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流饲料价格走势:涨跌互现中的市场分化
(一)禾谷饲料领涨,区域价格趋稳
近期,禾谷饲料市场呈现显著上涨态势。全国均价迅速攀升至 1143.76 元 / 吨,较前日涨幅达 4.31%;近七天均价亦达到 1091.13 元,上涨趋势十分明显。然而,在河北石家庄地区,禾谷饲料价格却保持相对稳定。正定县维持在 1194.72 元 / 吨,藁城区为 1156 元 / 吨。究其原因,主要是主产区供需关系出现阶段性紧张。企业为补充库存,加大采购力度,致使需求激增,进而推动价格上涨。这一现象类似于市场对某热门商品需求大幅增加,而供应有限时,该商品价格必然上扬。
(二)青贮饲料微幅回调,市场整体平稳
青贮饲料市场表现较为平稳。当前全国均价为 270.08 元 / 吨,较昨日微跌 0.5%。近七天内,价格在 270.44 元附近窄幅波动,波动范围极小。从全国范围分析,青贮饲料供需结构保持稳定。近期因季节性供应充足,价格稍有回落。但由于养殖户对青贮饲料的需求属于刚性需求,如同人们对主食的需求般稳定,在这种刚需支撑下,短期内青贮饲料价格难以出现大幅波动。
二、价格波动背后的驱动因素:原料与政策的双重博弈
(一)原料成本高企推动饲料涨价潮
饲料价格的涨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料成本。以新希望、通威等行业领军企业为例,在原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下,不得不宣布涨价,每吨饲料价格涨幅在 50 - 300 元不等。贵州邦宏农牧的浓缩料涨幅更是高达 600 元 / 吨。
观察玉米和豆粕这两种主要原料价格走势,目前北方港口玉米价格在 2700 - 2740 元 / 吨,南方地区达到 2850 - 2880 元 / 吨。豆粕方面,由于南美减产以及国际市场供需紧张,每吨成本增加 600 元。原料成本的增加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直接传导至终端饲料产品,导致饲料价格持续攀升。
(二)政策调控与市场供需的动态平衡
政策在饲料市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方案》正在稳步推进,杂交构树、饲料桑等特色饲草的开发旨在减少对玉米和豆粕的依赖。虽从长期看,这些措施对缓解原料压力具有积极意义,但短期内,玉米和豆粕在饲料成本中仍占据主导地位,玉米占比 60% - 65%,豆粕占 17% - 20% 。
从市场供需角度分析,当前生猪存栏量处于高位,然而全国均价仅为 11.39 元 / 公斤,已跌破成本线,给养殖户带来较大压力。生猪存栏量高,对饲料需求大,但豆粕价格上涨使猪粮比承受巨大压力。猪粮比失衡导致养殖端亏损面不断扩大,进而影响整个饲料市场的供需关系和价格走势。
三、产业链影响:养殖成本攀升与行业分化加剧(一)生猪养殖陷入 "价跌本涨" 双重困境
目前,全国生猪市场形势严峻,均价已跌破 12 元 / 公斤关口,养殖户经营面临较大困难。饲料价格上涨进一步压缩了原本微薄的利润空间。因饲料涨价,每头猪的养殖成本增加 0.3 - 0.5 元 / 公斤。这一成本增加额度虽看似不大,但乘以庞大的养殖数量,便形成一笔巨额开支。猪粮比也逼近 5:1 的盈亏线,预示着养殖户可能即将面临亏损。
在此困境下,不同规模养殖户受到的影响各异。小规模散户因抗风险能力较弱,首当其冲受到冲击,亏损情况严重。他们缺乏足够资金和资源应对饲料价格上涨,只能无奈看着利润被侵蚀。而规模较大的企业,虽凭借期货对冲及成本控制等手段,相对保持一定稳健性,但也并非毫无压力。部分前期扩张过于激进的企业,目前面临巨大现金流压力,资金周转困难。按照当前形势发展,预计节后能繁母猪产能可能迎来第二轮调减,这对整个生猪养殖行业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大调整。
(二)原料替代与技术升级迫在眉睫
我国在大豆和玉米进口方面一直面临较大压力。目前,大豆进口依存度高达 85.5%,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大豆依赖进口。一旦国际市场大豆供应出现问题或价格大幅波动,将对我国饲料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玉米进口增幅也达到 10%,同样增加了饲料企业成本压力。
