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米进口大幅下滑,自给自足成为发展主调
(一)进口量同比锐减 91%,降至五年最低水平
根据海关数据,2025 年 8 月国内玉米进口量仅为 3.62 万吨,环比减少 35%,同比大幅下降 91%,单月进口规模回落至 2018 年之前的低位水平。1 - 8 月累计进口 88 万吨,同比降幅达 93%,约为 2024 年同期进口量的 1/13。从进口来源国分析,俄罗斯玉米在进口总量中占比达 95%,但单月进口量仅 3.46 万吨,环比下降 32.56%,这一数据表明国际供应链对国内玉米市场的影响力已显著减弱。
(二)国内供需平衡重新构建,政策与产能双重因素驱动
玉米进口量锐减的核心因素在于国内玉米产需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2025 年秋粮丰收在望,农业农村部预估玉米产量将达到 2.96 亿吨,再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临储库存消化周期延长,饲料企业玉米库存可用天数达到 45 天,同比增加 12 天。在政策层面,自 2024 年起实施的进口关税配额动态调整机制(720 万吨配额使用率不足 25%),进一步压缩了低价进口粮的市场空间。
二、高粱 / 大麦进口量减半,饲料原料替代热潮消退
(一)高粱进口量价齐跌,酿酒需求制约市场发展
高粱进口数据同样呈现出不乐观态势。8 月高粱进口量为 36 万吨,环比减少 28%,同比下降 40%,近乎 “腰斩”;1 - 8 月累计进口 298 万吨,较 2024 年同期减少 283 万吨,降幅达 48.7%。从价格方面来看,美国高粱到岸价相较国产高粱出现 15% 的溢价,这直接致使其在饲料市场的替代优势丧失殆尽,饲料企业采购量锐减 60%,纷纷重新选用玉米、小麦等传统原料。
在酿酒领域,高粱作为白酒酿造的核心原料,市场表现亦不尽如人意。南方酿酒大省,如四川、贵州等地,受白酒消费淡季影响,高粱月用量下降 20%。众多中小酒企开工率不足 50%,对进口高粱的采购意愿极低,进而导致高粱进口量进一步萎缩。
(二)大麦进口连续 12 个月下滑,啤酒产业需求不振
大麦进口形势更为严峻,已连续 12 个月同比下降。2025 年 8 月进口量为 63 万吨,同比降幅达 45%;1 - 8 月累计进口 659 万吨,同比下降 39%。啤酒产业的低迷是大麦进口下滑的主要原因,国内啤酒产量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2025 年 1 - 8 月同比下降 5.2%,直接导致麦芽厂开工率降至 65%,对进口大麦的需求弹性完全消失。
成本因素也在影响企业的采购决策,澳大利亚大麦进口单价同比上涨 22%,这使得国内企业纷纷将采购目光转向国产大麦,国产大麦在市场中的占比提升至 40%,进一步挤压了进口大麦的市场份额。
三、木薯干进口激增 581%,成为市场最大亮点
(一)替代效应显著,工业需求呈爆发式增长
在玉米及其他替代品进口量纷纷下滑的情况下,木薯干却逆势上扬,成为市场中的最大亮点。2025 年 8 月,木薯干进口量达到 69 万吨,环比增长 15%,同比激增 581%,增幅极为显著;1 - 8 月累计进口量更是高达 469 万吨,同比增长 148%,无论是单月还是累计进口量,均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木薯干进口量的爆发式增长,主要得益于其在工业领域,尤其是燃料乙醇生产中的广泛应用。2025 年,国内燃料乙醇产能同比增长 18%,随着 “双碳” 目标的推进,清洁能源需求日益旺盛,木薯干凭借其低成本优势(单吨成本较玉米低 200 元左右),成为乙醇生产企业的首选原料。在华南地区,乙醇工厂的木薯干使用占比已高达 70%,部分企业甚至实现了 100% 木薯干原料替代,这直接推动了木薯干进口量突破历史峰值。
(二)东南亚供应能力崛起,构建全新贸易格局
从进口来源分析,木薯干进口高度集中于东南亚地区,越南和泰国的进口量占比超过 90%。其中,越南木薯干进口量同比增长 620%,成为中国市场的最大供应国,其 CNF 报价稳定在 220 - 225 美元 / 吨,较巴西玉米(280 美元 / 吨)具有显著价格优势。泰国作为传统供应国,也在持续优化供应链,以确保稳定供应。
海关数据显示,8 月广西、广东口岸的木薯干进口量占全国的 85%,凸显出珠三角、北部湾地区深加工产业集群对木薯干的强劲需求。这些地区的乙醇、淀粉加工企业,依托港口优势,大量采购进口木薯干,形成了 “原料进口 — 加工制造 — 产品出口” 的完整产业链条,推动了木薯干进口贸易的繁荣发展。
四、DDGS 进口近乎为零,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一)中美贸易摩擦后续影响,进口渠道全面受阻
8 月,DDGS 进口量归零,这一数据在饲料行业引起极大震动。1 - 8 月累计进口仅 0.34 万吨,同比暴跌 98%,与 2023 年同期相比,减少了 16.7 万吨,降幅十分惊人。自 2024 年以来,美国 DDGS 对华出口持续受限,其主要原因是中美贸易摩擦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关税的调整,大幅提高了美国 DDGS 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显著增加了成本。
与此同时,国内玉米深加工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行业开工率不足 60%。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于 DDGS 这种依赖进口的原料需求大幅下降,转而寻求国内更具性价比和供应稳定性的替代产品。曾经作为饲料原料主力品种的 DDGS,在贸易摩擦和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下,基本退出了中国市场,往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
(二)国内替代产品兴起,产业生态深度调整
