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管理频道
养殖管理  畜禽资源  免疫防疫  疫病防治  疫病警报  饲料  兽药  
当前位置:首页兽药兽药资讯 → 文章内容

兽药行业正在经历不可逆衰退?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8/5 8:46:35 关注:79 评论: 我要投稿

新希望六和——生物环保饲料

  一、需求坍塌:人口结构剧变重塑养殖基本面
  (一)青壮年消费主力流失,肉蛋奶需求见顶回落

  我国人口结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对肉蛋奶消费市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呈下降趋势。自 2016 年达到 1786 万的峰值后,便一路下滑,至 2023 年,新生儿数量仅为 902 万,与 2016 年相比近乎腰斩。与此同时,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突破 15%,远超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在肉蛋奶消费领域,15 - 50 岁的青壮年群体一直是主要消费力量。然而,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一主力群体规模较 2010 年大幅减少了 1.2 亿。主力消费人群数量的减少,必然导致消费需求受到抑制。此外,外卖的普及使人们在外就餐时,对肉蛋奶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家庭式消费模式。同时,健康饮食观念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搭配,并对肉蛋奶摄入量进行有意识的控制。
  需求端的变化迅速在生产端得以体现。2024 年上半年,我国猪牛羊肉产量为 4712 万吨,虽同比微增 0.6%,但增长态势极为微弱,背后潜藏着诸多问题。其中,猪肉、羊肉产量分别下降 1.7% 和 0.9%,生猪出栏量同比减少 3.1%。这些数据清晰表明,肉蛋奶消费市场已逐渐进入平台期,增长动力不足,部分品类甚至出现下滑趋势。
  (二)养殖规模升级倒逼兽药需求 “量价双杀”
  在需求端发生变化的同时,养殖行业内部也在经历深刻变革,规模化养殖浪潮兴起。
  以牧原、温氏等为代表的头部养殖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其规模化率已突破 70%。规模化养殖促使标准化养殖设施得到广泛普及,疫病防控体系日益完善。在这些大型养殖场中,先进的自动化设备逐步取代传统人工劳作,精准的环境控制系统为畜禽提供了更为适宜的生长环境,高效的疫病监测与预防机制大幅降低了畜禽患病风险。
  这种变革直接作用于兽药市场,引发 “量价双杀” 的局面。2024 年上半年,育肥猪单头用药成本降至 17 - 18 元,较 2023 年的 30 元下降了 40%;肉鸡单只用药成本降至 5.6 毛钱,同比降幅达 44% 。养殖企业在追求降本增效的过程中,对兽药的使用更加谨慎、科学,不再单纯依赖大量用药来保障畜禽健康,而是通过优化养殖环境、加强疫病预防等综合措施来降低发病率。即便生猪存栏量在短期内维持高位,由于兽药使用效率提升和用量减少,兽药市场规模仍不可避免地呈萎缩态势。
  二、供给重构:养殖巨头 “去中间化” 加速行业洗牌

  (一)头部企业自建兽药厂,中小厂商生存空间被挤压

  在兽药行业下行的大背景下,养殖集团的 “自救” 行动正深刻改变着行业的供给格局。
  牧原、温氏、圣农等养殖巨头纷纷开启自建兽药厂的进程。牧原旗下的牧原药业在猪用疫苗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实现了 60% 的自给率,这意味着牧原在疫苗采购方面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大幅降低。温氏的兽药厂年产能高达 5000 吨,旗下 80% 的肉鸡用药需求可由自家药厂满足,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还能根据自身养殖特点优化兽药配方。
  这些头部企业凭借强大的规模优势,在采购环节展现出极强的议价能力。以化药采购为例,它们能够将成本压缩至市场均价的 60%,这一价格优势是中小兽药企业难以企及的。在规模采购和成本控制的双重压力下,中小兽药企业的订单量锐减 30% 以上,许多企业陷入无单可做的困境,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二)产业链 “内卷化” 加剧,行业产值持续缩水

