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肉联厂的 “生死时速”
1984 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漯河肉联厂却如同一艘在惊涛骇浪中摇摇欲坠的破旧帆船。彼时,这家国营肉联厂深陷泥沼,固定资产仅 468 万,负债却高达 580 万,亏损的阴霾笼罩着每一个角落。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生猪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让工厂原本就脆弱的原料供应体系瞬间崩塌,老厂长无奈之下选择调走,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万隆挺身而出,临危受命成为厂长。他目光坚毅,深知肩负着全厂八百多名员工的生计与希望。摆在他面前的,是一道道几乎无解的难题:猪源匮乏,工厂时常处于停工待料的尴尬境地;市场竞争白热化,同行们为了生存各显神通,漯河肉联厂毫无优势可言;内部管理混乱,“吃大锅饭” 现象严重,员工工作积极性低迷,甚至还有工人偷肉的不良风气盛行。
然而,万隆没有丝毫退缩,他宛如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迅速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之路。
一、改革先锋:破旧立新稳根基(1984-1985)
(一)“2 分钱” 盘活企业
面对猪源匮乏的棘手难题,万隆苦思冥想,整日在工厂里踱步,探寻着破局之法。一天,他偶然听闻附近农户抱怨生猪收购价格过低,卖猪积极性不高,这如同一道闪电划过他的脑海。他当机立断,决定打破常规,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大胆地将生猪收购价格每斤上浮 2 分钱。
消息一经传出,宛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周边的农户们听闻漯河肉联厂提价,纷纷心动不已。那些原本犹豫观望,甚至打算将生猪卖给其他小屠宰户的农户,立刻掉转方向,赶着自家的生猪朝着漯河肉联厂涌来。一时间,工厂门口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运送生猪的车辆排起了长龙,“哼哼” 的猪叫声此起彼伏,宛如奏响了一曲生机勃勃的乐章。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 2 分钱,却蕴含着万隆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力。它如同神奇的钥匙,瞬间打开了企业发展的枷锁,让漯河肉联厂从停工待料的困境中挣脱出来,重新焕发出活力。仅仅在当年,企业便成功实现扭亏为盈,盈利 8000 元,这一数字虽然不算巨大,但对于濒临绝境的漯河肉联厂而言,却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而珍贵,给全体员工带来了久违的希望与信心。
(二)打破 “铁饭碗” 激发活力
在解决猪源问题的同时,万隆将目光投向了企业内部那如同一潭死水般的管理体制。当时,工厂里沿用多年的工资结构极不合理,干多干少一个样,“吃大锅饭” 现象严重,员工们工作积极性低迷,甚至出现了消极怠工、偷肉等不良行为。
万隆深知,若不打破这种局面,企业即便有了充足的原料,也难以长久发展。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挥起改革的利刃,向不合理的工资结构和传统的 “铁饭碗”“铁交椅” 制度砍去。他废除了固定工制度,改为合同制,让员工们明白,工作不再是旱涝保收的 “铁饭碗”,只有努力付出才能保住岗位;将大锅饭式的工资改为计件工资、提成工资、效益工资、岗位工资等多元化薪酬体系,真正实现多劳多得,让员工的收入与工作表现紧密挂钩。
这一系列改革举措宛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企业内部干涸的土壤。员工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积极性如火山喷发般高涨。那些原本偷懒耍滑的员工,看到身边同事通过努力工作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也纷纷收起了懈怠之心,加入到努力工作的行列中来。车间里,工人们忙碌而有序,加班加点不再是被迫之举,而是为了创造更多的效益;办公室里,管理人员们精打细算,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整个企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叩响海外市场大门
时间来到 1985 年,国内屠宰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政策的放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犹如一片红海,无数小屠宰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以低价策略抢占市场,让本就艰难的漯河肉联厂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挑战。
万隆没有选择在这片红海中与对手拼得你死我活,而是凭借着超前的战略眼光,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广阔的天地。他深知,海外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只要能够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企业便能迎来新的生机。然而,想法虽好,现实却困难重重。当时的漯河肉联厂资金极度匮乏,技术设备落后,想要达到出口标准,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万隆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四处奔走,筹措资金,甚至不惜向银行抵押工厂的资产。最终,他东拼西凑筹集到了 55 万元,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对分割肉车间的技术改造中。那段时间,万隆吃住在工厂,与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并肩作战,日夜盯着改造工程的进度。从设备的选型、安装,到工艺流程的优化,他都亲自把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苦的努力,分割肉车间终于达到了出口标准,并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为漯河肉联厂争取到了 50 吨对外出口分割肉的资格。当第一批双汇分割肉产品装上运往海外的货船时,万隆站在码头,望着远去的船只,眼中闪烁着激动与希望的泪光。此后,双汇的产品凭借着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口碑,远销东南亚和苏联市场,成功踏上了外贸出口的康庄大道,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二、火腿肠奇迹:精准洞察铸辉煌(1992-1998)
