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10 月市场复盘:冰火两重天的分割品行情
10 月,鸡肉分割品市场呈现出极为复杂的态势,爪翅类与胸腿类产品价格走势迥异,市场供需力量激烈博弈,为行业从业者与投资者展现出一幅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商业格局。
(一)爪翅类:进口断供催生 “飞天行情”
10 月肉类市场中,爪翅类产品表现格外突出。截至 10 月 30 日,30 - 40g 冻鸡爪均价达 23.28 元 / 公斤,虽同比跌幅为 17.39%,但环比实现 0.91% 的微幅增长。尤其在月底,随着毛鸡价格强势上涨,冻鸡爪价格也随之攀升,走势愈发强劲。40 - 50g 翅中表现更为亮眼,均价为 39.72 元 / 公斤,环比涨幅 1.95%,同比涨幅高达 21.13%,月底全国均价突破 42 元 / 公斤,创下年内价格新高,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此轮 “飞天行情” 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进口量的大幅下滑。根据海关总署数据,9 月我国鸡肉进口量仅为 2.90 万吨,为 2020 年以来单月最低值,进口量的锐减致使进口爪翅到岸价同比上涨 35%。国内加工厂因进口渠道受阻,不得不转向本土采购。一时间,山东、河南等地屠宰厂订单量大幅增加,爪类订单量环比激增 25%,强劲的市场需求有力支撑了爪翅类产品价格的坚挺走势,使其在 10 月市场中持续上扬。
(二)胸腿类:需求掣肘下的 “深蹲反弹”
与爪翅类的良好表现相比,胸腿类产品在 10 月经历了先抑后扬的价格波动。板冻大胸本月均价为 7.00 元 / 公斤,环比微跌 0.28%。月中,受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影响,板冻大胸价格一度触底,全国均价跌破 6 元 / 斤,市场弥漫悲观情绪。然而,月底随着市场行情转变,价格迅速反弹至 7.2 元 / 公斤,展现出一定韧性。
大规格琵琶腿价格走势同样起伏较大,均价 8.27 元 / 公斤,环比跌幅达 5.49%。中旬时,价格创下 7.9 元 / 公斤的年内新低,令从业者担忧。好在下旬随着毛鸡价格上涨,琵琶腿价格逐渐回暖,回升至 8.5 元 / 公斤。
究其原因,中上旬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对整个肉类市场产生抑制作用。经销端受低价生猪冲击,拿货意愿极低,琵琶腿库存普遍积压,库存期超过 30 天,给屠宰厂带来巨大压力,为减轻库存负担,只能被迫降价促销。下旬,毛鸡价格上涨增加了屠宰厂成本,为避免亏损,屠宰厂集体上调产品价格,幅度在 200 - 300 元 / 吨左右。与此同时,猪价开始触底反弹,多重因素叠加,使得胸腿类产品在经历前期下跌后,成功实现 “跌后修复”,价格逐渐企稳回升。
二、驱动因素:三重逻辑打破 “久稳必跌” 魔咒
10 月鸡肉分割品市场中,供应端、成本端与需求端多因素共同作用,打破了市场原有的 “久稳必跌” 预期,构建出复杂多变且充满活力的市场格局。
(一)供应端:进口收缩 + 本土减量双重紧箍海外供应链断裂
是供应端收缩的关键因素。今年,欧盟地区爆发严重禽流感疫情,大量家禽被扑杀,导致 9 月欧盟鸡翅出口量同比锐减 40%,以往稳定供应中国市场的欧洲供应商如今供货能力大幅下降。巴西作为中国重要的鸡爪进口来源国,因检疫问题对华出口停滞。据港口数据统计,10 月进口爪翅到港量同比减少 60%,这给国内市场带来巨大供应缺口。国内市场对本土产品的依赖度急剧上升,进而推高了国内爪翅类产品的替代需求,促使价格上涨。
本土产出同样受限,加剧了供应端的紧张局面。10 月,毛鸡出栏量环比减少 2.63%,主要原因是养殖户对市场风险的谨慎考量以及前期种鸡存栏结构调整的滞后效应。此外,季节性鸡病爆发使情况更为严峻,山东、河南等地养殖场鸡群健康状况不佳,平均出栏体重下降 0.2 公斤 / 只。这不仅导致每只鸡产出的爪翅类产品减少,还降低了屠宰厂的产能利用率。以山东某大型屠宰厂为例,其翅中日均产量较 9 月减少 15%,供应端的双重收缩使得爪翅类产品在市场上愈发稀缺,价格在稀缺效应下持续攀升。
(二)成本端:毛鸡涨价倒逼屠宰厂挺价
山东毛鸡棚前价在经历长达 44 天的稳定期后,月底终于迎来上涨,涨至 3.5 元 / 斤。这对屠宰厂而言,意味着回收成本直接上涨 0.3 元 / 斤。为避免亏损扩大,屠宰厂采取 “以副补主” 策略,在成本与利润的博弈中寻求生存空间。
