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锚定 “三农” 新坐标:从战略高度审视 “十五五” 规划核心部署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 2025 年发布的 “十五五” 规划建议中,“农业” 出现 20 次、“农村” 12 次、“乡村” 与 “城乡” 各 10 次,精准勾勒出新时代 “三农” 工作的核心方位。其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体目标,以建设农业强国为根本基础,以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为主要路径,致力于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一最大短板。规划首次提出 “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明确 “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协同推进”,这标志着农业从单纯 “保障供给” 向注重 “质量效益” 的深刻转变。诚如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所指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与成色,必须优先补齐这一最大短板。”
二、农业强国:从 “粮食保障” 到 “产业升级” 的破局路径
(一)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协同驱动
强化耕地保护:严格坚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黑土地保护工作。计划在 2025 年实现 10 亿亩高标准农田全覆盖,推动粮食产能朝着 1.4 万亿斤的目标迈进。河南、四川等产粮大省开展 “智慧耕地” 管理系统试点,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对耕地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切实保障 “良田粮用”。
推进种业振兴:针对我国种源面临的 “卡脖子” 问题,规划提出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重点聚焦玉米、大豆等短板品种,建设海南崖州湾等种业创新中心。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龙头企业已建立生猪核心育种场,目标是在 5 年内将自主培育品种的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60%,打破国外种猪的垄断局面。
突破装备智能化:针对丘陵山区机械化率不足 40% 的问题,规划推动 “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四川、云南开展丘陵山区适用的小型无人机播种、履带式收割机试点,预计到 2025 年将丘陵地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 55%。
(二)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从 “粮食供应” 到 “全链发展” 的全面升级
扩大设施农业产能:广东、江苏建设百万亩现代化温室大棚,积极推广 “鱼菜共生”“立体种养” 模式,将蔬菜自给率提升至 85% 以上,有效应对极端天气对蔬菜供应的影响。
激发林草经济活力:东北林区发展林下参、蓝莓等特色种植,西南地区推广竹产业深加工。预计到 2025 年,全国林下经济产值将突破 1.2 万亿元,带动 500 万农户实现增收。
推动品牌农业发展:山东寿光蔬菜、东北大米等地理标志产品建立区块链溯源系统,通过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等新兴渠道,提升溢价能力 30%,促进 “优质优价” 市场机制的形成。
(三)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河南开展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试点,由龙头企业牵头、合作社跟进、家庭农场参与,形成 “统一育种 - 集中收购 - 品牌销售” 的完整链条,使小农户的议价能力提升 40%。
促进社会化服务下沉:四川建立 “滴滴种田” 平台,整合无人机植保、土壤检测等服务资源,中小农户可在线预约服务,成本降低 25%,效率提升 50%。
三、乡村振兴:从 “千村示范” 到 “片区振兴” 的全域推进
(一)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借鉴 “千万工程” 经验破解乡村建设难题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推广浙江 “千万工程” 经验,2025 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目标达到 90%,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 60%。北京、上海开展 “无废乡村” 建设试点,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超过 70%。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县域范围内统筹配置教育、医疗资源。河南、湖北开展 “乡村医生定向培养计划” 试点,5 年内实现每村至少拥有 1 名全科医生;江苏推进 “5G + 智慧养老”,农村养老院智能化设备覆盖率达到 80%。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实施 “村村通快递” 工程,2025 年农村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 95%;西南地区推进 “以工代赈” 修路项目,新增农村公路 10 万公里,打通农产品出山的 “最后一公里”。
(二)实现县域经济突破:激活乡村振兴的 “神经末梢”
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复制推广浙江义乌 “小商品 + 电商”、山东曹县 “汉服 + 直播” 模式,2025 年培育 1000 个产值超 10 亿元的县域特色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超过 2000 万人。
深化三产融合发展:四川成都平原打造 “农业 + 文旅 + 康养” 综合体,周末短途游带动农民增收 20%;东北玉米主产区建设生物燃料乙醇加工厂,农产品转化率提升至 70%,附加值增长 5 倍。
(三)推进片区化发展:从 “单兵作战” 到 “组团发展” 的模式创新
开展跨村联合发展:广东珠三角开展 “片区党委” 试点,整合相邻 5 - 10 个村的土地、劳动力资源,统一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土地利用率提升 30%,集体收入年均增长 25%。
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重庆、成都开展 “市民农园” 试点,城市居民可租赁农村闲置宅基地发展文创、民宿,激活农村沉睡资产超过 500 亿元,同时带动乡村人才回流,预计 2025 年返乡创业人员突破 1500 万人。
四、提升政策效能:构建强农惠农富农的长效机制
(一)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财政优先保障:中央财政设立 “乡村振兴专项基金”,2025 年规模达到 5000 亿元,重点支持种业研发、冷链物流等薄弱环节;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不低于 50%。
推动金融创新突破:推广 “活体抵押贷款”“保单贷”,2025 年农业保险覆盖率达到 90%,普惠型涉农贷款利率降至 4% 以下,有效破解 “融资难、融资贵” 问题。
(二)升级防返贫机制
完善常态化帮扶体系:对 160 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 “一县一策”,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县建立 “一对一” 产业协作,2025 年脱贫地区特色产业覆盖率达到 95% 以上。
培育内生动力:推行 “积分制”“清单制” 治理模式,四川巴中等地开展 “新型职业农民” 培训,5 年内培育 1000 万名持证农民,带动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数量增长 30%。
(三)推动城乡融合破题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北京、上海郊区集体土地入市收益 50% 以上用于乡村建设,预计 2025 年盘活闲置土地超过 200 万亩。
放宽户籍制度:放开县域落户限制,允许农村居民保留宅基地资格权、集体收益分配权,2025 年城镇化率目标达到 68%,同时确保 “进城农民可返乡、乡村资源能入市”。
五、未来展望:在变革中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十五五” 规划所描绘的三农蓝图,本质上是一场从 “量的积累” 到 “质的飞跃” 的深刻变革。当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 “面朝黄土” 模式,而是融合科技、绿色、品牌等要素的现代化大产业;当乡村不再是 “空心化” 的故土,而是宜居宜业、充满活力的新家园;当城乡不再呈现 “二元分割” 的对立状态,而是要素自由流动、共生共荣的共同体,这便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底色。对于 9 亿农村居民而言,规划带来的不仅是政策红利,更是 “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的美好愿景;对于整个国家而言,这是夯实 “三农” 根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抉择。正如规划所强调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的乡村振兴图景,既是民族复兴的必答题,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压舱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粮食安全保障到产业升级转型,从乡村建设推进到城乡融合发展,“十五五” 规划正开启三农发展的崭新篇章。这是一场需要持之以恒推进的接力赛,更是一次凝聚全党全国共识的攻坚战。唯有让改革红利持续惠及广大农村地区,让创新动能在乡村充分涌流,才能真正实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的时代使命。(数据支持:农业农村部、各省 “十四五” 规划文件、行业公开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