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根廷 “关税闪电战”:70 亿美元出口额度触发全球豆市震动
9 月 22 日,阿根廷政府发布公告,自 9 月 23 日起,取消大豆、豆粕、豆油的出口关税(原税率区间为 26% - 24.5%),该项政策有效期至 10 月 31 日,或在出口额达到 70 亿美元时截止。这一极具激进性的降税举措,迅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国际市场波动显著: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美豆期货主力合约大幅下挫 4.38%,最低触及 1005 美分 / 蒲式耳,创下 8 月以来的新低;大连豆粕期货主力合约亦出现大幅下跌,跌幅达 6.13%,最低至 2907 元 / 吨 ,刷新近半年以来的低位。
出口报价急剧下滑:阿根廷 11 月船期大豆升贴水从 250 美分 / 蒲式耳大幅降至 207 美分 / 蒲式耳,与此同时,巴西大豆升贴水也受到波及,从 295 美分 / 蒲式耳降至 289 美分 / 蒲式耳,国际大豆贸易格局在短时间内被重塑。
从本质上看,此次政策是阿根廷为应对外汇危机而采取的紧急措施,以牺牲短期关税收入(预计减少 12 亿美元)为代价,换取急需的美元外汇。然而,这一举措却意外成为全球豆市的 “黑天鹅” 事件,直接打破了中美大豆市场博弈中原本微妙的平衡状态。
二、国内外价差倒挂:进口成本变动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分析
(一)中国采购策略的快速调整
在政策宣布后的 48 小时内,中国企业迅速做出反应,紧急追加采购 30 船(约 180 万吨)11 - 12 月船期的阿根廷大豆,使得国内明年一季度进口大豆缺口从 500 万吨大幅缩减至 300 万吨。这一采购策略调整背后存在双重逻辑:
价格套利空间显现:经核算,阿根廷大豆到岸成本相较于美豆低 80 元 / 吨,较巴西豆低 50 元 / 吨。基于此价格优势,饲料企业纷纷抓住此次 “免税期” 进行集中囤货。截至 9 月 25 日,仅 3 天时间,阿根廷出口额度便突破 70 亿美元,致使该项政策被迫提前终止。
供应链安全战略考量:在当前中美关系紧张的国际背景下,中国通过实施 “巴西 + 阿根廷” 双源采购策略,计划将对美豆的依赖度从 2024 年的 35% 降低至 2025 年的 22%,以此有效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风险,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国内豆粕价格的 “跟跌不跟涨” 现象解析截至 9 月 26 日:
现货市场表现:华东地区豆粕现货价格为 2910 元 / 吨,与月初相比下跌 80 元 / 吨,跌幅为 2.68%,该跌幅远低于期货市场 6.13% 的跌幅,这一现象反映出现货商对四季度大豆供应缺口仍持谨慎乐观态度。
库存结构分析:饲料企业豆粕库存可用天数为 9.6 天,处于近 3 年同期的较高水平。然而,生猪、蛋鸡存栏量呈现增长态势(生猪存栏量达 4.3 亿头,同比增长 3%),这使得周度提货量达到 180 万吨,创下 3 年同期的新高。
这种 “期货暴跌、现货挺价” 的价格背离现象,本质上是市场对于 “短期供应过剩” 与 “中长期缺口收窄” 两种市场预期之间的分歧与博弈。
三、三股力量角力:豆市进入 “窄幅震荡” 新常态的成因探究
(一)供应端:南美增产预期抑制多头市场信心
阿根廷短期出口冲刺:在 2024/2025 年度,阿根廷大豆出口量预计将达到 1000 万吨(较上年度增长 15%),但受国内压榨量可能下降 8% 的影响,豆粕供应重心将向巴西转移。
巴西播种进展顺利:尽管拉尼娜现象发生概率超过 70%,但巴西大豆播种进度已达 40%,较去年同期快 5%,且主产区迎来有利降水,良好的生长条件使得市场对美豆单产下调的利好消息关注度降低,丰产预期强烈。
(二)需求端:饲料企业 “按需采购” 成为市场主流模式
