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作为日常消费的重要农产品,其价格波动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2025 年三季度,鸡蛋价格呈现出迅猛的上涨态势,引发广泛关注。进入四季度,蛋价走势成为市场参与者高度关切的问题。其价格走向究竟是延续前期涨势,还是出现反转,背后是供需双方复杂的博弈关系,这其中蕴含着价格波动的内在逻辑。本文将深入剖析鸡蛋市场的供需格局,探寻价格变化的规律。
一、三季度蛋价 “逆袭”:需求三波驱动走出 “过山车” 行情50%
涨幅背后的需求 “三级跳”
2025 年三季度,主产区鸡蛋价格呈现出显著的上涨趋势。从 7 月上旬的 2.50 元 / 斤,快速攀升至 9 月中旬的 3.75 元 / 斤,累计涨幅达 50%。尽管相较于去年同期,价格仍低 32.62%,但此轮涨幅已然成为市场焦点。
这一价格上涨主要由需求端的三波驱动因素引发。
第一波,7 月南方出梅,市场环境改善。梅雨季结束后,鸡蛋存储条件优化,发霉等质量问题显著减少。贸易商采购积极性大幅提高,产地日均发货量从 580 吨迅速增至 620 吨。需求的突然增加,有力地推动了价格的首轮上涨。
第二波,8 月开学季与中秋备货的双重拉动。全国 1.8 亿学生集中返校,校园食堂鸡蛋需求急剧增加。同时,食品厂为应对中秋月饼生产,开启大规模囤蛋,月饼用蛋量相比平常激增 30%。这两个因素叠加,使得主产区发货量突破 620 吨,推动价格进一步上扬,达到 3.75 元 / 斤的峰值,市场交易活跃。
第三波,9 月双节效应的强力推动。国庆前,商超、电商提前 15 天启动备货,大量采购鸡蛋。加之冷库蛋集中出库,终端市场需求短期内急剧膨胀。在这一强大需求的推动下,蛋价迎来第三轮上涨动力,价格走势更为强劲。
供应压力暗涌:存栏量创近五年新高
在蛋价大幅上涨的背后,供应端却存在较大压力。8 月,在产蛋鸡存栏量达到 13.65 亿只,环比增长 0.66%,同比增长 5.98%,创下 2020 年以来的最高值。这表明市场鸡蛋供应量持续增加,对价格形成潜在压力。
尽管 9 月老母鸡出栏量周均达到 1766 万只,环比增长 18%,但随着气温下降,蛋鸡产蛋率提升 5%,单枚蛋重增加 2 克。这一变化相当于每月新增 12 万吨供应。再加上冷库蛋集中出库,实际供应压力并未减轻。这也导致鸡蛋价格涨幅低于 2024 年同期,供应端压力成为蛋价上涨的制约因素。
二、供应端 “堰塞湖”:存栏高位如何压制蛋价?
存栏量 “易涨难跌” 的底层逻辑
进入四季度,鸡蛋供应端压力依然突出,存栏量持续处于高位,成为压制蛋价的关键因素。这背后存在深层次原因。
首先是前期补栏的影响。6 - 8 月,受高温天气影响,鸡苗补栏量环比下降 9.4%。但在此之前,3 - 5 月补栏的 6 亿只鸡苗陆续进入产蛋高峰期。到 10 月,在产蛋鸡理论存栏量仍高达 13.5 亿只,处于历史高位。新增产能使得市场鸡蛋供应短期内难以有效减少。
其次,产蛋效率的提升加剧了供应压力。随着华北、东北地区气温回落至 25℃以下,蛋鸡生活环境改善,产蛋率从 80% 回升至 88%,单枚蛋重增加 2 克。这意味着每月新增大量鸡蛋供应,进一步抵消了老鸡出栏带来的存栏下降,使得存栏量难以降低。
区域供应分化:北方 “量大价稳” vs 南方 “量少价高”
除整体存栏量压力外,鸡蛋供应在区域上也存在明显分化。北方主产区和南方销区情况差异显著,对蛋价产生重要影响。
北方主产区如河北、山东等地,存栏量占全国 40%,是主要供应地。但受冷库蛋集中出库影响,9 月现货价涨幅相对较小,仅为 44%,低于南方 55% 的涨幅。价格相对稳定,反映出北方市场供应充足,需求增长相对缓慢,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而南方销区如广东、浙江等地,存栏量同比下降 3%。加上台风等天气因素对物流的影响,市场鸡蛋供应相对短缺。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使得广州现货价最高达到 4.2 元 / 斤,较北方溢价 16.7%。区域供需错配凸显市场复杂性,增加了蛋价波动的不确定性。
