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 月数据呈现显著分化态势:上游端发展趋势背离
(一)祖代引种量急剧下滑,创 2025 年单月最大降幅
2025 年 9 月,白羽肉鸡祖代引种量与自繁更新量之和仅为 8.80 万套,环比大幅减少 34.13%,同比降幅达 36.23%,成为本年度降幅最为显著的月份。从 1 - 9 月累计数据来看,祖代更新量为 87.35 万套,同比减少 20.01%,延续了 2025 年以来的收缩趋势。这表明白羽肉鸡产业链最上游的种源供给正在快速收紧,特别是进口品种受海外引种不稳定、国内自繁节奏调整等因素影响,短期内难以恢复。以 2024 年 12 月美国、新西兰因禽流感暂停祖代鸡引种事件为例,该事件导致国内种源供应紧张。虽然后来益生股份于 2025 年 3 月成功从法国引进 3.6 万套祖代鸡,但整体引种形势依然严峻。此次 9 月祖代引种量的暴跌,无疑使本就紧张的种源供应状况进一步恶化。
(二)父母代鸡苗销量逆势增长,商品代供应过剩局面加剧
与祖代引种量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9 月父母代鸡苗销量达到 701 万套,虽环比微降 6.21%,但同比增幅高达 26.53%。1 - 9 月累计销量为 5992.38 万套,同比增长 15.38%,均价为 43.09 元 / 套,同比上涨 6.08%。值得关注的是,除 1 月外,2 - 9 月平均月销量为 678.73 万套,显示当前父母代种鸡产能正处于历史高位释放阶段。这如同一个不断注水的水池,进水口(父母代产能)流量较大,而出水口(市场消化能力)相对有限,预示未来 6 - 12 个月商品代鸡苗供应将持续过剩,市场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一旦商品代鸡苗供应过量,将导致市场上鸡肉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养殖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甚至可能出现亏损,进而对整个白羽肉鸡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品种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进口品种发展态势各异,国产品种分化加剧
(一)科宝稳居引种榜首,利丰逆势扩张,AA + 市场份额大幅下滑
在 2025 年 1 - 9 月白羽肉鸡祖代引种市场中,各品种表现差异显著,竞争态势激烈。科宝品种以 32.05% 的占比稳居祖代更新量首位,且与 2024 年同期基本持平。科宝品种凭借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适应性强等特点,多年来在市场上一直备受青睐。其稳定的生产性能使得养殖企业在选择引种时将其作为优先考虑对象之一,在行业中犹如 “定海神针”,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美国利丰品种则成为市场中的一匹 “黑马”,占比达到 21.06%,同比增量 13.58%,是进口品种中唯一实现逆势增长的品种。这主要得益于利丰品种在生长性能、繁殖性能等方面的平衡优势,能够很好地满足规模化养殖场对于高效养殖的需求。随着规模化养殖趋势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大型养殖企业选择利丰品种,使其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曾经在白羽肉鸡引种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 AA + 与罗斯 308,如今却面临困境。二者合计占比 17.89%,同比大幅减少 46.47%。美国种源供应波动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 2024 - 2025 年美国部分地区爆发禽流感,导致种鸡供应受限,影响了 AA + 与罗斯 308 的引种量。此外,国内养殖端 “降本增效” 的需求也促使其开始寻求性价比更高的品种,AA + 与罗斯 308 在成本方面的劣势逐渐凸显,进而被市场逐步替代。
(二)国产品种发展两极分化:圣泽 901、沃德 188 成功突围,广明 2 号市场占比大幅下降
2025 年国产白羽肉鸡品种同样经历着分化。圣泽 901 以 17.52% 的占比、21.43% 的同比增幅成为国产品种中的佼佼者。圣泽 901 具有抗病性强、料肉比低的突出优势,在散户及中小养殖场中快速普及。对于这些养殖主体来说,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成功率是关键,圣泽 901 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因此受到广泛欢迎。
沃德 188 也凭借自身优势实现了快速增长,凭借 31.76% 的同比增量,以 7.69% 的占比跻身第五。沃德 188 主打 “快大型” 市场细分领域,精准定位市场需求,满足了部分对生长速度有较高要求的养殖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突围。
