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价暴跌:散户深陷亏损,龙头勉强维持成本平衡
9 月最后一周,全国生猪均价大幅下滑至 12.24 元 / 公斤,与月初相比跌幅达 10.6%,创下年内次低水平。华南地区率先跌破 5 元 / 斤,广西生猪价格降至 11.18 元 / 公斤(约 5.6 元 / 斤),昔日的 “价格高地” 沦为全国价格洼地。在自繁自养模式下,每头猪亏损达 95 元,外购仔猪育肥户亏损更为严重,每卖一头亏损 241 元。繁育端仔猪价格同比暴跌 26%,中小散户面临 “卖猪亏损、不卖亏损更甚” 的两难困境。与散户的艰难处境形成对比,龙头企业凭借成本控制优势勉强维持微利状态。牧原股份 5 月生猪养殖成本降至 12.2 元 / 公斤(约 6.1 元 / 斤),温氏股份同期成本控制在 6 - 6.1 元 / 斤,在当前 6.26 元 / 斤的猪价下,仅能获取 0.1-0.2 元 / 斤的微薄利润。然而,行业平均成本仍处于 13 - 14 元 / 公斤,这意味着 70% 的养殖户已陷入亏损状态。
二、产能过剩:集团抛售加剧市场下行压力
猪价暴跌的背后,是 “供给过剩与集中抛售” 的双重压力。数据显示,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达 4038 万头,超出供需平衡线(3500 万头)14.3%,理论生猪产能将突破 7 亿头,而 2026 年预计需求仅为 5250 万吨,过剩量相当于全国 3 个月的消费量。集团猪场加速出栏成为市场价格下行的 “导火索”:9 月集团场均出栏量较平时增加 20%-30%,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单月出栏量同比增长 15%,直接打破市场心理防线。更为严峻的是,生猪出栏均重飙升至 128.55 公斤,创五年新高,反映出养殖户普遍存在压栏待涨心理,进一步加剧了短期供应过剩的局面。
三、期货预警:资本看空,悲观情绪在市场蔓延
现货市场的低迷态势传导至期货市场,9 月 30 日生猪主力合约收于 12355 元 / 吨,较月初下跌 4.7%,持仓数据显示前 20 席位净空单增加 3200 手,投资者对后市普遍看空。光大期货指出核心矛盾:“供给充裕对价格形成压制,节前备货未能有效提振市场信心,建议投资者轻仓过节。” 值得关注的是,仔猪期货价格同步大幅下跌,7 公斤仔猪报价跌至 240 元,较 6 月下跌一半,预示着 6 个月后生猪供应压力将集中释放。这种 “现货 - 期货 - 仔猪” 全链条价格下跌,正在形成 “亏损预期强化 - 养殖户被动去产能” 的恶性循环。
四、2026 生死线:5-5.5 元 / 斤或是去产能的必要条件
业内普遍认为,当前猪价必须跌至 5 - 5.5 元 / 斤,才能有效推动行业 “实质性去产能”。其逻辑主要有以下三点:
成本倒逼机制:集团化猪场平均成本约 6 元 / 斤,散户成本略低但抗风险能力较弱,只有连续 3-5 个月处于深度亏损状态,才能促使中小散户退出市场,预计去化幅度需达到 15%-20%;产能出清进度考量:若 2025 年能繁母猪存栏量维持在 4000 万头,2026 年生猪出栏量将达 7.6 亿头,远超需求的 5250 万吨,只有价格跌至 “疼痛阈值”,才能打破 “亏损 - 硬扛 - 继续增产” 的恶性循环;历史规律验证:2021 年猪价从 14.5 元 / 斤腰斩至 7 元 / 斤才触发去产能,当前行业集中度更高,需要更大的调整幅度才能实现产能平衡。
五、破局之道:成本管控至关重要,政策托底效果有限
面对市场寒冬,龙头企业纷纷开启 “极限降本” 模式:牧原推进智能化养殖,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提升至 32 头,料肉比降至 2.6:1;温氏推广 “公司 + 家庭农场” 精细化管理模式,肉猪上市率达 93%,成本较同行低 15%。而中小散户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陷入 “越养越亏” 的困境。政策层面,农业农村部已启动 “生猪产能调控”,要求 2025 年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 3900 万头以下,但从 9 月数据来看,去化进度仅 1.2%,政策效果有限。行业人士表示:“政策只能缓解短期市场波动,真正的市场反转需要依靠市场自发去产能,这意味着至少 6-12 个月的深度调整期。”
结语:猪周期加速行业洗牌,唯有具备核心竞争力者方能存续生猪市场的寒冬,本质上是产能过剩与成本竞争的激烈博弈。对于散户而言,盲目补栏或持续硬扛只会进一步加剧亏损,及时止损、转型小规模特色养殖或许是可行的出路;对于龙头企业而言,成本管控和现金流储备成为核心竞争力,毕竟在可能到来的 5 元时代,每 0.1 元的成本优势都可能对企业生存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当猪价跌破多数人预期,行业正在经历从注重数量到追求质量的深刻变革。这一轮调整过后,生猪养殖行业或将彻底告别 “散户为主” 的发展阶段,迎来 “巨头引领、效率至上” 的新发展周期。而当下,正处于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