(一)孤注一掷进军火腿肠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来到了 1992 年,这一年,双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苏联解体使得双汇的出口业务瞬间陷入僵局,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资金无法回笼;而国内市场上,随着生猪价格的放开,同行们纷纷压低价格抢夺市场份额,双汇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资金短缺的问题愈发严重,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万隆心急如焚,整日眉头紧锁,在工厂里四处奔走,寻找着破局的希望。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出差途中发现,火腿肠这种方便、美味的肉制品在市场上悄然兴起,深受消费者喜爱。这一发现如同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瞬间点亮了他的思维。他敏锐地察觉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对方便食品的需求必将呈现爆发式增长,火腿肠市场潜力巨大,这是双汇摆脱困境、实现二次腾飞的绝佳机遇。
然而,当时的双汇资金极度紧张,账面上的资金甚至不足千万,引进一条先进的火腿肠生产线至少需要数百万,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冒险。但万隆深知,机遇稍纵即逝,若不果断出手,双汇将永远被困在困境之中。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毅然决然地拍板决定:倾尽企业全部家当,引进 10 条火腿肠生产线。
消息传出,工厂内部一片哗然,反对声此起彼伏。许多员工忧心忡忡,担心这一冒险举措会让企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一些管理层也心存疑虑,认为在资金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大规模投资新生产线风险太大。但万隆没有丝毫动摇,他力排众议,亲自带领团队与国外供应商谈判,争取最优惠的价格和付款条件。为了节省每一分钱,他甚至亲自参与设备的选型和运输方案的制定,与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如何在不影响生产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设备安装和调试成本。
那段时间,万隆几乎吃住都在工厂,日夜盯着生产线的安装进度。他亲自指挥工人搬运设备,与技术人员一起调试参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终于,在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奋战后,1992 年 2 月,第一根 “双汇” 牌火腿肠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问世。那一刻,车间里欢呼声一片,万隆眼中闪烁着激动与希望的泪花,他知道,双汇迎来了新的转机。
(二)“双汇” 崛起之路
“双汇” 牌火腿肠一经推出,便如同一颗璀璨的新星,在市场上迅速掀起了热潮。其鲜嫩多汁的口感、丰富多样的口味以及方便携带的特点,瞬间抓住了消费者的心。无论是忙碌的上班族,还是喜爱零食的孩子们,都对双汇火腿肠爱不释手。
在营销推广上,双汇更是下足了功夫。万隆深知品牌宣传的重要性,他果断投入大量资金,在电视、报纸、广播等各大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双汇火腿肠,营养又美味,吃了还想吃!” 这句简洁而有力的广告词,通过电视屏幕传遍了大江南北,迅速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同时,双汇还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与各地的批发商、零售商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让双汇火腿肠迅速铺货至全国各大超市、小卖部,真正做到了随处可见、随手可得。
市场的反应极为热烈,仅仅一年时间,双汇火腿肠便成功跻身国内火腿肠市场前三强,销售额从引进生产线前的不足千万飙升至数亿元,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商业奇迹。这一成绩不仅让双汇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也让全体员工看到了企业发展的无限潜力,信心大增。