  行业的变革不仅体现在头部企业的扩张上,还体现在整体产业链的 “内卷化”。
  近年来,兽药企业数量急剧减少,从 2019 年的 1800 家锐减至 2024 年的 1100 家,近乎腰斩。市场份额越来越集中于头部企业,头部 10 企业已占据 60% 的市场份额 。但这种集中并未带来行业的良性发展,反而加剧了市场竞争,陷入 “价格战” 的恶性循环。
  猪用圆环疫苗单价从 5 元 / 头份降至 2.85 元,伪狂犬疫苗更是低至 0.48 元 / 头份,价格的大幅下跌直接导致企业毛利率急剧下滑。2024 年上半年,在 14 家上市动保企业中,5 家亏损,14 家净利润同比下滑,行业整体产值预计萎缩 5%-8%。这种 “内卷化” 的竞争态势,使得企业在微薄的利润空间中艰难生存,进一步削弱了行业的发展动力。
  三、深层危机:内外因交织下的衰退加速度
  (一)外部环境:政策与消费双轮驱动行业转型在政策层面,农业农村部的 “减抗替抗” 政策持续发挥效力,对兽药行业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自 2021 年该政策实施以来,兽用抗生素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2024 年兽用抗生素使用量同比下降 12% 。该政策旨在应对日益严峻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保障动物健康和食品安全。但对于兽药企业而言,却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
  传统的兽用抗生素生产企业,在失去这一重要市场支柱后,不得不迅速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然而,新型中兽药和生物制品的研发并非一蹴而就,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研发周期。许多企业在合规成本的重压和产品迭代的困境中艰难挣扎,陷入两难境地。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 “无抗养殖” 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直接促使养殖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进而减少了对兽药的整体需求。据市场调研显示,消费者在购买肉蛋奶产品时,愿意为 “无抗” 标识的产品支付 15% - 20% 的溢价 。这使得养殖企业为迎合市场需求,纷纷调整养殖模式,减少兽药使用,形成 “需求减少 - 研发投入不足 - 竞争力下降” 的恶性循环。
  (二)内生动力缺失:技术停滞与模式固化
  在技术创新方面,兽药行业正逐渐丧失往日活力。近五年,整个行业几乎未出现突破性技术,90% 的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低于 5%,主要依靠仿制药和剂型改良来维持市场竞争力。这种低水平的研发投入,导致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以疫苗研发为例,传统的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仍占据主导地位,而国际上已广泛应用的基因工程疫苗、mRNA 疫苗等新型疫苗技术,在国内的研发和应用进展缓慢。与此同时,养殖端的技术革新日新月异,AI 疫病监测、基因育种等先进技术已实现规模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效率和疫病防控能力。兽药企业的技术供给与养殖需求严重脱节,进一步削弱了行业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在商业模式上,兽药行业也陷入固化困境。传统的经销模式依然占据主流,企业与养殖客户之间缺乏深度合作与互动。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其他行业纷纷通过线上渠道、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优化供应链、拓展市场,但兽药行业却未能及时跟上这一变革步伐,导致市场反应迟缓,销售渠道单一,难以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四、破局之路:从 “增量市场” 到 “存量博弈” 的转型逻辑

  (一)服务下沉:深耕细分领域与特色化产品
  尽管规模化养殖发展迅猛,但中小散户在我国养殖市场中仍占据 30% 的份额,这一庞大群体依然是兽药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针对中小散户资金有限、养殖设施相对简陋的特点,兽药企业应专注于开发高性价比的产品。复方制剂因其具备一剂多效的优势,能够满足中小养殖户对多种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需求,减少用药成本和繁琐程度,成为市场的热门选择。
  中兽药产品也迎来发展契机。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绿色养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兽药凭借其天然、低毒、无残留的特性,契合当下养殖行业的发展趋势。例如,以金银花、连翘等为主要成分的中兽药制剂,在清热解毒、提高畜禽免疫力方面表现出色,既能有效预防疾病,又符合消费者对健康肉蛋奶的需求。
  在小众领域,水产、反刍动物养殖市场正悄然崛起,成为兽药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2024 年,肉羊、肉牛养殖用药成本逆势增长 8%,背后是人们对牛羊肉需求的持续增长。随着消费升级,高品质的牛羊肉市场需求旺盛,养殖企业为提高养殖效益,对兽药的投入也相应增加。在水产养殖领域,随着渔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对水产专用兽药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针对鱼类常见的烂鳃病、肠炎病等,研发高效、安全的水产兽药,将在该领域抢占先机。
  (二)价值重构:从 “卖产品” 到 “卖服务” 的模式升级