爪翅类产品凭借进口缺口优势,成为屠宰厂涨价的重点,涨幅高达 15% - 20%,在市场上备受关注。胸腿类产品尽管需求依然疲弱,但在屠宰厂的努力下,通过小步快跑式的调价策略,实现了 200 元 / 吨的涨幅。这一策略使整体分割品综合售价环比上涨 0.36%,成功止住连续 3 个月的下跌趋势,为市场带来积极信号。
(三)需求端:旺季预期激活补库情绪
随着气温下降,消费者对肉类的需求逐渐回暖。卤味店、火锅店等餐饮终端作为爪翅类产品的主要消费场所,对爪翅的需求环比增长 20%。江苏、浙江等地休闲食品厂提前备货量远超预期,早早与供应商签订大单。同时,生猪市场腌腊季启动,带动整个肉类消费市场回暖。经销商担忧后续供应紧张,纷纷开启被动补库模式。在山东、河南等地批发市场,琵琶腿、鸡胸肉的流通速度提升 18%,库存周期从 45 天大幅缩短至 32 天,市场活跃度显著增强,需求端的强劲表现为分割品价格上涨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三、11 月展望:供需错配下的震荡上行周期
展望 11 月,鸡肉分割品市场在供需两端的变化下,有望延续震荡上行态势,但在看似乐观的趋势背后,也存在诸多分化风险,从业者需谨慎应对。
(一)供应面:紧平衡格局持续支撑价格
从供应端来看,11 月毛鸡出栏量减少已成定局。据农业农村部数据,11 月毛鸡出栏量预计环比减少 4.86%,降至 5.1 亿只。这主要是前期鸡苗补栏不足的滞后效应以及冬季育雏成活率下降所致。在山东、河南等地养殖场,冬季低温与疫病风险使育雏成活率从 90% 降至 85%,养殖户面临一定困境。爪翅类产品作为鸡肉分割品中的热门品类,供应紧张局面仍将持续。随着市场需求不断上升,翅中价格有望继续上行,冲击 45 元 / 公斤的关口,成为市场焦点。
进口量方面,短期内难有明显改善。巴西鸡肉进口解封谈判陷入僵局,中国市场对巴西鸡肉的依赖暂时无法得到满足。欧盟地区禽流感疫情仍在持续,不仅影响当地家禽养殖产业,也导致其对中国鸡肉出口量大幅减少。预计 11 月进口量将维持在 2.5 - 3 万吨的低位,进口爪翅成本居高不下,将进一步传导至国内市场,支撑本土爪翅类产品价格高位运行。
(二)需求面:温和回暖带动重心上移
随着冬季深入,终端消费市场逐渐回暖,为鸡肉分割品市场注入新动力。火锅、烧烤等餐饮业态迎来旺季,以鸡肉为主要食材的餐饮门店客流量增加。数据显示,11 月分割品综合售价预计周度环比上涨 0.5% - 1% ,市场热度不断提升。爪翅类产品作为餐饮行业的热门食材,将领涨市场,涨幅预计在 3% - 5%。胸腿类产品也将在生猪价格同步上行的带动下迎来价格上涨,预计涨幅在 100 - 200 元 / 吨左右。
山东、广东等地经销商对市场前景较为乐观,当前库存处于安全线(25 天),相较于 10 月,11 月的补货信心提升 22%。这些地区的批发市场交易活跃,经销商积极补货、发货,提前布局以把握旺季行情。
(三)风险提示:高位震荡中的分化风险
在市场整体向好的预期下,仍需关注潜在风险。爪翅类产品价格持续上涨,面临超涨回调压力。当前,90% 白鸭绒价格已飙升至 115 元 / 公斤的历史高位,与羽绒服市场需求密切相关。一旦羽绒服换季清仓,鸭毛需求下滑,可能间接影响鸡副产品市场情绪。投资者和从业者需警惕短期获利了结抛盘风险,及时调整策略。
胸腿类产品的反弹持续性也存在疑问。屠宰厂库存仍高达 35 万吨,若终端餐饮复苏不及预期,琵琶腿、鸡胸肉等产品可能重回 “价涨量不增” 的困境。从业者需谨慎控制单品类库存,建议不超过 15 天用量,以避免库存积压风险。在市场不确定性面前,从业者需保持警惕,灵活调整经营策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在分化中把握结构性机会
10 月鸡肉分割品市场打破 “久稳必跌” 魔咒,是供应收缩与成本传导共同作用的结果。11 月行情将进入 “爪翅搭台、胸腿跟涨” 的分化期。从业者需密切关注进口政策变化,尤其是巴西解封进度,这将直接影响进口爪翅供应;跟踪毛鸡出栏体重数据,以了解产出结构变化对市场供应的影响;深入分析终端库存周转情况,准确判断真实需求。在市场震荡中,把握爪翅类的波段机会是获取收益的关键,但也要警惕胸腿类可能出现的阶段性回调风险。只有紧扣供需错配这一主线,才能在结构性行情中实现收益最大化,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