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玻牛肉协议的新突破:从 “单一牛肉” 迈向 “全品类供应”
(一)新规实施:牛杂市场 “南美元年” 的开启
近期,一则在全球肉类贸易市场引发广泛关注的重要消息传来:中国与玻利维亚签署了新的牛肉出口卫生协议。此次协议并非仅延续以往 30 个月龄以下去骨冷冻牛肉的出口合作,其突破性意义在于,首次向玻利维亚开放了牛肚、牛心、牛肝、肌腱及牛鞭等多种牛副产品的准入。这一协议看似平常,实则在全球肉类贸易格局中具有关键作用,直接冲击了长期被美国垄断的高附加值牛杂市场。
在过往,玻利维亚在牛肉对华出口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海关数据显示,玻利维亚现有 3 家牛肉厂具备对华出口资质,2025 年 1 - 8 月已向中国出口牛肉 6.06 万吨,占中国同期进口总量的 3.3%,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第六大牛肉来源国。如今,随着牛杂产品年内即将启运,其在华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显著提升,一个全新的牛杂市场 “南美元年” 正逐步拉开帷幕。
(二)美国优势的衰退:从 “垄断 20%-35%” 到 “暴跌 47%” 的下滑
回顾往昔,美国在中国牛杂进口市场曾占据重要地位,长期保持 20% - 35% 的市场份额,成为乌拉圭之外中国牛杂供应的主要力量。无论是火锅店内的脆爽牛肚,西餐厅中搭配牛排的牛肝,还是传统市场售卖的牛心,许多可能源自美国。美国凭借成熟的肉类加工产业链和规模化养殖优势,长期向中国市场大量输送牛杂产品,获取高额利润。
然而,市场形势已发生转变。在新规落地前,美国牛杂的颓势已十分明显。2025 年 1 - 8 月,美国对华牛杂出口量仅 4681 吨,较 2024 年同期大幅下降 47%;8 月单月出口量更是降至 148 吨,不足去年同期的 1/7,排名也从第二骤降至第五。在价格方面,美国牛杂对华出口均价同比上涨 9%,达到 4358 美元 / 吨,远高于中国牛杂进口总均价 1% 的涨幅,致使其在中国市场的性价比优势丧失,往日辉煌逐渐黯淡。
二、三大核心矛盾:美国牛杂市场溃败的根本原因
(一)产能断层:“牛荒” 引发的供应危机
在美国,西部干旱持续蔓延,牧场面积不断缩减,对美国肉牛养殖业造成严重冲击。美国肉牛存栏量已连续 5 年下降,2025 年牛群规模相较于 2019 年减少了 12%。肉牛数量减少,牛杂副产品的供应也随之大幅缩水。以牛肚为例,以往美国每月能向中国稳定供应 500 - 800 吨,如今仅为 200 - 300 吨,这种大幅下滑给众多依赖美国牛杂的中国企业带来极大困扰。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玻利维亚的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依托安第斯山脉的天然牧场和低疫病的优良环境,玻利维亚的牛肉产能年增速始终保持在 8% 以上。2024 年,其牛肉出口额达到 2.2 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占比超过 70%。稳定的牛肉产能意味着稳定的牛杂供应。玻利维亚的牧场主有序开展养殖工作,肉牛被送上生产线后,各类牛杂产品源源不断运往中国,形成稳定高效的供应链。
(二)政策影响:关税摩擦与资质失效的双重困境
特朗普政府时期发起的关税战,对中美肉类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美国牛杂在中国市场溃败的导火索。自 2025 年 5 月起,美国牛肉对华月度进口量急剧下降,跌至万吨以下,7 月更是不足千吨。8 月虽回升至 1158 吨,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仅为 1/10。美国牛肉出口受挫,连带牛杂出口也受到影响,整个出口链条陷入混乱。
