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情速递:全国猪肉批发价止跌回升,区域分化加剧
(一)全国均价终结五连跌,收储政策初见成效
根据 2025 年 10 月 10 日 14:00 数据,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 18.85 元 / 公斤,较前一日的 18.64 元 / 公斤上涨 1.1%,结束连续 5 日下跌态势。此为国庆假期后价格首次反弹,较 9 月低点(16.46 元 / 公斤)累计涨幅达 14.5%,但仍低于 2024 年同期的 22.3 元 / 公斤。近期国家启动冻猪肉收储工作,释放稳定市场信号,一定程度提振了市场信心,促使价格止跌回升。收储举措减少了市场上猪肉的流通量,缓解了原本供大于求的局面 ,对猪肉市场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
(二)南北市场价差扩大,主产区反弹力度更强
北方主产区引领市场价格上涨:北京新发地市场大宗价 14.4 元 / 公斤,环比上涨 2.1%,当地商户反馈冻猪肉收储带动养殖户惜售,白条猪上市量减少 8%。山东青岛黄河路市场价格为 20 元 / 公斤,涨幅 1.5%,体现规模化猪场阶段性控量出栏策略。南方销区跟涨动力不足,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价格 14.27 元 / 公斤,环比持平;广东佛山中南市场 18.6 元 / 公斤,仅涨 0.8%,主要原因是终端消费疲软抑制价格上涨空间。全国最高价出现在河南金牛市场(30 元 / 公斤),最低价为无锡天鹏市场(14.14 元 / 公斤),价差达 15.86 元 / 公斤,充分反映当前猪肉市场区域分化的显著特征,不同地区因供需关系、市场环境等因素差异,价格表现存在较大不同。
二、三大核心动因:收储托底 + 供应收缩 + 需求回暖共振
(一)政策端:冻猪肉收储启动,市场预期改善
近期猪肉价格回升,政策端调控发挥关键作用。国家发改委自 9 月以来积极开展冻猪肉收储工作,累计收储 3.5 万吨,10 月 10 日追加 1.5 万吨中央储备采购,有力提振市场信心。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9 月猪粮比降至 5.8:1 ,部分中小散户已陷入亏损状态。在此背景下,收储政策有效缓解 “恐慌性出栏” 现象。以华北地区为例,当地生猪出栏均重从 120 公斤回升至 125 公斤,压栏惜售现象增加 15%。养殖户因政策支持对未来市场价格预期提高,选择压栏惜售,减少市场生猪供应量,推动价格回升。
(二)供应端:阶段性出栏缺口显现
供应端变化是此次猪肉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8 - 9 月南方主产区受台风影响,生猪存活率下降 2.7%,导致生猪供应量减少。同时,规模场 10 月出栏计划环比减少 3%,适重猪源短期内供应趋紧。9 月全国生猪屠宰量为 24870 万头,同比增幅虽仍有 12%,但较 8 月下降 5.4 个百分点。批发市场白条猪到货量连续两周减少。市场猪肉供应量减少而需求未明显下降,根据供求关系原理,推动批发价触底反弹 。
(三)需求端:节后补货叠加替代效应
随着全国气温下降,猪肉需求出现明显变化。一方面,家庭腌腊提前启动,四川、湖南等地散户猪肉采购量周增 10%。另一方面,牛肉(65.93 元 / 公斤)、羊肉(61.35 元 / 公斤)价格高位运行,猪肉性价比优势凸显。团膳、加工企业订单量环比增加 18%,终端日消费量回升至 4.2 万吨,较节前增长 5%。消费者购买肉类时考虑价格因素,猪肉价格相对较低时,会选择购买猪肉,增加猪肉需求,推动价格上涨。
三、产业链反应:从养殖到消费的传导差异
(一)养殖端:扭亏为盈,补栏信心分化
猪肉价格回升使养殖端情况明显改变。中小散户盈利从之前亏损 0.5 元 / 公斤修复至微利 1.2 元 / 公斤。10 月第一周,仔猪价格涨至 35 元 / 公斤,环比增长 2.9%。然而,规模场保持谨慎态度。以牧原股份为例,9 月能繁母猪存栏 330.5 万头,环比持平,反映出龙头企业对产能去化持观望态度。规模场凭借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能更冷静分析市场形势,避免盲目扩大产能带来的风险。随着市场发展,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前五大企业出栏占比达 45%。大型企业在市场中话语权增大,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面对市场价格波动、疫情等风险时,能通过优化养殖结构、降低成本等方式应对,而中小散户受资金、技术等限制,更易受市场风险冲击。