  在行业变革的浪潮中,大型兽药企业正积极寻求从传统的产品供应商向 “动保综合服务商” 的角色转变,这种转变代表着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以瑞普生物为例,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其在 2023 年的战略转型成效显著,服务收入占比成功提升至 25%,毛利率高达 45%,远高于传统产品销售的毛利率 。瑞普生物搭建了专业的疫病检测实验室,为养殖企业提供精准的疫病诊断服务,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畜禽的疾病类型和病原体,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组建了由资深养殖专家组成的咨询团队,深入养殖一线,为养殖户提供个性化的养殖管理方案。从养殖场的选址、布局,到饲料的搭配、养殖密度的控制,再到疫病的预防和治疗,全方位为养殖户提供专业指导。
  这种 “产品 + 服务” 的一体化模式,不仅增强了客户的粘性,更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对于养殖企业来说,购买的不仅仅是兽药产品,更是一整套的养殖解决方案,能够有效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对于兽药企业而言,通过提供增值服务,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优化产品研发和服务内容,实现与客户的互利共赢。
  (三)全球化突围:借 “一带一路” 开拓新兴市场

  在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走出去” 成为兽药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战略选择。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由于养殖规模化率不足 40%,正处于养殖行业快速发展阶段,兽药市场潜力巨大,年增速高达 15%,成为全球兽药企业竞相角逐的重要市场。
  中牧股份、普莱柯等国内兽药龙头企业,已率先在越南、埃及等国家建立合资厂,开启全球化布局的征程。在越南,中牧股份与当地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市场优势,生产适合当地养殖环境和需求的兽药产品。越南的养殖业以家禽和生猪养殖为主,中牧股份针对当地常见的疫病,研发和生产了一系列高效、安全的兽药,迅速打开了市场。通过本地化生产,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和关税壁垒,还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政策法规和市场需求,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开拓国际市场,兽药企业不仅能够规避国内产能过剩的风险,还能在全球市场中获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十年周期已至,兽药企业如何穿越 “死亡谷”?
  在人口结构变化与养殖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兽药行业正处于变革的关键节点,“深度去产能” 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未来 10 年,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将向头部企业加速聚集,预计 30% 的中小企业将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面临淘汰。
  对于渴望在浪潮中存活下来的企业而言,必须主动采取行动,在技术创新、服务升级和全球化布局中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开发新型绿色兽药,满足市场对高效、低毒、环保产品的需求,是企业在技术层面的必由之路;从单纯的产品销售转向提供全方位的养殖服务,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为养殖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将成为企业赢得市场信任的关键;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借助 “一带一路” 倡议的东风,在新兴市场中寻找新的增长点,也将为企业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场行业变革,既是一场残酷的 “淘汰赛”,也是一次重构产业价值的 “重生机遇”。对于从业者而言,唯有摒弃传统思维,主动拥抱变化,以创新为驱动,以服务为核心,才能在养殖业的 “后增长时代” 占据一席之地,实现从 “量的扩张” 到 “质的提升” 的跨越,在新的市场格局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中国台湾制修订兽药盐酸左旋咪唑的检测方法及抗原虫药物多残留分析方法2025/8/6 10:54:34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关于公布兽药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监督检查结果(第五十批)的通2025/8/5 17:45:27
兽药行业内卷困局,如何破局重生?2025/7/24 9:09:06
兽药“贴牌”风暴来袭:电商背后的养殖危机与市场变局2025/7/24 9:02:59
中国兽药协会关于《兽用关节止痛注射凝胶》等12项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的通知2025/7/15 9:36:32
中国兽药协会关于《兽用关节止痛注射凝胶》等12项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的通知2025/7/15 7:36:32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