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原料价格走势:豆粕领跌,玉米窄幅震荡image
(一)蛋白原料:豆粕现货持续回落,区域市场分化
豆粕作为饲料蛋白的关键来源,其价格波动始终是行业重点关注对象。在 2025 年 9 月 30 日的市场中,豆粕期货市场呈现出近弱远强的显著格局。主力合约豆粕 2511 开盘价为 2905 元 / 吨,较昨日微跌 0.03%,维持震荡偏弱态势。此走势充分反映出市场对短期供应过剩的担忧。从期货市场整体表现而言,投资者对未来豆粕价格的预期存在分歧,近月合约受当前市场供需关系直接影响,而远月合约则更多体现对未来供需格局变化的预期。
在现货市场,以北京为例,含税报价为 2980 元 / 吨,较上周下跌 20 元 / 吨,且已连续三日持稳。该价格走势清晰反映出华北地区豆粕供应充足但需求疲软的现状。从全国范围来看,依据 9 月第 3 周农业农村部数据,豆粕均价为 3.30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0.3%。造成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进口大豆到港量充裕,油厂周度压榨量维持在 180 万吨的高位,致使豆粕库存攀升至 120 万吨以上,进而对短期价格形成明显压制。
在区域市场方面,华南地区展现出与华北地区不同的价格特征。由于港口检疫流程优化,华南地区的现货报价较华北低 50 - 80 元 / 吨,区域价差扩大至阶段性高点。这一现象不仅体现出不同地区在物流、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对价格的影响,也反映出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动态调整。华南地区港口检疫流程的优化,加快了大豆的通关速度,使得豆粕的供应更加及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价格。而华北地区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供应相对过剩,价格也受到相应压力。这种区域市场的分化,为饲料企业在采购豆粕时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同时也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能量原料:玉米止跌反弹,新陈衔接期博弈加剧
玉米作为重要的能量原料,其价格走势同样备受关注。2025 年 9 月 30 日全国玉米均价维持在 2.49 元 / 公斤。主产区东北三省报价为 2.32 元 / 公斤,环比微跌 0.4%,而华北地区因新粮上市延迟,加工企业收购价反弹 0.5% 至 2.55 元 / 公斤。这种价格的区域差异和波动,反映出玉米市场在新陈衔接期的复杂博弈态势。
山西等地的贸易商反馈,陈粮库存降至年内低位,而河南、山东新玉米水分仍超 18%,毒素超标比例上升。这一情况致使饲料企业转向采购优质陈粮,进而推动了局部市场的阶段性走强。新玉米的质量问题,使得市场对陈粮的需求增加,从而抬升了陈粮价格。这也警示种植户和贸易商,在玉米生产和储存过程中,需更加注重质量控制,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在期货市场,玉米 01 合约围绕 2600 元 / 吨窄幅震荡。市场的分歧主要集中在新季产量预估与深加工企业开工率的博弈上。当前机构对新季玉米产量的预测在 1.58 - 1.62 亿吨之间,而 9 月深加工企业开工率预计环比提升 3 个百分点至 65%。新季产量的不确定性,使得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玉米供应的预期存在差异。深加工企业开工率的提升,将增加对玉米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玉米价格。但如果新季产量超出预期,供应增加可能会对价格形成下行压力。这种多空因素交织的局面,使得玉米市场的价格走势充满不确定性,也为投资者和企业带来了更多风险和机遇。
(三)其他粕类:棉菜粕抗跌性凸显,鱼粉延续高位震荡
除豆粕和玉米外,其他粕类以及鱼粉的价格走势亦各有特点。棉粕和菜粕在市场中表现出相对的抗跌性。新疆棉粕现货报价 3100 元 / 吨,与豆粕价差扩大至 120 元 / 吨。这主要是因为棉籽到港量减少,叠加棉油厂开机率维持在 40% 的低位,供应端形成有力支撑。棉籽到港量的减少,使得棉粕的生产原料供应受限,从而减少了棉粕产量。棉油厂开机率的低位运行,也进一步限制了棉粕的供应。在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供应的减少使得棉粕价格得以保持相对稳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上涨。
菜粕期货则受加菜籽减产预期影响,近月合约较豆粕升水 50 元 / 吨,现货成交集中在 3050 - 3100 元 / 吨区间。加菜籽减产预期,使得市场对菜粕的供应担忧增加,从而推动了菜粕期货价格上涨。这种预期也反映在现货市场上,使得菜粕的现货价格相对坚挺。菜粕在饲料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其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养殖行业的发展,对菜粕的需求也有望进一步增加。
