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猪肉市场核心行情:微跌背后的供需弱平衡
(一)均价小幅回落,终结节前反弹走势
根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9 月 26 日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 19.42 元 / 公斤 ,较前一日微降 0.1%,结束了中秋国庆双节期间的短暂企稳态势(9 月 24 日均价 19.44 元 / 公斤)。从周度数据来看,本周均价较上周下跌 1.2%,呈现出 “节前备货冲高、节后需求回落” 的季节性特征,延续了 2025 年第三季度 “稳中偏弱” 的价格走势。
(二)区域价差扩大至 10 元 / 公斤,南北市场冷热不均
北方主产区价格承受较大压力:河北石家庄桥西市场价格为 17.2 元 / 公斤,河南万邦物流城价格为 18.5 元 / 公斤。主要原因是生猪集中出栏(周度出栏量环比增长 5%),且冻品库存处于高位(库容率超过 25%)。
南方销区价格相对坚挺:广东佛山中南市场价格为 21 元 / 公斤,浙江杭州勾庄价格为 20.8 元 / 公斤。依靠中秋后家庭消费回补(销量周增长 8%)以及进口冻品成本支撑(到岸价 19 元 / 公斤) ,价格较北方存在 15%-20% 的溢价。
二、三大核心因素驱动价格持续低迷
(一)供应端:产能过剩与出栏放量形成双重压制
生猪存栏高位运行:截至 8 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达 4045 万头,环比虽仅下降 0.3%,但远超农业农村部设定的绿色合理区间上限(3900 万头)145 万头。这一数据表明,未来 6 个月内,生猪供应大概率维持过剩状态。在山东、河南等传统生猪养殖大省,散户因对后市价格信心不足,加快出栏节奏,120 公斤以上大猪占比飙升至 40%,远超正常水平(25%-30%)。屠宰企业方面,日均收购量较计划超出 12%,冷库库存周转天数也从 18 天延长至 22 天,库存压力显著增大。
进口猪肉低价冲击:2025 年 1-8 月,我国累计进口猪肉 207 万吨,同比增长 13.5%,进口猪肉到岸价仅 17 元 / 公斤,较国产猪肉均价低 12%。在广东、上海等主要口岸,冻品库存已达 35 万吨,部分 2024 年四季度入库的冻肉因临近保质期(18 个月),正以 16-17 元 / 公斤的低价甩卖,严重拉低了国内现货市场价格,进一步挤压国产猪肉市场份额。
(二)需求端:双节透支消费,替代品分流市场份额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餐饮终端备货量较平日增长 20%,为市场带来短期需求提振。但节后第一周,需求便骤降 15%,市场 “旺季不旺” 特征明显。在北京、上海等地,火锅店猪肉采购量回落至节前 60%,家庭消费也趋于平淡。与此同时,牛肉(66.27 元 / 公斤)、鸡肉(17.7 元 / 公斤)价格处于低位运行状态,凭借较高的性价比,成功分流部分猪肉消费市场。据农贸市场反馈,猪肉销量同比下滑 10%,消费者在日常采购中,更倾向于选择价格亲民的鸡肉或牛肉。
(三)成本端:饲料降价缓解养殖压力,但利润空间收窄
受全球农产品供应改善影响,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下行。当前玉米均价降至 2359 元 / 吨、豆粕 3070 元 / 吨,较 2024 年同期分别下跌 8%、15%,推动生猪养殖成本降至 16 元 / 公斤。这使得规模养殖场头均盈利仍能维持在 100 元 / 头,但较第二季度已减少 50 元。中小散户处境则更为艰难,由于议价能力弱,出栏价普遍低于 18 元 / 公斤,每头亏损 50-100 元,为减少损失,只能 “以量换价”,加速出栏,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压力 。
三、市场特写:从 “北跌南稳” 看产业深层矛盾