三、四季度展望:需求 “先抑后扬”,价格或现 “√型” 走势
10 月 “淡季深蹲”:需求真空期考验供应韧性展望四季度,鸡蛋市场走势充满变数,需求变化将是影响价格的关键因素。
10 月,随着双节结束,市场进入需求真空期。节日效应消退后,终端库存消化需要时间,预计 10 月鸡蛋日均发货量将降至 580 吨,环比下降 6.5%。同时,家庭采购转向青菜、豆制品等替代品,鸡蛋替代需求减少 12%。在此情况下,主产区均价可能回落至 3.2 - 3.3 元 / 斤,市场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11 - 12 月 “触底反弹”:需求回暖与成本支撑共振11 - 12 月,随着电商促销活动展开和元旦备货启动,鸡蛋市场有望迎来转机。
“双 11”“双 12” 期间,商超、电商推出鸡蛋促销活动,吸引大量消费者购买。预计 11 月销量环比将增加 8%,带动均价止跌于 3.1 元 / 斤。12 月,食品厂为元旦礼盒生产做准备,学校、企业提前 1 个月备货。需求环比增加 15%,叠加低温延长鸡蛋存储时间,从 15 天增至 25 天,市场供应压力得到缓解,均价有望反弹至 3.2 - 3.25 元 / 斤。
四、给从业者的三剂 “应对良方”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鸡蛋行业从业者需采取有效策略应对。以下为针对性建议,助力从业者把握市场机遇。
养殖户:把握 “错峰出栏” 窗口
对于养殖户而言,合理控制存栏量至关重要。若 10 月价格跌破 3.2 元 / 斤(养殖成本线),建议加速淘汰 500 日龄以上老鸡(当前这类老鸡占比 35%)。通过及时淘汰老鸡,降低存栏压力,减少养殖成本,等待市场行情好转。鉴于 6 - 8 月鸡苗补栏量已降 9.4%,建议 10 月暂停补栏,观察市场动态,待 12 月价格反弹后再布局 2026 年春季鸡苗,避免盲目补栏带来的风险。
贸易商:玩转 “库存周期” 博弈
贸易商在市场中起关键桥梁作用,合理控制库存是应对市场波动的关键策略。10 月市场处于淡季,价格下行压力大,贸易商应保持 3 - 5 天的低库存,避免抄底冷库蛋(当前冷库蛋库存同比增加 20%,风险较大),等待价格筑底信号。12 月,当均价回落至 3.1 元 / 斤以下时,可囤货 10 - 15 天用量,博弈元旦备货行情,目标溢价 5% - 8%,通过巧妙库存管理实现利润最大化。
食品厂:锁定 “性价比” 采购策略
食品厂作为鸡蛋重要需求方,采购策略直接影响生产成本和利润。当蛋价高于 3.3 元 / 斤时,食品厂可增加鹌鹑蛋、鸭蛋等替代比例(当前替代率为 15%,可提升至 25%),单吨成本可降低 800 元,有效缓解成本压力。此外,通过期货市场买入 12 月合约,对冲元旦备货期价格波动,确保加工环节利润率维持在 8% - 10%,稳定生产经营。
结语:在 “供需错位” 中寻找确定性
回顾 2025 年三季度,鸡蛋价格大涨是需求集中释放
与供应过剩之间的激烈博弈,需求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供应端压力依然存在。进入四季度,“先跌后涨” 的价格走势是市场对产能高位的理性回归,也是供需双方重新寻找平衡的过程。
对于从业者而言,需深刻认识到短期价格由需求节奏主导,长期走势由供应格局决定。在存栏量仍处历史高位的情况下,价格反弹可能面临供应 “堰塞湖” 的压制。因此,唯有紧扣 “需求旺季备货、淡季控库存、长期调结构” 的策略,才能在供需博弈中占得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市场中,鸡蛋价格仍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但只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灵活调整经营策略,从业者就能在充满挑战的市场中把握机会。期待鸡蛋市场的未来发展,也祝愿从业者在行业中取得理想业绩。(数据支持:卓创资讯、钢联数据、农业农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