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节行情背离预期,猪肉价格持续下行
(一)价格持续下探,打破旺季上涨惯例
在传统认知中,中秋、国庆双节是猪肉消费的黄金时期。过往每逢此时,市场需求显著增长,猪肉价格随之上升,呈现 “旺季上涨” 态势。然而今年情况却截然不同,随着双节临近,国内猪肉市场陷入 “旺季不旺” 的困境,价格不仅未如预期上扬,反而一路走低。
截至 9 月 23 日,全国白条肉均价降至 16.52 元 / 公斤,与 9 月初价格高点相比,累计下降 1.35 元 / 公斤,降幅达 7.51%,下跌趋势明显,充分体现出市场的不确定性。回顾往年同期,双节备货期猪肉价格一路飙升,消费者常感慨猪肉消费成本上升。但今年自 7 月起,猪肉价格持续震荡下行,并未因双节临近而上涨,令众多市场参与者感到意外,直呼市场走势难以捉摸。
(二)供需数据对比,凸显市场疲弱
猪肉价格反常下跌,根源在于供需关系失衡。从供应端来看,9 月规模猪企出栏量环比增长 15%,大量生猪涌入市场,供应显著增加。同时,散户及二次育肥户因猪价下滑产生恐慌心理,担心价格进一步下跌,从而进行恐慌性抛售,中大猪集中出栏量同比增加 20%。这使得市场猪肉供应过剩,犹如水池进水口过大而出水口过小,导致水满溢出。
需求端表现则较为疲软。开学季学校食堂采购增加,虽带动屠企开工率短暂升至 31%,但这只是短暂现象。多数屠企仍按订单谨慎开工,主动收猪意愿低迷。白条肉终端走货量也不理想,较去年同期下降 12%,市场上猪肉滞销,供需失衡局面加剧,猪肉价格因此受到压制,难以回升。
二、三大核心因素解析:供应过剩 + 需求疲软 + 预期落空
(一)供应端:产能释放与集中出栏形成双重压力
产能去化缓慢,生猪供应持续过剩: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 8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 4240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4%,产能去化速度未达预期。这类似于工厂未有效减少生产设备(能繁母猪)数量,导致产品(生猪)产量持续过高。今年 2 - 7 月新生仔猪数量同比增长 9.3%,按 6 个月育肥周期推算,10 月至明年 1 月生猪出栏量将迎来峰值,短期内供应宽松格局难以改变。未来数月,市场猪肉供应将继续增加,对低迷猪价形成更大压力。
养殖端恐慌性出栏,加剧短期供需失衡:猪价持续下跌促使散户及二次育肥户集中抛售。9 月生猪交易均重攀升至 126.5 公斤,创年内新高,大猪集中出栏导致市场短期供应过剩,进一步压低价格。大量大猪涌入市场,而市场消化能力有限,猪肉价格被进一步压低,养殖户利润减少,陷入恶性循环。
(二)需求端:消费提振有限,双节效应边际递减
节日消费拉动不足,需求旺季特征模糊:今年中秋与国庆假期重叠,多数生产厂家和贸易商提前备货周期缩短,备货量较往年减少 30% 以上。同时,国庆假期居民外出旅游比例升高,家庭聚餐及团体消费需求分流,猪肉终端消费仅增长 5% - 8%,远低于预期。家庭外出旅游导致在家做饭次数减少,对猪肉需求降低,使得猪肉消费旺季特征不明显,市场需求疲软。
替代品竞争加剧,终端需求分化明显:禽肉、水产等替代品价格处于低位,分流了部分猪肉消费需求。数据显示,9 月牛肉、鸡肉销量同比分别增长 10% 和 15%,而猪肉销量同比下降 8%,消费者对高价猪肉的接受度持续降低。在替代品价格优势明显的情况下,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其他肉类,导致猪肉市场份额被挤压,终端需求分化明显。
(三)市场预期:短期博弈与长期压力交织