鱼粉市场维持强势,秘鲁超级蒸汽鱼粉港口报价 14000 - 14200 元 / 吨,周环比上涨 200 元 / 吨。这主要是由于新季捕捞进度滞后 15%,且日本级鱼粉订单增加,导致短期供需偏紧格局难改。捕捞进度的滞后,使得鱼粉的产量减少,供应紧张。日本级鱼粉订单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鱼粉的需求。鱼粉作为一种优质的蛋白质饲料原料,在水产养殖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价格的高位震荡,也反映了市场对优质饲料原料的需求旺盛。对于饲料企业来说,在采购鱼粉时需要更加谨慎,合理安排库存,以应对价格的波动。
二、价格波动核心驱动因素解析
(一)供应端:国际大豆到港放量,国内新粮上市提速
在供应端,国际大豆市场的动态对饲料价格产生重要影响。9 月预计进口大豆到港量 850 万吨,较 8 月增加 100 万吨,这一数据表明国际大豆供应呈现明显的放量趋势。美湾大豆到岸成本回落至 420 美元 / 吨,这一成本的下降直接压制了豆粕原料端的支撑。成本是价格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当原料成本下降时,豆粕的价格也会受到下行压力。
国内玉米市场同样处于供应格局的调整阶段。主产区天气好转,河南、河北新粮日上市量突破 50 万吨,这显示出国内玉米新粮上市的速度正在加快。预计 10 月上旬全国玉米供应将进入高峰期,市场对陈粮溢价逐步修复。随着新粮上市量的增加,市场上玉米的供应总量将大幅增加,这将对玉米价格产生一定压力。陈粮的市场份额将被新粮挤压,其价格也会相应调整,市场对陈粮的溢价逐渐回归正常水平。
维生素、氨基酸等添加剂市场也出现一些变化。受工厂检修影响,VA、VE 报价止跌企稳,这表明添加剂市场在供应端的调整下,价格逐渐趋于稳定。蛋氨酸因赢创新加坡工厂检修,现货价格小幅反弹至 23 元 / 公斤。工厂检修导致蛋氨酸的产量减少,供应紧张,从而推动了价格上涨。这种供应端的变化,无论是国际大豆的到港量、国内玉米的上市情况,还是添加剂市场的供应调整,都对饲料价格的波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理解饲料价格走势的重要依据。
(二)需求端:养殖旺季不及预期,饲料企业谨慎补库
需求端的表现同样对饲料价格走势产生关键影响。生猪市场延续低迷,9 月第 3 周全国生猪均价 13.85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1.8%,自繁自养头均亏损扩大至 200 元。这一情况直接导致饲料企业对 10 月生猪存栏调减预期增强,因为在生猪养殖亏损的情况下,养殖户可能会减少养殖规模,从而导致未来生猪存栏量下降。豆粕库存周转天数从 25 天延长至 30 天,这表明饲料企业对豆粕的采购变得更加谨慎,他们在减少库存的同时,也在等待更合适的采购时机。
家禽养殖方面,因中秋备货结束,白羽肉鸡配合饲料销量环比下降 8%。中秋是家禽产品的消费旺季之一,中秋备货结束后,市场需求出现明显下降。企业采购转向低价原料替代,这是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一种策略调整。当市场需求下降时,企业为降低成本,会寻找价格更为低廉的原料来替代高价原料。DDGS 周度成交减少 12%,这也反映出在需求下降的背景下,饲料企业对原料的采购量在减少。
水产饲料进入收尾阶段,华南地区罗非鱼料需求短期提振菜粕现货成交。水产养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进入收尾阶段后,整体需求会逐渐减少。但华南地区罗非鱼料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菜粕现货成交起到了提振作用。这种局部地区和特定品种的需求变化,虽然在整体需求下降的背景下较为有限,但也为市场带来一些亮点,影响着饲料原料的价格和市场供需关系。需求端的这些变化,从生猪养殖的亏损导致的存栏预期调整,到家禽养殖的需求下降和原料替代,再到水产饲料的局部需求提振,都对饲料企业的采购策略和饲料价格产生深远影响。
(三)政策与宏观:中美贸易谈判承压,加工产业利润修复
政策与宏观层面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中美大豆贸易谈判未达成实质进展,美豆对华出口检验量周环比下降 20%,这一数据反映出中美贸易关系的不确定性对大豆贸易产生直接影响。市场对 11 月装船订单担忧升温,远期合约溢价收窄。贸易谈判的结果直接影响着大豆的进出口量和价格预期。当谈判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时,市场对未来大豆供应的预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期货市场的远期合约价格。
国内油厂因豆油库存高企(160 万吨),豆粕胀库压力下被迫执行 “以销定产”,部分工厂开机率降至 70%。这是油厂在应对市场供需失衡时的一种策略调整。当豆油库存过高时,继续生产可能会导致库存进一步积压,增加成本和风险。通过降低开机率,油厂可以减少豆粕的产量,缓解豆粕胀库压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豆粕的市场价格,避免因过度供应而导致的价格大幅下跌。
