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切”牛羊肉惊现添加剂:食品安全警钟再响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3/31 19:04:24 关注:125 评论: 我要投稿
|
|
“原切” 肉风波起
近期,“原切” 牛羊肉相关话题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事件源于媒体记者针对 12 种标称无添加剂的预包装牛羊肉开展的实测。结果显示,7 种产品含有食品添加剂,其中 2 种超出 “调理肉” 国家标准,且这些添加剂均未在产品成分表中标注。
在外包装上,部分产品标有 “原切” 字样,部分仅标注 “羊肉卷” 或 “牛肉卷”,均未注明 “调理肉”。查看配料表,多数仅列 “牛肉”“羊肉”,部分标注 “冷冻去骨牛肉”“羊肉、水、沙葱” 等,未见任何食品添加剂信息。然而,检测结果揭示了产品背后的真实情况,引发消费者的强烈关注与不满。
实测结果触目惊心
为确保调查结果的科学性与说服力,记者在采购环节精心布局。今年 2 月,分别于天猫、抖音商城等热门网络购物平台线上订购 5 种预包装牛羊肉,同时在盒马鲜生、物美超市等线下知名商超购买 7 种。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采购模式,最大程度覆盖了消费者日常购买渠道,使样本具备广泛代表性。
随后,通过顺丰冷链物流将牛羊肉寄送至权威检测机构 —— 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中检科 (上海) 测试技术有限公司。冷链运输保障了样品在送检过程中的状态稳定,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经过 15 个工作日严谨细致的检测,加盖 “中检科 (上海) 测试技术有限公司检验检测专用章” 的 12 份检测报告正式出具。
检测结果令人震惊。在 12 种预包装牛羊肉中,7 种检测出食品添加剂,包括焦磷酸盐、焦磷酸钠、三聚磷酸盐、三聚磷酸钠等磷酸盐类。这些添加剂主要用于保水、保鲜、护色,能提升牛羊肉的外观新鲜度与卖相。但问题在于,其出现在本不应含添加剂的 “原切” 肉品中。其中,“肴老板” 原切肥牛卷和 “大希地” 原切肥牛卷的磷酸盐总量严重超标,分别达 9.024 克 / 千克和 6.343 克 / 千克,远超调理肉允许使用磷酸及磷酸盐添加剂的最大量 5 克 / 千克的国家标准。
原切与调理的界限
在此次 “原切” 肉风波中,原切肉与调理肉的界限界定成为关键问题。
原切肉,依据定义,是指未经任何预处理或添加,仅经物理分割与包装的整块肉,不进行任何调味或调理,完整保留肉的天然口感与外观。例如高档西餐厅中的原切牛排,即为牛身上直接切割的部分,无任何多余添加,保留牛肉原汁原味。原切肉因加工环节少,营养成分流失较少,营养价值相对较高。
调理肉则以肉类为主要原料,经初加工后添加辅料及保水、保鲜、护色等添加剂。常见的腌制火腿、调味香肠及部分特殊处理的牛排均属调理肉范畴。这些添加剂功能各异,保水剂可使肉保持水分、口感鲜嫩多汁;保鲜剂能延长保质期;护色剂可使肉色鲜艳诱人。然而,调理肉在加工过程中因添加多种物质,可能导致部分原本营养成分流失,且过量摄入某些添加剂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辨别原切肉与调理肉存在一定难度。虽专家指出二者在外观上有差异,但这些差异细微,需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方可分辨。如原切肉纹理自然流畅,脂肪与肌肉分布呈天然状态;调理肉可能因添加其他物质,纹理略显杂乱,颜色可能过于鲜艳。但这些特征普通消费者在购买时难以一眼识别。至于调理肉中添加的磷酸盐类等添加剂,更需专业检测机构通过复杂检测流程方能查证。
此次事件中,商家将含添加剂的调理肉当作原切肉售卖且不标注成分,严重侵犯消费者知情权。消费者有权知晓所购商品的真实信息,清晰明确的标注是保障这一权利的基础。若商家不能准确标注产品信息,消费者易被误导,高价购买与预期不符的商品。因此,商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清晰标注产品是原切肉还是调理肉,以及所含添加剂成分,确保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违规行为与危害
商家将含添加剂的调理肉当作原切肉售卖且不标注成分的行为,已严重违反《食品安全法》。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条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成分或者配料表以及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而此次涉事的 7 种预包装牛羊肉产品,标签未标注食品添加剂,实际却含有添加剂,明显违反法律规定。第七十条明确指出,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标签、说明书应当载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使用方法,并在标签上载明 “食品添加剂” 字样。商家的行为是对法律的公然漠视,严重扰乱正常市场秩序。
从消费者健康角度看,添加剂滥用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以此次检测出的磷酸盐类添加剂为例,适量摄入磷酸盐通常被认为安全,因其是人体必需常量矿物质磷的重要来源,在瘦肉、禽、蛋、鱼等食物中天然存在。然而,长期过量摄入磷酸盐会显著加重肾脏负担,尤其对于肾功能中度或严重受损人群,高磷摄入易引发高磷血症。高磷摄入还会抑制体内钙吸收,促使钙从骨骼中流失,长期下来,缺钙和骨质流失风险大幅增加。医学研究发现,磷酸盐摄入偏高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磷过剩可能导致血管壁钙化,即动脉硬化的一种形式。因此,这些违规添加的添加剂,对消费者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从市场秩序角度看,商家的不规范标注和添加剂滥用行为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遵守规定、诚信经营的商家,可能因不良商家的不正当竞争在市场上处于劣势。消费者因受误导难以辨别产品真实质量,导致市场信任度下降,最终受损的是广大消费者和合法经营企业。这如同比赛中有人违规作弊,破坏比赛公平性,使其他认真参赛选手感到不公,观众对比赛信任度降低。所以,维护市场秩序,打击此类违规行为刻不容缓。
监管难题与挑战
在此次 “原切” 肉风波中,监管部门承担着重大责任,但在实际监管过程中面临诸多难题与挑战。
首先,监管标准不统一使监管工作陷入困境。目前虽有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国家标准,如调理肉允许使用磷酸及磷酸盐添加剂的最大量为 5 克 / 千克,但在实际执行中,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对 “原切肉” 和 “调理肉” 的界定标准存在差异。部分地区对原切肉定义更为严格,只要检测出添加剂就判定不符合原切肉标准;部分地区存在模糊地带,对微量添加剂的检测和判定标准不够明确。这种标准不统一导致监管部门在衡量商家行为是否违规时,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准确无误,商家也易利用标准差异逃避监管。
