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全国牛肉市场行情复盘:微跌背后的显著分化
(一)全国均价小幅下行,淡季震荡特征突出
截至 2025 年 10 月 31 日 14:00,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牛肉平均价格为 66.24 元 / 公斤,较前一日下降 0.1%,延续近两周的窄幅波动态势。相关数据表明,近一周均价为 66.59 元 / 公斤,最高价来自无锡天鹏菜篮子工程有限公司,达 110 元 / 公斤;最低价为吴忠市鑫鲜农副产品市场的 47 元 / 公斤,南北价差高达 63 元 / 公斤,创年内新高,这充分反映出市场供需错配状况加剧。
(二)区域分化显著,南北市场呈现 “冷热倒挂” 格局
北方主产区价格普遍承受压力,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大宗价为 55 元 / 公斤,天津韩家墅海吉星市场为 64 元 / 公斤,河南万邦国际物流市场为 61 元 / 公斤,均与上周持平或微幅下跌;南方销区则呈现结构性坚挺,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均价为 80.38 元 / 公斤,广东佛山中南市场为 73.4 元 / 公斤,西藏领峰市场为 74 元 / 公斤。高价区主要受到高端餐饮和旅游消费的有力支撑,而低价区多因冻品库存高企、散户集中出栏等因素导致价格低迷。
二、三大核心因素驱动价格短期回调
(一)供应端:产能过剩叠加进口冲击,短期压力难以有效释放
国内产能惯性增长: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5 年全国肉牛存栏量较上年增长 3%,10 月适重肉牛出栏量周增幅达 5%,山东、河南等主产区规模场出栏量增加 12%,屠宰企业冻品库存普遍超过 70%,严重压制了价格反弹的空间。
进口牛肉低价倾销:10 月进口牛肉到岸均价约为 35 元 / 公斤,显著低于国内市场 66 元 / 公斤的均价。1 - 9 月累计进口量达 210 万吨,同比增长 3.3%,低价冻品通过电商和商超渠道大量流通,进一步分流了国产牛肉的市场需求。
(二)需求端:替代消费分流,终端采购趋于谨慎
低价蛋白替代效应:猪肉价格为 12.52 元 / 公斤、白羽鸡价格为 8 元 / 斤,处于相对低位,家庭端牛肉采购量同比下降 15%,北京、上海商超牛肉销量周降幅达 10%,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肉类产品。
餐饮消费疲软:受经济环境影响,全国餐饮门店牛肉菜品销量增速放缓,连锁火锅店牛肉采购量环比下降 8%,且更偏好低价分割品,如牛腩、牛骨等,整牛需求萎缩导致优质部位溢价收窄。
(三)成本端:饲料价格高位运行,养殖端亏损状况加剧
10 月玉米、豆粕现货价分别为 2.8 元 / 公斤、4.2 元 / 公斤,肉牛养殖成本攀升至 65 元 / 公斤,与当前均价基本持平。中小养殖户因自繁自养头均亏损超过 800 元,压栏惜售比例达 30%,但部分散户为止损加速出栏,导致市场阶段性供大于求,形成 “量增价跌” 的恶性循环。
三、后市展望:短期震荡筑底,中长期取决于产能去化节奏
(一)短期(11 月上旬):供需博弈下难破箱体震荡格局
随着北方腌腊季和南方 “冬至” 备货活动的启动,广东、四川等地屠宰企业收购量预计将增加 10%,推动价格小幅反弹至 67 - 68 元 / 公斤。但东北、华北地区集中出栏压力依然存在,若周度出栏量超预期 20%,价格仍有下探至 65 元 / 公斤的风险。建议养殖户逢高出售 500 公斤以上育肥牛,避免集中抛售。
(二)中长期(12 月 - 2026 年):产能去化与政策支撑驱动价值重构
当前能繁母牛存栏已连续 12 个月下降,若 11 - 12 月淘汰率达到 10%,2026 年春季肉牛供应缺口预计将达 5%。叠加商务部对进口牛肉启动保障措施调查,国产牛肉价格中枢有望上移至 70 - 75 元 / 公斤。长期来看,规模化养殖企业凭借成本控制和品质优势,将率先受益于产能出清。而散户需加快品种改良,如引进西门塔尔、夏洛莱等优质品种,提升出肉率以增强抗风险能力。
(三)风险提示:警惕库存积压与消费不及预期
若 11 月冻品库存突破 45 万吨,同比增长 15%,或冬季疫情反复影响餐饮消费,牛肉价格可能二次探底至 63 - 64 元 / 公斤。从业者需密切跟踪农业农村部存栏数据及屠宰企业开工率,避免盲目压栏;消费者可趁低价期通过电商平台,如京东生鲜、拼多多等采购冷鲜牛肉,性价比提升约 20%。
结语
10 月牛肉市场在 “供应过剩、需求分化” 的背景下呈现季节性调整,微跌背后是产能过剩与进口冲击的长期博弈。短期价格围绕成本线震荡,中长期转机在于产能去化速度与政策支持力度。养殖户需理性安排出栏节奏,加工企业可逢低布局原料库存,共同推动行业向 “优质优价、产销适配” 的高质量阶段转型。持续关注供需数据变化,方能在市场波动中把握机遇。(数据支持:农业农村部、卓创资讯、国家统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