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原料价格:玉米小幅反弹,豆粕震荡寻底
(一)玉米:产区挺价与新粮上市的博弈
9 月 2 日,全国玉米市场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均价为 2357 元 / 吨,较前日微涨 0.08%。表面上看价格波动不大,实则产区挺价与新粮上市之间正展开激烈博弈,呈现 “北稳南调” 格局。
主产区方面,河北石家庄玉米价格稳定在 1135 元 / 吨,山西应县维持在 1235 元 / 吨。贸易商库存降至年内低位,出货意愿较低。河南孟州深加工企业收购价上涨 5 厘,达到 1.235 元 / 斤,反映出短期供应偏紧。
南方地区,广东、广西新玉米已零星上市,价格在 2390 - 2500 元 / 吨,相比陈粮低 100 - 150 元 / 吨。饲料企业持观望态度,浙江、江西等地陈粮价格因此小幅回落 30 - 50 元 / 吨。
农业农村部指出,9 月陈玉米库存消耗进入尾声,但新粮上市量预计增加 20%,叠加进口玉米拍卖持续进行,玉米月度均价环比下跌概率超 60%,短期反弹难以改变稳中偏弱趋势。产区与新粮的博弈结果有待持续关注。
(二)豆粕:供应宽松压制价格,远期预期分歧加剧
9 月 2 日,豆粕市场表现同样备受关注,全国豆粕均价 3106 元 / 吨,较月初上涨 0.13% ,呈现 “北强南弱” 态势。
现货市场上,山东日照豆粕价格为 3020 元 / 吨,河北为 3119 元 / 吨。因美国劳工节休市,外盘指引缺失。国内油厂开机率维持在 90% 的高位,库存攀升至 110 万吨,终端补库谨慎,市场等待更明确信号。
远期供需预期方面,当前进口大豆到港充足,9 月预计 950 万吨。但南美干旱可能影响 2026 年供应,期货市场呈现 “近弱远强” 局面,11 月合约较现货升水 50 元 / 吨。饲料企业普遍采取 “随采随用” 策略,中小型厂库存周期压缩至 15 天,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二、区域市场扫描:华北稳价、东北回调、华南博弈
(一)华北地区:深加工企业价格调整频繁
华北地区,河北、山东的深加工企业近期价格调整频繁,呈现 “涨跌互现” 态势。
山东沂水大地玉米收购价上涨 5 厘,达到 1.225 元 / 斤。原因是降雨影响新粮晾晒,到货量骤减,从之前的每日几百车降至 98 车 / 日。企业为保证原料供应,提高收购价格以吸引粮源。
河北邢台 DDGS 报价为 2360 元 / 吨(蛋白 28%)。由于酒精价格下跌,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挺价心态增强。然而,饲企采购量下降 10%,市场成交清淡,双方处于僵持状态。
(二)东北地区:新粮上市促使价格回调
东北地区玉米市场受新粮上市影响,价格出现回调。
黑龙江哈尔滨玉米价格为 2331 元 / 吨,较上周下跌 15 元 / 吨。新季玉米水分降至 20% 以下,贸易商感受到新粮上市压力,加速腾库为新粮腾出空间。
大连豆粕价格为 3140 元 / 吨,港口库存高企达 29 万吨。持货商为出货,报价较华北低 50 元 / 吨,吸引南方饲料厂跨区采购,打破区域市场原有格局。
(三)华南地区:进口替代与本地粮竞争激烈
华南地区广东、广西市场呈现 “双轨制”,进口替代与本地粮竞争激烈。
玉米市场方面,港口陈粮价格为 2500 元 / 吨,新粮为 2390 元 / 吨。新粮价格优势明显,吸引饲料厂采购,倒逼陈粮降价。
豆粕市场同样活跃,东莞豆粕价格为 3000 元 / 吨,较华北低 100 元 / 吨。华南地区依托港口优势,便于消化进口大豆,水产饲料厂趁机补库,周采购量增加 15%,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
三、三大驱动因素:供需、成本、政策的三角博弈
(一)供应端:新粮上市与陈粮挺价并存
供应端方面,玉米和豆粕市场表现各异。
玉米市场,9 月新玉米上市量预计高达 500 万吨 。河南、山东春玉米率先上市,给陈粮市场带来冲击。河南孟州春玉米水分在 15% 左右,容重 720g/L,收购价为 1.18 元 / 斤,相比当地陈粮便宜 0.05 元 / 斤,饲料企业采购倾向新粮。山东菏泽贸易商表示新玉米上市后陈粮销售难度增加。
