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行情速览:弱反弹背后的市场分化暗线
(一)均价止跌回升,终结四日连跌态势
根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实时监测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10 月 14 日 14 时,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报 18.48 元 / 公斤,较前一交易日环比上涨 0.1%,成功终结自 10 月 10 日起连续四个交易日的下行趋势。从价格运行轨迹分析,尽管单日涨幅有限,但已在 18.45-18.50 元 / 公斤区间形成短期价格支撑。该区间较 10 月上旬 18.32 元 / 公斤的阶段性低点,展现出市场价格初步企稳的迹象。
(二)区域价差扩至 12 元,产销格局两极分化
当日市场呈现显著的 "产区承压、销区抗跌" 格局,区域价格分化特征突出:
南方销区价格高位运行:四川成都农产品中心市场报价 24.6 元 / 公斤(环比持平),广东深圳海吉星市场报价 23.8 元 / 公斤。价格支撑因素主要包括本地腌腊制品生产备货提前启动,以及活猪跨区域调运成本持续上升;
北方产区价格持续承压:吉林长春海吉星市场报价 12.6 元 / 公斤(环比下降 0.2%),山东临沂鲁南市场报价 13.2 元 / 公斤。价格下行压力主要源于头部生猪养殖企业集中出栏,以及进口肉类产品持续补充市场;
产销衔接区域价格稳定:河南郑州万邦市场报价 16.8 元 / 公斤,依托中原地区物流枢纽优势,有效平衡东北产区供应与华南市场消费需求,价格波动控制在 ±0.1 元 / 公斤的窄幅区间。
二、区域市场深度拆解:产能释放与政策托底的博弈
(一)北方主产区:出栏放量压制价格,规模场优势显现
东北 / 华北市场:据行业数据统计,2025 年 9 月牧原、温氏等头部养殖企业出栏量同比增幅超过 15%。其中,吉林地区 110kg 以上大体重生猪占比达到 65%,导致白条肉批发价格持续承压。大型养殖企业凭借 11.6 元 / 公斤的单位生产成本优势(牧原 2025 年 9 月公开数据),仍能维持微利经营,而中小规模养殖户则面临每头 200-300 元的亏损压力;
山东产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进口猪肉集散地,2025 年前 5 个月进口冻品平均到岸价仅 15.2 元 / 公斤,持续对本地市场形成价格压制,使得白条肉价格维持在 13-14 元 / 公斤区间。值得注意的是,国庆假期后该地区冻品库存已降至 5 天销量警戒线水平,价格下跌动能有所减弱。
(二)南方销区:消费预热托底,鲜冻价差持续扩大
西南市场:重庆、四川等地提前启动腌腊制品原料采购,农贸市场鲜猪肉销售量较国庆假期后回升 8%。市场供需变化推动鲜白条肉价格较冻品形成 25% 的溢价,云南部分市场土猪肉零售价格突破 30 元 / 公斤;
华南市场:广州江南市场鲜猪五花肉报价 22 元 / 公斤,较上周上涨 0.5 元。餐饮企业为筹备冬季火锅消费旺季,已开始进行小规模备货,但当前采购量仅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 70%。
三、价格企稳的核心逻辑:三大因素支撑底部韧性
(一)供应端:产能去化加速,政策调控显效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5 年 8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38 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 103.5%,虽仍处于合理区间上限,但头部养殖企业已启动产能调减计划。据统计,25 家行业龙头企业计划在 2026 年 1 月底前合计削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此外,国家于 10 月 10 日启动年内第六次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工作,收储规模达 1.5 万吨,有效缓解了市场供应压力,抑制了价格过度下跌趋势。
(二)需求端:淡季尾声临近,旺季预期升温
当前市场处于国庆消费高峰后的需求低谷期与冬季消费旺季的过渡阶段。监测数据显示,北京新发地市场猪肉交易量同比下降 9.65%,终端消费需求仍显疲软。但值得关注的是,西南地区腌腊制品加工、北方地区灌肠习俗等季节性消费需求即将启动。行业预测,随着 11 月上旬冬储需求的集中释放,猪肉消费量有望环比增长 15% 以上。
(三)成本端:饲料降价缓解亏损,挺价意愿增强
近期玉米、豆粕市场价格分别环比下降 3.5% 和 6.88%,推动自繁自养生猪养殖成本从 14 元 / 公斤降至 13.2 元 / 公斤。成本下降使得规模养殖企业单头亏损收窄至 50-80 元,中小养殖户低效母猪淘汰比例提升至 12%。市场主动去产能进程加快,低价抛售行为显著减少,养殖主体挺价意愿有所增强。
四、后市展望:11 月迎关键窗口,两类机会值得布局
(一)短期走势(10 月下旬):底部震荡,销区先启反弹
预计北方产区生猪价格将在 12-14 元 / 公斤区间持续筑底,南方销区受节前备货需求拉动,价格或率先突破 20 元 / 公斤。建议吉林、山东等北方产区养殖户加快 120kg 以上大体重生猪出栏节奏,规避集中抛售带来的价格风险;四川、广东等南方销区批发商可把握价格低位,适时储备鲜猪肉,锁定腌腊制品生产旺季利润空间。
(二)中长期走势(11 月起):突破 20 元 / 公斤需看两大信号
供给侧信号:当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 3900 万头以下(即正常保有量区间中线水平),或头部养殖企业月度出栏量环比下降幅度超过 5%;
需求侧信号:西南地区腌腊制品原料备货量同比增长 20% 以上,或北方地区火锅餐饮订单量恢复至 2019 年同期水平。
若上述信号同时出现,预计全国猪肉均价有望在 2025 年 12 月突破 22 元 / 公斤,较当前价格上涨幅度可达 19%。
(三)操作建议与风险提示
|
|
|
优先出栏大体重生猪,补栏计划推迟至 11 月下旬,推荐选择三元杂交品种
|
|
鲜品采购可在 18 元 / 公斤价格以下建立库存,冻品库存建议控制在 7 天周转量以内
|
|
建议与规模养殖企业签订 11 月价格锁定协议,有效规避旺季价格上涨风险
|
风险预警:需密切关注 10 月底进口冻品集中出库风险(当前港口冻品库存超 20 万吨)。若生猪价格跌破 11 元 / 公斤关键点位,可能引发二次育肥养殖户恐慌性抛售,导致白条肉价格出现阶段性回调。
结语
18.48 元 / 公斤的市场均价与 0.1% 的微弱涨幅,表面看似平淡,实则蕴含市场转折信号。这不仅是生猪产能去化进程启动后的首次价格企稳,也是冬季消费旺季来临前的重要市场信号。当前市场已进入 "政策调控与市场自我调节" 的协同作用阶段,南北区域价格差异及鲜冻产品价格分化的背后,折射出我国生猪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趋势。随着 11 月消费旺季的正式开启,具备成本优势的规模养殖企业,以及精准把握市场节奏的销区批发商,有望率先受益于即将到来的价格反弹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