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10 月生猪市场复盘:极端波动中的结构分化
(一)现货市场:从四年新低到 V 型反弹的显著变化
2025 年 10 月,生猪现货市场价格走势呈现出极为明显的 “前低后高” 态势,波动剧烈程度显著。月初,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处于 12.4 元 / 公斤,然而,短短半个月内,价格一路下跌至 10.8 元 / 公斤,创下近四年新低,月内最大跌幅达 12.9%。此次价格下跌主要归因于生猪集中出栏以及市场弥漫的悲观情绪。养殖户因担忧价格持续下行,纷纷加快出栏速度,致使市场生猪供应量短期内大幅增加,供过于求局面加剧,价格受到明显压制。
中旬之后,市场形势发生反转。养殖端出现压栏惜售现象,养殖户期望价格回升,减少了生猪出栏量,市场生猪流通量随之减少。同时,二次育肥集中入场,大量收购生猪进行二次育肥,进一步降低了市场生猪供应量。加之季节性消费启动,天气转凉促使猪肉需求增加,在这三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猪价触底反弹,至月末强势反弹至 12.34 元 / 公斤,月度累计跌幅大幅收窄至 1%。
在价格剧烈波动的背后,生猪市场的结构失衡问题凸显。10 月份,标猪与肥猪价格差异急剧扩大,标肥价差达到近年来历史新高。9 月底,175kg 肥猪与标猪价差仅为 0.2 元 / 公斤,而到 10 月底,该价差已扩大至 0.75 元 / 公斤。这种价差的大幅扩大,清晰反映出当前生猪存栏结构的严重失衡。从行业数据来看,9 月中旬,体重在 150 公斤以上的大猪存栏占比达到阶段性高峰,随后开始回落,与此同时,散户出栏体重同步下降,与 9 月中旬相比,目前出栏体重已下降 2kg / 头,降至 142kg / 头。这一降一升之间,大猪稀缺与标猪过剩的矛盾愈发突出。
区域价格差异在 10 月份进一步扩大,南北分化格局达到近年来极值水平。10 月 24 日,南北区域间(广西 - 河南)价差已达 1.27 元 / 公斤,创下年内新高。造成这种区域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南北养殖结构的不同。北方地区规模化养殖程度较高,大型养殖场凭借先进的管理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抗风险能力更强;而南方地区散户占比较高,这些散户在市场波动面前,往往缺乏足够的信息和判断能力,更容易出现恐慌性抛售。一旦市场行情稍有波动,南方的散户们就会急于出售生猪,导致南方地区的生猪供应短期内大幅增加,价格自然也就被拉低了,进一步加剧了南北地区的价格分化。
(二)期货市场:深 V 反转彰显市场极端情绪
期货市场的波动相较于现货市场更为猛烈,价格走势呈现出明显的 “深 V” 特征,市场情绪在价格涨跌之间得以充分体现。实际上,生猪期货的下跌趋势早在 7 月下旬就已悄然开始,早于现货市场,这充分展现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能够提前反映市场对未来供需关系的预期。9 月,生猪主连合约率先跌幅 8.85%,该跌幅远超同期现货市场,市场的悲观情绪已在期货市场蔓延。
国庆节假期后,生猪期货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主力合约最低触及 11535 元 / 吨的阶段性低点,成交量也随之放大至 5 万余手,与 9 月 30 日相比增长逾 30%。这种放量下跌表明市场的悲观情绪已达到极致,投资者对生猪市场未来充满担忧,纷纷抛售手中的期货合约。
10 月 13 日,成为生猪期货市场的一个关键节点,主力合约最低触及 11120 元 / 吨,创下上市以来的历史新低。从技术形态来看,期货价格已完全跌破所有重要支撑位,整个市场陷入极度恐慌,投资者对下跌趋势何时结束充满担忧。
不过,市场存在不确定性。10 月下旬,空头回补力量发力,成交激增,结束了连日下探态势。然而,这波反弹势头并未持续太久。10 月 27 日当周,生猪期货主力高开低走,单周成交环比下滑,持仓环比增加 20%,周度跌幅近 3%,跌幅为年内最高。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多空双方的博弈在这一周达到白热化阶段,市场对生猪供需结构性过剩的担忧依然存在,长期的悲观预期仍然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