(一)北方产区:散户加速出清,规模场逆周期扩张
在北方生猪主产区,如河北、山东等地,市场结构正经历剧烈变革。中小散户受资金、技术及市场信心影响,加速出栏步伐。据当地行业协会统计,周度出栏量较上月同期增长 30%,其中 100 公斤以下小牛猪占比从 15% 提升至 25%。这类小牛猪提前出栏,肉质、出肉率均逊于正常出栏生猪,严重拉低产区整体价格,致使产区均价较上月下跌 1-2 元 / 公斤 。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牧原、温氏等行业龙头凭借雄厚资金实力与完善产业链,逆市扩张。以低成本资金(银行贷款利率低至 4.5%)为支撑,8 月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 15%,市场份额从 35% 提升至 40%。龙头企业通过新建现代化养殖场、引入智能养殖设备,降低单位养殖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逐步填补散户退出后的市场空白,“散户退出、集团接盘” 的产业格局日益凸显。
(二)南方销区:冻品主导市场,本土猪肉被迫 “价格战”
南方销区,如广东、福建等地,进口冻猪肉大量涌入,改变市场竞争格局。在当地农贸市场,进口冻猪肉占比超 40%,50 元 / 公斤以下低价产品随处可见。这些冻品凭借价格优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迫使本土生猪养殖户降价销售。
南宁某屠宰企业为应对冲击,将猪肉精细分割为排骨、五花肉、里脊肉等细分产品,借助社区团购平台,以 “9.9 元 / 200g” 的低价引流促销。即便如此,毛利率仍被压缩至 8%,难以抗衡冻品低价倾销。本土猪肉在价格、品牌影响力上均处劣势,陷入被动降价的 “价格战” 泥潭,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市场份额岌岌可危 。
四、后市展望:短期难破僵局,中长期关注产能去化
(一)短期(10 月):需求淡季叠加供应过剩,价格或下探 19 元 / 公斤
进入 10 月,猪肉市场需求呈季节性转淡,居民消费热情减退。终端消费进入传统淡季,居民家庭采购频次减少,餐饮行业猪肉采购量也大幅下滑。屠宰企业开工率从节日期间的 70% 迅速回落至 55%,采购策略转为 “按需补库”,不再大规模囤货。同时,山东、河南等地散户集中出栏潮持续,受前期养殖利润不佳影响,养殖户急于抛售手中生猪回笼资金,预计 10 月生猪出栏量环比增长 5%。市场供强需弱格局难改,在供应大幅增加而需求不振的情况下,均价或短暂跌破 19 元 / 公斤,进一步考验养殖户的盈利底线 。
(二)中长期(11 月 - 12 月):产能去化与腌腊旺季或催生弱反弹
产能去化效应显现:能繁母牛存栏连续 12 个月下降,2025 年 8 月同比减少 8%,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适龄出栏肉牛数量将逐步减少。按照肉牛生长周期推算,预计 11 月后适龄出栏肉牛减少 10%,市场供应缺口将逐步显现,供应端压力有望缓解。
冬季消费旺季启动:随着天气转冷,火锅、卤味等餐饮业态对牛肉的需求迅速回升。在四川、重庆等地,火锅店客流量大幅增加,牛肉消费量预计增长 25%。同时,进口牛肉到岸价因海运成本上涨小幅回升,从 17 元 / 公斤涨至 17.5 元 / 公斤,国产牛肉价格或反弹至 68-70 元 / 公斤。但考虑到前期积压库存消化仍需时间,反弹幅度有限,难以回到历史高位 。
(三)风险提示
上行风险:若 10 月华北地区遭遇寒潮,生猪出栏延迟,市场供应减少,价格可能超预期上涨 0.5-1 元 / 公斤。极端天气下,运输受阻,生猪无法按时出栏,屠宰企业收购难度加大,只能提高收购价格,带动猪肉价格上涨。
下行风险:生猪价格若跌破 13 元 / 公斤,猪肉替代效应增强,消费者将更多选择猪肉,南方销区牛肉价格或再降 1-2 元 / 公斤。低价猪肉大量涌入市场,将挤压牛肉市场份额,牛肉价格被迫下降以维持竞争力 。
五、不同角色如何应对当前行情?
