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猪现货:全国均价 5.57 元 / 斤,26 省集体 “破 5”
(一)全国行情:跌幅收窄,底部震荡特征明显
近期生猪市场动态备受关注,对养殖户影响显著。根据大畜牧网 27 省数据,10 月 13 日全国生猪均价为 5.57 元 / 斤 ,环比下跌 0.04 元 / 斤,跌幅达 0.76%。连续 7 天低于 6 元 / 斤,创下 2021 年以来近 4 年最低价。与去年同期相比,猪价大幅下跌 38%,较 2024 年最低点又跌 17.3%,逐步逼近 2021 年的历史底部 5.1 元 / 斤。不过,当日行情显示,仅有 1 省微涨 0.1 元 / 斤 ,19 省下跌,且跌幅收窄至 0.1 元 / 斤以内。这表明市场恐慌性抛售情况有所缓解,生猪价格进入 “阴跌筑底” 阶段,市场处于调整期,等待新的市场驱动力。
(二)区域分化:海南独守 7 元,北方全线承压
从区域角度分析,各地生猪价格呈现明显分化态势。
高价区:海南生猪均价达 7.5 元 / 斤 ,凭借当地旅游消费的有力支撑,成为唯一的 “7 元俱乐部” 成员。旅游消费带动当地猪肉消费,使猪价维持高位。上海、浙江、黑龙江紧随其后,均价均达 5.9 元 / 斤。这主要归因于这些地区本地规模化养殖占比较高,养殖与供应稳定性强,有效保障了猪价的相对稳定。
低价区:广西、新疆价格跌至 5.2 元 / 斤 。华北、华中、东北全域跌破 5.5 元 / 斤,河南、河北的散户出栏价低至 5.3 - 5.4 元 / 斤。原因在于集团猪场集中出栏,10 月出栏计划环比增加 5.14%,市场生猪供应量大幅增加。同时,屠企冻品库存达 15 天销量,其压价收购意愿强烈,导致低价区猪价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二、仔猪市场:15 公斤仔猪跌至 310 元 / 头,补栏情绪冰点
(一)价格暴跌:成本线失守,市场陷入深度亏损
仔猪市场形势同样严峻。当前,全国 15 公斤仔猪均价已跌至 310 - 320 元 / 头 ,与 9 月初相比,下降 20%。7 公斤断奶仔猪跌破 200 元 / 头大关,部分产区如山东、河南,受疫病风险影响,仔猪成交价低至 180 元 / 头 ,远低于 260 元 / 头的养殖成本线。
从市场表现来看,规模场外购仔猪积极性降至极低水平。面对当前仔猪市场,其选择观望。散户补栏量与去年同比减少 60%,仅少量自繁自养户抓住低价机会,谨慎逢低补栏。此情形与 2021 年猪周期下行时相似,当时仔猪价格大幅下跌,养殖户损失严重,如今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养殖户补栏谨慎。
(二)品种差异:外三元领跌,土杂猪更抗跌
在仔猪价格暴跌过程中,不同品种仔猪表现出显著差异。外三元仔猪均价现为 300 元 / 头 ,环比下跌 5%,成为领跌主力。内三元仔猪均价为 315 元 / 头,土杂猪为 330 元 / 头 。土杂猪凭借本地适应性强、养殖风险低的优势,价格跌幅较外三元小 3 个百分点 ,在市场波动中表现更为稳健。
在广东、福建等地,白猪苗价为 280 元 / 头 ,与黑猪苗相比低 50 元。这从侧面反映出市场对快大品种的担忧加剧。养殖户重新审视不同品种仔猪价值,在市场变化中寻求更优选择。
三、核心驱动:供应过剩 + 需求疲软,双重压力下难反弹
(一)供应端:产能去化缓慢,出栏压力爆棚
从供应端分析,生猪市场产能去化进程缓慢,导致出栏压力巨大。9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下降 0.8%,虽有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正常保有量 5%。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供应将持续充足。10 月,适重猪源(110 - 120 公斤)供应同比增长 12%,集团猪场日均出栏量增加 1.8%。同时,散户因对市场价格担忧,出现恐慌性出栏,市场生猪流通量激增,进一步加剧供大于求局面。
仔猪市场方面,上半年养殖户积极补栏,导致当前仔猪供应严重过剩。目前全国仔猪存栏量超过 4000 万头 ,与 2024 年同期相比增长 8%。在此情况下,仔猪市场供强需弱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养殖户面临仔猪销售困境。