二、供需基本面深度剖析:总量过剩与结构错配并存
(一)供应端:产能高位下的出栏节奏博弈
从供应端来看,生猪市场目前呈现出 “总量过剩、结构失衡” 的复杂格局,市场走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先看总量,能繁母猪存栏仍处于调控绿色区间上限,这是市场供应过剩的重要信号。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9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35 万头 ,虽已连续 5 个月下降,但仍超出正常保有量 3.5%。按照《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 年修订)》,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正常保有量设定为 3900 万头,目前的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的 103.5%,虽处于产能调控的绿色合理区域内,但明显呈现阶段性偏高态势,给市场带来潜在压力。
不仅如此,行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使得实际产能远超存栏数字所反映的水平。近年来,生猪养殖行业的生产效率显著提高,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均值已从之前的 20 头提高到 24 头,一些龙头企业甚至接近 28 - 29 头。这意味着同样数量的能繁母猪,现在可以提供更多的商品猪,产能去化难度进一步加大。再加上全国生猪存栏量截至目前为 4.37 亿头 ,同比增长 2.3%,前三季度已经出栏 5.3 亿头 ,如此庞大的存栏量和出栏量,供应总量过剩的压力对市场形成制约。
再关注出栏体重与节奏,10 月份出现明显的阶段性反转。10 月初,规模场为完成季度出栏目标,加大出栏力度,日均出栏量环比增加 15%。与此同时,散户受市场悲观情绪影响,陷入恐慌抛售。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市场生猪供应量短期内急剧增加,推动价格短期暴跌,养殖户面临较大经营压力。
但到中旬之后,情况发生转变。猪价跌破成本线,养殖户为避免亏损,纷纷选择压栏惜售,减少生猪出栏量。这一转变导致出栏体重从 142kg / 头回落至 138kg / 头 ,标猪供应出现阶段性收紧。原本过剩的市场供应变得紧张,形成 “节前超卖 - 节后惜售” 的市场错配,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波动,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二)需求端:季节性回暖与替代效应的双重影响
在需求端,生猪市场面临复杂局面,季节性回暖与替代效应共同作用,使市场需求变化难以预测。
先看终端消费,10 月下旬,全国气温骤降,北方提前入冬,这一气候变化推动鲜品消费迅速回暖。重点屠宰企业的鲜销量周增 8%,市场猪肉需求明显增加。与此同时,前三级别白条价与生猪价差走扩至 2.5 元 / 公斤 ,表明终端消费者对猪肉价格的接受度有所提升。
食品加工企业提前备货,为市场注入活力。冻品库容率小幅增加,2 号肉鲜 - 冻价差收窄至 1 元 / 公斤 ,说明低价冻品在一定程度上对鲜品形成替代。消费者在购买猪肉时,会根据价格和自身需求进行选择,当冻品价格较低时,会吸引部分消费者购买冻品,影响鲜品销售。
不过,替代品价格的下跌给猪肉消费带来压力。白羽肉鸡均价降至 7.2 元 / 公斤 ,同比下跌 18%,鸡蛋批发价也跌到了 8.6 元 / 公斤 ,同比下跌 24%。这些蛋白替代品的集体降价,使消费者在选择肉类时更倾向于价格更低的替代品。加之居民收入预期偏弱,餐饮消费恢复不及预期,整个终端市场的需求仍然处于近五年同期的低位。尽管有季节性消费回暖支撑,但替代品的竞争和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使猪肉消费增长面临困难,市场需求走向充满不确定性 。
