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全国市场核心走势:苗价 “白强麻弱”,毛鸭 “北稳南跌”
(一)肉鸭苗市场:白羽强势领涨,麻鸭持续低迷
在 2025 年 10 月 29 日的肉鸭苗市场中,白羽鸭苗与麻鸭苗呈现出极为显著的分化行情,“白强麻弱” 态势突出。
从全国范围分析,白羽鸭苗均价报 2.75 元 / 羽,较前期环比上涨 3.7%,这一价格走势备受瞩目。在北方的鲁苏豫冀地区,白羽鸭苗价格表现强劲,达到 2.8 - 2.9 元 / 羽。其主要驱动因素为种蛋供应收紧,白鸭种蛋价格涨至 1.6 元 / 枚,致使孵化成本上升,进而为鸭苗价格提供支撑。与此同时,孵化场挺价意愿增强,基于对市场前景的乐观预期,期望通过挺价获取更大利润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白羽鸭苗价格上涨。
反观麻鸭苗市场,形势不容乐观。麻鸭苗均价仅为 1.35 元 / 羽,环比下跌幅度高达 18.2%。在安徽、江西等地,四点麻苗价格更是跌至 1.1 - 1.5 元 / 羽。南方活禽市场持续低迷是导致麻鸭苗价格下跌的关键因素。由于市场需求不振,养殖户补栏意愿锐减,担忧养殖麻鸭难以获得理想收益甚至可能亏损,故而纷纷减少对麻鸭苗的采购。这种供需关系的失衡,使得麻鸭苗价格一路走低。
(二)肉毛鸭价格:区域分化显著,亏损面持续扩大
肉毛鸭市场在 2025 年 10 月 29 日同样呈现出复杂局面,区域分化现象极为明显,且养殖户亏损面持续扩大。
北方冻品区的棚前价表现出较强韧性,维持在 3.4 - 3.5 元 / 斤,山东、江苏等地均处于该价格区间。这主要得益于屠宰企业的库存回补需求。随着市场对冻品鸭肉需求逐渐增加,屠宰企业为满足市场供应,积极回补库存,加大对肉毛鸭的收购力度,从而稳定了当地肉毛鸭价格。
然而,南方活禽区却陷入价格 “普跌” 困境。广东粤西水鸭价格跌至 4.2 - 4.3 元 / 斤,环比下降 0.2 元;广西旱鸭价格为 3.5 - 3.7 元 / 斤 。终端消费疲软是南方肉毛鸭价格下跌的首要因素,消费者对鸭肉购买意愿不高,市场需求不足,导致活禽交易不畅。进口冻品的冲击也不容忽视,大量低价进口冻品涌入市场,对南方本地活禽市场造成较大竞争压力,致使南方肉毛鸭价格被迫下行。在此情形下,养殖户亏损情况愈发严重,亏损幅度达到 0.8 - 1.2 元 / 斤,超过 70% 的规模场进入深度亏损状态,这无疑给南方肉鸭养殖业带来沉重打击。
二、三大核心因素驱动价格分化逻辑
(一)供应端:白羽产能收缩,麻鸭过剩压力未解
从供应端视角分析,白羽鸭与麻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况。在白羽鸭领域,山东、河南等主要产区的能繁种鸭存栏出现明显变化,环比下降 5%。这一数据背后,是市场供需关系的悄然调整。种鸭存栏量减少,直接导致 30 日龄以下雏鸭供应相应减少。而北方地区寒潮来袭,给育雏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为保证雏鸭存活率和健康成长,养殖户不得不投入更多成本用于保暖、防疫等育雏环节,使得育雏成本大幅上升。在供应减少和成本上升的双重作用下,白羽鸭苗价格获得强有力支撑,呈现上涨态势。
反观麻鸭市场,形势严峻。上半年,由于市场对麻鸭前景过度乐观,养殖户纷纷盲目扩产。这一行为导致当前 55 日龄以上的麻鸭存栏量严重过剩,超出市场需求 30%。在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麻鸭集中出栏现象十分明显。大量麻鸭涌入市场,而市场需求却无法在短时间内消化如此庞大的供应量,必然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行压力巨大,麻鸭价格也因此不断下跌。
(二)需求端:旺季不旺,替代蛋白分流明显
在需求端,肉鸭市场面临 “旺季不旺” 的困境,同时受到替代蛋白的强烈冲击。当前,生猪价格为 12.49 元 / 公斤,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白羽肉鸡价格为 3.45 - 3.75 元 / 斤,也颇具价格优势。在此情况下,消费者在购买肉类时,往往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为亲民的生猪和白羽肉鸡,这使得农贸市场的鸭肉销量受到极大影响,环比下降 12%。
不过,市场需求并非完全没有亮点。在卤制品和腊味加工领域,鸭肉仍然保持一定刚需。这是因为鸭肉独特的肉质和风味,是其他肉类无法替代的,所以在这些特定加工领域,鸭肉依然拥有稳定市场需求。
从区域需求来看,南方和北方呈现不同态势。南方地区,腌制季推迟使得活禽交易市场人流量大幅减少,减少幅度达到 20%。腌制季推迟,使得鸭肉的季节性需求无法及时释放,市场活跃度明显降低。而在北方地区,随着气温下降,人们对于火锅、煲汤等美食需求逐渐增加,鸭肉作为火锅和煲汤的重要食材之一,其本地的毛鸭需求也随之小幅回暖,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北方地区的毛鸭价格。
(三)成本与关联品联动:鸭毛涨价对冲养殖亏损成本
与关联品的联动,对肉鸭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在成本方面,饲料成本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状态。玉米价格为 2319 元 / 吨,豆粕价格为 3058 元 / 吨,这使得白羽鸭的养殖成本达到 3.8 元 / 斤,麻鸭的养殖成本更是突破 4.5 元 / 斤。高昂的养殖成本,给养殖户带来巨大压力。
然而,鸭毛价格的持续飙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殖户的困境。含绒量 90% 以上的鸭毛价格涨至 8500 元 / 吨,这使得单羽鸭毛的附加收益达到 1.2 - 1.5 元。对于养殖户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可观的额外收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养殖肉鸭带来的亏损。
