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全国饲料市场核心趋势速览
(一)整体行情:涨跌互现,蛋白原料与能量原料分化加剧
在 2025 年 11 月 20 日的全国饲料原料市场中,各类原料价格走势呈现复杂态势,能量原料、蛋白原料以及添加剂板块分化显著。
玉米、小麦等能量原料价格稳中有升。玉米市场方面,国内主产区玉米价格总体延续上涨趋势。尽管基层种植户因价格上涨、预期利润增加,惜售情绪有所松动,但整体售粮节奏依旧缓慢,市场流通量维持一般水平,支撑玉米价格保持涨势。不过,从 11 月份整体情况看,多数时段产区玉米交易价格呈偏弱走势,局部地区受天气等因素影响存在阶段性反弹机会,预计 11 月月度均价环比继续下跌的可能性较大。小麦市场价格持续上涨,市场购销活跃。由于基层农户余粮有限,贸易商惜售心态明显,市场流通量进一步收紧。同时,冬小麦播种进度未达预期,市场对新作产量产生担忧,看涨情绪增强。面粉加工企业原粮库存处于低位,为保障生产存在刚需补库需求,带动了采购积极性。然而,面粉加工等制粉需求持续疲软,限制了小麦价格的上涨空间。
豆粕、DDGS 等蛋白原料价格普遍面临下行压力。豆粕方面,受多头平仓压力影响,CBOT 大豆期货市场收盘下跌,基准期约收低 1.6%,从周二创下的 17 个月高点处继续回落。国内大豆供应充裕,开机率增加后豆粕产量随之增多,下游生猪及家禽养殖处于亏损状态,饲料养殖企业提货增量有限,豆粕库存维持较高水平,供给保持宽松态势。加之近日中国进口商接连进行美豆大单采购,国内远期供应形势持续改善,扭转了供给缺口担忧预期,豆粕价格将继续承压。DDGS 价格暂稳,近期酒精企业生产装置多稳定运行,DDGS 现货供应相对充足,但终端养殖需求一般,饲企采购情绪有所减弱,对 DDGS 价格形成利空。11 月份原料玉米价格总体继续偏弱震荡走势,叠加其他强关联植物蛋白粕价格总体偏弱走势的影响,多方因素相互博弈,预计 11 月份期间大多数时候 DDGS 交易价格总体偏弱震荡走势,11 月份月度均价环比继续下跌的可能性更大。
添加剂板块表现冷热不均。维生素 A/E 等添加剂因全球供应链扰动呈现逆势上涨态势。欧洲 VA1000 市场报价 16 - 17 欧元 / 公斤,2025 年 3 月万华化学 VA 产业链投产,帝斯曼 VA 生产线计划从 7 月中旬起按计划停产检修 14 周,6 月印度通报称对涉华维生素 A 棕榈酸酯征收反倾销税,6 月 12 日巴斯夫 VA 解除不可抗力影响,10 月 22 日市场称国内有厂家报价 65 元 / 公斤,10 月 28 日市场称国内部分厂家提价至 70 - 72 元 / 公斤。维生素 E 欧洲 VE 市场报价 6 - 6.5 欧元 / 公斤,北沙制药计划 7 月开始停产检修 10 - 11 周,7 月部分厂家签单价格小涨,8 月 7 日 BASF 宣称 VE 产品解除不可抗力状态,10 月 22 日市场称国内有厂家提价至 45 元 / 公斤,10 月 23 日市场称国内有厂家提价至 52 元 / 公斤,10 月 30 日市场称浙江医药 VE 产品报价提至 60 元 / 公斤,市场成交上行。
生猪市场方面,外三元毛猪均价 11.81 元 / 公斤,环比微涨 0.38%。11 月份集团大场育成大猪猪源总量将继续维持高位且依旧充足,中小散场猪源继续处于相对低位但总体继续缓慢恢复增长,且大肥存栏量依旧偏高,压栏现象依旧突出,叠加秋冬季大肥需求增加的影响。不过随着气温继续下降,居民猪肉消费需求量有望继续增长,月度消耗总量环比将继续维持增长态势。
二、核心原料价格走势深度解析
(一)能量原料:玉米小麦共振上行,替代效应凸显
1. 玉米:产区惜售推高短期价格,长期偏弱预期不改
全国玉米均价延续上涨态势,主产区基层种植户的心态变化与市场流通情况对价格走势影响深远。在气温下降利于新粮存放的背景下,基层种植户惜售情绪一度升温,区域性物流紧张导致市场流通阶段性供应偏紧,现货价格不断走高。近期惜售情绪虽有所松动,但售粮节奏仍然较慢,市场流通量有限。华北黄淮地区,降雨天气阻碍粮食流通,运输受阻,粮食难以顺利抵达市场,山东部分企业为保证原料供应,不得不提高收购价,周涨幅达到 20 - 30 元 / 吨。东北地区,潮粮面临水分偏高难题,储存成本增加,贸易商囤粮风险增大,囤粮意愿很低,使得玉米价格涨幅收窄。