三、四重动力支撑 11 月价格稳定:短期博弈下的底部夯实
(一)养殖端惜售与规模场出栏节奏调控
在生猪价格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养殖户面临严峻考验。自繁自养模式下,每出栏一头猪,养殖户就要面临超过 50 元的亏损,长期亏损对养殖户的经济状况造成严重影响。在此情况下,养殖户压栏惜售情绪强烈,不甘心低价出售生猪。
规模场方面,以牧原、温氏为代表的行业巨头,前三季度的出栏量已完成年度计划的 75% - 80%。这使得他们在四季度的出栏压力减轻,挺价意愿增强,选择等待更有利的价格时机出栏。
从出栏均重来看,预计 11 月生猪出栏均重会稳定在 120 - 125kg。养殖户在惜售的同时,也在合理控制出栏体重,避免过度压栏导致后期市场供应集中爆发,价格再次暴跌。这种养殖端惜售与规模场出栏节奏的调控,对市场价格稳定起到一定作用。
(二)二次育肥短期分流标猪供应
10 月下旬,生猪市场肥标价差迅速扩大,一度超过 1 元 / 公斤 ,吸引二次育肥养殖户入场。二次育肥栏舍利用率从之前的低位迅速回升至 35%,越来越多的栏舍用于二次育肥。
预计 11 月,二次育肥补栏量环比还会增加 10%。这些补栏的生猪分流了部分标猪供应,据估算,二次育肥大约会分流 20% 的标猪供应。同时,二次育肥延长了生猪的养殖周期,原本可能很快出栏的生猪,现在要多养 2 - 3 周,在短期内缓解了市场过剩的压力,为猪价稳定提供支撑 。
(三)季节性消费旺季提前启动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测,11 月北方将迎来 4 次强冷空气,这将推动猪肉消费旺季提前到来。随着气温下降,人们对猪肉的需求逐渐增加,南方地区的腌腊、灌肠需求有望提前至中旬启动。
从历史数据来看,低温天气可以有效提升猪肉消费 15% - 20%。屠宰企业开工率从之前的 35% 回升至 40%,加大猪肉屠宰和加工力度,鲜品周转天数被压缩至 30 天以内,确保猪肉能更快到达消费者餐桌。季节性刚需的提前启动,为猪价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本面支撑 。
(四)成本支撑与政策预期形成心理锚点
生猪自繁自养的完全成本维持在 12 - 13 元 / 公斤 ,10 月生猪均价仅为 11.6 元 /kg,多数散户处于亏本经营状态。尽管饲料原料价格有小幅回落,但养殖过程中的现金流依然紧张,长期亏损倒逼产能去化加速。
在政策方面,8 - 10 月连续三次中央冻猪肉收储,减少了市场上的供应量,增强了市场对政策托底的预期,空头砸盘动能逐渐减弱。成本支撑和政策预期稳定了市场的心理预期,使市场在面对价格波动时更具信心 。
四、11 月行情展望:区间震荡中寻找供需再平衡
(一)价格波动区间:11-12 元 /kg 为主流
展望 11 月,生猪市场价格走势存在不确定性。从供应端来看,根据前 6 个月断奶仔猪数量推算,11 月理论出栏量环比预计将继续增加 1.5%,这是由前期母猪存栏量和生产效率决定的。
然而,实际供应压力或许小于理论数据。规模场具有完善的市场分析体系和决策机制,会根据市场价格波动、自身养殖成本以及未来市场预期主动调控出栏节奏。以牧原、温氏等为代表的头部规模场已开始主动调减 11 月的出栏计划,缓解短期供应冲击,稳定市场价格。
二次育肥的活跃也对市场供应产生重要影响。猪价跌至低位时,二次育肥利润空间显现,吸引养殖户入场。10 月中下旬,肥标价差扩大,二次育肥市场活跃,栏舍利用率大幅提升。预计 11 月,二次育肥补栏量环比还将增加 10%,进一步分流标猪供应,支撑价格。
在需求端,季节性消费需求提前启动是 11 月市场的利好因素。随着 11 月北方冷空气频繁来袭,气温降低,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增加。低温天气有利于猪肉储存和消费,人们更倾向于在寒冷天气食用猪肉菜肴。据现货市场反馈,今年北方腌腊、灌肠需求有望提前启动,南方地区在低价刺激下,终端消费环比也将有明显提升,为猪价稳定提供基本面支撑。
