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能 “堰塞湖” 高悬:7 亿头现产 + 3 亿头闲置,投资热与猪价低迷的冰火两重天
9 月 26 日,中国畜牧业协会原会长李希荣在东北养猪峰会上明确指出:当前中国生猪近期产能在 7 亿头以上,若将闲置栏舍计算在内,出栏生猪可达 10 亿头 。这一数据与猪场动力网的统计结果相互印证 ——2025 年上半年,生猪产业链投资额超 140 亿元,自 8 月以来,新增投资约 10 亿元,多地养殖项目密集投产,一场 “产能冲刺” 正在进行,然而,这与低迷的猪价(全国均价跌破 6 元 / 斤)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一边是项目落地的火热场景,一边是养殖户亏损卖猪的现状,养猪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节点。
为何在产能过剩警报已然拉响的情况下,投资热度依然居高不下?从政策导向来看,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提出,到 2027 年生猪自给率要达到 95%,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养殖端的扩产热情。但值得注意的是,2025 年生猪存栏已连续 12 个月超过 4000 万头,产能过剩周期明显被拉长。新建猪场从规划到投产通常需要 1 - 2 年时间,前期投资形成的惯性使得不少企业难以停止扩张步伐,只能继续推进扩张,这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的局面。
二、投产项目 “井喷”:7 大项目总投资超 7 亿,智能化成标配
8 - 9 月集中落地的投产项目,成为了产能扩张的重要推动因素:
智能化养殖成主流,单场年出栏最高 27 万头
临高现代化项目(海南):总投资 2 亿元,引入全自动化养殖系统,年出栏 27 万头,年产值 1.2 亿元。通过 “联农带农” 机制带动周边就业,成为热带地区高效养殖的典范。该项目充分利用海南独特的气候优势,采用封闭式猪舍,并配备智能温控、通风系统,确保生猪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不仅缩短了育肥周期,还降低了疫病风险。
云南昆洲高原智能原种猪场:投资 3.23 亿元,建成拥有 1800 头核心群的育种场,配备基因选育系统,目标是打造西南地区高端种猪供应基地,目前一期已实现 1200 头核心群投产。猪场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运用基因组测序技术,筛选优质种猪基因,培育出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种猪品种,为当地养猪业提供了源头支持。
产业链一体化项目崛起,饲料 - 养殖 - 加工闭环成型武穴四望镇项目(湖北):投资 6200 万元,涵盖养殖与饲料加工领域,年出栏 1 万头生猪,具备 2.4 万吨饲料产能。通过自产饲料,可降低成本 15%,预计实现利税 400 万元,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点。该项目整合了上下游资源,实现了饲料生产、生猪养殖、肉品加工的一体化运作,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成本,还能根据养殖需求精准调配饲料配方,提高了养殖效益。
遵义双胞胎喇叭猪场:二期投产实现年出栏仔猪 26 万头,依托双胞胎集团的育种优势,重点满足西南地区散户的补栏需求,年产值达 1.3 亿元。猪场采用 “公司 + 农户” 模式,为农户提供猪苗、饲料、技术服务,并回收育肥猪,解决了散户养殖面临的难题,同时扩大了市场份额。
区域均衡布局,东北、西北成投资新热点
凉州区生态养殖场(甘肃):两大项目总投资 1.3 亿元,年出栏 6.2 万头生猪,采用 “生态发酵床 + 有机肥” 模式,消纳养殖废弃物,符合西北干旱区的环保要求,单场利润达 1400 万元。项目利用当地丰富的玉米秸秆等资源制作发酵床垫料,生猪粪便在垫料中发酵分解,转化为有机肥,实现了养殖废弃物的零排放,还能为周边农田提供优质肥料。
石桥宝井寨猪场(四川):存栏肥猪 2 万头,配备智能巡检机器人,将生猪日均增重提升至 0.8 公斤,成为川渝地区重要的育肥基地。智能巡检机器人定时在猪舍巡逻,监测生猪体温、采食、饮水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警,使养殖管理更加高效、精准。
三、在建项目 “蓄势待发”:温氏、双胞胎等巨头领衔,千亿产能储备待释放
