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饲料价格整体呈现稳中小幅波动态势
(一)综合均价微涨,区域表现分化
在 2025 年 9 月 24 日的饲料市场中,整体态势为稳中小幅波动。当日通用饲料均价达到 1082.46 元 / 吨,较前日上涨 0.61%。近七日,其价格在 1075.91 - 1090.08 元 / 吨区间内波动。
从区域维度分析,各地饲料价格呈现出显著的分化特征。以华北地区为例,价格差异较为明显。在河北石家庄市正定县,禾谷饲料价格为 1135.81 元 / 吨,且保持稳定态势;而在保定市清苑区,价格仅为 467.5 元 / 吨,价格差较为突出。山西朔州市应县的饲料报价达到 1235.33 元 / 吨。其原因在于产区陈粮库存逐步消耗,新玉米上市时间延迟,企业为满足刚性需求而进行采购,从而支撑了局部地区的价格。这种区域间的价格差异,既反映了各地饲料原料供应状况的不同,也体现了市场供需关系在不同地区的微妙变化。
(二)龙头企业全价料集中上调,品类分化明显
在此期间,双胞胎、新希望等行业龙头企业的举措备受关注,其纷纷宣布上调全价料价格。其中,保育料、生猪及母猪全价料、禽类全价料涨幅在 75 - 100 元 / 吨,教槽料涨幅高达 100 元 / 吨。此次涨价的主要原因是 2024 年玉米减产,致使玉米供应收紧。玉米作为饲料的关键原料,其供应变化直接影响了饲料生产成本,企业为维持运营不得不采取涨价措施。
然而,在全价料涨价的同时,浓缩料和预混料价格保持稳定。这是由于豆粕供应较为宽松,国内豆粕产量增加,后续供应预计也将较为充足。豆粕作为浓缩料和预混料的关键原料,其充足供应使得这两类饲料在成本上无明显上升压力,故而价格能够维持稳定。这种不同品类饲料价格的分化,深刻体现了原料成本传导在饲料市场中的结构性差异,也为养殖户在饲料选择时提供了更多思考维度。
二、核心原料价格博弈加剧市场分化
(一)玉米:供应紧张推升饲用成本
玉米作为饲料生产的核心能量原料,在当前市场中,其供应紧张局面显著推升了饲用成本。
从国内主产区情况来看,陈粮库存持续处于消耗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旧有玉米库存不断减少,市场对新玉米的预期愈发强烈。但降雨天气频繁,打乱了新玉米的正常上市节奏,导致新玉米上市时间延迟,饲料企业面临库存告急的困境。为维持正常生产运营,企业不得不积极采购玉米,即便价格较高也需采购。在山东,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集中在 2240 - 2450 元 / 吨,该价格水平较以往有所上涨,充分体现了市场对玉米的迫切需求。
从国际市场来看,2024 年玉米减产是关键因素,导致全球玉米供应总量减少。同时,玉米替代品也面临紧缺问题,进一步凸显了玉米的重要性。在需求端,生猪及禽类存栏量一直维持在高位,意味着对饲料需求旺盛,而玉米作为饲料关键成分,其需求自然随之增长。在小麦大量上市之前,玉米价格预计将维持偏强态势。因为在此期间,市场对玉米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而供应紧张局面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所以玉米价格将继续对全价料成本形成有力支撑。
(二)豆粕:供应宽松抑制蛋白原料涨价
豆粕作为饲料中的重要蛋白原料,当前呈现供应宽松局面,有效抑制了其价格上涨。
随着美豆收割工作稳步推进,市场上大豆供应量逐渐增加。但中美贸易谈判在关键的大豆贸易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使得市场对大豆贸易前景充满担忧,CBOT 大豆期货价格因此下跌。在国内,进口大豆到港量充裕,港口堆满从国外进口的大豆。油厂抓住时机,加大压榨力度,压榨量维持在高位运行,导致豆粕产出量大幅增加,市场上豆粕供应充足,库存居高不下。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豆粕现货价格呈现震荡偏弱走势。例如,日照邦基豆粕价格为 2920 元 / 吨,天津九三的价格为 2980 元 / 吨,与之前相比,环比均出现小幅下跌。
在豆粕供应宽松背景下,依赖豆粕的浓缩料、预混料缺乏涨价动力。因原料成本无明显上升,所以这些饲料产品价格难以提高。这与受玉米价格驱动而涨价的全价料形成鲜明价格分化。养殖户在选择饲料时,会明显感受到这种价格差异,进而根据成本和养殖需求做出更为合理的选择。