DDGS 进口量的急剧下降,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促使国内饲料企业加速调整饲料配方。在蛋白原料方面,企业纷纷转向豆粕和棉粕。数据显示,2025 年豆粕进口量增长了 4%,而国内棉粕产量更是增长了 12%。豆粕凭借其稳定的蛋白含量和成熟的供应链,依然是饲料企业的首选蛋白原料;棉粕则因其价格优势和地域供应便利性,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定份额。
在能量原料上,企业更加依赖玉米和木薯干的组合。山东某大型饲料厂的数据显示,2025 年 DDGS 在饲料配方中的占比已从 2023 年的 8% 降至 1.5%,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 DDGS 在饲料配方中的地位急剧下降,也预示着一个依赖进口饲料原料时代的正式结束。国内饲料产业生态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深度调整,企业在原料采购、配方研发等方面,都更加注重多元化和本土化,以降低对进口原料的依赖,增强自身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数据背后的产业逻辑与未来展望
(一)进口结构发生巨变,反映国内粮食安全战略
2025 年,玉米、高粱、大麦进口合计减少 1450 万吨,同比降幅达 62%,而木薯干进口量增加 275 万吨,这一减一增之间,深刻反映出中国饲料原料进口结构正在经历从过去 “谷物主导” 的单一结构,加速向 “多元替代” 新格局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国内粮食生产连续丰收,为进口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 75%,成为稳定国内粮食市场的关键因素。同时,国际粮食市场形势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频发,粮食价格波动剧烈,这些不稳定因素促使中国必须增强自身粮食安全的韧性,降低对国际谷物市场的依赖。
通过实施多元化的进口策略,中国在 2025 年成功将谷物进口依存度降至 8%,较 2020 年下降了 15 个百分点。这不仅是一组数字的变化,更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有效实施的有力证明,彰显了中国在复杂国际形势下,保障粮食供应稳定、自主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
(二)短期面临压力与长期蕴含机遇并存
从短期来看,10 月新季玉米集中上市,市场供应进一步增加,这将对进口需求形成进一步抑制。玉米进口量在短期内可能维持在低位,难以出现明显回升。而木薯干进口增速预计也会放缓至 30%,这主要是由于国内乙醇产能扩张速度有所减缓,且部分企业开始尝试其他原料组合,对木薯干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
但从长期视角分析,随着国内生猪产能去化,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 4038 万头,饲料原料需求正从单纯追求 “量增” 阶段,逐步转向对 “质优” 的追求。这为木薯干、大麦等特色品种的精细化加工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例如,木薯干可进一步加工成高附加值的木薯淀粉,广泛应用于食品、造纸、化工等多个领域;大麦经过深加工制成麦芽糖浆,在饮料、烘焙行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些特色品种的精细化加工,将成为饲料原料产业新的增长点,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升级。
结语:在波动中构建韧性供应链
回顾 2025 年的饲料原料进口数据,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农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中,坚定不移地践行 “以我为主、多元平衡” 战略的生动实践。当玉米进口量降至冰点,木薯干却异军突起,在看似矛盾的数据背后,是国内产业敏锐捕捉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结构的智慧体现。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单一替代品的过度依赖同样存在风险。一旦国际市场供应出现波动,或者替代品自身的生产受到自然、政策等因素影响,就可能对国内饲料产业造成冲击。因此,对于饲料企业而言,建立 “国产粮 + 特色进口 + 技术替代” 的三维供应链至关重要。通过优化国产粮食采购渠道、拓展特色进口品种来源、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以实现原料替代,提升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对于投资者来说,木薯深加工、高端蛋白原料等领域正释放出强烈的投资信号。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畜产品需求的增加,对优质饲料原料的投入也将不断加大,这些领域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粮食安全从来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在动态平衡中不断主动突破、寻求发展的过程。只有构建起韧性十足的供应链体系,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粮食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