉市场动态变化中,养殖户敏锐察觉到市场对牛肉品质的更高追求,纷纷开启从 “量” 到 “质” 的转型。
中小散户加速淘汰低产能母牛,尤其是 PSY(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低于 18 头的母牛,有效优化养殖结构。转而培育西门塔尔、夏洛莱等高效品种,这些品种的母牛 PSY 可达 25 头以上,极大提高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山东一位牧场主分享养殖经验:“过去养殖方式粗放,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利润微薄。现在通过品种改良和精细化管理,每出栏一头牛利润达到 150 元。而且,牛在市场上更受欢迎,抗跌能力比去年强了 30%。” 他还提到,精细化管理方面,会根据牛的生长阶段科学调整饲料配方,确保牛获得充足营养;同时,加强牛舍卫生管理和疫病防控,降低牛的发病率。
随着市场对高品质牛肉需求不断增加,PSY 达 25 头以上的规模场占比稳步提升,目前已达到 55%。规模场凭借先进养殖技术、科学管理模式及强大资金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不仅能更好控制养殖成本,还能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一些规模场积极引入智能化养殖设备,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牛的生长状况,如体温、进食量、运动量等,及时调整养殖策略,确保牛的健康生长,为市场提供更加优质的牛肉。
(二)加工企业:高端化与差异化突围
面对市场变化,加工企业积极探索新发展路径,通过高端化与差异化战略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
海底捞、西贝等知名餐饮品牌凭借敏锐市场洞察力,率先加大对优质牛肉的采购力度。海底捞推出的 “现切雪花牛肉” 礼盒,精选优质牛肉,精心处理和包装,售价超过 300 元 / 盒 ,凭借高品质和独特包装设计,成功吸引众多消费者目光,溢价率达到 50%。西贝也在菜品中大量使用优质牛肉,通过独特烹饪方式将牛肉鲜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消费者喜爱。这些品牌通过对优质牛肉的深度开发,不仅提升产品附加值,还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餐饮的需求。
预制菜企业在这场市场变革中找到新发展机遇。通过开发牛肉臊子、牛腩火锅等半成品,满足消费者对便捷、美味食品的需求,带动加工品需求增长 12%。这些半成品保留牛肉原有风味,经过标准化加工流程,消费者在家中就能轻松制作美味牛肉菜肴。一些预制菜企业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和消费场景,推出多样化产品,如针对单身人士的小份装牛肉预制菜,针对家庭聚餐的大份装牛腩火锅等,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预制菜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消化部分低价原料肉,缓解市场供应压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三)消费者:理性选购下的品质升级
在牛肉市场价格波动背景下,消费者购买行为发生显著变化,呈现理性选购下的品质升级趋势。
超市数据显示,60 - 70 元 / 公斤价格带产品销量占比达到 70%,表明消费者购买牛肉时更加注重性价比,不再盲目追求低价,愿意为品质优良的牛肉支付合理价格。消费者对牛肉品质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谷饲天数”“排酸工艺”“有机认证” 等标签成为选购牛肉时的重要参考指标。宁夏滩羊因其独特口感和优良品质,线上搜索量周增 35%,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关注并尝试购买这一优质品种的羊肉。
业内专家建议消费者选购牛肉时注意查看 GB/T 20752 - 2006 牛肉分级标准,该标准对牛肉品质进行详细划分,包括牛肉色泽、脂肪含量、肌肉纹理等指标,通过查看这一标准,消费者可更准确判断牛肉品质,避免购买到拼接肉等劣质产品。还建议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和品牌,查看产品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确保购买到新鲜、安全的牛肉。
四、后市展望:供需紧平衡下的 “稳涨” 周期
(一)短期:节日效应推动价格小幅冲高