检测技术落后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新型食品添加剂或经特殊处理、隐藏在肉品深层的添加剂,现有检测技术可能无法及时、准确检测。以此次事件中的磷酸盐类添加剂为例,专业检测机构虽能检测其含量,但检测过程复杂、耗时较长,需专业设备和技术人员。在实际市场监管中,监管部门难以对每一批次牛羊肉进行如此细致检测。且随着科技发展,不良商家可能研发更隐蔽、更难检测的添加剂使用方法,对检测技术提出更高要求。若检测技术跟不上添加剂发展步伐,监管部门将难以及时发现问题,保障消费者权益。
监管力量不足使监管工作捉襟见肘。市场上牛羊肉销售渠道众多,包括大型商超、小型农贸市场、线上电商平台、线下零售店铺等,数量庞大。而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有限,需负责众多食品品类监管工作,难以对每个销售点、每一批次牛羊肉进行全面、深入检查。在一些基层地区,监管人员甚至需负责多个乡镇的食品安全监管,面对繁重任务,往往力不从心。这导致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因监管不到位未得到及时查处,问题牛羊肉流入市场。
多方努力护安全
解决 “原切” 牛羊肉检出添加剂问题,需监管部门、商家、消费者、媒体等多方协同努力,共同守护食品安全防线。
监管部门应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一方面,统一并细化监管标准,明确 “原切肉” 和 “调理肉” 的界定细则,为商家和监管人员提供清晰判断依据。另一方面,加大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检测设备和技术,培养专业检测人才,提高检测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充实监管力量,合理分配人员,加强市场日常巡查和抽检力度,尤其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和关键环节的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惩,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力震慑。例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将违规商家列入黑名单,限制其市场准入。
商家作为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应坚守诚信经营底线。加强自律,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按标准生产加工,不滥用添加剂,不虚假标注产品信息。建立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从源头把控原材料质量,在生产过程中严格管理每一个环节。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工作,接受社会监督,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只有诚信经营,才能赢得消费者信任和市场认可,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的最终受益者,也是监督的重要力量。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和辨别能力。购买牛羊肉时,选择正规渠道,仔细查看产品标签、配料表和生产日期等信息。若发现问题,敢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此外,消费者可通过参与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学习食品安全知识等方式,提高自身食品安全素养,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媒体在食品安全监督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力量,及时曝光违法违规行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通过深入调查报道,挖掘问题背后深层次原因,推动问题解决。同时,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消费者认知水平和维权意识,引导消费者正确选择食品。如本次 “原切” 牛羊肉事件,媒体曝光引发广泛关注,推动相关部门调查和整治工作。
“原切” 牛羊肉检出添加剂事件为我们敲响警钟,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容不得半点疏忽。只有监管部门严格执法、商家诚信经营、消费者积极参与、媒体有效监督,各方形成合力,才能共同守护 “舌尖上的安全”,让消费者放心食用牛羊肉。
结语:期待餐桌安全回归
“原切” 牛羊肉检出添加剂事件,深刻反映出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这让我们清醒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每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我们期待监管部门加大力度,完善监管体系,确保每一块牛羊肉在严格监管下以真实面貌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商家应秉持诚信经营理念,以良心做产品,以诚信赢市场,不负消费者信任。消费者应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让不良商家无处藏身。媒体应继续发挥监督作用,将食品安全问题置于公众视野下,推动问题解决。
希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餐桌早日回归安全与放心,让每个人都能毫无顾虑地享受美味牛羊肉,守护好 “舌尖上的幸福”。
|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文章来源:肉类食品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
|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三)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六)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 (七)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或者进行其他恶意攻击的; (八)损害国家机关信誉的; (九)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十)进行商业广告行为的。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一)、重复(恶意灌水)发布的信息; (二)、在本栏目内发布例如供求信息、代理招商、会展、求职招聘等含有广告宣传性质、不符合网站栏目的信息内容; (三)、与本网站主体定位不相关的信息等等。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