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牛肉批发价呈小幅上扬态势,区域市场表现冷热不均
(一)均价微涨,终结连跌行情,旺季特征初步显现
截至 9 月 24 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牛肉平均价格报 66.16 元 / 公斤,较前一日上升 0.3%,结束连续两日的小幅回调走势。作为中秋、国庆双节消费旺季的关键节点,价格止跌回升这一现象释放出积极信号。从品类角度细分,去骨牛肉均价为 72.5 元 / 公斤,带骨牛肉均价为 61.8 元 / 公斤,前者因契合节日礼盒及高端餐饮需求,溢价率达 17%。
(二)南北价差扩大至 50%,区域分化特征显著
北方主产区主要采取 “稳量促销” 策略:河北石家庄牛肉价格为 62 元 / 公斤、山东潍坊为 63.5 元 / 公斤,与上周价格持平;内蒙古通辽因屠宰企业库存高企,采取低价促销策略,价格降至 59 元 / 公斤。南方销区则受高端消费拉动,价格逆势上涨,广东佛山牛肉价格为 78 元 / 公斤、上海农产品中心为 85 元 / 公斤,较北方溢价超 40%,上海部分市场优质雪花牛肉价格更是高达 110 元 / 公斤,南北价差创年内新高。
二、三大因素支撑价格微涨,供需格局发生悄然变化
(一)需求端:节日备货与消费升级双重驱动
中秋佳节临近,市场需求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此变化主要源于节日备货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食品加工厂,尤其是预制菜企业,为满足节日市场对牛肉相关产品的需求,牛肉采购量大幅增加。据相关数据显示,中秋前两周,预制菜企业的牛肉采购量环比增长 18%,这些牛肉主要用于生产牛肉卷、牛排等节日礼盒产品,以迎合消费者在节日期间走亲访友的需求。在商超渠道,冷鲜牛肉销量迎来明显增长,周增长率达到 10%。其中,200 克小包装的高端牛肉增速尤为突出,达到 25%,这一数据充分反映出家庭端消费正朝着 “精致化” 方向发展,消费者对于高品质、小分量的牛肉产品需求日益增加。
在南方地区,“秋补” 传统习俗也对牛肉市场产生积极影响。广东、福建等地的牛肉火锅店订单量增长 15%,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消费者对牛肉火锅的热情高涨,推动了终端市场对牛肉的需求,使牛肉在短期内迎来销售旺季。这种传统习俗与现代消费需求的结合,进一步丰富了牛肉的消费场景,为牛肉市场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供应端:产能去化与进口收缩形成支撑
从供应端分析,当前肉牛市场正面临产能去化和进口收缩的双重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牛肉价格形成支撑。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5 年全国能繁母牛存栏量较 2024 年减少 15%,这一数据直接导致犊牛供应量减少。此外,7-8 月的高温天气对犊牛成活率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犊牛成活率下降 8%,进一步加剧牛源紧张局面。从育肥牛出栏情况来看,500 公斤以上育肥牛出栏量同比减少 12%,市场上可供销售的育肥牛数量减少,使得牛肉供应压力增大。
在进口方面,受澳大利亚、新西兰畜牧业疫情影响,我国牛肉进口量出现明显收缩。1-8 月,我国牛肉进口量为 28.7 万吨,同比减少 22%。同时,进口牛肉的到岸价较国内批发价高 12%,这使得进口牛肉在价格上失去优势,进口替代效应减弱。在这种情况下,本土牛肉供应的权重提升至 88%,国内肉牛产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国内肉牛养殖企业面临更大市场责任,需要通过提高养殖技术、优化养殖结构等方式,满足市场对牛肉的需求。
(三)成本端:饲料高位筑牢价格底部
饲料成本的高位运行是当前影响牛肉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玉米价格为 2.6 元 / 公斤,豆粕价格为 3.4 元 / 公斤,育肥牛日均饲料成本达到 18 元,较 2023 年上涨 20%。以 600 公斤育肥牛测算,出栏成本高达 65 元 / 公斤,这一成本与当前的牛肉均价基本持平。山东某规模化牧场表示,400 公斤以下小牛的养殖成本已超过 62 元 / 公斤,养殖成本的增加使得养殖户利润空间被压缩,惜售情绪升温。据调查,25% 的场户选择将牛压栏至春节前,这一行为间接减少了市场上牛肉的流通量,进一步加剧市场供需的紧张关系。
养殖户的惜售行为是基于对成本和市场价格的综合考虑。他们希望通过压栏,等待牛肉价格进一步上涨,以获取更高利润。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正常供应节奏,使得市场上的牛肉供应量在短期内难以满足需求,从而对牛肉价格形成支撑。饲料成本的上涨也促使养殖户更加注重养殖效益,通过优化养殖管理、提高饲料利用率等方式,降低养殖成本,应对市场挑战。
三、区域市场特写:消费习惯与产业基础决定价格弹性
(一)北方主产区:低价跑量,冻品库存承压
在北方主产区,如河北、山东等地,市场以 “平价白条牛” 为主,价格相对较为亲民。60-65 元 / 公斤的产品占比高达 75%,这类产品以其价格优势,吸引大量对价格较为敏感的消费者,主要满足日常餐饮和大众消费市场需求。然而,屠宰企业却面临严峻挑战,库容率普遍超过 70%。这意味着大量冻品积压在仓库中,占用大量资金和仓储空间。
