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禽业市场呈现分化态势:白羽鸡企稳,黄羽鸡盈利,结构性差异加剧
近期,国内禽类养殖市场表现活跃,白羽鸡与黄羽鸡市场走势呈现显著差异。白羽鸡产业链处于探索阶段,产品价格虽已企稳,但终端需求疲软,亟待提振;黄羽鸡在历经长达 7 个多月的亏损期后成功实现逆袭,连续 4 周实现盈利,头部企业全年业绩扭亏预期增强,禽类养殖产业链的结构性差异愈发显著,值得重点关注。
二、白羽鸡:价格止跌,回暖困难,上游扩张趋于谨慎
(一)产品价格企稳,需求复苏动力不足
白羽鸡作为禽类养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走势与市场动态备受关注。当前,白羽鸡市场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产品价格虽已企稳,但需求端的疲软给市场进一步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以 9 月 26 日数据为例,该数据清晰反映出白羽鸡市场现状。产品价格稳定维持在 8650 元 / 吨,与上周相比无涨跌变化,看似平稳。然而,与去年同期数据对比,价格较去年同期下跌 5.5%,这一数据反映出终端消费复苏进程缓慢。在消费驱动市场的背景下,终端需求对市场起着关键支撑作用,当前终端需求动力不足,导致市场需求支撑力度欠缺,使得白羽鸡市场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不过,市场也出现了积极变化。主产区鸡苗均价回升至 3.29 元 / 羽,周环比上涨 4.4%,同比跌幅收窄至 4.1%。这一变化意义重大,表明养殖户补栏积极性有所改善。养殖户的行为往往能反映市场预期与趋势,其补栏数量的增加,体现出行业对短期供给调整意愿增强,旨在通过供给调整适应市场变化,寻求市场新的平衡。
(二)父母代环节 “量增价减”,行业预期较为谨慎
在白羽鸡产业链中,父母代环节呈现出 “量增价减” 的独特走势,引发业内广泛关注与深入思考。
根据 2025 年第 37 周(9 月 8 日 - 9 月 14 日)监测数据,父母代鸡苗价格降至 42.39 元 / 套,周环比下跌 1.9%,同比跌幅进一步扩大至 18%,价格持续下跌使从业者感受到市场寒意。与此同时,父母代鸡苗销量逆势上扬,达到 150.75 万套,周环比增加 5.9%,同比增幅高达 10.3%。
这一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市场逻辑。业内分析认为,销量增长可能源于种鸡场为布局春节前产能而提前备货。春节作为我国重要传统节日,禽类产品需求通常会迎来高峰,种鸡场提前预判市场需求,加大采购量,为消费旺季做准备。然而,价格持续承压,表明行业对后续市场行情预期仍较为谨慎。尽管春节前市场需求看似乐观,但行业从业者深知市场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终端消费复苏缓慢是现实问题,若需求无法真正回暖,价格上涨将缺乏支撑。
三、黄羽鸡:高存栏背景下迎来转折,盈利修复成为亮点
(一)盈利态势显著,产能释放成效显现
近期,黄羽鸡市场表现突出,迎来关键转折点,高存栏背景下的盈利修复成为行业关注焦点,为整个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聚焦 2025 年第 36 周(9 月 1 日 - 9 月 7 日)数据,这些数据为了解黄羽鸡市场提供了关键信息。在产祖代存栏量高达 158.4 万套,创下 2021 年以来同期新高,显示出黄羽鸡在祖代层面产能储备充足。在产父母代存栏量达到 1376 万套,处于 2023 年以来高位水平,进一步表明黄羽鸡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根基更加稳固。父母代鸡苗销量达到 144 万套,同样为 2021 年同期最高,一系列数据彰显黄羽鸡市场蓬勃发展态势。
值得关注的是,在高存栏基数压力下,全国商品代毛鸡成功实现盈利。其均价达 15.09 元 / 公斤,成本约 14.11 元 / 公斤,每公斤盈利 0.98 元,周环比增加 0.15 元,且行业已连续 4 周保持盈利状态。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行业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也充分体现了供给端调整的显著成效。面对高存栏挑战,行业通过优化养殖结构、提高养殖效率等措施实现盈利,为黄羽鸡市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品种表现分化,头部企业率先突破
黄羽鸡市场中不同品种表现存在明显分化。
9 月 26 日市场数据清晰反映出各品种市场表现。三黄鸡均价涨至 16.28 元 / 公斤,周环比上涨 1.6%,虽同比仍下跌 9.4%,但上涨趋势为市场注入活力,展现出三黄鸡市场潜力。青脚麻鸡表现出色,均价稳定在 6.6 元 / 斤,同比涨幅高达 13.8%,凭借独特肉质和口感赢得消费者青睐,逐渐成为黄羽鸡市场重要力量。
在市场竞争中,头部企业凭借强大实力和敏锐市场洞察力率先实现盈利改善。以 8 月为例,温氏股份、立华股份两大行业巨头黄羽肉鸡销售均价分别达到 12.3 元 / 公斤、11.7 元 / 公斤,环比分别提升 1 元 / 公斤、1.9 元 / 公斤,充分展示了两大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目前两大龙头已正式步入盈利区间,市场普遍预期其全年黄羽鸡业务有望实现扭亏为盈。头部企业通过创新养殖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在市场中占据优势,为行业发展树立了榜样。