随后,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万隆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他积极与香港华懋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洽谈合作,凭借双汇在国内市场的良好表现和广阔前景,成功吸引了香港华懋集团的投资。双方携手合资,共同投入资金 1.27 亿元,建设了亚洲最大的肉制品大楼。这座现代化的生产基地拥有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流程,为双汇火腿肠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此后,双汇乘胜追击,又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六个国家和地区的 16 家外商建立了 30 多家合资公司,引入了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各方资源的汇聚下,双汇火腿肠生产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加,生产能力以每年二三十条的惊人速度递增。同时,双汇还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了一系列新口味、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凭借着卓越的品质、丰富的产品种类和强大的市场推广,双汇逐渐在火腿肠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产销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成为了中国火腿肠行业当之无愧的王者。
(三)A 股上市开启新篇
在火腿肠业务蒸蒸日上的同时,万隆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深知企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 A 股市场,开启了双汇上市的筹备之路。
上市筹备工作千头万绪,困难重重。一方面,需要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规范公司治理结构,这涉及到复杂的股权调整、制度建设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要按照证监会的要求,准备大量的申报材料,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各项指标符合上市标准。万隆亲自挂帅,组建了专业的上市团队,聘请了国内顶尖的律师、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在股份制改革过程中,万隆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通过员工持股计划,让广大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同时,他严格要求团队按照上市公司的规范要求,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体系,确保企业运营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1998 年,双汇实业(现双汇发展)终于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肉类行业第一股。上市当日,深交所交易大厅人头攒动,气氛热烈。随着开盘钟声的敲响,双汇股票价格一路飙升,涨幅远超市场预期,投资者对双汇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此次上市,双汇共募集资金 3 亿多元,这笔资金如同新鲜血液注入企业的肌体,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有了资金的助力,双汇开启了新一轮的扩张之路。一方面,继续加大对火腿肠业务的研发和生产投入,进一步巩固市场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开始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涉足生猪养殖、饲料加工等领域,构建起更加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A 股上市,标志着双汇从一家传统的肉联厂成功转型为现代化的上市公司,开启了企业发展的新篇章。
三、冷鲜肉变革:前瞻布局创领航(1999-2013)
(一)引入冷鲜肉生产线
1999 年,已在火腿肠领域称霸全国的双汇,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万隆再次将敏锐的目光投向了市场的新需求。彼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对于猪肉的品质和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热鲜肉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容易受到污染,保质期短,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对于新鲜、卫生的追求;而冷冻肉虽然保质期长,但在口感和营养成分上又有所损失。
万隆察觉到这一市场痛点后,果断决策,投入大量资金引入国内首条冷鲜肉生产线。这条生产线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冷链技术,从生猪屠宰、加工到包装、运输、销售,全程都在低温环境下进行,有效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猪肉的新鲜度、口感和营养成分。
冷鲜肉一经推出,便在市场上引起了轰动。消费者们惊喜地发现,双汇冷鲜肉色泽红润,质地柔软有弹性,无论是炒菜、炖汤还是包饺子,口感都远超传统热鲜肉和冷冻肉。而且,由于冷链技术的保障,冷鲜肉的保质期明显延长,消费者购买后可以更加从容地安排食用,不用担心变质问题。这一创新性产品的问世,彻底革新了传统的猪肉销售模式,为中国肉类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二)“六大区域发展战略” 显谋略
为了将冷鲜肉推向全国市场,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高品质的猪肉产品,万隆精心策划了 “六大区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犹如一幅宏伟的蓝图,以北京、上海、广东、沈阳、重庆、河南六个地区为核心,辐射周边城市,全面布局双汇的屠宰加工厂和连锁店。