(二)需求端:节后消费坍塌,短期无利好支撑
需求端表现不佳。双节过后,餐饮需求骤降 30%,白条肉批发价一路下跌至 19.04 元 / 公斤 ,与节前相比跌幅达 15%。屠企开工率从 36% 回落至 28% ,终端市场出现 “量价双杀” 局面。消费者节后对猪肉需求大幅减少。
南方腌腊季最早 11 月启动,本应提振猪肉需求,但当前生猪体重仅 115 公斤 ,低于去年同期的 125 公斤。标猪供应过剩压制腌腊利好预期,即使腌腊季到来,市场消化大量标猪难度较大,猪肉价格反弹面临较大阻力。
(三)成本端:饲料降价难救市,养殖亏损扩大
成本端,虽然玉米现货价降至 2300 元 / 吨、豆粕 2950 元 / 吨 ,与 9 月相比下跌 5%,但生猪养殖成本仍高达 6.2 元 / 斤。这导致散户每头猪平均亏损 300 - 500 元,规模场也亏损 150 - 200 元。资金链紧张的中小散户为减少损失加速清栏,进一步增加市场生猪供应量,形成 “越亏越卖,越卖越亏” 的恶性循环。饲料价格下降难以改变养殖亏损局面,养殖户经营面临较大困难。
四、后市展望:短期难破 5 元,中长期看两大拐点
(一)短期(1-2 周):筑底期延续,或现超跌反弹
短期来看,未来 1 - 2 周生猪市场将延续筑底阶段。北方低价区因集团猪场出栏计划持续增加,市场供应压力大,生猪价格可能继续下探,预计跌至 5.3 元 / 斤 左右。南方地区消费相对稳定,但难以抵挡整体市场颓势,猪价可能稳定在 5.5 - 6.0 元 / 斤 。屠企持续压价会遭遇散户惜售阻力,当市场生猪供应减少到一定程度,可能出现 0.1 - 0.2 元 / 斤 的技术性反弹。但这种反弹短暂,难以改变猪价整体弱势格局。
仔猪市场在接下来 1 - 2 周同样不容乐观,15 公斤仔猪价格可能继续下跌,甚至跌至 300 元 / 头以下。不过,一些优质品种如杜洛克仔猪,凭借生长速度快、肉质好等优势,抗跌性更强。养殖户现阶段宜观望,避免急于抄底,市场底部尚未完全探明。
(二)中长期(11 月起):两大信号决定反转时机
中长期来看,从 11 月开始,生猪市场能否反转主要看两个关键信号。
第一个信号是产能去化加速。当周能繁母猪存栏降幅达到 1.5% 以上(当前是 0.8%),且仔猪成活率跌破 85% 时,预示 4 个月后生猪供应将收缩。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将导致未来仔猪出生数量减少,仔猪成活率降低会进一步减少可育肥仔猪数量,从源头上减少生猪供应,为猪价反弹创造条件。
第二个信号是消费旺季兑现。如果 11 月西南腌腊量同比增加 10% 以上,且元旦前生猪体重回升至 125 公斤 ,猪价有望反弹至 6.5 元 / 斤 。西南腌腊季是猪肉消费重要时期,大量猪肉需求将带动市场价格上涨。生猪体重回升表明市场猪肉供应更充足,能满足消费旺季需求,推动猪价上升。
(三)养殖户实操建议
对于养殖户而言,在当前市场形势下,需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应对。
在生猪出栏方面,大体重猪(130 公斤以上)养殖成本高且市场需求相对较小,建议趁反弹尽快出栏,实现收益。标猪可压栏至 11 月中旬,把握腌腊行情,但需控制压栏周期,最好不超过 20 天,避免市场价格再次下跌风险。
在仔猪补栏方面,散户需谨慎,当前仔猪市场风险较大,易导致亏损。规模场若有补栏需求,可少量补栏土杂猪,其抗风险能力强、适应性好。选择仔猪时,优先选择 30 日龄以上、疫苗齐全的仔猪,提高仔猪成活率,降低养殖风险。同时,补栏成本控制在 300 元 / 头以内,避免高价补栏带来成本压力。
在风险规避方面,养殖户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做好冬季仔猪腹泻疫情防范工作。冬季气温低,仔猪抵抗力弱,易感染腹泻病毒,疫情爆发将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有条件的养殖户可利用期货套保工具,锁定部分生猪出栏价,保障一定收益。此外,需注意非洲猪瘟疫情反弹可能引发集中抛售,以及进口冻肉低价倾销压制终端价等风险,保持警惕,做好应对准备。(数据来源:大畜牧网、搜狐网、中商情报网,仅供参考,具体以当地市场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