为应对这一困境,饲料企业纷纷加速寻找原料替代方案。小麦、高粱等价格相对稳定的原料成为新选择,这些原料价格较为合理,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玉米和豆粕,满足饲料营养需求。同时,DDGS、棉粕等副产品的使用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这些副产品原本是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经合理加工利用,成为饲料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降低了饲料成本,还实现了资源再利用。
在政策推动下,低蛋白日粮技术推广也在加速。该技术通过科学配方,在保证动物营养需求的前提下,减少对蛋白质的依赖,从而降低对国际粮价的敏感性。如同为动物制定科学饮食计划,既能保障其健康成长,又能减少对高价原料的需求。随着该技术不断推广应用,未来我国饲料行业在应对国际原料价格波动时,将具备更强的应对能力。
四、未来趋势与行业建议:短期震荡与长期转型
(一)短期价格走势预判
展望未来,饲料市场价格走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玉米市场当前正处于秋收关键时期,但降雨天气给玉米收获和晾晒带来诸多困难,不仅影响玉米上市进度,还导致霉变率上升。在此情况下,预计 10 月下旬玉米价格可能出现阶段性反弹。如 2024 年秋收季节,因天气原因,玉米价格短期内大幅上涨,许多养殖户因未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导致养殖成本大幅增加。
豆粕市场情况较为复杂。美豆市场炒作氛围浓厚,而国内豆粕供应相对宽松,使得豆粕价格短期内将维持震荡态势。一方面,国际市场上天气、政策等因素都会对美豆价格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豆粕价格;另一方面,国内豆粕库存情况、养殖企业采购需求等,也对豆粕价格走势起到关键作用。在这种复杂市场环境下,饲料价格整体将呈现 “原料支撑强、需求传导弱” 的格局。原料成本上涨为饲料价格提供上涨动力,但养殖市场低迷限制了饲料价格上涨空间。
(二)养殖主体应对策略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养殖主体需采取有效应对策略。企业应密切关注中储粮收购动向以及国际贸易政策变化。中储粮收购行为对市场粮食价格影响重大,若加大收购力度,市场粮食供应减少,价格可能上涨;反之则可能下跌。国际贸易政策变化也会影响原料进口成本和供应稳定性。企业可依据这些信息合理控制库存,避免因库存过多或过少带来风险。
散户应对市场波动时,可采取逢低补库策略,在价格较低时适当增加饲料采购量以降低成本。同时,利用期货工具对冲风险也是可行选择。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散户可通过期货市场操作锁定饲料价格,避免价格上涨带来的损失。
从全行业角度看,加速推进饲料粮减量替代已刻不容缓。需提升本土饲草自给率,减少对进口原料依赖,这不仅可降低成本,还能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部分地区通过发展本地饲草种植产业实现饲料自给自足,大幅降低养殖成本。此外,加强技术创新,提高饲料利用率也是行业发展关键。通过研发新饲料配方和养殖技术,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饲料浪费,从而降低养殖成本。
结语:在挑战中寻找结构性机会
当前饲料市场的剧烈波动,既是原料供需失衡的短期反映,也是行业加速转型的倒逼信号。从 “依赖进口” 到 “本土创新”,从 “成本承压” 到 “效率提升”,产业链各环节唯有主动变革,才能在周期起伏中筑牢发展根基。对于养殖户和饲料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市场波动中,能够及时调整策略、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和养殖户将抓住机遇,实现更好发展;而固步自封、不愿改变的企业和养殖户则可能被市场淘汰。期待饲料行业在变革中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