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期解码:洞察第六轮猪周期的「冰与火」
态势在生猪养殖行业领域,“猪周期” 这一概念为全体从业者所熟知,其对行业的深远影响使其成为从业者既关注又需审慎应对的关键因素。当生猪价格跌破 12 元 / 公斤,仔猪价格降至 200 元 / 头以下时,标志着第六轮猪周期的低谷期已然来临。在此背景下,1700 多万养殖场户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这不仅是行业发展面临的阶段性困境,更是行业格局重新调整的重要契机。本部分将深入剖析本轮猪周期,旨在揭示其中蕴含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
(一)低谷期的三大核心特征
本轮猪周期低谷期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对整个生猪养殖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
首先是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8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高达 4038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5%。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会在 10 个月后传导至生猪供给端。这意味着,按照当前产能状况,到 2026 年春节前,生猪供给将达到峰值,市场将陷入 “价跌量增” 的不利局面。产能过剩致使市场生猪供应量大幅增加,而需求未能同步增长,进而导致价格持续下跌,养殖户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其次,亏损幅度创历史新高。在自繁自养模式下,头均亏损超过 300 元,仔猪价格更是跌至 180 元 / 头,与 2023 年高点相比,下跌幅度达 65%。全国 1700 万养殖场户中,中小散户亏损面高达 85%。这对众多养殖户而言,无疑是沉重打击。许多中小散户因资金实力薄弱,难以承受长期亏损,面临破产风险。
最后,成本与价格的 “剪刀差” 不断扩大。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使得养殖成本攀升至 16 元 / 公斤,然而生猪均价却跌破 12 元 / 公斤,成本倒挂现象加剧了行业的洗牌进程。2025 年上半年,规模猪场的淘汰率达到了 12%。成本上升与价格下跌的双重压力,使养殖户处境愈发艰难,一些规模较小、成本控制能力较弱的猪场不得不选择淘汰母猪,缩减养殖规模。
(二)历史规律:低谷期蕴藏下一轮周期的关键要素
回顾前五轮猪周期,平均持续时间约为 46 个月,每一轮低谷期均是产能去化的关键阶段。
以 2018 年非洲猪瘟后的低谷期为例,当时淘汰低效母猪超过 500 万头,这一举措有效减少了市场生猪供应量,促使供需关系逐渐恢复平衡,推动了 2020 年猪价突破 30 元 / 公斤。在该轮周期中,那些能够及时淘汰低效母猪、降低养殖成本的养殖户,成功度过低谷期,并在猪价上涨时获得丰厚利润。
再看 2022 年低谷期升级种猪的企业,通过引入优质种猪,提升了生产效率,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提升至 28 头,在盈利期的毛利较同行高出 20%。这些企业在低谷期积极进行产能调整和技术升级,为下一轮周期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当前猪周期已呈现出 “波动收窄” 的新特征,这表明盲目扩张的发展模式已不合时宜,精细化运营成为行业破局的关键路径。过去,部分养殖户在猪价上涨时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忽视市场需求和自身成本控制能力。随着市场逐渐成熟和竞争加剧,这种粗放式经营模式已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如今,养殖户需更加注重生产效率提升、成本控制以及市场信息把握,通过精细化运营降低风险,提高盈利能力。
二、降本核心:从「规模扩张」向「内功修炼」的战略性转型
在猪周期的低谷期,以往依靠规模扩张获取利润的模式难以为继,降本增效成为养殖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从种群优化到饲料革命,生猪养殖的各个环节均蕴含着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潜力。率先在这些方面做出变革的养殖户,将在行业困境中赢得生存先机。