在京津冀地区,双汇围绕北京建立了多个现代化屠宰加工厂,将新鲜的冷鲜肉通过冷链物流迅速运往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的连锁门店。这些门店统一装修风格,店内环境整洁卫生,工作人员身着统一制服,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热情的服务。每天清晨,新鲜出炉的双汇冷鲜肉便摆满了货架,吸引着周边居民前来选购。
在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中心,双汇在苏州、无锡、杭州、南京等城市纷纷落地生根。大型的屠宰加工基地配备了先进的生产设备,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生产操作,确保产品质量。连锁店内,除了冷鲜肉,还陈列着双汇各类肉制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无论是忙碌的上班族下班后顺路购买晚餐食材,还是家庭主妇们为周末大餐精心挑选食材,双汇门店都成为了他们的首选之地。
珠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双汇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城市布局重兵,打造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冷链配送车辆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将冷鲜肉及时送达各个门店,确保消费者能在第一时间品尝到最新鲜的猪肉。同时,双汇还针对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偏好,推出了一些特色产品,如广式腊肠风味的火腿肠等,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和农业大省,对肉类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双汇在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城市建立的屠宰加工厂,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生猪资源,就地加工,降低成本。连锁店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为东北的老百姓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冷鲜肉。尤其是在冬季,当家家户户忙着储备年货时,双汇冷鲜肉更是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为东北的年味儿增添了浓浓的烟火气。
西南地区以重庆为核心,辐射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这里的消费者口味偏重,喜爱麻辣美食。双汇因地制宜,在当地推出了适合做火锅、川菜的冷鲜肉产品,如鲜嫩的肉片、带筋的排骨等。同时,结合当地复杂的地形地貌,优化冷链配送路线,确保产品能够顺利送达偏远山区的门店,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双汇的美味。
中部地区作为双汇的发源地,更是重中之重。以河南为中心,双汇在周边省份的主要城市建立了密集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漯河总部的示范作用不断凸显,不仅为其他地区输送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人才,还承担着部分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任务。在这里,双汇冷鲜肉与当地的饮食文化深度融合,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
通过实施 “六大区域发展战略”,双汇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建立起 30 个现代化肉类加工基地及配套产业,形成了一个庞大而高效的生产、销售网络。这一战略的成功实施,使得双汇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肉类行业的领军地位。
(三)跨国并购成就全球巨头
时间来到 2013 年,此时的双汇已经成为中国肉类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但万隆的目光早已投向了国际市场。他深知,要想在全球肉类行业占据一席之地,实现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迈出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就在这一年,一个绝佳的机遇摆在了双汇面前。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这家全球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由于经营策略调整等原因,有意对外出售。史密斯菲尔德拥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旗下资产遍布美洲、欧洲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拥有 100 多家公司,每年出栏生猪 2000 万头、屠宰生猪 3000 万头、肉类产销量 400 多万吨,在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猪肉产销量三方面均居全球第一。
万隆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论证,他果断决定出手收购。这一决策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毕竟这是一笔高达 71 亿美元的巨资收购,风险与机遇并存。但万隆坚信,双汇有能力消化这一巨头,实现协同发展。
收购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阻碍。美国国会听证、美国证券交易所审批、十多个国家的反垄断调查、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的批准…… 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变数。双汇团队全力以赴,积极应对各种问题,提供详尽的资料和方案,向各方展示收购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历经波折,终于在 2013 年 9 月 26 日,双汇国际(现更名为万洲国际)成功完成了对史密斯菲尔德的收购,创下当时中资企业赴美最大的并购交易案。这一重磅举措震撼了世界猪肉行业,彻底重塑了全球猪肉市场格局。