(一)养殖户:顺价出栏,避免压栏
体重超 120 公斤大猪:在当前市场行情下,养殖户手中体重超 120 公斤的大猪面临着较大的成本压力。以一头 130 公斤的大猪为例,日均饲料消耗量高达 3 公斤,按照当前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计算,每天仅饲料成本就增加约 7 元。而市场价格波动频繁,若持续压栏,一旦价格下跌,损失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当价格达到 19 元 / 公斤以上时,养殖户应果断出栏,及时锁定利润,避免因压栏导致成本增加和利润缩水。
中小散户:对于资金实力薄弱、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散户而言,“公司 + 农户” 代养模式提供了一条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这种模式下,公司负责提供猪苗、饲料、技术指导以及销售渠道,农户只需按照公司标准进行养殖。以河南某农户为例,参与代养模式后,与公司签订了 18 元 / 公斤的保底收购价合同。即便市场价格大幅下跌,仍能确保基本收益,有效规避了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实现了稳定的养殖收入。
(二)消费者:错峰采购,关注高性价比部位
家庭烹饪:家庭日常烹饪中,猪腿肉、猪骨等部位是高性价比之选。猪腿肉肉质紧实,富含蛋白质,每公斤均价 16-18 元,常用于卤制、红烧,口感醇厚;猪骨富含骨髓与营养成分,16 元 / 公斤左右,是煲汤的优质食材,能熬出鲜美浓郁的汤汁。相比里脊肉每公斤 25 元的价格,选择猪腿肉、猪骨可节省 30% 左右开支,满足家庭营养需求的同时,实现成本优化。
节日备货: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猪肉价格往往因需求激增而出现溢价,涨幅可达 10%-15%。消费者可避开这一价格高峰期,选择在 11 月腌腊季前采购冻猪肉。此时,冻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相对稳定,每公斤 17 元左右,较节日期间性价比提升 20%。提前储备适量冻猪肉,既能满足家庭后续需求,又能享受实惠价格 。
(三)投资者:警惕高负债企业,关注成本控制
龙头股票端:在股票投资领域,养殖成本是衡量猪企投资价值的关键指标。以牧原股份为例,凭借先进养殖技术与精细化管理,养殖成本控制在 16 元 / 公斤以内,即便在市场价格低迷时期,仍能保持稳定盈利与较强竞争力。而部分中小房企转型猪企,资产负债率超 70%,债务负担沉重,在市场下行时,资金链紧张,易陷入亏损困境,投资风险极高。投资者应优先选择成本控制出色、财务稳健的企业,以降低投资风险,获取稳定收益。
期货端:期货市场中,LH2511 合约价格波动蕴含投资机会。当贴水收窄至 800 元 / 吨以内时,意味着市场对远期价格预期改善,可轻仓试多,把握价格反弹收益;当价格反弹至 16000 元 / 吨(对应 8 元 / 斤)时,考虑到市场供应过剩基本面未变,价格上行空间有限,可布局空单,锁定利润。同时,设置 16500 元 / 吨止损位,若价格突破该点位,及时止损,避免因市场突发波动造成更大损失,实现风险可控下的收益最大化 。
结语:猪价低迷倒逼产业升级
当前猪肉价格的持续低迷,本质是产能过剩与消费疲软的深度博弈。对养殖户而言,需摒弃 “赌行情” 思维,转向精细化管理,如提升 PSY 至 22 头 / 母猪年 ,通过优化种猪选育、精准营养调控、科学疫病防控等手段,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单产效益;对消费者而言,可享受短期价格红利,但需关注长期产能去化进度,避免未来供应收缩引发价格反弹。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此轮调整不是周期终点,而是生猪产业从‘散户主导’迈向‘工业化养殖’的关键过渡期。” 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养殖户、消费者还是投资者,都应保持理性,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把握机遇,共同推动生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数据支持: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卓创资讯、中国畜牧业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