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饲料原料价格核心走势:玉米弱势震荡,豆粕触底反弹
(一)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价区域分化加剧
在 2025 年 9 月 26 日的玉米市场中,山东地区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呈现出显著的 “南高北低” 格局。七星柠檬、广玉淀粉等企业,鉴于新粮毒素超标率上升,优质粮源供应相对紧张,为确保原料质量,其挂牌价维持在 2450 元 / 吨的高位。而临清金玉米、滨州金汇等企业因潮粮集中到厂,供应充足,遂将价格压至 2240 - 2260 元 / 吨区间。此价格差直观体现了不同企业在原料采购时,因粮源状况差异而采取的截然不同策略。
再观东北产区,玉米价格延续疲弱态势。中粮公主岭干粮价格为 2215 元 / 吨,黑龙江伊品生物潮粮价格为 2060 元 / 吨,均创下近三个月新低。其原因在于基层售粮积极性高涨,农民急于出售手中粮食变现,而贸易商鉴于市场前景不明朗,建库行为谨慎,不敢大量囤货,双方态度的矛盾致使玉米价格持续下行。
(二)豆粕:现货价格普涨,华南华北领涨
豆粕市场在当日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全国豆粕现货均价报 2980 元 / 吨,较上周上涨 30 - 50 元 / 吨 ,迎来了一波触底反弹行情。
华北地区,天津邦基报价 3050 元 / 吨,秦皇岛金海 2900 元 / 吨;华东地区,日照邦基 2930 元 / 吨,宁波金光 2920 元 / 吨;华南地区,东莞中储粮 2910 元 / 吨,湛江中纺 2960 元 / 吨。各地价格普遍上涨,其中华南和华北地区领涨,成为推动豆粕价格回升的重要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济宁嘉冠 46 蛋白豆粕报价 3090 元 / 吨,相较于其他普通豆粕价格更高。这主要归因于高蛋白原料稀缺,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凸显出明显的溢价效应,反映了特殊品种豆粕在市场供需关系中的独特地位。
二、区域市场特征:主产区新粮冲击与主销区补货博弈
(一)华北产区:新粮上市节奏影响短期价格
在华北产区,新粮上市的节奏对饲料原料价格的短期走势产生着深刻影响。以山东地区为例,目前新玉米的收割进度已达 40%,这本应是新粮大量涌入市场,充实供应的阶段。然而,近期频繁的阴雨天气成为了价格走势的 “变数”。持续的降雨使得潮粮水分偏高,达到了 18% - 22% ,这不仅增加了粮食储存和加工的难度,也降低了粮食的品质。
面对此情况,深加工企业的收购策略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潮粮的集中到厂,企业的日均收购量突破 2 万吨,库存压力陡然增大。为应对这一局面,诸如寿光金玉米、诸城兴贸等龙头企业,纷纷采取 “停收 - 压价 - 限量” 的策略。它们通过调整扣杂标准,对水分过高、杂质过多的玉米进行更严格的筛选和计价,使得实际到厂成本较挂牌价低 30 - 50 元 / 吨。这种操作,一方面是为保证原料质量,降低因原料问题带来的生产风险;另一方面,也是为在供应过剩的情况下,控制采购成本。
贸易商对这一价格调整反应强烈,他们敏锐地察觉到市场价格的下行压力。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新粮供应增加,质量问题又导致企业压价,使得贸易商手中的玉米库存面临贬值风险。他们对后期价格继续下探的担忧日益加剧,这种担忧情绪在市场中迅速蔓延,进一步影响了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和价格预期。
(二)华东销区:国庆备货提振豆粕需求
随着中秋、国庆双节的临近,华东销区的饲料市场迎来了一波备货热潮,其中豆粕需求的增长尤为显著。在江苏、浙江等地区,饲料企业纷纷加大了豆粕的采购力度,其豆粕库存从原本的 7 天提升至 10 天,以满足节日期间畜禽养殖对饲料的旺盛需求。
这一采购行为直接推动了日照、连云港等港口的豆粕现货成交回暖。从数据来看,9 月第 4 周,华东地区豆粕成交量环比增加了 15%,市场交易热度明显提升。在这波采购潮中,中小散户的 “逢低补库” 行为格外引人注目。当豆粕价格回落至 3000 元 / 吨以下时,性价比优势凸显,吸引了众多中小散户入场采购,这一价位区间的成交占比高达 70%。他们的积极采购,不仅增加了市场的交易量,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豆粕价格,形成了市场供需双方的良性互动。
三、影响价格波动的三大核心因素解析
(一)供应端:玉米新粮上市 vs 豆粕进口改善
在供应端,玉米和豆粕呈现出不同的供应态势,深刻影响着饲料原料价格的走势。
玉米市场目前正面临着 “旧粮去化 + 新粮冲击” 的双重压力。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9 月全国玉米供应缺口较 8 月收窄了 12%,这一变化反映出玉米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在逐渐缓解。在东北三省,陈粮库存降至 1500 万吨,为新粮上市腾出了一定的市场空间。而在华北地区,新粮的大量上市则成为影响价格的关键因素。据统计,华北地区新粮日上市量突破 50 万吨,大量的新粮涌入市场,使得市场上的玉米供应量大幅增加。这种新旧粮交替的局面,使得玉米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和贸易商在采购和销售过程中都需要更加谨慎地应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豆粕方面,近期中国抓住阿根廷取消大豆出口关税的契机,积极开展大豆采购工作。9 月累计采购 50 万吨南美大豆,这一举措有效地增加了国内豆粕的原料供应。与此同时,美湾大豆到港成本下降,使得国内油厂的采购成本降低。在这样的利好条件下,国内油厂开机率维持在 16.5% 的高位,豆粕周产量达 180 万吨。充足的豆粕供应,不仅满足了市场对豆粕的需求,也使得豆粕价格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对饲料企业的成本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需求端:生猪养殖低迷抑制原料消费
