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频道
价格播报  行情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行情分析行业发展 → 文章内容

预制菜价格战背后:4000亿市场如何破解信任困局?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9/26 14:33:48 关注:64 评论: 我要投稿

  一、凌晨 3 点的批发市场:预制菜价格战背后的行业态势

  (一)从梅菜扣肉审视价格竞争格局
  凌晨 3 点半,北京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仍笼罩在夜色之中,小王及其伙伴们已投入紧张工作。货车旁,一箱箱预制菜正被迅速搬运上车,这些菜品将发往北京各地的餐厅与超市。据小王介绍,目前发货的货物中,预制菜占比达 70%,梅菜扣肉、干锅鸡等菜品尤其畅销,每日出货量稳定且面向全国发货。以梅菜扣肉为例,原价 38 元一袋,大宗采购时价格可降至 34 元左右,月销量达 2000 多件。
  在电商平台,预制菜价格体系复杂多样。一份 200g 的鱼香肉丝,售价低至 2.7 元;而在批发市场,500g 的酸辣鸡杂批发价为 29 元,进入中高端餐饮店后,售价可达 88 元一份。这种显著的价格差异,反映出预制菜市场在 B 端(商家端)与 C 端(消费者端)的不同运营逻辑。B 端采购量大,追求低成本与高周转,价格因而被压低;C 端更注重口感与品质,愿意为便捷支付更高价格。
  (二)4000 亿市场的规模构成要素
  《2025 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突破 4000 亿元,这一规模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城市一年的 GDP 总量。从企业注册量来看,近十年呈爆发式增长,2024 年达 1.17 万家,创历史峰值,平均每天有 30 多家预制菜企业成立。
  从早餐的速冻包子、油条,到中午写字楼的外卖便当,再到晚上家庭聚餐的菜品,乃至年夜饭桌上的佛跳墙、八宝饭,预制菜已渗透至约 80% 的日常饮食场景。对餐饮行业而言,预制菜是实现 “降本增效” 的重要手段。某连锁餐厅老板透露,使用预制半成品制作网红菜,不仅可节省 80% 的切配时间,还能确保各门店菜品口味一致,这对品牌扩张意义重大。
  二、争议核心:知情权缺失与信任困境
  (一)消费者的三大核心关切
  预制菜的快速发展在推动餐饮市场变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担忧主要集中在新鲜度、安全性和价格透明度三个方面。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数据,62% 的消费者担忧预制菜食材不新鲜,认为预制菜中的蔬菜可能失去原本的脆嫩,肉类也缺乏新鲜质感。有消费者在网上反馈:“点了一份号称新鲜现炒的宫保鸡丁,鸡肉干巴巴,花生不脆,后来发现是预制菜,感觉受到欺骗。”38% 的消费者反映预制菜口感与宣传不符,某连锁餐厅售价 68 元的 “现炒” 辣椒炒肉,实际由工厂预制包加热而成,缺乏现炒的 “锅气”,引发了关于 “锅气消失” 的讨论。
  在食品安全方面,2022 年 3?15 曝光的 “淋巴肉梅菜扣肉” 事件,加剧了消费者对预制菜安全问题的担忧。尽管国家明确禁止预制菜添加防腐剂,但一项调查显示,45% 的受访者表示,由于无法了解预制菜生产过程,担心其中含有各类添加剂、防腐剂,影响健康。
  价格方面同样存在问题。在批发市场 30 元一份的红烧肉,在餐厅可售至 88 元,且餐厅通常不告知消费者菜品为预制菜。58% 的消费者认为,支付现炒价格却得到预制菜,这属于变相欺诈,他们认为预制菜应因省去现场制作成本而价格更为亲民。
  (二)商家的 “沉默成本” 与行业标准缺失
  在预制菜争议中,商家也面临困境。数据显示,连锁餐饮使用预制菜的比例已超 60%,但仅有 12% 的门店会主动告知消费者。某餐饮品牌负责人表示:“若在菜单上标注‘预制菜’,客单价可能下降 20%,复购率降低 15%,对生意影响巨大。” 商家担心消费者知晓菜品为预制菜后,会降低对菜品价值的认知,减少高价购买意愿,因此许多商家选择隐瞒,将预制菜视为商业秘密。
  预制菜行业标准也存在明显不足。目前,预制菜定义模糊,中央厨房产品与预制菜界限不清,导致监管部门监管困难,消费者也难以辨别所食用菜品是否为预制菜。这种标准缺失使预制菜行业处于混沌状态,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难以保障,阻碍了行业健康发展。
  三、国标落地前夜:从 “野蛮生长” 到 “规范发展”
  (一)国家标准划定三大关键准则
  2025 年 9 月,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顺利通过审查,为预制菜行业发展带来重要规范。该草案中的三条规定尤为关键,可视为划定了行业 “红线”。
  首先是防腐剂禁用规定。此前,消费者对预制菜中防腐剂使用存在担忧。新标准明确规定,预制菜必须依靠 - 18℃的冷链锁鲜技术保障食品新鲜与安全,严禁添加防腐剂。违规添加的企业将面临货值 5 - 10 倍的罚款,这促使企业加大在冷链技术方面的投入,提升产品质量。
  其次,标准明确界定了预制菜范围。草案清晰定义预制菜,排除中央厨房现制菜品、主食类食品,明确预制菜指 “工业化预加工后需加热食用的预包装菜肴”。这一界定解决了以往概念模糊问题,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明确监管依据,避免对预制菜定义理解不一致的情况。
  最后是强制信息披露要求。草案规定,餐饮门店必须在菜单显著位置标注 “预制菜”。此前消费者在餐厅用餐时,常对所食用菜品是否为预制菜不知情。新规定实施后,若餐厅未标注,将被认定为消费欺诈并受到处罚,从而保障了消费者知情权,使其能够明明白白消费。
  (二)行业洗牌加速:中小企业压力与龙头企业优势扩大

