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乌畜牧贸易再破冰:牛源产品准入审计释放积极信号
(一)一周审计划定合作新边界:从牛血清到高价值副产品
2025 年 11 月 2 日至 8 日,中国海关总署审计团抵达乌拉圭,开展为期一周的深度考察工作。此次考察意义重大,审计团实地走访乌拉圭 3 家屠宰加工厂和 4 家牛血清企业,深入车间,对牛胆汁、牛黄提取流程进行细致核查,不放过任何细节,并全面审查牛血清出口规范化管理情况。这是中乌两国在畜牧贸易领域的又一次深度技术对接,距离 2023 年牛胃产品议定书签署仅两年时间,双方再次携手,向牛源副产品领域更深入迈进。
乌拉圭动物工业局局长迭戈?多明格斯表示,中方专家组在考察期间,对乌拉圭获得 HACCP 认证工厂的全链条追溯系统给予高度评价。从牧场小牛出生时佩戴的电子耳标,到屠宰加工、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数据均被精准记录,实现了产品从源头到终端的全程可追溯。同时,乌拉圭对无疫病牧场的管理体系也得到中方代表认可,严格的疫病防控措施,为牛源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中方给出的 “积极评价”,是对乌拉圭相关工作的充分肯定,也为后续双方签署专项检验检疫议定书奠定了基础。
(二)牛血清 “老战场” 与新机遇:从 “主要供应国” 到 “全品类准入”
在牛血清供应领域,乌拉圭长期以来是中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占据中国牛血清进口量 35% 的份额,是核心供应方。此次审计为双方合作带来新契机,推动 “牛血清 2.0” 合作进程。以往乌拉圭主要向中国出口冻品牛血清,如今双方开始探索液态牛血清的冷链运输标准。液态牛血清在生物制药、细胞培养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但对运输条件要求极高,一旦突破这一技术难题,将极大拓展牛血清的应用场景。
更为重要的是,牛胆汁、牛黄首次被纳入准入谈判范围。牛黄作为名贵中药材,在中医药领域地位重要,市场单价超过 2000 元 / 克。由于天然牛黄产量极低,全球年产量仅约 4000kg,中国国内产量仅 600 - 700kg,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若乌拉圭的牛胆汁、牛黄能成功获批出口中国,将为中国医药、生物制品行业提供关键支持,填补关键原料缺口。保守估计,每年可为中乌双边贸易新增超 5000 万美元交易额,为双方带来显著经济利益。
(三)残留事件 “插曲” 不影响主线:乌方高效整改获中方认可
年初,乌拉圭 85 厂牛肉检出氟啶蜱脲残留事件,给中乌畜牧贸易带来一定影响。但多明格斯特别说明,本次审计聚焦新产品准入,与残留事件无关。事实上,乌拉圭方面在得知消息后的 48 小时内迅速采取行动,利用先进追溯系统,第一时间锁定涉事批次产品并全部召回;对 3 家关联牧场暂停供货资格,从源头加强管控;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详细记录每一批牛肉从牧场到餐桌的全过程,实现信息透明化、不可篡改,有效强化了兽药残留管控。
中方海关数据显示,2025 年 1 - 10 月乌拉圭牛肉对华出口同比增长 12%。这一数据表明,技术性摩擦只是短暂现象,并未动摇中乌贸易的信任基础。双方在畜牧贸易领域的合作依然稳固,未来将继续携手开拓更广阔市场。
二、乌拉圭 “动物卫生牌” 为何打动中国?三大硬核优势解析
(一)无疫净土的全球认证:30 年 “零非洲猪瘟” 的制度底气
乌拉圭在全球动物卫生领域表现卓越,堪称典范。1995 年,乌拉圭凭借严格的疫病防控体系,成功获得 “口蹄疫无疫国” 称号,成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标准的积极践行者,为其畜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乌拉圭境内分布着 1.2 万个牧场,通过严密的实时监测网络实现有效管理。无论偏远山区的小型牧场,还是平原地带的大型养殖基地,每一头牲畜的健康状况都能得到实时监控。一旦发现疫病迹象,乌拉圭的快速响应机制即刻启动,包括隔离病畜、封锁疫区、全面消杀等措施,确保疫病不扩散。这种对疫病的 “零容忍” 态度,使其在过去 30 年成功抵御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侵袭,成为全球少有的 “无疫净土”。
2023 年,海关总署的一系列公告,是对乌拉圭动物卫生体系的高度认可。运动马、牛胃产品的输华准入,背后是乌拉圭 “30 年无重大疫病” 的优异成绩。在此次牛源产品审计中,中方专家深入乌拉圭的牧场、加工厂和口岸,实地考察其 “牧场 - 加工厂 - 口岸” 三级检疫体系。从牧场日常巡查,到加工厂严格检验,再到口岸最终把关,每个环节都体现出乌拉圭对动物卫生的高度重视。中方专家对乌拉圭检疫体系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不仅符合中国严格标准,更为全球动物卫生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区块链溯源的 “数字护照”:从牛耳标到实验室数据全上链
在数字化发展趋势下,乌拉圭畜牧业积极引入先进的区块链技术,为每一头牛创建独一无二的 “数字护照”,其核心是自主研发的 “AgroTrace” 区块链系统。
小牛在乌拉圭牧场出生后,便会植入电子耳标,记录基本信息。随着小牛成长,其养殖档案、疫苗接种记录、日常健康监测数据等,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上传至 “AgroTrace” 系统。这些数据一旦上链,不可篡改,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在牛血清企业审计中,乌拉圭的区块链溯源系统发挥重要作用。中方海关人员通过跨境数据接口,可实时核验每一批牛血清的来源和生产过程。从牛的品种、出生地,到采血时间、加工工艺等信息一目了然。这种 “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的透明化管理,充分满足中国对生物制品原料的 “零风险” 要求。