然而,广明 2 号的表现却不尽人意,占比仅 3.78%,同比大减 81.36%。广明 2 号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品种,虽然在培育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等理论优势,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其生产性能的稳定性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市场推广力度也有待加强。养殖户在选择品种时往往较为谨慎,更倾向于选择经过市场长期验证的品种,这使得广明 2 号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较大压力,反映出部分国产品种在生产性能稳定性、市场推广力度上仍需突破。
三、市场影响广泛而深远:短期过剩与长期紧缺的 “时间差” 博弈
(一)短期:商品代供应高峰期来临,价格面临下行压力
当前,父母代鸡苗的高销量正迅速传导至商品代市场,预计 2025 年四季度至 2026 年上半年,商品代鸡苗供应量将迎来阶段性高峰。参考历史周期,2020 - 2021 年也曾出现类似的产能扩张与供应过剩局面。在终端消费未显著提振的情况下,毛鸡价格持续低位震荡。以 2021 年为例,山东地区毛鸡均价长期徘徊在 3 - 3.5 元 / 斤,养殖端利润微薄,中小散户纷纷削减养殖规模,部分甚至退出市场。如今,若终端消费依旧疲软,缺乏强劲的需求拉动,毛鸡价格大概率延续低位走势,养殖端盈利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养殖成本居高不下,饲料价格虽有波动但仍处于高位,而毛鸡售价却难以提升,这将导致中小养殖户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新一轮 “去产能” 或难以避免。
(二)长期:祖代减量效应滞后显现,2026 年或现 “供给拐点”
按照白羽肉鸡 12 - 14 个月的产能传导周期,2025 年祖代引种更新量累计减少 20.01%,这一减量效应将在 2026 年中后段逐步体现在父母代鸡苗供应上,导致供应收缩。若届时商品代产能未得到有效去化,市场可能会从当前的 “供应过剩” 迅速切换至 “阶段性紧缺”。以 2017 - 2018 年为例,祖代引种量大幅下降,经过产能传导,2018 - 2019 年商品代鸡苗供应紧张,价格大幅上涨,最高涨幅超过 200%。这种价格的剧烈波动对企业的产能规划与风险管控提出了极高要求,企业需提前预判市场走势,合理调整产能布局,加强风险管理,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供应短缺和价格波动风险,避免因市场突变而陷入被动局面。
四、后市展望:产业链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周期
(一)种禽企业:平衡短期销量与长期产能,规避 “规模陷阱”
头部种禽企业如益生股份、民和股份等,拥有庞大的父母代产能。在当前销量增长的形势下,需保持理性判断。一味追求销量扩张,可能陷入 “增产不增利” 的困境,后期产能过剩时,更将面临库存积压、价格暴跌的风险。
企业可通过优化品种结构,提升单套利润。以利丰、科宝为代表的高性价比品种,契合当下养殖端降本需求,扩大其占比,能在销售中获取更高溢价。益生股份可凭借自身育种技术优势,加大利丰品种培育推广力度,抢占市场份额,实现效益增长。
同时,提前布局祖代引种工作至关重要。面对 2026 年可能出现的种源缺口,企业需精准把握引种节奏,如 2025 年 3 月益生股份成功引种法国祖代鸡一样,未雨绸缪,确保种源供应稳定,为长期产能发展奠定基础。
(二)养殖端:把握 “时间差” 机遇,错峰补栏降低风险中小养户资金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可利用 2025 年四季度商品代供应高峰后的 “价格低谷期”,逢低补栏。这类似于在股票低价时买入,待价格回升实现盈利。例如 2021 - 2022 年,部分养户抓住价格低谷期补栏,在后续行情回暖中实现盈利。
探索 “公司 + 农户” 订单养殖模式也是有效策略,与加工企业签订订单,锁定销售价格与渠道,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稳定获取收益。
规模化养殖场则需在成本管控方面加大投入,引入自动化设备,实现精准饲喂,降低料肉比。圣农发展通过建设智能化养殖基地,运用先进设备与技术,将料肉比控制在较低水平,即便在市场价格波动时,也能凭借成本优势保持盈利。
(三)行业警示:数据透明化势在必行,警惕 “产能错配” 加剧
当前白羽肉鸡产业链上游数据透明度较低,祖代存栏、父母代在产等关键数据不够清晰,市场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缺乏准确依据,犹如 “盲人摸象”。
建立权威产能监测平台迫在眉睫,整合各方数据,实时更新祖代、父母代存栏及引种量等关键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精准支持。政府、行业协会可发挥主导作用,联合科研机构、企业等力量,搭建统一平台。只有实现数据的有效共享与利用,才能引导社会资本理性投资,避免因 “祖代减、父母代增” 的信息差,引发新一轮产能过剩危机,保障白羽肉鸡产业的稳健发展。
结语:复杂市场环境下,谁能率先突破困境?
白羽肉鸡产业链正经历 “上游收缩、中游扩张” 的结构性调整:祖代引种的 “寒冬” 与父母代销量的 “火热”,本质上是产能周期错位的外在表现。对于从业者而言,短期需直面商品代供应过剩的压力,长期则要把握祖代减量带来的结构重塑机遇。
在此背景下,国产白羽肉鸡品种能否在 “引种减量” 的市场环境中抓住机遇,改写进口品种主导的市场格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数据来源:Mysteel 农产品、钢联数据;行业分析基于公开市场信息,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