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饲料原料价格全景扫描
(一)能量原料:玉米小麦 “一弱一强”,短期博弈加剧
在能量原料市场领域,玉米与小麦的价格走势呈现出显著差异,宛如一场激烈的 “跷跷板” 式博弈,备受整个饲料行业的高度关注。
玉米市场当前处于新旧粮交替的关键阶段,价格波动较为频繁。截至 9 月 22 日,受新粮上市进度不均衡的影响,全国玉米均价呈现局部地区涨跌互现的态势。主产区陈粮库存经长时间消耗后,存量已大幅减少。而新玉米因降雨阻碍,大面积上市时间有所延迟。部分饲料企业库存降至较低水平,进而开启阶段性补库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局部地区的收购价格。然而,众多机构预测 9 月玉米月度均价环比下跌的可能性较高,其核心矛盾在于新粮供应预期增强与养殖需求淡季之间的冲突。新粮即将大量涌入市场,而养殖需求却处于淡季,市场供需平衡态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小麦价格在此期间逆势上扬,颇为引人注目。这主要归因于新玉米潮粮毒素超标问题日益突出,致使饲料企业纷纷将采购目光转向小麦,展开大规模采购替代行动。主产区降雨不仅使玉米上市受阻,还大幅减少了小麦的流通量,市场上小麦愈发稀缺。随着中秋国庆双节备货的启动,下游企业加大采购力度,小麦市场短期供需呈现紧平衡状态,有力支撑了小麦价格上涨。据相关数据显示,华北地区部分厂家小麦到货量下降 20%-30%,这一明显变化推动小麦批发价周环比上涨 1.2%,小麦价格在市场推动下持续攀升。
(二)蛋白原料:豆粕承压下行,鱼粉逆势创年内新高
蛋白原料市场同样变化显著,豆粕与鱼粉的市场表现截然不同,形成鲜明反差。
豆粕市场近期陷入 “供需双弱” 的困境。美盘大豆市场因收割进度加快,供应压力逐步增大。同时,中国订单缺失,进一步削弱了市场需求。在此双重因素影响下,CBOT 期货周跌幅达 1.1%,引发连锁反应,拖累国内豆粕现货价格维持震荡偏弱走势。国内进口大豆到港量充足,油厂周压榨量达 240 万吨,豆粕库存随之攀升至 120 万吨高位。饲料企业面对高库存,以消化旧库存为主,对新豆粕采购热情不高,导致现货成交清淡。华东地区豆粕现货报价 3200 - 3250 元 / 吨,周环比微跌 0.8%,价格在供需博弈中缓慢下行。
与豆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超级蒸汽鱼粉成为蛋白原料市场的 “明星产品”,价格一路飙升,创下年内新高。秘鲁外盘报价稳定在 CNF1800 美元 / 吨。国内港口库存持续下降,目前已降至 28 万吨以下,持货商信心增强,纷纷集中挺价,促使市场鱼粉价格不断上涨。华南地区超级蒸汽鱼粉现货突破 14200 元 / 吨,周涨幅 2.1%,价格上涨速度较快。受鱼粉成本大幅上涨推动,天马科技等超百家水产饲料企业纷纷发布调价通知,引发连锁反应。华中地区膨化料涨幅达 500 元 / 吨,创今年以来最大单周涨幅,给养殖户带来较大成本压力。
(三)添加剂:氨基酸止跌回暖,维生素分化加剧添加剂市场
在 9 月也经历了独特变化,氨基酸和维生素市场走势各异,分化明显。
赖氨酸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后触底反弹。7 月出口量同比增长 2.9%,为市场注入信心。同时,万里润达等企业的检修减产行动使市场供应量减少。厂家借机小幅上调报价,华北地区 98.5% 赖氨酸报价 9.2 - 9.5 元 / 公斤,周环比涨 1.1%,价格开始稳步回升。蛋氨酸市场受海外装置检修影响,宁夏紫光、新和成等企业进入 3 - 50 天检修周期,国内进口量虽在 7 月同比大增 95%,但短期供应收缩,市场报价稳中小涨,固体蛋氨酸主流价 23 - 24 元 / 公斤,价格逐渐上扬。
维生素板块呈现明显分化态势。VA 市场受万华化学投产及帝斯曼检修结束影响,供应大幅增加,欧洲市场报价 19.5 - 22 欧元 / 公斤,持续处于低位。VE 市场因浙江医药、新和成等多企检修,供应减少,国内签单价格小涨,78 元 / 公斤报价较 8 月低点反弹 4%,市场购销活跃度提升。不同维生素品种在市场供需和企业生产变化影响下,走出截然不同的价格走势。
二、三大核心驱动因素解析
(一)供应端:新粮上市节奏与国际贸易博弈交织
供应端情况较为复杂,新粮上市节奏与国际贸易博弈相互交织,共同影响饲料价格走势。
玉米市场处于 “旧粮见底、新粮待放” 的过渡阶段,充满不确定性。华北黄淮地区作为玉米主产区之一,新玉米开秤价在 2400 - 2500 元 / 吨之间,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下降 5% - 8%。然而,价格降低背后存在毒素超标问题。今年雨水较多,部分玉米生长受影响,毒素含量超标,实际可用粮源受限。饲料企业为保证饲料质量和安全性,将采购目光转向优质小麦,使小麦市场需求增加。
在国际大豆市场,中美贸易谈判结果对市场影响较大。由于谈判未达成预期结果,美豆对华出口受阻。巴西大豆虽产量可观,但贴水高企,国内油厂采购成本增加,豆粕成本端支撑弱化,豆粕价格在市场波动中缺乏稳定支撑。
(二)需求端:养殖周期淡季与节前备货共振