更为不利的是,超 1000 家美国肉类加工厂输华资质到期后未能续签,这使得牛杂产品积压在仓库,无法进入中国市场。美国肉类出口协会多次向中国相关部门申请资质续签,但未得到积极回应。
而玻利维亚则借助 “一带一路” 政策机遇,早在 2019 年就与中国签署了牛肉检疫协议。为满足中国市场的高标准要求,玻利维亚建立了从牧场到口岸的全流程合规体系,从肉牛养殖、饲料选用,到屠宰、加工、运输等环节均严格把控。首批牛杂产品已顺利通过上海海关的严格检疫,预计 12 月将正式进入国内商超,届时中国消费者将能在市场上购买到来自玻利维亚的优质牛杂。
(三)成本劣势:南美成本优势对北美价格溢价的冲击
在全球肉类贸易中,价格是重要竞争因素,玻利维亚恰好具备这一优势。依托南美畜牧产业链的成本优势,玻利维亚的牛杂价格比美国低 15% - 20%。以牛肚为例,玻利维亚的 FOB 报价约为 3200 美元 / 吨,而美国同期报价高达 4500 美元 / 吨。如此显著的价格差距,吸引了众多中国进口商。
中国餐饮市场,尤其是火锅、卤味等行业,对牛杂需求量大且对价格敏感。在火锅店内,牛肚售价影响顾客点餐选择;在卤味店,成本高低决定利润多少。玻利维亚牛杂的高性价比策略,精准契合了这些市场需求。一家连锁火锅店的采购负责人表示,以往从美国进口牛肚成本较高,如今已开始与玻利维亚供应商洽谈合作,预计未来将大量采购玻利维亚牛肚,这无疑将分流美国至少 30% 的订单。
三、中国进口战略的升级:从 “依赖美杂” 到 “全球组网”
(一)分散风险:构建 “多极供应” 的安全体系
此次开放牛杂进口,是中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的延续。2025 年 1 - 8 月,中国牛杂总进口量 2.43 万吨,虽同比减少 13%,但牛肚、牛肝等品类在餐饮端需求具有刚性。美国因供应不稳定和价格高企留下的市场缺口,正由玻利维亚、巴西、乌拉圭等国填补。其中,玻利维亚的 “牛肉 + 牛杂” 全品类供应,有效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风险,确保在复杂贸易环境下的供应链韧性。
过去,美国凭借地缘政治和贸易政策优势,长期在中国牛杂市场占据重要份额,许多中国牛杂加工企业依赖美国进口。但美国频繁的贸易政策变动给中国企业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一旦美国单方面提高关税或限制出口,中国牛杂供应链将受到冲击。如今,玻利维亚等国的加入,为中国牛杂供应链提供了多重保障。即便某个国家出现供应问题,其他国家也能及时补充,保障中国市场牛杂供应稳定。
(二)质量优先:南美天然牧场的品质优势
与美国谷饲牛副产品的高脂肪特性不同,玻利维亚草饲牛杂具有 “低胆固醇、高膳食纤维” 的特点,契合中国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其出口的牛肚壁厚质嫩,牛肝微量元素含量高于行业标准 12%,已获得国内头部餐饮集团认证,预计将进入高端食材供应链,打破美国牛杂 “低价低质” 的固有印象。
在中国高端餐饮市场,对食材品质要求极高。以往美国牛杂虽价格相对较低,但品质难以满足高端市场需求。而玻利维亚的草饲牛杂凭借优质品质,迅速在高端市场崭露头角。一家高端西餐厅的厨师长表示,已开始使用玻利维亚的牛肝作为食材,其细腻口感和丰富营养深受顾客喜爱。在一些高端火锅店内,玻利维亚的牛肚也成为招牌菜品,价格虽比普通牛肚高出 20% - 30%,但依然供不应求。
四、未来展望:美国霸权难再,全球肉类格局重塑
(一)美国面临的 “不可能三角”:产能、成本、政策的困境
美国若想重振在华牛杂市场地位,短期内面临三大难以克服的障碍。肉牛养殖具有周期性,美国肉牛存栏量要恢复到以往水平,至少需要 3 年养殖周期。在此期间,美国牛杂供应受限,难以实现大规模增长。从幼牛培育到育肥牛养殖,每个环节都需要时间,即便美国立即加大养殖力度,也无法短期内满足市场需求。
美国牛肉一直采用谷饲模式,虽能提升牛肉口感并获得市场溢价,但成本高昂。若要降低成本,可能需放弃谷饲模式,采用成本更低的养殖方式,这又会影响牛肉和牛杂品质,削弱其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对美国牛肉产业而言是两难选择。