三、养殖业承压与市场预期展望
(一)养殖端成本与利润双挤压
当前,养殖业正面临严峻的成本与利润双挤压困境,这一情况在国家发改委的数据中得到清晰呈现。9 月第 3 周,猪料比价为 5.12,环比下跌 1.54%,生猪养殖头均盈利低至 -106.13 元,这表明养殖户每养殖一头生猪就要亏损 106.13 元。
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是饲料价格上涨与生猪均价下滑的双重压力。一方面,饲料价格上涨直接增加了养殖成本。如前文所述,玉米供应紧张导致价格上涨,豆粕虽供应宽松但整体饲料成本仍因玉米等因素上升。另一方面,生猪均价却在下滑。周内,散户积极出栏,养殖场出栏意愿也偏高,导致供应端集中增量。然而,下游需求增长有限,市场上猪肉供大于求,严重拖累生猪周均价,导致其环比下滑。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散户还是规模养殖场,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其出栏意愿增强,希望通过增加出栏量减少损失,但这又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大于求局面,使得猪价受到更大压制,养殖亏损面随之扩大。为应对这一困境,一些企业不得不调整饲料配方,增加小麦等替代原料的使用。这样做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但也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研发和调整成本,且可能对生猪生长性能产生一定影响。
(二)短期价格走势与应对建议
展望 9 月剩余时间的饲料市场,其价格走势具有一定不确定性,但也存在一些明显趋势。
玉米价格预计将受到新粮上市进度的显著影响,大概率维持震荡态势。由于新玉米上市延迟,陈粮库存不断消耗,在新粮大量上市之前,玉米价格会因企业刚需采购而保持相对稳定,但随着新粮逐渐上市,供应增加,价格可能面临一定下行压力,所以整体呈现震荡走势。豆粕方面,在供应宽松格局下,预计将延续偏弱态势。国内豆粕产量增加,后续供应充足,库存居高不下,这些因素都限制了豆粕价格的上涨空间。
基于这样的原料价格走势,全价料价格预计将维持高位运行。因为玉米价格相对稳定以及其在全价料成本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全价料成本难以下降。而浓缩料和预混料由于豆粕供应宽松,成本压力较小,预计将保持价格稳定。
对于养殖户而言,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需采取一些有效应对策略。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小麦、DDGS 等替代原料的性价比。这些替代原料在价格和营养成分上与传统原料有所不同,养殖户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替代原料,以降低饲料成本。另一方面,要合理控制库存。避免因库存过多而面临原料价格下跌风险,也不能因库存不足而在价格上涨时增加采购成本。
饲料企业同样需要调整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在原料采购方面,需进一步优化采购策略。要密切关注原料市场动态,把握采购时机。在玉米价格相对较低时适当增加采购量,在豆粕供应宽松时合理控制库存。同时,要平衡玉米与豆粕在饲料配方中的配比,根据原料价格变化及时调整配方,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当前的饲料市场正处于新旧粮过渡与原料博弈的关键时期。全价料因玉米价格驱动呈现结构性上涨,而蛋白原料板块受豆粕供应宽松影响保持稳定。未来,需持续跟踪新玉米的上市进度、大豆进口政策以及养殖端的需求变化。这些因素都将在成本传导与市场供需的动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密切关注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把握行业机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