节前备货周期缩短,价格反弹力度微弱:按照往年规律,猪肉节前备货高峰期集中在节前 4 - 5 天。预计今年双节期间价格可能出现短暂小幅反弹,但由于整体供应过剩,反弹幅度仅 1% - 2%,且备货结束后价格回落风险较大。在供应过剩的背景下,即便有节前备货拉动,猪价也难以大幅上涨,短暂反弹后仍面临价格回落压力。
成本支撑减弱,养殖利润持续收窄:饲料原料价格下行,玉米、豆粕均价较年初分别下跌 15% 和 20%,养殖成本支撑减弱。同时,生猪价格跌破成本线,规模场头均盈利缩至 50 元,散户普遍亏损,市场观望情绪浓厚。养殖户虽期望通过降低养殖成本维持利润,但因生猪价格过低,即便成本有所下降仍难以盈利,导致市场养殖户持观望态度,不敢轻易扩大养殖规模,市场整体低迷。
三、后市展望:短期震荡调整,长期需破产能困局
(一)短期走势:供需博弈下的 “稳中窄幅调整”
国庆假期:消费提振有限,价格难改弱势:国庆假期旅游餐饮市场对猪肉消费有一定拉动作用,热门旅游城市酒店、餐馆猪肉采购量会增加。但从全国范围看,这种拉动作用有限,难以根本改变猪肉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预计假期期间,猪肉价格以 “稳中微跌” 为主,日均跌幅控制在 0.5% - 1%。如去年国庆假期,旅游市场火爆,但猪肉价格短暂上涨后仍回归下跌轨道,市场需求疲软难以在一个假期内改变。
10 月中下旬:需求平淡叠加供应压力,下行风险犹存:10 月中旬假期结束后,市场需求将重回平淡。在无极端天气或突发疫情等特殊情况影响下,生猪出栏量预计较 9 月增加 10% - 15%,因前期仔猪补栏数量较多,现到了集中出栏阶段。供需失衡局面将进一步加剧,猪肉价格仍有 2% - 3% 的下行空间。供需关系如天平,供应端砝码不断增加而需求端缺乏支撑,价格难以稳定,需警惕 “消费淡季 + 供应高峰” 的双重压制。
(二)长期破局:产能去化与消费升级双轮驱动
政策端:加速产能调控,引导市场理性去化:农业农村部已明确将能繁母猪存栏量调减目标设为 100 万头,通过 “窗口指导” 督促头部企业带头淘汰低产母猪,发挥行业大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配套信贷、补贴政策,对积极去产能的企业给予信贷优惠和补贴,对盲目扩张产能的企业收紧信贷、减少补贴。预计到 2026 年中期,供需格局有望从宽松转向紧平衡,市场逐步恢复健康状态。
市场端:优化消费结构,挖掘终端需求潜力:随着秋冬季节来临,南方腌腊需求将逐渐启动,11 月后猪肉消费可能迎来阶段性回暖,但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从长期看,推动猪肉产品深加工、拓展餐饮渠道定制化供应是破解 “旺季不旺” 的关键。将猪肉加工成香肠、腊肉、火腿等深加工产品,既能延长保存时间,又能提高附加值,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拓展餐饮渠道定制化供应,根据不同餐饮企业需求提供定制化猪肉产品,增加猪肉在餐饮市场份额,挖掘终端需求潜力,促进猪肉市场复苏。
(三)养殖端应对策略:灵活调整出栏节奏,加强成本管控规模场应按计划有序出栏,避免集中抛售加剧价格波动。中小散户需淘汰低产母猪,控制养殖成本,切勿盲目压栏赌市。建议密切关注农业农村部产能调控政策及生猪期货价格走势,利用远期合约对冲价格风险,保障养殖收益。
结语
今年双节猪肉市场 “旺季不旺”,本质是产能过剩周期与消费结构转型期的必然碰撞。短期来看,供需失衡仍将压制价格,但政策托底与季节性消费回暖有望减缓下跌幅度;长期则需依靠产能深度去化与消费需求提振的双重作用,推动市场走出低迷。对于从业者而言,理性看待周期波动,加强精细化管理,是应对市场挑战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