在政策方面,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税谈判陷入僵局。美国单方面挑起的贸易摩擦使双方贸易关系紧张。美国肉类出口协会多次尝试与中国相关部门沟通续签输华资质,但未获积极回应。只要这些政策问题得不到解决,美国牛杂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将受到诸多限制,难以恢复往日辉煌。
澳大利亚咨询公司 Episode 3 指出,即便中美未来达成贸易协议,美国重建在中国牛杂市场的信任至少需要 2 - 3 年。在此期间,玻利维亚等南美国家将巩固市场优势,美国市场份额可能从曾经的峰值 35% 大幅萎缩至 10% 以下,昔日霸主地位难以重现。
(二)玻利维亚的 “黄金机遇期”:从区域参与者到全球新兴力量
对于玻利维亚而言,此次中玻协议的签署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借助该协议,玻利维亚正从区域肉类贸易的参与者逐步成长为全球肉类贸易舞台上的新兴力量。
玻利维亚农业部门已制定了宏伟的发展规划,计划扩建 5 家符合中国标准的屠宰加工厂。这些新扩建工厂将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从肉牛屠宰到牛杂加工,每个环节都将严格把关,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预计到 2026 年,玻利维亚的牛杂出口量将突破 2 万吨,较当前实现大幅增长。随着牛杂出口量增加,其牛肉副产品出口额也将相应增长,预计增长 40%。
玻利维亚的成功经验可能在南美其他国家得到推广。巴西、乌拉圭等国家也在积极与中国沟通,希望扩大对中国的牛肉和牛杂出口。未来,这些南美国家有可能形成针对美国的 “牛肉联盟”,在全球肉类贸易市场共同发力,重塑全球肉类贸易版图。美国在全球肉类市场的主导地位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南美国家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三)中国 “双循环” 战略的成效:安全与效率的双重提升
从中国角度来看,引入玻利维亚的牛杂供应不仅是供应商的简单替换,更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是中国 “双循环” 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
通过与玻利维亚等新兴供应国合作,中国实现了肉类进口渠道的多元化。在保障国内餐饮市场稳定供应的同时,也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复杂环境中掌握了更多议价权。面对美国贸易政策变动,中国可通过调整进口策略,从其他国家获得稳定肉类供应。
数据显示,2025 年 1 - 8 月,中国从南美进口牛肉的占比提升至 45%,而北美牛肉的进口份额则从 2023 年的 22% 降至 11%。这一升一降之间,“南肉北调” 的全球化采购格局已初步形成。中国在全球肉类贸易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不仅能满足国内消费者对优质肉类的需求,还能在国际市场发挥更大影响力。中国的肉类供应链更加安全、高效,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提供了坚实支撑。
结语:一场无声的 “牛杂市场变革”
当玻利维亚的牛肚进入中国火锅餐桌,当美国牧场主面对积压的牛杂仓库,这场源于肉类副产品的市场竞争正悄然改变全球农业贸易格局。
中玻牛肉协议的背后,是全球肉类贸易从 “美国主导” 向 “多极共治” 的深刻变革。在供应链安全与性价比的双重考量下,市场中不存在永恒的主导者,只有不断适应变化的参与者。对于中国而言,这是进口多元化战略的一小步,却是全球肉类贸易格局重构的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