(一)种群优化:淘汰低效母猪,把握「种猪性价比优势」
在产能过剩的宏观背景下,种群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养殖成本与收益水平。及时淘汰低效母猪,引入优质种猪,是应对猪周期低谷的关键举措。
建立科学的淘汰标准是首要任务。可参考 “PSY<22 头 + MSY<20 头 + 背膘厚度>18mm” 的三元淘汰模型,将年产胎次低于 2.2 次的母猪列为重点淘汰对象。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和 MSY(每头母猪每年出栏的肥猪数)是衡量母猪繁殖性能的重要指标,背膘厚度则反映母猪的营养状况和健康水平。当这些指标不达标时,母猪生产效率低下,继续饲养将增加成本。
以某规模化猪场为例,其通过严格执行这一淘汰标准,在 2025 年上半年淘汰了 15% 的低效母猪。尽管短期内存栏量有所下降,但整体养殖成本降低了 12%。被淘汰的母猪不仅繁殖性能差,还消耗大量饲料和人力成本。淘汰后,猪场得以将资源集中投入优质母猪饲养,提高了整体生产效率。
低谷期亦是引种的有利时机。此时种猪价格较高峰期回落 40%,具有较高性价比。据统计,优质种猪窝均产活仔数比普通种猪多 2 - 3 头,仔猪成活率提升 8%,全程料肉比降低 0.2。这意味着使用优质种猪,每头母猪每年能多产出 2 - 3 头健康仔猪,仔猪死亡率降低,同时猪在生长过程中饲料消耗减少。以年出栏 1000 头商品猪的养殖场为例,更换优质种猪后,每年可多盈利 15 万元。在当前猪价低迷的市场环境下,这 15 万元的额外利润可能成为决定养殖场生存的关键因素。
(二)饲料革命:从「满足基本需求」到「精准营养供给」的转变
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 70%,是降本的核心环节。在猪价低迷期,通过优化饲料配方,实现精准投喂,每降低 1 个料肉比百分点,就能多争取 3 - 5 个百分点的利润空间。
低蛋白配方是目前较为直接的降本手段。利用氨基酸平衡技术,可将豆粕添加量从 20% 降至 14%,每吨饲料成本降低 200 元。同时,添加酶制剂、益生菌等添加剂,能够提升饲料消化率,减少猪的腹泻率。酶制剂可帮助猪更好地消化饲料中的营养成分,益生菌则可调节猪的肠道菌群,增强猪的免疫力。某养殖场采用低蛋白配方后,仔猪腹泻率下降了 15%,不仅减少治疗费用,还提高了仔猪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开发非粮替代原料也是降低饲料成本的重要途径。发酵豆渣、黑水虻幼虫等均为优质替代蛋白。据研究,玉米替代率可达 30%。某规模化猪场采用 “小麦 + 杂粕 + 发酵饲料” 的配方,单头猪饲料成本下降了 120 元,料肉比降至 2.6:1。在该配方中,小麦和杂粕替代部分玉米和豆粕,发酵饲料提高了饲料消化率和营养价值。这种配方调整不仅降低饲料成本,还提升了猪的生长性能。
三、风险防控:构建「政策 + 技术 + 金融」三维防护体系
在猪周期的低谷期,养殖户面临价格暴跌、疫病冲击和资金断裂的三重风险。为保障在行业困境中的生存与发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防控体系至关重要。通过政策、技术和金融三个维度的协同作用,为猪场构筑一道坚实的 “防火墙”,抵御各类风险的侵袭。
(一)政策工具:充分运用政府「缓冲机制」
政府在生猪产业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系列政策工具为养殖户提供了有力支持与保障。在猪周期低谷期,养殖户应密切关注并合理利用这些政策,降低经营风险。
产能调减补贴:为推动产能去化,政府对主动淘汰能繁母猪的养殖户给予补贴。每淘汰一头母猪,养殖户可获得 300 - 500 元的补助。2025 年,中央财政已安排 10 亿元专项补贴资金,用于支持该政策的实施。这一补贴政策既能帮助养殖户回收部分成本,减轻淘汰母猪带来的经济压力,又能促使养殖户主动优化产能结构,淘汰低产母猪,引入优质种猪,提高养殖效益。例如,某养殖户通过淘汰 100 头低效母猪,获得了 4 万元补贴,该资金可用于购买优质种猪,提升种群质量。
储备肉投放机制:国家冻猪肉收储是稳定猪价的重要手段。历史数据表明,收储启动后 1 - 2 周,生猪价格通常会出现短期反弹,反弹幅度在 5% - 8%。养殖户可密切关注国家冻猪肉收储动态,精准匹配出栏计划,在价格反弹时及时出栏,减少亏损。如 2025 年 8 月,国家启动冻猪肉收储后,猪价在一周内上涨了 6%,部分养殖户把握这一机会,成功减少了每头猪 100 元的亏损。收储政策还具有信号作用,能够提振市场信心,防止恐慌性抛售进一步加剧价格下跌。