与美国、巴西等传统畜牧强国相比,乌拉圭的区块链溯源模式优势明显。传统溯源模式依赖人工记录和纸质文件,效率低下且易出现信息错误和遗漏。而乌拉圭的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自动化采集和实时共享,大幅提高溯源准确性和效率。据测算,乌拉圭的区块链溯源模式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 40%,为中乌畜牧贸易高效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战略互信的长期积淀:从 “单一牛肉” 到 “全产业链绑定”
中乌两国在畜牧领域的合作历经长期战略互信积淀。从最初的单一牛肉贸易,逐步发展为全产业链深度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3 年,乌拉圭牛肉首次进入中国市场,凭借优良品质和稳定供应,迅速获得中国消费者认可。此后,双方在畜牧领域合作持续深化。2023 年,双方签署《运动马检疫议定书》,乌拉圭运动马进入中国赛场;2024 年,牛胃产品出口落地,丰富中国市场肉类选择;2025 年,牛血清及副产品准入谈判启动,进一步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
乌拉圭驻华大使费尔南多?卢格里斯指出,中国是乌拉圭唯一的 “战略级农食合作伙伴”。这种战略级合作不仅体现为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更体现在双方在生物安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领域的深度协同。在生物安全方面,双方建立联合监测机制,分享动物疫病防控经验;在技术研发方面,乌拉圭科研机构与中国高校、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探索畜牧养殖新技术、新方法;在市场拓展方面,双方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电商平台对接等活动,为两国企业搭建沟通桥梁。
中乌畜牧合作的深化,为两国带来显著经济利益,也为全球南南合作树立典范。未来,随着双方在畜牧领域合作不断深入,中乌两国将携手为全球畜牧产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三、全球供应链重构下的 “双向奔赴”:中乌合作为何恰逢其时?
(一)中国生物制药的原料之渴:牛血清年缺口达 20%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疫苗、细胞治疗产业蓬勃兴起。据权威机构预测,2024 - 2028 年,中国牛血清市场规模将以 15% 的年增速持续扩大,2024 年牛血清进口额飙升至 12 亿美元。巨大市场需求背后,是中国牛血清供应紧张局面,年缺口高达 20%,这给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带来严峻挑战。
在原料供应竞争中,乌拉圭凭借自身优势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选择。乌拉圭是全球少数能够稳定供应无特定病原(SPF)牛血清的国家之一,其生产的牛血清内毒素含量极低,低于 1EU/ml ,远优于国际标准。这一卓越品质使乌拉圭牛血清在国际市场备受青睐,中国的药明康德、华兰生物等行业龙头企业将其列为首选供应商。
若此次审计能顺利推动液态牛血清准入,对中国生物企业意义重大。液态牛血清在生物制药、细胞培养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但运输和储存条件苛刻。一旦乌拉圭液态牛血清进入中国市场,将大幅缩短中国生物企业原料备货周期,降低企业库存成本和资金压力。更重要的是,将减少中国生物企业对欧美供应商的依赖,打破欧美企业在牛血清市场的垄断格局,提升中国生物制药产业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乌拉圭的 “去美国化” 战略:从 “南美中转站” 到 “中国直达车”
在全球贸易格局变化中,乌拉圭积极调整战略布局,坚定实施 “去美国化” 战略。面对美国对华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乌拉圭敏锐察觉风险,果断转向东方,积极寻求与中国合作。
数据显示,2024 年,乌拉圭对华牛肉出口占比飙升至 45%,牛血清出口增长 22%,中国已成为乌拉圭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乌拉圭对美贸易额在 2024 年降至仅占 18%,美国在乌拉圭贸易版图中的地位逐渐被中国取代。
乌拉圭的 “向东看” 战略在此次牛源产品审计中充分体现。新建的牛血清工厂从各方面体现对中国市场的重视:配备中文操作手册,方便中国客户使用;建设符合中国 GMP 标准的洁净车间,确保产品质量符合中国要求;针对中国市场开发 “低 IgG 牛血清” 特殊规格,满足中国生物制药企业个性化需求。这些举措表明乌拉圭正积极融入中国市场,从过去的 “南美中转站” 转变为与中国直接对接的 “直通车”。
乌拉圭的这一战略调整,不仅基于经济利益考虑,更是对全球贸易格局变化的深刻洞察。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乌拉圭选择与中国加强合作,既能降低贸易风险,又能借助中国庞大市场和强大经济实力,实现自身经济可持续发展。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中乌两国未来合作开辟更广阔空间。