此外,生猪价格的反弹也对肉鸭市场产生积极影响。生猪价格上涨了 0.29 元 / 公斤,这一价格变动不仅提振了整个养殖板块的信心,也使得白鸭苗价在情绪面上获得一定支撑。养殖户看到生猪价格上涨,对整个养殖市场前景变得更加乐观,从而增加对白鸭苗的采购意愿,推动白鸭苗价格上涨 。
三、后市展望:短期震荡筑底,结构机会显现
(一)短期(11 月上旬):苗价或现回调,毛鸭止跌需看消费
在短期,即 11 月上旬,肉鸭市场走势备受关注。白羽鸭苗方面,由于孵化场集中出苗,市场供应量将有所增加。这一变化预计会使得下周白羽鸭苗涨势趋缓,价格可能回调至 2.6 - 2.7 元 / 羽。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孵化场的集中出苗行为打破了原有的供需平衡,使得市场上的白羽鸭苗数量增多,价格上涨动力减弱。
对于肉毛鸭而言,北方屠宰企业的动态至关重要。如果北方屠宰企业启动冬储,将增加对肉毛鸭的采购需求。在此情况下,山东、河北等地的肉毛鸭价格或反弹 0.1 - 0.2 元 / 斤。北方地区的肉毛鸭市场与屠宰企业的库存策略紧密相连,冬储的启动将为市场带来新活力。然而,南方地区情况有所不同。南方肉毛鸭价格的止跌回升,需要等待广东、广西腌制需求的启动。只有当腌制需求增加,市场对肉毛鸭的需求得到有效提升,南方肉毛鸭价格才有可能摆脱当前的低迷态势。否则,在终端消费疲软和进口冻品冲击的双重压力下,南方肉毛鸭价格的低迷态势还将延续。
对于养殖户来说,在当前市场形势下,应采取合理的销售策略。建议养殖户逢高出售 50 日龄以上的麻鸭,以减少存栏压力。50 日龄以上的麻鸭已经达到一定生长阶段,继续存栏不仅会增加养殖成本,还可能面临价格进一步下跌的风险。及时出售可以锁定收益,降低养殖风险。
(二)中期:白羽供需紧平衡,麻鸭去产能加速
从中期来看,白羽鸭和麻鸭市场将呈现不同发展态势。随着 12 月白羽种鸭淘汰高峰的到来,白羽鸭的供应格局将发生变化。种鸭淘汰量增加,将导致后续鸭苗的供应量减少。预计到 2026 年 1 月,苗价有望突破 3 元 / 羽。在供应减少的同时,市场对白羽鸭的需求相对稳定,这将使得白羽鸭毛鸭价格也有望回升至 4.0 元 / 斤以上,市场供需逐渐趋于紧平衡状态。
麻鸭市场则面临着去产能的加速。由于麻鸭行业持续亏损,养殖户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预计到年底,散户退养率将达 25%。大量散户的退出,将使得麻鸭的存栏量大幅减少。到 2026 年一季度,随着存栏量的下降和市场需求的逐渐恢复,麻鸭市场的供需格局或得到改善,价格有望迎来回升。
在饲料成本方面,豆粕期货的走势值得关注。当前豆粕主力合约价格为 2975 元 / 吨,处于一定价格区间。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豆粕期货存在回调机会。对于养殖户和相关企业来说,可以通过远期合约锁定成本。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饲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确保养殖成本的相对稳定,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三)行业策略:差异化应对市场分化
面对当前肉鸭市场的分化态势,不同的市场参与者需要采取差异化策略来应对。
对于育苗场来说,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生产策略。鉴于白羽鸭苗市场需求相对旺盛,育苗场可以扩大白羽苗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由于麻鸭苗市场持续低迷,应压缩麻鸭苗供应,避免库存积压。此外,育苗场还可以对接规模化养殖场,开展订单式生产。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产品的销售稳定性,降低市场风险。
养殖户在选择养殖品种和规模时,也需要谨慎决策。对于白羽鸭养殖,在苗价安全边际 2.5 元 / 羽以下时,可适度补栏。这样可以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增加养殖收益。而对于麻鸭养殖,由于市场风险较大,需精准控量,避免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养殖户还可以搭配鸭毛、鸭蛋等副产品的生产,提升综合收益。通过多元化的经营方式,降低对单一产品的依赖,提高养殖效益。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鸭肉产品。短期来看,冻品鸭肉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北方白条鸭价格在 7600 - 7800 元 / 吨,消费者可以选择购买冻品鸭肉来满足日常需求。如果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活鸭,建议关注本地屠宰企业的促销活动。在促销活动期间,消费者可以以较为优惠的价格购买到新鲜的活鸭,享受到美味的鸭肉。
结语:在分化中寻找确定性机会
当前肉鸭市场正经历 “白羽产能去化” 与 “麻鸭过剩出清” 的双重周期,苗价与毛鸭的区域、品种分化本质是市场自我调节的体现。从业者需密切关注种鸭存栏、终端消费启动节点及饲料成本三大变量,在结构性行情中把握机会;消费者可利用价格回调期合理采购,兼顾新鲜与性价比。随着冬季消费旺季深入,市场有望从 “量跌价稳” 转向 “量价齐升”,但需警惕南方疫情反复及进口政策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数据支持:鸭子网、家禽信息 PIB、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