(二)金融创新:有效运用市场「稳定工具」
除政策支持外,金融工具也为养殖户提供了有效的风险对冲手段。生猪期货和 “保险 + 期货” 等创新产品,能够帮助养殖户锁定价格风险,保障收益稳定。
生猪期货套期保值:某养殖合作社在期货市场以 14 元 / 公斤的价格卖出套保,成功锁定了生猪出栏价格。即便现货价格跌至 12 元 / 公斤,通过期货市场盈利,单头猪仍可减少亏损 400 元。研究表明,套保覆盖率每提高 10%,养殖户抗风险能力就能提升 15%。生猪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还能帮助养殖户更好地判断市场供求形势,制定合理生产计划。例如,某养殖户通过观察生猪期货价格走势,提前调整养殖规模,避免了市场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
「保险 + 期货」组合模式:对于中小养殖户而言,“保险 + 期货” 是一种更为灵活、便捷的风险防控工具。他们仅需支付 5% 的保费,即可投保价格险。当猪价跌破约定价格(如 13 元 / 公斤)时,保险公司将按照差价进行赔付。2025 年试点区域,该模式赔付率高达 85%,为众多中小养殖户提供了切实保障。以一位投保的中小养殖户为例,其养殖 100 头生猪,支付 5000 元保费。当猪价下跌至 12 元 / 公斤时,保险公司按约定赔付 1 万元,弥补了部分损失。
(三)疫病防控:夯实猪场「安全防线」
疫病是生猪养殖的重大威胁,在猪周期低谷期,一旦发生疫病,将给养殖户带来致命打击。因此,构建智能化疫病监测体系和升级洗消中心,是筑牢猪场 “安全防线” 的关键举措。
智能化监测体系:借助 AI 摄像头和 PCR 检测技术,猪场可实现对猪群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AI 摄像头能实时扫描猪群,通过分析猪的体温、采食频次等变化,提前 7 天预警疫病。结合 PCR 检测,非洲猪瘟检出率可提升至 98%,大大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同时处置成本下降 40%。某规模化猪场引入智能化监测体系后,成功提前发现一次猪瘟疫情,及时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避免疫情扩散,减少经济损失。
洗消中心升级:建设 “三级洗消体系”(场外洗消点 + 场内隔离舍 + 日龄全进全出),能有效降低病原携带风险。将车辆洗消时间从 30 分钟延长至 90 分钟,可使病原携带风险降低 60%。2025 年,规模化猪场通过升级洗消中心,疫病发生率较 2023 年下降了 35%。例如,某猪场严格执行 “三级洗消体系”,在周边猪场发生疫情的情况下,成功保护猪群,确保养殖正常进行。
四、长远布局:低谷期的四大「战略规划」
具有前瞻性的从业者,懂得在行业困境中积蓄力量,布局未来发展。在猪周期的低谷期,不仅要关注当下生存问题,更应着眼于未来发展机遇。以下四大战略举措,将助力从业者在低谷期做好充分准备,迎接下一轮周期的发展契机。
(一)现金流管理:稳固企业「资金命脉」
现金流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猪周期低谷期,保障现金流安全至关重要。可从资产轻量化转型和多元化收入拓展两个方面入手,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
在资产轻量化转型方面,部分企业通过出售低效猪场资产,将固定资产占比从 60% 降至 40%,同时采用 “公司 + 农户” 模式减少资本开支。某上市猪企便是典型案例,通过这一策略,将现金流储备提升至 30 亿元,抗风险周期延长 6 个月。该模式不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企业在市场波动中拥有更多资金应对风险。
在多元化收入拓展方面,发展有机肥加工、沼气发电等副业是可行路径。以某规模化猪场为例,通过发展有机肥加工,年处理粪污 10 万吨,创收 200 万元;同时利用沼气发电,满足 30% 的场区用电需求。部分企业还涉足宠物猪肉市场,宠物猪肉单价高达 80 元 / 公斤,为企业开辟新的收入增长点。这些副业既能增加企业收入,又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降低对外部能源依赖,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产能动态调控:制定「周期发展规划」
