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全球农业供需震荡:从产量调整看市场格局重塑(一)多重因素驱动市场重构
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最新发布的《畜禽与乳制品展望》报告,2025 - 2026 年美国畜禽与乳制品市场呈现出 “产量下调、价格承压” 的复杂格局。屠宰节奏放缓、禽流感疫情蔓延以及乳制品供应过剩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不仅对产业链各环节产生冲击,还引发了全球贸易流向的深度调整。这种市场变化对美国乃至全球农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犹如在平静湖面投入巨石,激起层层涟漪。
(二)核心品类数据速览
从表格数据可知,各品类产量和价格变化清晰。牛肉产量下降,价格亦随之下跌,背后是牛源减少、进口关税影响以及成本不断攀升。猪肉方面,能繁母猪数量减少致使未来产量预期下降,尽管当前出口承压,但市场对 2026 年价格上涨的预期,反映出对供应收缩的担忧。禽类市场呈现两极分化,肉鸡产量增加导致价格下跌,而火鸡因禽流感扑杀产量下降,价格反而上涨。乳制品市场供应过剩,牛奶增产的同时综合价格大幅下跌,出口竞争加剧使市场形势更为严峻。这些数据背后,是市场供需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红肉市场:供应收缩与价格博弈下的结构性调整
(一)牛肉:从 “量价齐跌” 到产能重建困境1. 产量连续两年下调的深层原因
在牛肉市场,2025 - 2026 年呈现出产量连续下调的严峻态势。育肥公牛和小母牛作为牛肉供应的关键源头,其屠宰量同比减少 4.7%,此数据预示着产量下滑。单头体重下降 2.3%,进一步加剧了牛肉产量的减少。德州等核心产区干旱,对牛群存栏量产生毁灭性打击,存栏量处于 73 年低位,仅为 2820 万头。牛群数量急剧减少,直接导致牛肉产量大幅下滑,2025 年牛肉产量预计降至 1180 万吨,较 2023 年减少 6.8%,降幅显著。特朗普政府对巴西牛肉加征 76.4% 关税,这一贸易政策调整,使美国国内牛肉市场供应缺口进一步加大。2025 年三季度进口量同比骤减 1 亿磅,国内市场供应压力陡然增大,牛肉产量下降趋势愈发明显。
2. 价格承压与消费替代效应
在终端市场,碎牛肉价格较 2020 年累计上涨 51%,消费者购买牛肉面临更大经济压力。然而,活牛价格因需求疲软在 2025 年四季度预期下调 10%,这种价格背离现象反映出市场供需关系失衡。消费者面对高昂牛肉价格,开始转向鸡肉等替代品,牛肉在家庭蛋白质消费中的占比已从 2023 年的 32% 降至 2025 年的 28%。鸡肉等替代品市场份额逐渐扩大,进一步挤压牛肉市场空间,使牛肉市场在价格和需求双重压力下陷入困境。
(二)猪肉:产能去化周期中的供需错配
1. 供应趋紧的产能预警信号
2025 - 2026 年,猪肉市场面临严峻挑战,供应趋紧态势逐渐显现。2025 年前 11 个月生猪屠宰量同比减少 3.2%,表明猪肉市场供应量开始下滑。9 月《季度生猪存栏报告》显示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 4100 万头,较 2024 年峰值下降 5.8%,这是强烈的产能预警信号。能繁母猪是生猪生产基础,其数量减少预示未来生猪产量将受严重影响,2026 年猪肉产量将进一步下调 2.5%。中小养殖户因环保政策收紧和成本压力加速退出,行业集中度提升至 CR5 = 65%。这一行业格局变化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行业规模化程度,但也使市场供应稳定性受到挑战,供应趋紧态势愈发明显。
2. 出口承压与价格预期分化
2025 年猪肉出口量维持 120 万吨,但 2026 年因国内供应收缩预期下调 5%。国内供应减少使猪肉出口面临巨大压力,出口量下降趋势难以避免。值得注意的是,生猪价格因市场对远期供应的担忧,2026 年期货价格已提前反应,较 2025 年现货价上涨 15%,形成 “现货低迷、期货看涨” 的背离格局。这种价格预期分化,反映出市场对猪肉供应的担忧,也使市场参与者决策时面临更大不确定性。
三、禽类市场:禽流感扰动下的 “冰火两重天”
(一)肉鸡:产能过剩与价格战升级
1. 高屠宰率下的供应过剩
在禽类市场中,肉鸡市场呈现独特发展态势。2025 年,肉鸡市场迎来高屠宰率,三、四季度屠宰率大幅提升至 82%,相较于以往年份有显著提高。高屠宰率直接推动年产量上调,2025 年肉鸡年产量达到 2170 万吨,同比增长 1.8%。如此高的产量使市场供应迅速增加,供过于求局面愈发明显。
在终端市场,供过于求状况导致鸡胸肉批发价大幅下跌。与 2024 年相比,2025 年鸡胸肉批发价下跌 12%,价格下降幅度让众多养殖户和加工企业感受到巨大压力。加工企业库存周转天数因此延长至 45 天,意味着企业需更长时间销售库存产品,资金周转速度减缓。行业平均利润率也被压缩至 3.2%,企业盈利空间受到极大挤压。
为应对这种局面,加工企业纷纷采取措施。一些企业开始降低产能,减少养殖数量,以避免库存进一步积压。部分企业也在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寻找新的市场需求,试图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来缓解价格压力。但这些措施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市场供过于求的现状,肉鸡市场的价格战仍在持续升级。
2. 出口市场的区域分化
在出口市场方面,美国肉鸡出口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化。对墨西哥、加拿大等邻国的出口呈现增长态势,增长率达到 3%。这些邻国与美国地理位置相邻,贸易往来频繁,交通便利,运输成本较低,使美国肉鸡在这些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然而,对华出口却遭遇困境。由于禽流感检疫标准提高,美国对华肉鸡出口骤降 35%。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禽类消费市场,这一出口量大幅下降,对美国肉鸡产业产生不小冲击。