玉米深加工行业因淀粉价格反弹,行业毛利修复至 5%,支撑原料采购积极性,形成玉米价格重要托底因素。淀粉价格的反弹使得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利润得到修复,这直接提高了企业对玉米原料的采购积极性。当企业利润增加时,他们更有动力采购原料进行生产,从而增加了对玉米的需求,对玉米价格形成重要支撑。这种政策与宏观层面的因素,无论是中美贸易谈判的影响,还是国内油厂和玉米深加工行业的策略调整和利润修复,都在宏观层面上影响着饲料原料的供应和价格走势,是分析饲料价格波动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后市展望:蛋白原料延续分化,能量品种区间震荡
(一)短期(10 月上旬):豆粕难改弱势,玉米关注新粮质量
从短期来看,在 10 月上旬,豆粕市场的弱势格局预计仍将持续。10 月进口大豆到港量预计将增至 900 万吨,这将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过剩局面。生猪存栏去化的加速也将抑制对豆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豆粕现货价格可能会下探 2900 元 / 吨的支撑位。对于饲料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如何在价格下跌的市场环境中降低采购成本,机遇则在于可以在价格低位时适当增加库存。
玉米价格预计将在 2.45 - 2.55 元 / 吨的区间内震荡。优质陈粮与普通新粮之间的价差可能会进一步拉大。这是因为新粮上市后,质量参差不齐,优质陈粮的稀缺性将更加凸显。饲料企业在采购玉米时,应更加关注新粮的质量,特别是毒素含量。对于毒素超标的新粮,要谨慎采购。企业可以逢低建立 30 天的安全库存,以应对价格波动和供应不确定性。
在蛋白粕替代策略方面,棉菜粕的性价比优势将进一步凸显。随着豆粕价格的下跌,棉菜粕与豆粕的价差将进一步扩大,这将提升棉菜粕在饲料配方中的比例。预计棉菜粕在配方中的比例可能会提升至 15% - 20%。这不仅可以降低饲料企业的采购成本,还可以优化饲料配方,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
(二)中期(10 月中下旬):关注南美天气与养殖旺季兑现
进入 10 月中下旬,南美天气将成为影响豆粕市场的关键因素。随着巴西大豆播种进度的推进,截至 9 月底已经完成 30%,产区的干旱预警可能会推高美豆的炒作预期。如果巴西产区出现干旱,大豆的生长和产量可能会受到影响,这将导致市场对未来大豆供应的担忧增加,从而推高美豆价格。豆粕的远期合约可能会提前反映这种供应紧张的预期,价格可能会出现上涨。
生猪市场的动态也值得关注。如果二次育肥启动,配合饲料的需求可能会阶段性回暖。二次育肥是指养殖户在生猪达到一定体重后,再次进行育肥,以获取更高的利润。这将带动玉米消费的边际改善。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对玉米等能量原料的需求也将增加,从而推动玉米价格上涨。
添加剂市场方面,需要警惕维生素 A 工厂的复产进度。当前欧洲市场维生素 A 的报价为 19.5 - 22 欧元 / 公斤,在国内进口成本的支撑下,短期内价格难有大幅下跌。如果维生素 A 工厂复产进度不及预期,市场供应将继续紧张,价格可能会保持高位。但如果复产进度加快,供应增加,价格可能会面临下行压力。
(三)操作建议:结构分化下的精准采购
面对当前饲料原料市场的结构分化,企业需要采取精准的采购策略。大型饲料企业由于采购量大,可以逢低锁定 11 - 12 月的豆粕基差合同。基差合同是一种期货与现货相结合的采购方式,可以帮助企业规避远期供应风险,锁定采购成本。通过签订基差合同,企业可以在价格低位时锁定未来的采购价格,避免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
中小散户由于资金和库存能力有限,建议采用 “随采随用” 的策略。这种策略可以充分利用豆粕现货每日的议价空间,降低采购成本。中小散户可以根据每天的市场价格和自身需求,灵活采购豆粕,避免因库存积压而带来的资金压力和价格风险。
在玉米采购方面,重点关注华北地区毒素达标的新粮。华北地区是玉米的主产区之一,新粮的产量和质量对市场影响较大。企业可以适当增加小麦在饲料配方中的替代比例,但建议不超过配方的 20%。小麦价格相对较低,适当增加小麦的替代比例可以降低饲料成本,但如果比例过高,可能会影响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动物的生长性能。
鱼粉市场由于供应紧张,价格高位震荡,建议维持刚需采购。企业应密切跟踪秘鲁捕捞政策的变化,以及鱼粉市场的供需动态。如果捕捞政策发生变化,鱼粉的产量和供应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价格波动。企业应根据自身需求和市场情况,合理安排鱼粉的采购量和采购时间,以降低采购成本和风险。
9 月饲料价格呈现出 “蛋白弱、能量稳” 的分化格局,这是供应放量与需求疲弱阶段性博弈的结果。随着四季度养殖传统旺季的到来,生猪产能去化节奏与南美大豆种植天气将成为决定饲料原料市场能否迎来估值修复窗口的关键因素。从业者应加强对产业链数据的跟踪,利用期现工具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在成本管控与库存安全之间寻找动态平衡。通过对市场的深入分析和精准操作,企业可以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