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雏鸡价格:从狂热到冷静,未来供应的先行指标遇冷
(一)价格波动显著:自 4.21 元高点回落 11%,补栏意愿降至冰点
2023 - 2025 年期间,商品代蛋雏鸡价格呈现出剧烈的波动态势,宛如乘坐过山车一般。起始于 2023 年初的 3.64 元 / 只,由于养殖盈利状况极为可观,养殖户补栏积极性高涨,价格在 2025 年第 16 周攀升至 4.21 元 / 只的周期峰值。然而,市场形势迅速转变,随着鸡蛋价格持续低于成本线,行业亏损状况不断加剧,补栏情绪急转直下。截至 2025 年第 42 周,价格回落至 3.64 元 / 公斤,相较于高点下跌了 11%,创下年内新低。这一价格变化深刻反映了养殖户心态的转变过程:2023 年的高利润促使大规模扩产行为的发生,而 2024 年中后期出现的货源过剩问题导致蛋价大幅下跌,使得养殖户从积极争抢鸡苗转变为对鸡苗持谨慎态度。雏鸡作为判断未来 5 - 6 个月产蛋鸡存栏量的核心指标,其价格的大幅下跌预示着 2026 年初的新增产能将明显收缩,为远期供需平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区域分化特征明显:北方谨慎观望,南方被动去产能
华北、东北地区作为传统的养殖重点区域,雏鸡价格从 4.0 元 / 只降至 3.5 元 / 只,补栏量同比下降 25%,中小型养殖户基本停止了补栏行为;而华南地区受到环保政策与高温天气的双重影响,雏鸡利用率仅为 60% - 70%,部分养殖场开始淘汰低产鸡,被动开启了产能去化进程。
二、淘汰蛋鸡价格:从 13.31 元到 8.54 元,产能出清进入关键阶段
(一)价格大幅下跌背后:深度亏损迫使养殖户加速减少产能
淘汰蛋鸡价格堪称蛋鸡养殖行业的 “体温计”,能够精准反映市场的实际情况。2024 年第 29 周,淘汰鸡价格触及 13.31 元 / 公斤的历史峰值,当时养殖利润十分丰厚,每只利润高达 30 元,养殖户普遍将淘汰日龄延长至 600 天以上,期望通过多养殖来获取更多收益。然而,2025 年市场形势发生巨大变化,鸡蛋价格长期在成本线以下波动,淘汰鸡价格也随之大幅下跌。截至 2025 年第 42 周,价格跌至 8.54 元 / 公斤,相较于高点跌幅达 32%,创下近五年新低。这种极端的价格波动,背后反映的是养殖户的无奈处境。当鸡蛋售价持续低于 6 元 / 公斤时,养殖每只蛋鸡日均亏损 0.15 元,面对资金的持续损失,养殖户不得不加速淘汰高龄蛋鸡,以此作为减少亏损的主要手段。2025 年三季度的数据显示,全国淘汰鸡出栏量同比激增 40%,部分产区甚至出现了 “超淘” 现象,500 日龄以下蛋鸡占比超过 30%,产能去化速度显著加快,整个行业正处于艰难的产能调整阶段。
(二)南北差异显著:北方低价抛售,南方基于冬季腌腊需求进行博弈
淘汰鸡价格在地域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北方主产区面临价格困境,受到生猪、肉鸡价格低迷的影响,淘汰鸡终端需求疲软。在山东、河北等地,淘汰鸡价格一路下跌至 7.5 - 8 元 / 公斤,养殖户因价格持续缩水而产生恐慌情绪,纷纷选择出栏,导致市场上淘汰鸡供应过剩,价格进一步下跌,形成恶性循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方市场则采取了 “博弈式去产能” 策略。在广东、广西等地,养殖户考虑到冬季腊肉加工的需求,选择压栏等待 12 月价格反弹,淘汰日龄延长至 550 天。但实际情况是,腌腊季启动情况不及预期,价格仍较去年同期下跌 25%。南方市场虽有消费习惯的支撑,但在整体市场低迷的背景下,也难以独善其身,只能在僵持状态中等待市场转机。
三、饲料成本:从 3.78 元降至 3.22 元,重构行业成本 “安全边际”
(一)原料价格下行周期:玉米豆粕价格双双下降,养殖成本底线发生变动
饲料成本在蛋鸡养殖成本中占据较大比重,在 2023 - 2025 年经历了价格大幅下降的过程。玉米,作为传统的能量饲料主要来源,从 2023 年初的 2.8 元 / 公斤,经过震荡下行,至 2025 年第 42 周降至 2.38 元 / 公斤,累计跌幅达 15%。而蛋白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豆粕,价格下跌更为明显,从 3.7 元 / 公斤暴跌至 2.96 元 / 公斤,跌幅高达 20% 。两者价格的共同下降,直接导致蛋鸡配合饲料价格从 3.78 元 / 公斤降至 3.22 元 / 公斤,累计降幅 17%。这一价格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意味着养殖成本线从 12 元 / 公斤下移至 10.5 元 / 公斤,成本大幅降低。这一成本下移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缓解了养殖户的现金流压力,使得行业在蛋价低迷时期仍能维持 30% 的中小散户存栏;另一方面,由于亏损幅度收窄至 1 - 1.5 元 / 公斤,养殖户继续维持养殖、等待周期好转的意愿增强,导致行业底部运行时间延长。