与此同时,巴西凭借其成本优势,在全球肉鸡市场中迅速崛起。巴西的鸡肉价格仅为美国的 45%,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价格竞争力。2025 年,巴西鸡肉出口量预计增长 18%,尤其是在东南亚市场,巴西鸡肉凭借价格优势,成功抢占大量市场份额。在越南、泰国等国家,巴西鸡肉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肉鸡市场的竞争。美国肉鸡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来自巴西等国的激烈竞争,出口市场压力愈发增大。
(二)火鸡与鸡蛋:疫情冲击下的供需失衡
1. 火鸡:扑杀潮引发价格飙升
2025 年,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的爆发给火鸡市场带来沉重打击。疫情导致火鸡存栏量大幅减少 15%,令人震惊。存栏量减少直接导致产量降至 520 万吨,同比下降 4.5%。在感恩节这个火鸡消费高峰期,市场上火鸡供应量急剧减少,而需求却依然旺盛,使得火鸡胸肉价格同比上涨 22%。
火鸡价格飙升,让餐饮企业面临巨大成本压力。为控制成本,许多餐饮企业被迫推出 “鸡肉 + 火鸡” 混合产品。这种混合产品的推出,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餐饮企业成本压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传统火鸡产品的体验。消费者购买火鸡产品时,可能因混合产品口感和品质与传统火鸡产品存在差异,而对火鸡产品满意度下降。这种情况不仅影响火鸡市场消费需求,也对火鸡产业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2. 鸡蛋:产量价格双下行
鸡蛋市场同样受到 HPAI 影响,2025 年鸡蛋产量降至 470 亿打,同比下降 3.5%。产量下降本应使鸡蛋价格上涨,但市场情况并非如此。由于三季度处于消费淡季,市场需求相对疲软,再加上前期库存高企,鸡蛋价格不仅没有上涨,反而环比下跌 8%。这种产量和价格双下行局面,让养殖户陷入困境。
养殖户面临鸡蛋价格下跌和产量减少的双重压力,补栏积极性降至近五年最低。他们担心增加养殖数量后,市场价格依然低迷,无法收回成本,甚至可能面临更大亏损。这种情况使得鸡蛋市场供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改善,市场供需失衡局面可能会持续下去。2026 年,鸡蛋价格预期将延续低迷,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四、乳制品:量增价跌下的全球贸易博弈
(一)供应激增的成本压力
在乳制品市场,2025 - 2026 年呈现出供应激增态势。奶牛存栏量增长和单产提升是推动牛奶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奶牛存栏量历史性地突破 950 万头,表明奶牛养殖规模在不断扩大。单产也实现显著提升,达到 10.5 吨 / 头,这得益于养殖技术进步和饲料质量提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 2025 年牛奶产量飙升至 9800 万吨,同比增长 3.1%,产量大幅增加导致市场供应迅速过剩。
然而,在产量增加背后,是牧场面临的巨大成本压力。饲料价格上涨是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上涨 17%,使牧场养殖成本大幅上升。据统计,牧场亏损面扩大至 40%,意味着近一半的牧场处于亏损状态。中小奶农由于资金实力较弱,无法承受如此高的成本压力,加速退出市场。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乳制品市场供应结构,也对整个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价格普跌与结构分化
1. 大宗产品价格承压
随着牛奶产量大幅增加,市场供应严重过剩,乳制品价格普遍下跌。黄油、奶酪、脱脂奶粉等大宗产品价格在 2025 年分别下跌 15%、12%、10%,这些价格下跌幅度充分体现市场供过于求的严峻形势。牛奶综合价格(All Milk Price)预计 2026 年降至 19.25 美元 / 百磅,较 2023 年高点下跌 23%,价格持续下跌使奶农收益受到严重影响。
奶农辛苦养殖奶牛、生产牛奶,却面临价格不断下跌的困境。他们的收入大幅减少,甚至无法覆盖养殖成本,许多奶农陷入经济困境。一些奶农不得不减少养殖数量,甚至放弃养殖,这进一步影响乳制品市场供应稳定性。
2. 高端产品逆势增长
在大宗产品价格承压的同时,高端产品却呈现逆势增长态势。乳清(Whey)因在保健品、宠物食品等领域需求旺盛,价格上涨 8%,出口量也随之增长 12%。乳清中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和宠物食品生产中,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宠物健康关注度不断提高,对乳清的需求日益增加。
有机奶酪、无乳糖牛奶等细分品类增速更是达到 15%,成为企业转型的突破口。消费者对健康和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对有机、无乳糖等特殊乳制品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企业纷纷抓住这一市场趋势,加大对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投入,通过推出有机奶酪、无乳糖牛奶等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三)出口竞争与市场重构