(二)加工流通:库存周转加快,冻品溢价收窄
在加工流通环节,猪肉价格回升带来一系列变化。下游加工企业毛利率提升 2 个百分点。某龙头企业表示鲜品销量增长 12%,冻品库存消化周期从 25 天缩短至 18 天。经销商普遍增加 3 - 5 天备货量,华北地区贸易商日均成交量增长 9%,市场活跃度提高。但冻品批发价与鲜品价差缩至 2 元 / 公斤,低于上月的 5 元 / 公斤,显示市场对现货偏好提升,消费者更倾向购买新鲜猪肉,冻品市场需求相对减弱。加工企业和经销商需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
(三)消费者:零售端暂未跟涨,性价比采购窗口出现对于消费者而言,猪肉价格回升在零售端暂未体现。农贸市场零售均价维持在 25 - 30 元 / 公斤,较批发价溢价 30% - 60%。由于终端竞争激烈,商户为吸引顾客暂未调整价格,导致利润被压缩至 8% 以下。餐饮企业推出 “猪肉特惠套餐”,客单价下降 15% 以吸引顾客。电商平台上,“冷鲜猪肉” 销量周增 20%,10 公斤装整猪分割品折合单价 17 - 18 元 / 公斤,性价比突出。消费者购买猪肉更注重性价比,当前是性价比采购的有利时机。
四、后市展望:短期震荡反弹,长期仍需产能去化(一)短期走势:10 月中下旬或现 “小旺季”
未来两周,猪肉市场价格预计在 18.5 - 19.2 元 / 公斤区间波动。学校全面复课及企业订单增加,将使需求端有 2% - 3% 的提升空间。但 10 月底规模场集中出栏压力较大,若生猪期货 2511 合约反弹至 13000 元 / 吨以上,可能吸引二次育肥入场,进一步减少市场生猪流通量,推高短期价格,使市场供需关系更复杂,价格波动更频繁。
(二)中长期逻辑:产能过剩周期未改,成本支撑是关键
从中长期看,当前能繁母猪存栏 4042 万头,虽距离正常保有量 4100 万头相差不大,但仍高于正常水平,预示 2026 年上半年生猪供应压力较大。养殖成本方面,玉米、豆粕等饲料成本同比上涨 6.8%,养殖完全成本升至 17.5 元 / 公斤,为猪肉价格提供底部支撑。当价格低于成本线时,养殖户会减少出栏量甚至压栏惜售,限制价格下跌空间。业内专家指出,若 11 月腌腊季价格未能突破 20 元 / 公斤,中小散户利润空间将进一步压缩,可能加速其退出市场。大量中小散户退出将使行业进入深度去产能阶段,市场供需关系逐渐改善。在此过程中,大型养殖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成本优势,将在市场中占据更有利地位,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五、实用采购指南:三招抓住低价窗口期
(一)错峰捡漏时机
把握购买时机有助于降低采购成本。每日 16:00 后为批发市场尾盘时段,商户为清空库存,部分分割品价格可议价,议价空间在 5%-10%。线上平台也有优惠活动,如拼多多的 “农产品秒杀”、京东的 “产地直采” 频道,晚 8 点推出限时折扣,一次性购买 10 公斤整箱猪肉可享 9 折优惠,单价约 17.5 元 / 公斤,适合家庭采购。
(二)高性价比部位推荐
购买猪肉时选择高性价比部位可节省开支。猪后腿肉价格在 16-18 元 / 公斤,肌肉纤维较粗,肉质紧实,脂肪含量低,瘦肉多,出肉率达 85%,适合卤制、炒菜、做馅。猪五花肉价格在 18-20 元 / 公斤,肥瘦相间,适合秋冬季节熬汤、红烧。挑选猪五花肉时应选择皮层薄、肥瘦均匀的冷鲜肉,避免购买注水肉,可通过查看 “两章两证”(检疫章、验讫章,检疫证、肉品品质合格证)鉴别猪肉质量。
(三)冻品储备技巧
家庭储备冻品猪肉是不错选择。选择冻品时优先选择 “急冻锁鲜” 产品,此类产品冰晶少,能更好保留口感和营养,同时注意包装无破损,防止储存过程中受到污染。储存时用保鲜膜将猪肉分装成 300-500 克小份,方便取用,避免反复解冻导致口感变差和营养流失。一般在保质期内(12 个月)食用冻品猪肉风味最佳。若为进口冻肉,可通过 “中国海关进口食品溯源” 小程序查询检验检疫信息,确保食品安全。
(数据支持: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