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猪市场 “跌跌不休”:价格腰斩,亏损面超九成
(一)价格 “自由落体”,养殖户血亏离场
2025 年 9 月,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下滑至 13.7 元 / 公斤,相较于 2024 年同期大幅下降 30.8%。广西、新疆等地低价区域已接近 12 元 / 公斤,直接跌破 13 元 / 公斤的自繁自养成本线。依据博亚和讯数据,自繁自养头均亏损 24.44 元,外购仔猪育肥亏损扩大至 199.31 元 / 头,超过 90% 的养殖户处于亏损状态。4 月高价补栏的散户单头亏损达 300 元,现实中上演着 “卖一头亏一头” 的 “价贱伤农” 场景。
(二)产能 “堰塞湖” 难解,供应过剩成主因
农业农村部数据揭示了深层次矛盾:7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42 万头,远超 3900 万头的调控目标;8 月 18 家上市猪企出栏量同比激增 29.11%,牧原、温氏等行业龙头加速放量。尽管 6 月中大猪存栏环比下降 0.8%,但由于生猪生长周期的因素,当前 13 亿头存栏仍在集中出栏,形成了 “越卖越多” 的恶性循环。
二、供需失衡背后的 “三重绞杀”
(一)供应端:规模化扩张埋下产能过剩隐患
2024 年,资本大量涌入生猪行业,头部企业逆势进行产能扩张,致使 2025 年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 15%。某中部省份养殖密度超出环境承载力 20%,散户退养率达 30%,却难以阻挡规模养殖场的放量 ——500 头以上规模养殖占比达 68%,但效率分化显著:牧原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达 26 头,而中小养殖场普遍低于 20 头,低效产能加剧了市场的内部竞争。
(二)需求端:消费疲软撞上替代品分流
传统消费旺季表现不佳:中秋国庆备货期白条肉销量仅增长 2%,与往年 15% 的增幅相比差距较大,北京新发地商户反馈家庭采购量下降 30%。同时,禽肉价格下跌 12%、牛肉进口增长 15%,猪肉在居民蛋白消费中的占比降至 40%,创下五年新低。南方腌腊季因气温偏高推迟 20 天,进一步压缩了短期需求空间。
(三)政策端:环保与产能调控 “双剑合璧”
2025 年环保政策进一步强化,福建、广东等地要求存栏 2000 头以上的猪场加装液位报警装置,治污成本占比提升至 15%,促使 500 头以下散户加速退出市场。农业农村部启动 “能繁母猪去化计划”,目标是调减 100 万头至 3950 万头,但企业 “去产能不彻底”:卓创资讯样本企业能繁母猪存栏仅下降 0.5%,政策传导至市场需要 10 个月的周期,短期内难以解决当前困境。
三、猪周期 “变形记”:从 “快涨快跌” 到 “慢熊磨底”
(一)周期规律被打破,磨底期延长至 18 个月
与过往 3 - 4 年一轮的经典猪周期不同,本轮下行周期呈现出 “缓跌、长磨、难反转” 的特征。2024 年产能峰值对应的生猪供应将持续释放至 2026 年一季度,加之规模化企业具有现金流优势,行业主动去产能的动力不足,导致磨底期较历史均值延长 6 个月。国金证券指出,若能繁母猪存栏量在年底前未降至 3800 万头,猪价或在 12 - 14 元 / 公斤区间震荡至 2026 年中。
(二)成本支撑 “虚胖”,饲料降价难挽亏损尽管豆粕价格从 4100 元 / 吨回落至 3050 元 / 吨,育肥成本降至 12 元 / 公斤,但中小散户因设备折旧、人工成本较高,实际成本仍达 13.5 元 / 公斤。更为严峻的是,仔猪价格周跌幅为 20 - 30 元 / 头,补栏积极性降至冰点,预示着未来 6 个月生猪供应 “增量不减”,成本与价格的 “剪刀差” 持续扩大。
四、破局之路:政策托底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
(一)政策组合拳:从 “市场调节” 到 “精准干预”
国家发改委启动 5 万吨冻猪肉收储工作,试图以 13.5 元 / 公斤的托市价格稳定市场信心;农业农村部明确 “淘汰低效母猪” 补贴政策,对 PSY 低于 20 头的养殖场给予每头 300 元淘汰补助。地方政府也同步采取行动,山东推行 “四不两直” 暗访严查压栏惜售行为,四川对岷江流域养殖场粪污还田管网建设提供 50% 补贴,推动产能 “优进劣退”。
(二)产业升级加速 “马太效应”
头部企业开启 “降本增效” 竞争:牧原股份推广智能喂料系统,料肉比降至 2.8:1,较行业平均水平低 15%;温氏股份构建 “饲料 - 养殖 - 屠宰” 全产业链,通过加工端溢价对冲养殖亏损,毛利率维持在 3%。反观中小散户,因缺乏资金进行设备升级,正以每月 5% 的速度退出市场,预计 2025 年底散户存栏占比将跌破 30%。
(三)养殖户生存指南:三招应对周期寒冬
精准出栏:100 - 110 公斤 “标猪” 应尽快出售,避免养大猪导致每头日增亏损 15 元;技术降本:采用杂粕替代豆粕(替代比例 30%),引入 AI 测膘系统优化饲料配方,成本可降低 0.8 元 / 公斤;政策套利:申请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单场最高 500 万元),参与 “保险 + 期货” 试点锁定 13.5 元 / 公斤的保本价格。
五、后市展望:四季度或迎 “弱反弹”,反转需等产能出清
短期来看,国庆前散户惜售情绪升温,加之学校开学对终端需求有所提振,猪价或小幅反弹至 14 - 14.5 元 / 公斤,但在高存栏的压制下,反弹幅度有限。中长期拐点取决于产能去化速度:若 2025 年底能繁母猪降至 3800 万头,2026 年二季度生猪供应压力将得到缓解,猪价有望回升至 15 - 16 元 / 公斤;否则,行业将面临更深度的产能出清,部分低效产能或永久退出市场。正如农业农村部专家朱增勇所言:“这轮调整不仅是价格的回归,更是产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竞争’的必经阵痛。” 当猪价跌破成本线,考验的不仅是养殖户的现金流,更是整个行业对周期规律的敬畏与变革决心 —— 唯有主动去产能、积极拥抱技术的参与者,才能在新一轮周期中重新掌握 “猪周期” 的话语权。(数据支持: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博亚和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