  该草案的出台对预制菜行业产生重大影响,最显著的是加速行业洗牌。据行业专家预测,草案实施后,约 20% 的中小工厂将因无法承受冷链升级成本而退出市场。冷链升级涉及购置新冷冻设备、建立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成本预计增加 15% - 30%。
  小型预制菜加工厂利润微薄,难以承担如此高额的升级成本,只能选择关门。而头部企业如安井食品、得利斯,早已布局先进生产技术,建成 121℃高温灭菌线,引入 AI 品控系统,能更好保障产品质量与安全。即便在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其预制菜毛利率仍可达 25%,远超行业平均的 18%。这得益于其规模优势,可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且品牌知名度高,更受消费者认可。
  随着中小企业的退出,头部企业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行业集中度提升,这有助于预制菜行业更加规范、健康地发展。
  四、破局之路:透明化与差异化重塑产业生态
  (一)企业的信任重建举措
  在预制菜信任危机背景下,部分企业已采取行动重建消费者信任。盒马和胖东来等零售巨头推出 “预制菜溯源码”,消费者通过手机扫码即可获取预制菜的原料产地、加工日期、杀菌工艺等信息,实现产品信息透明化。数据显示,推出溯源码后,相关预制菜产品复购率提升 30%,凸显消费者对信息透明的重视。
  在场景细分方面,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策略。萨莉亚以 “低价预制菜” 精准定位学生群体,人均 30 元的客单价满足学生西餐消费需求。尽管消费者知晓其使用预制菜,但因其经营透明、价格实惠,净利润率仍达 15%。西贝则采取相反策略,在预制菜风波后,将 13 道争议较大的菜品改为门店现制,客诉量下降 40%,展现出对品质和消费者体验的重视。
  (二)监管与行业的协同发展
  监管部门积极行动。国务院食安办要求各省在 2025 年底前完成对预制菜生产企业的全覆盖检查,对企业形成有效约束。同时,推动 “预制菜明示” 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未来消费者知情权将获得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提出建立 “预制菜星级认证” 建议,从原料溯源、加工工艺、营养保留度等多个维度对预制菜进行分级。通过 “星级” 评定,引导消费者理性选择,激励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推动预制菜行业朝着更加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消费者如何应对预制菜发展趋势?
  (一)三招辨别优质预制菜
  在预制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消费者需掌握辨别优质预制菜的方法,以确保饮食健康与安全。
  首先是查看产品标签。标签是预制菜的重要信息载体,选择预制菜时,应优先选择 “冷冻保存”(-18℃)的产品,相较于 “常温储存” 产品,冷冻保存能更好保留食材营养成分,研究表明其营养保留度比常温储存产品高 30%。同时,要仔细查看配料表,选择添加剂较少、配料简单易懂的产品。
  其次是核查资质。正规预制菜产品必须具备 SC 食品生产许可标志,这是食品安全的基本保障。对于无厂名、厂址的 “三无预制包”,坚决不能购买,此类产品存在严重质量和卫生隐患,可能危害身体健康。
  此外,注重消费体验也很关键。一般来说,38 元以下的速冻类预制菜购买时需谨慎。优质预制菜原料成本占比应超过 60%,价格过低可能意味着原料质量不佳,导致口感和营养受损。
  (二)理性看待 “预制” 与 “现做”
  北京工商大学王成涛教授指出:“冷冻预制菜的营养流失率(约 15%)与家庭冰箱储存 3 天的食材相当,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如实告知。” 因此,消费者无需过度排斥预制菜,预制菜与现做菜各有优势与适用场景。
  工作日午餐时间,人们通常时间紧张,预制菜的便捷性使其成为解决午餐的有效选择,能节省时间和精力。而家庭聚餐时,现做的饭菜更能营造家庭氛围,带来情感满足。
  消费者应根据自身需求和场景,理性选择预制菜或现做菜,避免盲目排斥或过度依赖预制菜,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
  结语:从 “隐秘菜” 到 “明白菜” 的产业变革

  预制菜争议的本质是工业化餐饮与传统饮食观念的冲突。随着国家标准为行业设定底线,透明化成为企业发展共识,这个 4000 亿规模的市场有望摆脱 “科技与狠活” 的不良印象。正如某餐饮从业者所说:“预制菜本身并非问题所在,隐瞒才是关键。当‘加热即食’不再是行业秘密,消费者拥有选择权时,行业才能迎来真正的黄金发展时期。” (数据支持:《2025 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报告》、卓创资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肉类食品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9月26日,预制菜概念板块下跌0.24%2025/9/26 15:40:42
罗永浩怒怼西贝预制菜事件的舆情分析报告2025/9/26 9:13:56
9月25日,预制菜概念板块下跌0.58%2025/9/25 15:20:02
罗永浩西贝之争背后:预制菜困在“定义战”,万亿蓝海如何破局?2025/9/25 14:14:38
9月24日,预制菜概念板块上涨0.71%2025/9/24 15:25:31
预制菜争议风暴:当罗永浩遇上西贝,暴露的不只是一道菜的真相2025/9/24 10:13:53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