除已投产项目外,8 月以来开工的新建项目更展现出扩张的态势:
龙头企业跑马圈地,单体投资破亿成常态
温氏智能养殖小区(辽宁):投资 1.05 亿元建设 26 栋智能化育肥舍,采用 “公司 + 家庭农场” 模式,年出栏 5.2 万头。该项目将东北优质玉米转化为生猪产能,降低了饲料运输成本 20%。项目利用辽宁丰富的玉米资源,实现就地取材,降低了饲料采购成本,同时通过与家庭农场合作,充分利用了农村闲置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扩大了养殖规模。
广西鹿寨 4 万头项目:总投资 5000 万元,分三期建设,二期将于 12 月投产,三期规划存栏 2 万头肉猪,配套 200 万羽肉鸡养殖,致力于打造桂中地区畜禽一体化产业园。项目整合猪、鸡养殖,实现资源共享,如利用猪粪生产沼气为鸡舍供暖,鸡舍垫料用于肥田,形成了生态循环产业链。
地方政府 “强链” 心切,百万头项目频现公示广东梅州兴宁基地:公示投资超 5 亿元,规划存栏 1.6 万头生猪(含 4600 头能繁母猪),年出栏 12.8 万头,建成后将成为珠三角重要的 “菜篮子” 保障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珠三角地区猪肉供应压力,保障市场稳定,同时带动当地农业、运输、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
宜昌万润猪场(湖北):历时一年建设,首批进栏仔猪 1.2 万头,采用 “楼房养猪 + 空气过滤” 技术,将非洲猪瘟防控等级提升至行业顶级水平。楼房养猪节约了土地资源,空气过滤系统有效过滤病菌,降低了疫病传播风险,保障了生猪的健康生长。
四、过剩压力下的行业迷思:投资热能否 “烫平” 猪周期?
当前生猪养殖行业呈现出 “冰火两重天” 的局面:
供应端:8 月能繁母猪存栏 4045 万头,叠加新建项目产能,预计 2026 年生猪出栏量或达 7.5 亿头,远超正常年份 6.5 亿头的消费承载能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猪价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
成本端:豆粕、玉米价格高位震荡,规模场完全成本普遍在 14 - 15 元 / 公斤,而现货价已跌破 13 元 / 公斤,2025 年上半年 19 家上市猪企仅 2 家盈利。养殖成本居高不下,猪价持续低迷,养殖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
尽管农业农村部要求 2026 年 1 月底前 25 家头部企业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但新建项目投资强度并未减弱,行业面临 “去产能” 与 “扩产能” 的矛盾 —— 当闲置栏舍与新建产能相互作用,猪价 “磨底期” 或将延长至 2026 年下半年。一边是政策引导去产能,一边是资本推动扩产能,养猪业在这种矛盾中艰难发展。
五、给从业者的三条建议:在扩张潮中守住 “安全边际”
养殖户:应摒弃 “赌行情” 的心态,对于 120 公斤以上的大猪,应抓住时机逢高出栏,并利用期货套保锁定 14 元 / 公斤以上的售价。养殖户需理性看待市场,避免盲目压栏,及时出栏以实现收益。同时,要学会运用期货工具规避价格风险,保障养殖收益。
企业:新建项目应配套屠宰加工业务(如温氏、双胞胎模式),将产业链利润留存至加工端,避免出现 “增产不增收” 的情况。企业应延伸产业链,发展屠宰加工业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单纯从事养殖业务的风险。
政策端:建议地方政府将补贴方向从 “基建投资” 转向 “产能去化”,例如对淘汰低效母猪给予 200 元 / 头的补贴,以加速行业的优化整合。政府应调整补贴策略,鼓励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结语:当 “猪周期” 撞上 “投资潮”
2025 年的生猪产业,正经历着 “理性与狂热” 的博弈。李希荣关于 10 亿头产能的警示,与各地百亿投资形成了鲜明对比 —— 这既是中国从养殖大国迈向强国的必然过程,也潜藏着产能过剩的系统性风险。对于从业者而言,唯有把握 “智能化降本 + 全链条控险” 这两条主线,才能在这场 “产能马拉松” 中跨越周期。毕竟,猪价不会永远低于成本,但盲目扩张所带来的代价,可能比周期持续的时间更长。(数据来源:猪场动力网、中国畜牧业协会、各地政府公示,截至 2025 年 9 月 26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