(三)全球贸易规则重塑:从 “价格竞争” 到 “体系互认”
此次中乌牛源产品审计,表面是普通贸易审查,实则是全球贸易规则重塑的具体体现。在这一过程中,中乌两国在卫生与植物检疫(SPS)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共同构建 “体系互认” 的新型贸易合作模式。
乌拉圭积极采纳中国提出的 “区域化管理”“第三方检测” 等先进监管模式,按照中国标准和要求,对本国畜牧业生产和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管控。中国也认可乌拉圭动物卫生体系的等效性,这是对乌拉圭动物卫生管理工作的高度信任。这种 “制度性互信” 的建立,为此次牛源产品顺利准入奠定基础,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从长远看,这种 “体系互认” 合作模式若成功建立,将产生显著乘数效应。未来,乌拉圭的羊肉、乳制品等其他农产品,有望借助这一体系快速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中国消费者餐桌选择,为乌拉圭农业发展注入动力。更重要的是,该模式为全球贸易规则重塑提供成功范例,推动全球贸易从传统的 “价格竞争” 向 “体系互认” 更高层次转变,促进全球贸易公平、有序、可持续发展。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三大看点值得关注
(一)短期:2026 年或迎牛源产品进口 “小高潮”
从商业合作视角分析,若专项议定书顺利签署,乌拉圭牛源产品对华出口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预计 2026 年,乌拉圭牛血清对华出口量将突破 1500 万升,相比 2025 年增长 50%。牛胆汁、牛黄等副产品也将首次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医药、生物制品企业提供关键原材料。
中国进口商已提前布局,抢占市场先机。青岛某生物企业与乌拉圭 Biocell 公司签订 5 年排他协议,锁定每年 300 万升 SPF 牛血清供应。这一举措既为企业自身发展提供稳定原材料保障,也反映出中国市场对乌拉圭牛源产品的强烈需求。
(二)中期:倒逼中国畜牧业升级 “防疫 + 溯源” 体系
乌拉圭在动物卫生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促使中国加快构建本土动物卫生认证体系。农业农村部已启动 “无疫小区” 建设,目标是到 2027 年建成 50 个符合 WOAH 标准的区域。这些 “无疫小区” 将采用先进疫病防控技术和严格管理措施,保障动物健康和产品质量安全。
在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块链畜牧溯源试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借鉴乌拉圭 “一牛一码” 经验,这些地区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畜牧养殖全过程信息记录和追溯。从饲料采购、疫苗接种到屠宰加工、销售流通,每个环节数据实时上传至区块链,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产品详细信息,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这不仅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也为政府监管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三)长期:中乌模式或将复制至更多 “一带一路” 国家中
乌在牛源产品领域的合作,为 “一带一路” 农食贸易提供了可复制的 “技术互信” 模板。泰国、阿根廷等国已主动参照乌拉圭标准升级本国动物卫生体系,期望借助中乌合作的 “制度快车” 进入中国市场。
泰国计划在 2026 年前建成 10 个符合国际标准的无疫牧场,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监测。阿根廷加大对区块链溯源技术投入,推动畜牧业数字化转型。这些国家的积极行动,体现出中乌合作模式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未来,随着更多国家参与到这一合作模式中,“一带一路” 农食贸易将迎来更繁荣发展局面,为沿线国家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和福祉。
结语:当 “乌拉圭严谨” 遇见 “中国需求”,这场审计背后是全球供应链的重新洗牌
从牛肉到牛血清,从餐桌到实验室,中乌畜牧合作的深化,本质是两国在全球不确定性中寻求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乌拉圭通过 30 年构建的无疫体系、2 年完成的高效整改、1 周通过的严格审计,证明 “安全” 与 “透明” 是农食贸易的关键要素。对于中国而言,这不仅是原料进口的突破,更是在全球优质供应链中的重要布局。在生物安全成为国家战略、溯源透明成为消费需求的背景下,乌拉圭这样的 “制度型合作伙伴”,将在贸易合作中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期待专项议定书正式签署,见证这场跨越 1.8 万公里的 “卫生审计”,为中乌经贸合作开启新篇章。(数据支持:乌拉圭畜牧、农业与渔业部、中国海关总署、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