成本替代效应分析:当豆粕价格跌破 3000 元 / 吨时,杂粕(菜粕、棉粕)的替代优势逐渐消失,饲料企业豆粕添加比例从 18% 回升至 22%。然而,当前养殖利润处于低迷状态(生猪头均盈利 50 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饲料企业大规模补库的积极性。
工业需求分化态势:蛋白饲料需求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但豆油消费受到棕榈油低价的冲击(当前价差为 1500 元 / 吨),油厂基于利润考量,更倾向于 “卖粕保油” 策略,这导致豆粕现货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
(三)政策端:中美博弈背景下的市场预期管理策略
中国抛储政策观望:尽管国内库存消费比达到 120%,但临储大豆拍卖仍保持观望态势,这一举措释放出 “利用市场机制调节供需关系” 的明确信号。
美国市场被动承压:中国暂停采购美豆已进入第 12 周,美豆出口检验量同比下降 28%,这迫使美国农业部(USDA)连续下调对华出口预估,CBOT 市场陷入 “需求坍塌” 的恐慌情绪之中。
四、后市展望:1005 美分 / 蒲式耳成为多空市场的关键分水岭
(一)短期(10 月):新粮上市将加剧市场供应压力
供应压力预估:预计 9 - 11 月国内大豆到港量将达到 2800 万吨,同比增长 12%,油厂开机率维持在 55% 的高位,豆粕库存或攀升至 60 万吨,这将对价格反弹形成较大压制。
操作建议:建议饲料企业在 2900 元 / 吨以下的价格区间内,分批进行建库操作,单次采购量不宜超过 15 天的用量,以有效规避新粮集中上市可能引发的二次探底风险。
(二)中期(11 - 12 月):南美天气与中国采购双因素驱动市场走势
市场走势预测:若巴西在 11 月关键灌浆期出现干旱天气,美豆价格或反弹至 1050 美分 / 蒲式耳;若中国恢复采购美豆,国内豆粕期价重心可能下移至 2800 元 / 吨。
产业机会分析:需重点关注阿根廷豆粕进口窗口变化(关税恢复后升贴水或反弹至 230 美分 / 蒲式耳),提前与优质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锁定低关税期的采购优势。
(三)长期:全球大豆贸易 “去美元化” 进程加速推进
阿根廷此次 “关税实验” 凸显了单一美元结算体系在全球大豆贸易中的脆弱性。目前,中国已启动 “人民币 + 大豆” 跨境结算试点工作,预计到 2025 年,对阿大豆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将达到 30%,这将从根本上重构全球大豆贸易的定价体系。
结语:于 “混沌” 中探寻确定性发展路径
阿根廷的关税政策调整,本质上是全球农产品贸易领域中 “政策市” 与 “市场市” 激烈冲突的具体体现。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应突破单纯的价格博弈思维局限,聚焦以下三大确定性发展方向:
强化供应链韧性:构建以 “巴西为主、阿根廷为辅、美国备选” 的多元化采购体系,有效降低地缘政治因素对供应链稳定性的潜在风险。
提升成本管控能力:充分运用豆粕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在 2900 - 3100 元 / 吨的价格区间内建立虚拟库存,以平滑价格波动对企业成本的影响。
加大技术替代研发投入:加快低蛋白日粮技术的推广应用(当前普及率为 45%,目标在 2025 年达到 60%),从源头上降低对豆粕的依赖程度。
当关税政策沦为 “速效救心丸”,当天气因素炒作逐渐失去市场信任,真正能够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永远是那些在不确定性中不断夯实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务实型企业。毕竟,大豆市场的终极竞争,始终围绕着供应链效率与风险管理能力展开。 (数据支持:USDA、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