需求端的变化同样对饲料原料价格产生着重要影响,尤其是生猪养殖行业的低迷,对玉米和豆粕的消费形成了明显的抑制。
以安徽省的数据为例,9 月第 4 周猪粮比价跌至 5.69:1,环比下跌 2.74%,三元生猪出厂价为 666 元 / 50 公斤,持续低于养殖成本线。这表明生猪养殖行业正面临着严重的亏损局面,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在全国范围内,仔猪价格连续 19 周下跌,9 月第 3 周均价为 30.03 元 / 公斤,同比跌幅达 26.8%,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养殖户补栏意愿降至冰点。在这种情况下,生猪养殖规模难以扩大,对饲料原料的需求自然也难以提升。
不过,蛋禽市场的表现却为饲料原料市场带来了一丝曙光。鸡蛋出厂价为 374 元 / 50 公斤,环比上涨 3.03%,蛋禽养殖的良好效益吸引了更多养殖户的关注,蛋禽养殖规模有所扩大。这使得玉米替代原料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饲料原料市场需求不足的压力。
(三)宏观面:国际资本博弈与政策调控预期
宏观层面上,国际资本博弈和政策调控预期也在左右着饲料原料价格的走向。
在国际市场上,CBOT 大豆期货受中国采购节奏变化影响明显。9 月 25 日主力合约收跌 0.3%,这一价格波动反映出中国采购策略的调整对国际大豆市场的影响力。而在国内,豆粕现货市场却因节日备货形成了 “外弱内强” 的格局。随着中秋、国庆双节的临近,国内饲料企业为满足节日期间畜禽养殖对饲料的需求,纷纷加大了豆粕的采购力度,使得豆粕现货市场需求旺盛,价格相对稳定。
在国内政策层面,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启动东北地区玉米定向销售,每周投放量增至 80 万吨,这一举措旨在增加市场上玉米的供应量,稳定玉米价格。同时,饲料工业协会建议企业建立 30 天以上玉米库存,以应对四季度可能的供应紧张。这一建议是基于对市场供需形势的分析和预测,为企业提供了应对市场变化的参考策略,有助于企业在市场波动中保持稳定的生产经营。
四、后市展望:玉米短期承压,豆粕震荡偏强
(一)玉米:9 月均价环比或续跌,10 月存反弹契机
当前,玉米市场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期,未来走势充满变数。从库存数据来看,深加工企业玉米库存可用天数降至 25 天,这一数据相较于去年同期的 35 天水平,下降明显。这表明企业的库存压力在逐渐减小,对新粮的需求可能会有所增加。随着 10 月北方新粮水分降至安全储存标准,贸易商建库行为可能会阶段性回暖。贸易商作为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建库行为直接影响着市场的供需关系和价格走势。当贸易商开始积极建库时,市场上的玉米需求会增加,从而对价格形成一定的支撑。
综合各种因素,预计 9 月全国玉米均价环比下跌 3%-5%。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新粮上市量较大,市场供应充足,而需求端的增长相对缓慢,导致价格下行压力较大。然而,10 月中旬后,随着饲料企业节前备货的开始,玉米价格可能会出现 50-80 元 / 吨的反弹空间。饲料企业在节前为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会增加玉米的采购量,这将带动市场需求的增长,进而推动价格上涨。
(二)豆粕:供需双增下维持区间震荡
豆粕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呈现出供需双增的局面,价格预计维持区间震荡。从短期来看,油厂豆粕库存攀升至 125 万吨,这一较高的库存水平对价格上行形成了一定的压制。库存增加意味着市场上的豆粕供应量充足,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价格上涨面临较大压力。然而,国庆节前终端提货量预计提升 20%,这将对现货价格形成有力支撑,使得现货价格维持在 2950-3050 元 / 吨区间。国庆节前,饲料企业为满足节日期间畜禽养殖对饲料的需求,会加大豆粕的采购量,从而带动终端提货量的增加。这种需求的增长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库存压力,稳定价格。
从中长期来看,需关注 10 月美国大豆收割进度。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其大豆的产量和收割进度对国际市场有着重要影响。若单产低于 54 蒲式耳 / 亩,可能引发国际市场对 2026 年供应的担忧。大豆单产下降意味着未来市场上的大豆供应量可能会减少,这种担忧情绪会在市场中迅速蔓延,进而传导至国内豆粕价格,引发价格波动。
(三)养殖建议:合理控制库存,灵活应对波动
面对饲料原料价格的波动,养殖户和贸易商需要采取合理的策略来应对。对于生猪养殖户而言,可利用当前豆粕价格低位的机会,将饲料配方中豆粕比例暂维持在 18%-20%,避免在价格上涨时过度追高成本。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豆粕价格的波动较为频繁,合理控制豆粕在饲料配方中的比例,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蛋禽企业则建议建立 20 天以上玉米库存,防范新粮集中上市后的质量波动风险。新粮集中上市时,由于供应量增加,可能会导致玉米质量参差不齐,建立足够的库存可以保证企业在面对质量问题时有足够的缓冲时间,确保生产的稳定进行。
贸易商需密切关注华北地区深加工企业开工率变化,适时把握玉米短期反弹机会。华北地区深加工企业的开工率直接影响着对玉米的需求,当开工率上升时,企业对玉米的采购量会增加,从而推动价格上涨。贸易商通过关注开工率变化,可以及时调整采购和销售策略,抓住价格反弹的机会,实现盈利。这些建议均基于对市场供需关系和价格走势的分析,旨在帮助养殖和贸易从业者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