豆粕市场,8 月大豆压榨量达到 1000 万吨,9 月预计为 950 万吨,库存高企压制短期价格。10 月之后,南美供应不确定性增加,使得远期合约受到资金关注。某大型饲料企业采购经理表示已开始关注 11 月豆粕期货合约,提前布局应对未来供应紧张。
(二)成本端:国际市场传导效应逐渐减弱
成本端,国际市场传导效应逐渐减弱。
美豆市场因劳工节休市,CBOT 大豆短期缺乏指引,市场 “干旱炒作” 降温,11 月合约跌破 1300 美分 / 蒲式耳,进口大豆成本支撑弱化。业内分析师指出美豆价格下跌使国内进口大豆成本降低,对豆粕价格形成下行压力。
棉粕和菜粕方面,棉籽价格坚挺达 1.6 元 / 斤 ,支撑棉粕价格在 2800 元 / 吨。但豆粕的替代效应使菜粕需求受限,价格难以突破 3000 元 / 吨。广东一家水产饲料厂负责人表示因豆粕性价比更高,在配方中优先选择豆粕。
(三)政策端:保供稳价措施持续发挥作用
政策端,保供稳价措施持续发力,对市场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启动超期储存小麦拍卖,周投放量增至 500 万吨 ,替代玉米效应增强,预计能降低饲料玉米需求 5%-8% ,有效缓解玉米市场供应压力。
农业农村部推进 “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在河北、河南开展试点推广构树饲料 。这种新型饲料单吨成本较传统配方低 80 元 ,目前已覆盖 10% 的规模猪场,未来有望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为饲料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河北一家规模猪场老板表示使用构树饲料后成本降低且猪生长情况良好。
四、后市展望:9 月饲料价格 “稳” 字当头,结构性机会显现
(一)短期(1-2 周):情绪驱动下的区间震荡
短期内(未来 1 - 2 周),饲料价格市场将在情绪驱动下呈现区间震荡态势。
玉米市场,新粮上市初期,因水分、杂质等因素,优质粮源进入市场流通量相对较少,供应偏紧局面仍将持续。华北、华东地区企业为保证原料供应,可能展开 “抢粮大战”,推动玉米价格阶段性反弹,预计反弹幅度在 50 - 80 元 / 吨 。中秋假期结束后,饲料需求回落,9 月下旬玉米价格可能小幅回调,回归相对稳定区间。
豆粕市场,当前库存压力较大,短期内价格难以大幅上涨。预计豆粕价格将在 3000 - 3150 元 / 吨区间内震荡调整。9 月 10 日美国大豆产区天气状况以及中美贸易谈判进展将成为影响市场情绪的关键因素。若美国大豆产区天气良好,大豆生长顺利,豆粕价格可能受下行压力;反之,天气异常影响大豆产量或中美贸易谈判取得积极进展,都可能推动豆粕价格上涨。
(二)中长期(1 个月后):成本支撑与需求淡季的较量
中长期(1 个月后),饲料价格将进入成本支撑与需求淡季的较量阶段。
对于饲料企业,建议充分利用新粮上市窗口期,积极锁定 30% - 50% 的季度需求,以应对未来价格波动。在原料配方方面,可采用 “玉米 + 小麦 + DDGS” 多元配方,将豆粕使用比例降低至 18% 以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饲料性价比与市场竞争力。
养殖户在生猪存栏高位情况下,应优先采购性价比高的区域粮,利用区域市场价格差异。在仔猪料中添加 5% 的米糠粕,每吨成本可降低 40 元 ,保证仔猪营养需求的同时控制养殖成本。此外,需关注 9 月中下旬中秋备货带来的短期需求提振,合理安排采购计划,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
结语:在波动中寻找确定性
9 月的饲料市场正经历 “旧粮退场” 与 “新粮登台” 的交接。对于产业链上下游而言,短期价格波动既是风险也是机会。饲料厂需平衡 “保供” 与 “控本”,养殖户需在 “补栏” 与 “出栏” 间精准决策。当玉米豆粕进入 “稳价周期”,真正的竞争力将回归配方技术与供应链效率,这或许是穿越周期的关键所在。(数据支持:惠农网、生意社、卓创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