产能动态调控是应对猪周期的关键策略,有助于在市场波动中实现供需平衡,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可通过建立自身产能评估体系和精准预判市场拐点来实现这一目标。
建立自身产能评估体系,即参照 “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 ±5%” 的区间标准,当存栏量突破 105% 时启动淘汰,低于 95% 时补栏优质后备母猪。某中型猪场运用此方法,将产能波动控制在 ±3%,下一轮周期盈利期提前 3 个月。这种精准产能调控,使猪场能更好适应市场变化,避免因产能过剩或不足导致亏损。
精准预判市场拐点,需跟踪 “新生仔猪数 / 能繁母猪存栏量” 这一关键指标。当该比值连续 3 个月低于 10 头 / 母猪时,预示 10 个月后供给收缩。2025 年 8 月,该指标已降至 9.5 头,暗示 2026 年中后段市场或现转机。通过持续跟踪和分析这一指标,养殖户可提前制定生产计划,把握市场机遇,实现盈利最大化。
(三)数字化升级:构建「智慧猪场」基础设施
数字化升级是生猪养殖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在猪周期低谷期,加大数字化投入,打造 “智慧猪场”,是企业实现突破发展的重要手段。
智能饲喂系统的推广应用是数字化升级的重要环节。安装电子耳标和自动下料器,可实现 “日龄 - 体重 - 采食量” 的精准匹配,将饲料浪费率从 8% 降至 3%,人工成本下降 30%。目前,头部企业智能化覆盖率已达 70%,借助智能化设备实现养殖过程精细化管理,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人工成本。
大数据决策平台的搭建也至关重要。接入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期货价格、天气预警等信息,建立价格波动模型,可帮助企业优化出栏节奏。某集团运用该平台,在 2025 年第三季度错峰出栏,收益达 5000 万元。大数据决策平台的应用,使企业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做出科学决策,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
(四)产业链协同:构建「产业生态共同体」
在猪周期低谷期,传统单打独斗的养殖模式难以应对市场挑战,产业链协同成为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路径。通过参与 “公司 + 现代养殖小区” 模式,以及布局屠宰加工终端,企业可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提升整体竞争力。
参与 “公司 + 现代养殖小区” 模式,可依托龙头企业获得 “饲料赊销 + 技术托管 + 保底收购” 三重保障。某养殖小区加入新希望体系后,仔猪成活率提升至 95%,生猪收购价高于市场价 0.5 元 / 公斤。该模式解决了养殖户饲料供应和技术难题,保障生猪销售渠道,降低市场风险。
布局屠宰加工终端,可实现产品增值。自建小型屠宰场,开发分割肉和预制菜,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某家庭农场通过终端化转型,在猪价低迷期仍保持 5% 的利润率。分割肉精瘦肉部分可获得 15% 的溢价,预制菜毛利率更是高达 30%。通过布局屠宰加工终端,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周期启示:穿越行业困境的「发展理念」
回顾前五轮猪周期,每一次低谷既是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孕育新发展机遇的重要阶段。2018 年非洲猪瘟爆发,众多养殖户因疫病和价格暴跌遭受重大损失,但坚守下来的从业者在 2020 年迎来每头盈利超 2000 元的黄金发展期;2022 年低谷期,部分具有前瞻性的养殖户升级种猪、优化养殖模式,在 2023 年获得比同行高 15% 的利润率。
当前,尽管猪价处于低迷状态,但随着 100 万头产能调减目标的逐步落实,以及春节消费旺季的临近,市场已开始孕育修复动力。仔猪价格止跌回升,规模猪场补栏积极性提高 18%,这些均为市场回暖的积极信号。
这表明,应对猪周期并非被动等待市场自然好转,而是需要主动采取行动,积极作为。在低谷期,应果断淘汰低效产能,升级优质种猪,严格控制养殖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