需求端呈现养殖周期淡季与节前备货共振的局面,不同养殖品种表现各异。
生猪养殖目前仍处于去产能阶段。据相关数据显示,7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2912 万头,与去年持平。在猪料中,豆粕比例已降至 3%,反映出养殖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努力。随着替代原料广泛使用,蛋白原料需求受到一定程度抑制,市场对蛋白原料需求更为谨慎。
水产养殖在此时进入旺季收尾阶段。华南地区作为水产养殖重要区域,对虾、加州鲈等品种迎来集中出塘前的最后补料期。此阶段鱼粉需求阶段性爆发,港口库存连续 4 周下降,现货紧张局面短期内难以缓解。养殖户为使水产品出塘时达到最佳状态,加大对鱼粉采购力度,推动鱼粉价格不断上涨。
(三)成本端:原油联动与汇率波动放大市场波动
成本端因素对市场波动有放大作用,原油联动与汇率波动使市场波动进一步加剧。
油脂板块与原油价格关联紧密。当原油价格下跌时,油脂板块亦受影响。CBOT 豆油本周下跌 1.8%,马来西亚棕榈油因产量上调预期呈现震荡偏弱走势。国内三大油脂库存处于高位,对饲料用油价格形成压制,饲料企业采购油脂成本相对降低。
人民币汇率近期小幅贬值,增加了进口原料成本。进口鱼粉、大豆等原料换算成本压力增大,间接推高终端饲料报价。部分企业通过调整配方结构应对成本上涨压力,寻找可替代原料,优化配方比例,以保证饲料质量为前提,降低成本,维持企业盈利能力。
三、后市展望:分化行情延续,两大主线值得关注
(一)短期(1-2 周):玉米小麦维持 “弱平衡”,鱼粉高位震荡
在短期 1-2 周内,玉米和小麦市场将维持微妙的 “弱平衡” 状态,鱼粉市场则将在高位震荡运行。
玉米市场方面,新粮上市步伐将逐步加快,预计新粮上市量周度增幅在 15%-20%。随着新粮大量涌入市场,供应压力增大,价格可能承压回落,预计跌幅在 0.5%-1%。饲料企业可关注此阶段补货时机,但需密切观察市场动态,防范价格波动风险。
小麦市场受双节备货支撑,需求逐渐旺盛,短期仍有 1%-2% 的上行空间。然而,新玉米集中上市后的替代效应将对小麦市场产生影响。一旦新玉米大量上市,其价格优势可能促使饲料企业调整采购策略,抑制小麦价格上涨趋势,市场参与者需保持关注。
鱼粉市场短期内将继续维持高位运行,价格在 14000-14200 元 / 吨之间波动。这主要受秘鲁鱼资源调查进展及国内节前补库影响。秘鲁鱼资源状况直接影响鱼粉供应,国内节前补库增加市场需求,短期内鱼粉价格难有大幅下跌。饲料企业应按需采购,避免盲目追高,以控制生产成本。
(二)中期(9 月底 - 10 月):豆粕或迎阶段性反弹,添加剂分化加剧
进入 9 月底至 10 月的中期阶段,豆粕市场有望迎来阶段性反弹,添加剂市场分化将进一步加剧。
豆粕库存预计在 10 月初见顶回落,这将为豆粕市场带来新机遇。随着油厂胀库压力缓解,生产和销售将恢复正常节奏。养殖旺季启动将带动饲料需求增加,豆粕作为重要饲料原料,需求也将随之上升。在此供需关系变化下,豆粕基差可能出现修复性反弹。饲料企业可逢低建立 30% 左右的安全库存,以应对市场变化。
添加剂市场分化将更加明显。氨基酸板块,赖氨酸和蛋氨酸供需格局将得到改善。随着全球产能布局调整,市场供应将更趋合理,价格中枢可能上移 2%-3%。这对氨基酸生产企业是积极信号,饲料企业则需提前做好成本规划,应对价格上涨影响。
维生素 E 市场因检修集中,供应减少,价格有望在四季度突破 80 元 / 公斤。浙江医药等企业的复工进度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企业复工后市场供应将改善,价格走势可能改变。市场参与者需密切关注企业复工动态,及时调整采购策略。
(三)操作建议:精准对冲成本,动态调整库存
面对复杂多变的饲料市场,养殖企业和饲料企业均需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应对成本波动和市场变化。
养殖企业可充分利用玉米、豆粕期货工具锁定原料成本,有效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对于鱼粉等高波动品种,采取 “分批建仓 + 滚动补库” 策略,降低对现货市场的单一依赖,减少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成本风险,确保企业稳定运营。
饲料企业需优化配方结构,合理提升小麦、稻谷等替代原料比例,建议将替代原料比例控制在 20% 以内,以保障饲料质量和性能不受影响。同时,密切关注添加剂企业检修动态,提前布局季度采购计划。通过合理规划采购,在市场价格波动中占据主动,降低采购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9 月饲料市场在新旧粮交替、国内外供需博弈中呈现结构性机会,在鱼粉领涨与豆粕承压并存的格局下,精准把握品种分化节奏、建立多元采购渠道,是应对成本波动的关键。后续需重点跟踪新玉米毒素检测数据、中美大豆贸易谈判进展及秘鲁捕鱼政策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复杂市场中把握生存和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