通过此次并购,双汇获得了史密斯菲尔德先进的养殖技术、管理经验和庞大的国际销售渠道。一方面,双汇可以将美国优质、低成本的猪肉资源引入中国,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高端猪肉需求,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借助史密斯菲尔德在欧美市场的成熟渠道,双汇的产品得以迅速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实现了从中国龙头企业向全球肉类巨头的华丽转身。
四、双汇的当下与未来
(一)行业地位稳固如山
如今的双汇,已然成为中国肉类行业的中流砥柱,其影响力如同涟漪般扩散至全球。在国内市场,它宛如一位备受尊崇的王者,占据着肉制品和冷鲜肉领域的半壁江山。据最新行业数据显示,双汇在国内肉制品市场的占有率连续多年稳定在 30% 以上,部分年份甚至突破 40%,每 10 根火腿肠中,就有近 4 根来自双汇;冷鲜肉市场份额也高达 20% 左右,在各大超市、农贸市场,双汇冷鲜肉的专柜总是顾客盈门,成为消费者购买生鲜猪肉的首选。
而在国际舞台上,双汇同样熠熠生辉。通过对史密斯菲尔德的成功收购,双汇迅速融入全球肉类产业链,产品远销欧美、亚洲等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数以百万吨计的双汇肉制品漂洋过海,端上世界各地消费者的餐桌,向世界展示着 “中国制造” 的魅力。双汇的品牌价值也水涨船高,多次入选 “中国品牌价值 500 强”,成为中国食品行业当之无愧的标杆企业,荣获福布斯 “2024 大消费年度价值企业” 等诸多荣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双汇过去辉煌成就的肯定,更是其未来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
(二)持续创新驱动发展
展望未来,双汇深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丝毫不敢懈怠。在产品创新方面,双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组建了一支由上百名行业专家、资深技术人员组成的精英研发团队,每年投入研发资金数亿元。他们紧跟市场潮流,深入洞察消费者需求,不断探索新的食材组合、风味配方和包装形式。近年来,针对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双汇推出了低脂、低盐、高蛋白的肉制品系列;顺应便捷消费趋势,研发出即食、微波即热等新型产品;为满足年轻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还打造了具有独特口感和时尚包装的网红产品,如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的 “爆浆芝士肠”“藤椒风味火腿” 等。
技术研发上,双汇更是不遗余力。它与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在智能制造领域,双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从生猪屠宰到产品加工、包装、仓储、物流的全流程智能化管控,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在冷链保鲜技术方面,持续攻关,不断延长冷鲜肉的保质期,降低冷链运输成本,让消费者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品尝到新鲜如初的双汇产品。
市场拓展层面,双汇一方面深耕国内市场,持续优化销售渠道。通过加强与各大商超、连锁便利店的合作,拓展社区团购、生鲜新零售等新兴渠道,让产品更贴近消费者。目前,双汇在全国的销售网点已超过 100 万个,覆盖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和大部分农村地区;另一方面,双汇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借助史密斯菲尔德的品牌和渠道优势,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习惯,定制化开发产品。比如在欧美市场推出适合当地口味的培根、香肠新品,在亚洲邻国推出麻辣、甜辣风味的肉制品,逐步提升双汇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双汇承载着过往的辉煌,肩负着未来的期望。在万隆等一代又一代双汇人的拼搏奋进下,双汇必将继续乘风破浪,向着打造世界一流肉类食品企业的目标稳步迈进,续写更为绚烂的商业传奇,为中国乃至全球消费者带来更多美味、健康、便捷的肉类产品,持续为行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结语:万隆与双汇的传奇回响
在商业的长河中,万隆宛如一位坚毅的舵手,引领双汇这艘巨轮破浪前行四十载。回首往昔,1984 年漯河肉联厂风雨飘摇之际,万隆临危受命,凭借非凡的果敢与智慧,以 “2 分钱” 的神来之笔盘活猪源,打破陈规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叩响海外市场大门,为双汇的崛起奠定基石。此后,他精准洞察市场,孤注一掷进军火腿肠领域,缔造商业奇迹,推动双汇上市开启资本新篇;又以前瞻布局引入冷鲜肉生产线,实施 “六大区域发展战略”,跨国并购成就全球巨头。
万隆对双汇的贡献,不仅在于打造了一个商业帝国,更在于塑造了一种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企业精神。他用行动证明,在时代的浪潮中,只要敏锐洞察机遇、果敢决策、持续奋进,便能铸就传奇。双汇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商业征途上追逐梦想,也为中国肉类行业乃至整个实体经济发展,注入了磅礴的精神动力,其辉煌必将在岁月长河中持续闪耀,成为不朽的商业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