为缓解库存压力,企业不得不降低分割品的出厂价。牛骨、牛杂等分割品的出厂价仅为 35-45 元 / 公斤,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仅剩下 8%。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企业积极寻求新的销售渠道,电商平台成为重要选择。一些企业推出 “牛肉礼盒预售” 活动,通过提前锁定订单,缓解库存压力。据了解,河北某屠企的预售量较去年增长 30%,这种创新销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库存压力,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二)南方销区:优质优价,高端市场需求旺盛南方销区,如广东、广西等地,市场呈现优质优价特点。依托 “吊龙”“雪花” 等部位肉的细分消费,70 元 / 公斤以上的中高端牛肉占比达 45%。这些部位的牛肉以其鲜嫩口感和丰富营养,受到消费者青睐。在佛山中南市场,300 公斤以上大规格牛肉的批发价更是高达 82 元 / 公斤,较北方市场溢价 50%。这种价格差异不仅反映产品品质差异,也体现南方消费者对高品质牛肉的追求和消费能力。
在江苏、浙江等地,“露营经济” 的兴起为牛肉市场带来新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周末或节假日外出露营,烧烤成为露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牛肋条、牛腱子等烧烤食材的销量周增 20%,市场需求的增加推动单品价格上涨 3-5 元 / 公斤。这种消费趋势的变化,不仅丰富了牛肉的消费场景,也为牛肉市场发展注入新活力。
四、后市展望:短期震荡筑底,中长期看产能调整
(一)短期(1-2 周):节日效应透支或现回调
预计国庆后,随着终端备货结束,市场需求将进入阶段性调整期,牛肉均价可能出现小幅回落,预计将回落至 65-66 元 / 公斤。在北方产区,由于冻品库存高企,当前库容率达到 72%,企业为消化库存,低价促销策略仍将持续。这将使得北方市场的牛肉价格继续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以吸引消费者购买。而南方销区,由于消费者对优质牛肉的需求具有一定惯性,预计 70-75 元 / 公斤的价格区间将成为常态。这是因为南方消费者对牛肉品质要求较高,愿意为优质牛肉支付更高价格,这种消费习惯使得南方市场在节后仍能保持一定价格支撑。
(二)中长期(10 月后):产能去化与消费旺季共振
从长远视角分析,10 月后牛肉市场将迎来新变化。若 10 月能繁母牛补栏率提升 8% 以上,这将为未来的肉牛供应提供保障,使得市场供应逐渐趋于稳定。叠加冬季火锅、腊味消费旺季的到来,预计将拉动需求增长 10%。在这种供需关系变化下,牛肉价格有望在 11 月反弹至 68-70 元 / 公斤。火锅和腊味是冬季的传统美食,对牛肉需求量较大,这将推动牛肉市场进入一个新的销售旺季。
然而,若养殖户因持续亏损而继续去化产能,那么 2026 年春季育肥牛供应缺口可能进一步扩大。这将导致市场上牛肉供不应求,推动价格上涨,预计价格可能突破 75 元 / 公斤,创下 2023 年以来的新高。持续的亏损会让养殖户减少养殖数量,从而导致未来市场上育肥牛的供应减少,价格上涨。这种情况在过去的市场周期中也有出现,产能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十分显著。
(三)从业者策略建议
养殖户:北方养殖户应把握当前市场价格相对稳定的时机,逢高出栏 500-600 公斤的适重牛。如此可避免后期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确保收益。南方养殖户则应加大优质品种,如和牛、安格斯牛的补栏力度。这些优质品种的牛肉在市场上更受欢迎,价格也更高。通过错峰供应元旦、春节市场,可获得更高利润。春节期间,市场对牛肉的需求量大增,优质牛肉的价格往往会上涨,养殖户可以提前布局,满足市场需求。
经销商:经销商应密切关注南北价差扩大的机会,当前南北价差已超过 20 元 / 公斤。利用这一价格差异,开展跨区域调运,可降低采购成本,提高利润空间。经销商还应布局小规格分割品,以应对餐饮刚需。随着餐饮行业的发展,小规格的牛肉分割品更便于餐厅使用,市场需求较大。
消费者:短期来看,消费者可以选择北方平价牛肉,价格在 60-65 元 / 公斤之间,用于家庭烹饪。北方的平价牛肉性价比较高,能够满足家庭日常的消费需求。中长期来看,消费者可以关注南方优质冷鲜牛的促销节点,如双 11、冬至等。在这些特殊时期,商家往往会推出优惠活动,消费者可以以更实惠的价格购买到优质的牛肉。
结语
当前牛肉市场的 “微涨” 本质是旺季需求与供应收缩的短暂平衡,背后折射出产业深层矛盾 —— 产能去化缓慢与消费升级加速的错配。对于养殖户而言,优化存栏结构、提升品种质量是破局关键;对于消费者而言,价格分化期正是按需选择的黄金窗口。随着国庆消费旺季到来,牛肉价格能否摆脱 “旺季不旺” 魔咒?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卓创资讯
风险提示:生猪价格反弹分流需求、极端天气影响运输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