四、后市展望:白羽鸡等待需求回暖,黄羽鸡防范调整风险,结构性机会凸显
(一)白羽鸡:需求回暖是关键,短期仍面临压力
展望白羽鸡市场后市,发展方向仍存在不确定性。产业链上游父母代环节量增价减局面持续,下游产品价格虽已企稳,但要实现突破仍需等待终端消费复苏。当前,行业从业者高度期待需求回暖,因为需求端能否改善将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终端消费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指示作用,其复苏节奏直接影响白羽鸡市场兴衰。目前主产区鸡苗均价回升,反映出养殖户补栏积极性有所改善,但这只是市场调整的开始,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在需求明确回暖前,白羽鸡市场将持续面临一定压力。未来,白羽鸡市场需密切关注终端消费动态,及时调整生产和供应策略。随着季节性消费旺季临近,市场需求有望得到一定程度提振,但能否成为推动市场走出困境的关键力量仍有待观察。行业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新发展路径,通过创新产品、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以应对市场不确定性。
(二)黄羽鸡:警惕盈利回调风险,高存栏存在隐患
黄羽鸡市场在经历长时间亏损后迎来盈利转折点,但高存栏带来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虽目前已实现盈利,但高存栏下后续产能释放可能对价格形成压制,威胁行业盈利成果。
随着市场供应不断增加,若需求不能同步增长,市场价格可能出现回调,这对刚走出亏损的黄羽鸡养殖行业是巨大挑战。行业需警惕盈利回调风险,合理控制产能,避免价格波动带来不利影响。未来,黄羽鸡养殖行业需加强市场监测与分析,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结构。同时,要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降低养殖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头部企业应发挥引领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式提升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黄羽鸡养殖行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稳健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
五、投资建议:聚焦成本与区域,把握结构性机遇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禽类养殖市场中,投资策略选择至关重要。机构普遍建议投资者聚焦 “成本控制能力” 这一核心指标,挖掘产业链中的结构性投资机会。
在白羽鸡领域,具备种源优势与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的龙头企业在成本管控和抗风险能力方面优势明显。它们能够从源头把控种源质量,通过一体化产业链布局实现各环节协同发展,有效降低成本。一旦需求复苏,这些龙头企业凭借强大实力有望率先受益。以圣农发展为例,作为行业佼佼者,其不断完善全产业链布局,涵盖种鸡养殖、肉鸡饲养、屠宰加工、熟食生产等全流程。在市场价格波动情况下,圣农发展通过内部调整有效降低成本,保持稳定盈利能力。2025 年上半年,圣农发展实现营业收入 88.56 亿元,同比增长 0.22%;归母净利润 9.1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791.93%,成为行业标杆。
在黄羽鸡领域,区域性龙头企业凭借品牌溢价与渠道深耕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它们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赢得消费者信任和青睐。同时,通过深耕渠道与当地经销商、零售商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确保产品销售畅通。未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区域性龙头企业的这些优势将进一步凸显,盈利空间有望扩大,成为行业结构性机会的主要承载者。例如温氏股份和立华股份,在黄羽鸡市场中凭借当地积累的品牌优势和完善销售渠道,8 月成功实现黄羽肉鸡销售均价提升,正式步入盈利区间,市场普遍预期其全年黄羽鸡业务有望扭亏为盈。
随着季节性消费旺季临近,禽类市场供需格局有望进一步优化。白羽鸡产业链虽仍在等待需求回暖信号,但一旦需求端发力,市场将迎来新发展机遇。黄羽鸡养殖行业已率先走出亏损阴霾,全年业绩修复路径逐渐清晰。对于投资者而言,结合企业产能弹性与成本管控能力是挖掘产业链结构性投资机会的关键。投资过程中,投资者需深入研究企业基本面,分析其在成本控制、产能布局、市场拓展等方面的能力,做出明智投资决策。
投资者应密切关注白羽鸡和黄羽鸡市场动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审慎做出投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