展望未来,短期内牛肉市场将受节日效应强力拉动。中秋前两日,即 9 月 26 - 27 日,南方销区因强劲消费需求和浓厚节日氛围,牛肉价格有望短暂冲高至 68 - 70 元 / 公斤。广东、上海等地消费者在节日期间对牛肉需求量大幅增加,家庭聚餐和餐饮行业采购将推动价格上涨。然而,节日过后市场需求往往明显回落。消费者节日期间集中消费后,购买欲望降低,餐饮行业采购量减少,可能导致价格回调 1% - 2%。
北方产区价格走势与冻品库存消化情况密切相关。当前北方产区冻品库存周转天数为 14 天,若库存消化加速,价格有望向 66 元 / 公斤靠拢。一些大型冷库可能加大冻品出库力度,增加市场供应,对价格产生一定支撑作用。但如果库存消化缓慢,市场供应过剩局面得不到缓解,价格可能继续承压。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催生涨价预期
从中长期看,牛肉市场产能去化将催生涨价预期。8 月能繁母牛存栏同比下降 7.2%,预示 2026 年春节后商品牛供应将减少 10% - 15%。能繁母牛存栏量下降意味着未来出生犊牛数量减少,经过一定养殖周期后,商品牛供应量相应减少。冬季养殖成本上升也将对牛肉价格产生影响。冬季气温低,肉牛饲养需要更多饲料和保暖设施,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户为保证利润会提高牛肉售价。机构预测,12 月牛肉均价或达 72 元 / 公斤,这一价格上涨趋势将在中长期内持续。
国家政策支持将进一步推动牛肉价格上涨。“秸秆养牛” 补贴扩大至 800 个县,将降低养殖户成本,提高养殖积极性,促进肉牛产业发展。补贴政策实施使养殖户可用更低成本购买秸秆作为饲料,增加养殖收益。餐饮消费刺激政策出台将带动牛肉需求增长 6%。政府可能通过发放消费券、举办美食节等方式,鼓励消费者外出就餐,增加对牛肉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夯实价格上行基础。
(三)风险提示
关注牛肉价格上涨趋势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风险。冬季是口蹄疫疫情高发期,一旦疫情爆发,将对肉牛产能造成严重冲击。口蹄疫传染性极强,会导致肉牛健康状况下降甚至死亡,减少市场供应,对价格产生不利影响。国际海运突发事件也可能对进口牛肉供应产生影响。若发生海运拥堵、海盗袭击等事件,进口牛肉运输时间将延长,成本增加,供应减少,进而影响国内市场价格稳定。
为应对这些风险,养殖户可通过 “期货 + 保险” 模式锁定销售价格。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期货合约,锁定未来销售价格,同时购买保险,应对可能出现的价格波动和疫情风险。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趁当前价格平稳期储备优质牛肉。牛肋排肉质鲜嫩多汁,含有丰富脂肪和大理石花纹,烹饪后香气四溢,是家庭聚餐的绝佳选择;牛里脊肉质细腻,几乎没有脂肪,适合煎、炒、炸等多种烹饪方式,口感嫩滑,深受消费者喜爱。中秋佳节选择这些优质部位的牛肉,能为家庭聚餐增添美味。
结语:从 “周期波动” 到 “价值升级”
2025 年 9 月 23 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牛肉平均价格的微幅上涨,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引发对牛肉市场的深入思考。
这一价格变化是市场供需关系的直观反映,也是牛肉产业发展历程的缩影。从供应端的产能去化与进口收缩,到需求端的节日效应与结构升级,再到成本端的饲料回落与政策托底,每个因素都在价格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当前牛肉市场格局。
产业链各环节的应对与博弈展现了市场参与者的智慧与策略。养殖户加速从 “量” 到 “质” 的转型,加工企业通过高端化与差异化突围,消费者在理性选购中追求品质升级,这些变化不仅影响当下市场,也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展望后市,供需紧平衡下的 “稳涨” 周期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风险,如口蹄疫疫情、国际海运突发事件等,但只要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就能抓住机遇,实现牛肉产业可持续发展。
牛肉市场发展不仅关系到养殖户、加工企业和消费者利益,也反映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趋势。期待在市场不断调整和优化中,牛肉产业迎来更美好明天,为生活带来更多美味和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