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猪肉价格主线:微涨背后的供需博弈
(一)均价止跌回升,终结连续两周低迷态势
截至 2025 年 10 月 22 日 14:00,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 17.72 元 / 公斤,较前一日上涨 0.1%,结束了自国庆后连续两周的小幅回落趋势。相关数据表明,10 月 21 日均价为 17.70 元 / 公斤,虽然单日涨幅微小,但北方主产区率先呈现反弹态势:河北石家庄价格为 18.2 元 / 公斤(环比上涨 0.3 元 / 公斤),山东青岛价格为 17.8 元 / 公斤(环比上涨 0.2 元 / 公斤);南方销区表现出明显分化,广东佛山价格为 16.5 元 / 公斤(环比持平),云南昆明价格为 17.0 元 / 公斤(环比上涨 0.1 元 / 公斤),南北价差收窄至 1.2 元 / 公斤,这一现象反映出市场情绪趋向稳定。
(二)区域特征:北方挺价与南方观望并存
北方市场受屠宰场节前补库以及养殖户惜售等因素推动,北京新发地大宗交易价格为 17.5 元 / 公斤,屠企开工率回升至 35.3%,较上周增加 2 个百分点;南方市场则由于活禽消费的分流影响,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价格为 18.0 元 / 公斤(环比持平),但广东江门水产冻品市场价格为 16.2 元 / 公斤,终端农贸市场销量周降幅为 3%,显示出消费端对低价猪肉的敏感度有所下降。
二、三大核心因素驱动价格止跌回暖
(一)供应端:出栏缩量与规格分化形成支撑
短期出栏节奏调整:全国生猪存栏量达到 4.3 亿头,同比增长 2%,然而 400 斤以上大猪占比降至 30%。山东、河南等地养殖户因前期亏损(每头猪日均亏损 50 元),30 - 40 日龄仔猪补栏量下降 15%,致使适重标猪供应偏紧。
二次育肥阶段性入场:北方地区受气温转凉因素刺激,50 - 60 公斤中小猪收购价格涨至 18 元 / 公斤,较上周上涨 0.5 元 / 公斤,部分养殖户启动二次育肥操作,市场流通猪源减少,屠企被迫提价收猪。
(二)需求端:秋冬旺季启动与替代效应博弈
季节性需求回暖:北方火锅、卤味加工需求提升 10%,河北、辽宁等地白条肉日均交易量增长 5%;南方 “秋风起食腊味” 的传统习俗拉动广东、广西地区腊肉加工企业采购量周增长 8%,佛山中南市场价格为 16.8 元 / 公斤(环比上涨 0.3 元 / 公斤)。
替代消费分流有限:尽管低价猪肉(17.72 元 / 公斤)相较于牛肉(66.18 元 / 公斤)、羊肉(61.70 元 / 公斤)在性价比方面优势显著,但农贸市场猪肉零售量仅增长 2%,这反映出家庭消费仍以刚性需求为主,短期内难以出现集中囤货现象。
(三)成本端:饲料回落与养殖利润修复
玉米、豆粕价格较三季度高点回落 5% - 8%,生猪养殖成本降至 17.5 元 / 公斤,与当前均价基本持平。山东、河南规模化养殖场(成本 17.0 元 / 公斤)率先实现微利,每头猪盈利 20 - 30 元,带动了市场的挺价信心;而中小散户(成本 18.0 元 / 公斤)仍处于亏损状态,但空栏率提升至 25%,产能去化速度加快。
三、市场影响:养殖户与消费者的双向博弈
(一)养殖端:惜售情绪升温与产能去化加速
规模化企业主导市场: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凭借成本优势(17.0 元 / 公斤),10 月出栏量增长 8%,并通过 “保底收购 + 浮动溢价” 协议锁定中小散户猪源,有效稳定了市场供应节奏。
中小散户策略分化:河北沧州、山东菏泽等地散户出现 “逢涨惜售” 现象,500 斤以上大猪压栏比例达到 40%,期望冬至前价格进一步反弹;而河南、安徽部分养殖户因资金压力,选择逢高出栏,300 斤以下标猪出栏占比提升至 60%。
(二)消费端:低价刺激与品质升级并存
平价猪肉走俏:京东、美团数据显示,10 - 15 元 / 斤的猪腿肉、五花肉销量周增长 15%,“家庭装” 分割品(2kg / 份)成为线上平台的畅销产品,这反映出消费者对具有较高性价比产品的青睐。
高端市场韧性凸显:上海盒马鲜生的 “黑猪肉”(25 元 / 斤)销量增长 10%,北京三源里菜市场的 “有机猪肉” 溢价达到 20%,体现出消费升级背景下对优质猪肉的刚性需求。
四、后市展望:短期震荡筑底,中期看产能去化节奏
(一)短期走势(1 - 2 周):供需错配催生阶段性机会
未来一周,随着北方屠企补库周期的推进,河北、山东等地猪肉价格或触及 18.0 元 / 公斤;南方受冬至备货预期影响,广东、福建优质生猪价格或触及 17.5 元 / 公斤。但需密切关注屠宰场冻品库存高企(库容率 75%)的情况,若单日涨幅超过 0.5%,可能引发屠企的压价策略。
(二)中期趋势:产能去化与消费旺季共振
若 11 月猪肉价格持续高于 17.5 元 / 公斤,能繁母猪淘汰率将控制在 5% 以内,2026 年春季生猪存栏量或下降 3% - 5%,推动价格回归至 18 - 19 元 / 公斤的合理区间。从长期来看,“散户退出 + 规模提质” 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预计 2026 年规模化养殖占比提升至 70%,优质猪肉溢价空间扩大至 15% - 20%。
(三)从业者策略建议
养殖户:400 斤以下标猪应逢涨出栏,避免压栏至 500 斤以上(料肉比恶化至 3.0:1);中小散户可加入 “公司 + 农户” 订单模式,锁定 17.5 元 / 公斤的保本价格。
消费者:可趁当前价格低位储备分割品(如猪排、猪骨),家庭烹饪可选择性价比更高的猪腿肉,对于高端需求可关注地方特色品牌(如东北黑猪、皖南花猪)。
结语
当前猪肉市场正处于 “供需再平衡” 的关键节点,0.1% 的微涨背后是出栏缩量、需求回暖与成本支撑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养殖户而言,需理性判断市场节奏,避免盲目压栏;对于消费者来说,可借价格平稳期优化饮食结构,兼顾性价比与品质。随着 11 月传统消费旺季的深入,市场有望从 “弱平衡” 转向 “量稳价升”,建议持续关注产区出栏数据及屠企库存变化,以把握结构性机会。
参考资料: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全国畜牧总站、Mysteel 农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