不过,需求端也存在问题。整体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居民收入预期的偏弱,制约了消费增长,消费者购买猪肉时较为谨慎。替代品价格的下跌也抑制了猪肉消费,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猪肉在市场竞争中面临压力。
综合供应端和需求端情况,预计 11 月生猪月均价将围绕 11.5 元 /kg 震荡,波动区间在 11 - 12 元 /kg。期货主力合约 LH2601 也将在这个价格区间内展开博弈,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
(二)结构性机会与风险提示
在当前复杂的生猪市场环境下,存在结构性机会与风险。
机会点方面,南方屠宰企业可利用市场价格波动,逢低收购标猪进行腌腊加工。南方地区腌腊传统悠久,市场对腌腊制品需求大,屠宰企业提前布局可获取利润。
大体重生猪(150kg +)具有较大溢价空间,其肉质肥美,适合制作腌腊制品,受到消费者青睐。目前,大体重生猪的溢价空间达到 0.5 元 / 公斤 ,养殖户可通过合理调整养殖策略,延长养殖周期,提高出栏体重,增加收益。
在期货市场,生猪 LH2601 合约基差水平已处于历史同期区间偏低水平,投资者可关注基差修复行情,逢低布局 1 月合约多头。有现货背景的企业还可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降低市场风险 。
风险点方面,11 月中旬可能出现冻品集中出库情况,预估出库量超过 20 万吨,这将增加市场猪肉供应量,压制鲜品价格,给养殖户和屠宰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北方疫病高发期是不容忽视的风险因素。一旦发生疫病,生猪存活率将受到影响,市场供应减少,导致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给养殖户和消费者带来不确定性。
此外,能繁母猪淘汰进度和二育补栏数据是重要指标。能繁母猪淘汰进度过慢将难以缓解市场供应过剩局面;二育补栏量大幅增加可能导致市场供应短期内变化,影响价格走势 。
五、长期视角:产能去化周期中的市场出清
从长期视角审视生猪市场,当前产业处于 “去产能、去利润” 双周期叠加的困境。尽管 11 月生猪存栏结构出现短期改善迹象,大猪稀缺状况有所缓解,标猪供应逐渐稳定,但能繁母猪存栏仍超正常保有量 3.5%,市场供应压力依然存在。
行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增加了产能去化的难度。PSY 显著提升,同样数量的能繁母猪能够产出更多商品猪,实际供应能力放大。以 2025 年为例,PSY 均值已从之前的 20 头跃升至 24 头,部分头部企业甚至逼近 28 - 29 头,加剧了供需失衡局面。要实现供需再平衡,生猪存栏量需回落至 13 亿只以下,这需要时间和市场的深度调整 。
对于养殖户而言,在产能去化浪潮中,优化出栏节奏、避免盲目压栏至关重要。盲目压栏虽可能在短期内等待价格上涨机会,但一旦市场行情反转,集中出栏将导致价格暴跌,使养殖户遭受重大损失。养殖户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结合自身养殖成本和猪群状况,合理安排出栏时间,实现收益最大化 。
投资者在市场博弈中,需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合理投资策略。短期可关注市场情绪驱动下的反弹机会,利用价格短期波动获取收益。但从中长期视角出发,产能深度去化与消费旺季共振带来的反转信号,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投资契机。在产能去化未达到预期之前,市场不确定性较大,投资者需谨慎决策,避免盲目跟风 。
回顾 10 月的极端波动,这是生猪市场产能过剩的集中体现,市场在恐慌与绝望中经历洗礼。而 11 月,在供应与需求的多重博弈下,市场或将在震荡中逐渐筑底企稳,寻找新的平衡。未来,市场将从 “普跌” 的混沌状态转向 “分化” 的新格局,只有精准把握出栏节奏、敏锐捕捉消费复苏节点,并且时刻关注政策动向的市场参与者,才能在周期调整的浪潮中占据主动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