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节前夕价格异动:苗价南北分化,毛鸭活禽溢价显著
(一)肉鸭苗:北方 “跳水” 南方稳,骡鸭苗逆势领涨
2025 年 9 月 25 日,全国白羽肉鸭苗市场呈现明显的南北分化态势,均价为 2.17 元 / 羽,较之前环比下跌 1.3%,“北弱南强” 格局凸显。
北方主产区,价格大幅下跌。山东种鸭联盟报价 1.90 元 / 羽,较之前下跌 0.1 元;河北邯郸地区报价 1.85 元 / 羽,相比之前下降 0.05 元。中小孵化场库存积压比例超 20%,市场需求低迷,价格竞争激烈。
南方地区,优质鸭苗价格稳定。广西樱桃谷苗价格为 2.40 元 / 羽,广东麻鸭苗价格达到 2.60 元 / 羽。骡鸭苗(M18)价格更是高达 3.70 元 / 羽。双节临近,活禽市场需求旺盛,厂家订单已排至 10 月初。
(二)肉毛鸭:北方冻品承压,南方活禽创 3 个月新高
白羽肉毛鸭市场同样呈现南北两极分化,主流价格在 3.5 - 5.1 元 / 斤之间,南北价差达 1.6 元 / 斤。
北方冻品区价格稳中有跌。山东棚前价在 3.6 - 3.7 元 / 斤,江苏胴体价格为 3.4 - 3.5 元 / 斤。屠企冻品库存周转天数达 1.3 天,高于正常水平 1.0 天,库存积压,资金周转困难,被迫压价收购。
南方活禽区则呈现繁荣景象,“节日行情” 显著。广东粤西水鸭价格为 5.0 - 5.1 元 / 斤,较之前上涨 0.6 元;广西旱鸭价格在 4.4 - 4.5 元 / 斤。农贸市场交易量相比之前增加 25%,家庭聚餐和烧腊店备货需求旺盛,推动肉毛鸭价格达到 3 个月以来的新高。
二、三大核心因素驱动价格分化
(一)供应端:苗价跌因产能过剩,毛鸭涨靠出栏减量
供应端方面,肉鸭苗和肉毛鸭呈现不同态势。肉鸭苗产能过剩,截至 9 月中旬,全国祖代种鸭存栏量超 120 万套,处于近 4 年高位。山东某大型孵化场单日出苗量达 30 万羽,库存比去年同期增加 18%。中小孵化场为去库存,以 “成本价 + 0.1 元” 低价促销,导致北方地区苗价较 8 月高点下跌 23%。
肉毛鸭则因出栏减量价格上涨。7 - 8 月持续高温影响肉鸭成活率,40 日龄鸭成活率仅 82%,较去年下降 3 个百分点。南方地区对大体重鸭(5 斤以上)需求旺盛,供应缺口达 15%。广东、广西等地养殖户提前 10 天出栏鸭子,占比超 30%,短期内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二)需求端:加工户谨慎 VS 活禽消费爆发
需求端,食品加工和活禽消费表现迥异。食品加工订单较之前下降 10%,北方屠企中秋备货充足,冻品库存达 2.5 万吨,河南漯河白条鸭收购价 3.5 元 / 斤,仅能覆盖成本,屠企利润微薄。
南方活禽市场则逆势增长,增长率达 20%。广东烧鸭档口生意火爆,日均销量较之前增加 35%,5.5 斤以上水鸭成为市场抢手货。湛江某农贸市场摊主表示,节日前活鸭每天能卖 200 只,比平时多赚 500 元。
(三)成本端:饲料高位挤压利润,苗价下跌难抵压力
成本端,饲料价格上涨挤压养殖户利润。玉米价格为 2.45 元 / 公斤,较之前上涨 1.2%,豆粕价格为 3.62 元 / 公斤。以 50 日龄肉鸭为例,养殖成本达 3.8 元 / 斤。北方合同鸭出栏价为 3.6 元 / 斤,养殖户每卖出一只亏损 0.2 元。
南方散户自繁自养骡鸭,养殖成本为 4.2 元 / 斤,活禽售价超 5 元 / 斤,单只盈利 1.2 元,但与 7 月相比减少 0.8 元。
三、区域博弈:北方 “合同鸭困局” VS 南方 “活禽突围”
(一)北方主产区:合同鸭陷入 “量增利减” 怪圈
北方主产区山东和河北的肉鸭养殖模式以 “公司 + 农户” 为主,占比超 70%。按照合同约定,养殖户需在 40 - 45 日龄时,将体重达到 5 斤以上的毛鸭交付给屠企。
屠企以 “冻品库容率高” 为由限制毛鸭涨价,聊城合同鸭出栏价为 3.6 元 / 斤,比市场价低 0.1 元。养殖户为按时交付鸭子提前出栏,导致毛鸭均重降至 4.6 斤 / 只,达不到合同要求。屠企以 “体重不达标” 为由,每斤再扣 0.05 元,养殖户利润进一步减少。养殖户反映,提前出栏不仅未减少亏损,反而扣得更多,养殖亏损严重,陷入 “量增利减” 怪圈。
(二)南方销区:活禽市场上演 “品质溢价”
南方销区活禽市场呈现 “品质溢价” 现象。广东和福建主推 “三黄土鸭”“黑番鸭”,均重达到 5.2 斤 / 只,商超礼盒装售价高达 7 元 / 斤 ,比普通白羽鸭高出 60%。
浙江金华中规格鸭(3.8 斤以上)价格为 4.3 - 4.4 元 / 斤,因适合家庭煲汤,销量相比之前增加 30%。农贸市场活禽交易活跃,摊主表示毛鸭分规格卖,每斤能多赚 0.5 元,品质成为决定价格的关键因素。
四、后市怎么走?养殖户必看的 “双节生存指南”
(一)短期(9.25-10.15):苗价探底,毛鸭冲高回落
肉鸭苗:北方低于 2 元 / 羽可分批补栏(山东中小厂已达 1.85 元 / 羽),建议优先选择大厂苗;南方市场建议观望,活禽需求旺盛期应避免追高,骡鸭苗超 3.8 元 / 羽需警惕价格回调。
肉毛鸭:北方 45 日龄以上鸭应逢高出栏,3.6 元 / 斤以上可锁定成本;南方 3.5 斤以下小鸭可延长养殖至 5 斤以上,对接烧腊店 “大鸭溢价”,5.1 元 / 斤以上应及时出售。
(二)中长期:关注两大反转信号
种鸭存栏降 5%:若 10 月祖代种鸭存栏跌破 115 万套,预计明年 1 月苗价或反弹至 2.5 元 / 羽;
冻品库存破 1.0 天:北方屠企库存周转天数低于正常水平后,预计 11 月毛鸭收购价将回升至 3.8 元 / 斤。
(三)分产区操作手册
|
|
|
|
|
|
|
|
|
|
|
|
|
|
活禽市场 “按重分级”,5 斤以上鸭打 “节日礼盒牌”
|
|
广东湛江养殖户陈师傅 9 月 20 日以 2.6 元 / 羽补栏 1000 只麻鸭苗,24 日将 4.8 斤以上水鸭以 5 元 / 斤卖给烧腊店,单只盈利 1.8 元。其策略为专注本地活禽市场,不与北方冻品鸭比价。9 月肉鸭市场南北差异显著,北方养殖户需在成本线边缘精准出栏,南方则可借活禽溢价实现 “错峰盈利”。双节是短期市场博弈的关键期,也是中长期产能调整的观察窗,把握 “区域差”“规格差”“品种差” 三大策略,有助于在市场震荡中取得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