美国凭借黄油和奶酪的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积极拓展出口业务。2025 年,美国乳制品出口量增长 5%,这一增长数据表明美国乳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然而,美国乳制品出口并非一帆风顺,欧盟通过技术壁垒限制美国奶酪进口。欧盟新增抗生素残留检测项目,这一检测标准的提高,使美国奶酪进入欧盟市场的难度加大。
面对欧盟的技术壁垒,美国企业不得不调整市场策略,加大对中东、东南亚市场的开拓力度。中东地区消费者对乳制品需求较大,且市场潜力巨大。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美国企业通过与当地经销商合作、开展市场推广活动等方式,努力提高美国乳制品在这些地区的市场份额。
在东南亚市场,美国企业针对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推出了不同口味和包装的乳制品。针对泰国消费者喜欢甜口味的特点,推出了添加了水果汁的甜口味奶酪;针对马来西亚消费者注重健康的需求,推出了低脂、低糖的乳制品。这些产品受到当地消费者的欢迎,美国乳制品在东南亚市场的销量逐渐增加。
五、风险预警与产业启示
(一)三大核心风险点
1.疫病传播不确定性:HPAI 变异毒株持续扩散,给禽类市场带来极大不确定性。2026 年一季度火鸡补栏量仍低于正常水平 30%,显示禽流感对火鸡养殖业的影响仍在持续。疫病传播不仅会导致禽类死亡,减少市场供应,还会引发消费者对禽类产品的恐慌,降低市场需求。一旦疫情大规模爆发,禽类市场将遭受重创,价格和产量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1.饲料成本高企:全球谷物价格波动加剧,使得饲料成本不断攀升。预计 2026 年养殖成本同比再增 10%-15%,这对于养殖企业而言,无疑是巨大压力。饲料成本是养殖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上涨将直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为应对成本压力,企业可能会减少养殖数量,这将导致市场供应减少,价格上涨。
1.政策干预风险:特朗普政府拟重启肉类加工企业反垄断调查,这一政策举措可能引发产业链利润再分配。肉类加工企业在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利润变化将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利益格局。如果反垄断调查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企业可能会通过降低收购价格等方式,将成本压力转嫁给养殖户,从而影响养殖户的收益。
(二)从业者应对策略
生产端:推进智能化养殖是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关键。肉鸡场 AI 疫病监测系统覆盖率提升至 60%,这一技术应用使得疫病能够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减少了疫病对禽类的危害。优化存栏结构也是重要举措,增加快生型肉鸡品种占比,可以提高养殖效率,满足市场对鸡肉的需求。通过智能化养殖和存栏结构的优化,企业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贸易端:建立多元化进口渠道是降低贸易风险的有效方式。将牛肉进口分散至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可以避免过度依赖某一个国家,降低因贸易政策变化等因素带来的风险。布局 RCEP 等新兴市场,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RCEP 的实施,促进了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降低了贸易壁垒,为企业拓展市场提供了便利。
投资端:关注乳制品深加工和替代蛋白等赛道,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乳制品深加工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企业利润。乳清蛋白提取技术的发展,使得乳清的利用价值得到提升,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替代蛋白领域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昆虫蛋白饲料研发等项目,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对蛋白的需求,还可以减少对传统蛋白来源的依赖,降低养殖成本。
结语:在周期波动中寻找结构性机会
USDA 的报告不仅揭示了短期市场震荡,更勾勒出美国畜禽与乳制品产业的长期转型路径:红肉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禽类产业在疫情冲击中加速分化,乳制品产业则面临从 “量增” 到 “质增” 的关键跨越。对于全球从业者而言,唯有精准把握供需节奏、强化技术赋能、布局弹性供应链,才能在周期波动中占据先机。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USDA)、巴西地理与统计研究所(IBGE)、美国劳工统计局(B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