(二)规模化养殖受益明显,中小散户面临 “成本困境”
大型养殖场凭借集中采购的优势,饲料成本较中小散户低 0.2 - 0.3 元 / 公斤,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2025 年规模化率提升至 65%,较 2023 年增加 10 个百分点;而中小散户由于缺乏议价能力,尽管成本同步下降,但在蛋价竞争中仍处于劣势地位,部分产区散户存栏量同比下降 20%,加速退出市场。
四、周期重构:三重变量交织下的行业新平衡
(一)短期:供需错配情况加剧,蛋价处于 “底部震荡” 状态
当前鸡蛋市场处于 “供给过剩 + 成本支撑” 的复杂局面,短期内蛋价难以出现明显上涨趋势。2025 年,在产蛋鸡存栏量达到 13 亿只的历史峰值,这主要是 2024 - 2025 年上半年养殖户大量补栏所导致的结果。与之相反,终端消费由于受到经济环境的制约而持续疲软,同比下降 8%。家庭消费因居民消费意愿降低而减少,餐饮行业因堂食客流量下滑,对鸡蛋采购量大幅减少,二者共同作用使得市场上鸡蛋供大于求,价格持续受到压力,在 8 - 9 元 / 公斤区间持续震荡。不过,饲料成本的下降为蛋价提供了一定的成本支撑。当蛋价跌破 10 元 / 公斤的亏损线时,养殖户惜售情绪增强,纷纷减少出货量,期望等待价格反弹。这种惜售行为虽未改变整体供需格局,但在短期内对蛋价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市场因此陷入 “价格天花板”(需求疲软限制上涨空间)与 “成本地板”(成本支撑限制下跌空间)的长期博弈状态,蛋价短期内难以出现突破性走势,大概率在底部区间持续震荡,养殖户面临着较为艰难的市场环境。
(二)中期:产能去化速度加快,2026 年或迎来周期拐点
随着雏鸡补栏持续处于低迷状态,2025 年销量同比下降 15%,以及淘汰鸡集中出栏,预计四季度去产能 2 亿只,产蛋鸡存栏量有望在 2026 年一季度回落至 12 亿只以下。届时,市场供需缺口将逐步缩小,鸡蛋价格有望迎来上涨的机会。从需求端来看,随着经济环境逐步改善,家庭消费和餐饮消费有望复苏,对鸡蛋的需求将稳步增长。同时,饲料成本维持在较低水平,行业盈利将从 “全面亏损” 转变为 “结构性盈利”。那些具备成本优势与规模效应的大型养殖企业,将率先摆脱困境,实现盈利。它们凭借先进的养殖技术、高效的管理模式和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而中小散户则可能在这轮市场调整中进一步被淘汰,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为下一轮周期的启动创造条件。
(三)长期:产业升级进程加速,周期波动趋于平缓
2023 - 2025 年的深度调整,本质上是蛋鸡养殖行业从 “散户主导” 向 “规模化、标准化” 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期。未来,随着智能养殖设备的广泛应用,自动喂料、环控系统覆盖率超过 40%,蛋鸡养殖的效率和质量将大幅提升,人力成本显著降低,养殖风险也能得到有效控制。与此同时,期货期权工具的应用将更加普遍,2025 年套保企业增加 30%,养殖户可以通过期货市场提前锁定价格风险,避免因价格大幅波动而遭受损失。在这两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蛋鸡养殖的周期波动率将下降 50%,行业将进入 “低波动、高质量” 发展阶段。规模化养殖企业将凭借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引领行业发展,推动产业向绿色、环保、高效方向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稳定的鸡蛋供应 。
结语:在调整中积蓄复苏能量
2023 - 2025 年,蛋鸡行业经历了一轮深刻的周期调整,雏鸡价格的大幅波动、淘汰鸡价格的剧烈起伏、饲料成本的显著下降,共同构成了行业调整的主要内容。目前,市场虽仍处于低迷状态,但已有复苏的迹象显现。雏鸡补栏量的收缩预示着未来供应将减少,淘汰鸡的低价抛售加速了旧产能的出清,饲料成本的下移则为行业赢得了宝贵的调整时间和空间。
对于从业者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理性看待周期波动,避免盲目跟风,加强成本管控与产能优化,才能在即将到来的行业复苏中占据有利地位。毕竟,每一次深度调整都是行业迈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只有经历过困难时期,才能迎来行业的繁荣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