从长期来看,机构普遍预判 11 月玉米月度均价环比下跌概率较高。新粮大量上市,市场供应愈发充裕,这是压制玉米价格的长期利空因素。尽管局部地区可能因天气等突发因素出现阶段性反弹,但在供应的大趋势面前,这种反弹或许只是短期现象。
2. 小麦:供需紧平衡推动价格强势,饲用替代优势增强
小麦市场近期购销氛围积极,呈现供需紧平衡状态。基层余粮有限,贸易商惜售心态显著,市场小麦流通量进一步收紧。冬小麦播种进度不及预期,引发市场对新作产量的担忧,看涨情绪迅速升温。
面粉加工企业原粮库存处于低位,为维持正常生产,开启刚需补库模式,直接带动小麦价格上涨。河南部分企业的收购价一周内上涨 50 元 / 吨,体现市场需求的旺盛。由于玉米质量分化较为严重,小麦作为饲料替代原料的需求大幅增加。在饲料配方中,小麦能够替代玉米为养殖动物提供必要能量,且在玉米质量不稳定的情况下,小麦优势更加明显。短期内,小麦价格预计维持高位震荡态势。但制粉需求持续疲软,面粉市场的冷清限制了小麦价格上涨空间。
(二)蛋白原料:豆粕承压下行,杂粕弱势震荡
1. 豆粕:多空博弈白热化,供应宽松压制价格
豆粕市场处于多空博弈的激烈阶段。受 CBOT 大豆期货多头平仓影响,国内豆粕现货价格受到压制。国内大豆供应充裕,港口大豆库存已攀升至 1033.4 万吨,处于近年同期峰值。油厂开机率提升,豆粕产量不断增加,然而下游养殖陷入亏损困境。生猪及家禽养殖利润微薄甚至亏本,饲料养殖企业提货增量有限,豆粕库存维持在 100 万吨的高位,供应宽松局面愈发明显。
尽管中美贸易休战后,市场对美豆采购预期有所好转,近日中国进口商接连进行美豆大单采购,国内远期供应形势持续改善,扭转了供给缺口担忧预期。但短期内,供给过剩格局难以改变,豆粕价格继续承压。市场各方密切关注后续中国采购的持续性,若采购量能保持稳定,或许能为豆粕价格带来一定支撑,但目前压力依旧较大。
2. DDGS 与棉粕:供需双弱下的不同走向
DDGS 价格暂稳,背后是供需双弱的市场格局。近期酒精企业生产装置大多稳定运行,DDGS 现货供应相对充足,然而终端养殖需求表现一般,缺乏明显利好因素支撑。饲企采购情绪有所减弱,观望心态增加,市场成交相对平淡。原料玉米价格总体继续偏弱震荡走势,叠加其他强关联植物蛋白粕价格总体偏弱走势的影响,多方因素相互博弈。预计 11 月份期间大多数时候 DDGS 交易价格总体偏弱震荡走势,11 月份月度均价环比继续下跌的可能性更大。
棉粕市场呈现成本支撑与需求疲软相互拉扯的局面。棉籽价格坚挺稳定,对棉粕成本形成一定支撑,同时棉粕供应压力不大,在一定程度上支撑行情。但进口大豆供应宽松,豆粕库存维持高位,下游需求平稳,油厂挺粕动力不足,难以提振棉粕,削弱了棉粕需求。棉粕价格将保持震荡调整走势。
(三)添加剂板块:维生素逆势领涨,氨基酸稳中偏弱
1. 维生素 A/E:全球供给收缩催生涨价潮
在添加剂板块中,维生素 A/E 走出逆势上涨行情。国内维生素 A 报价涨至 70 - 72 元 / 公斤,维生素 E 提价至 60 元 / 公斤,这一涨价潮源于全球供给收缩的大背景。帝斯曼、巴斯夫等海外巨头检修,市场供应量减少。印度反倾销政策也对维生素市场产生影响,限制相关产品进口,国内厂家趁机上调报价。尽管终端需求平淡,养殖业对维生素的需求未大幅增长,但供应端收缩预期强烈,市场成交活跃度反而有所提升。在供应减少预期下,贸易商和下游企业纷纷增加采购量,短期价格有望继续走强。
2. 赖氨酸与蛋氨酸:供需失衡下的弱势运行
赖氨酸市场表现稳中偏弱。赖氨酸出口同比降 18.5%,反映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国内生产线检修影响有限,市场供应量无明显变化,但需求端疲软使得价格缺乏上涨动力。蛋氨酸市场呈现供应收紧与需求抑制相互博弈的局面。蛋氨酸进口量同比降 26.2%,赢创、新和成等企业检修导致供应收紧,安迪苏等计划提价,试图提升市场价格。但生猪养殖低迷,饲料需求受到抑制,蛋氨酸价格上行动能不足。在供需失衡情况下,赖氨酸和蛋氨酸市场均面临一定困境,等待市场需求回暖打破僵局。
三、三大核心影响因素剖析
(一)供需基本面:供应宽松 vs 刚性补库
玉米、豆粕等大宗原料的全球供应预期呈现改善态势。美豆大单采购使国内远期供应形势持续好转,扭转此前对供给缺口的担忧预期。国内库存高企,压制价格上涨空间。港口大豆库存已攀升至 1033.4 万吨的近年同期峰值,国内大豆供应充裕,油厂开机率提升,豆粕产量不断增加,而下游需求相对疲软,豆粕库存维持在 100 万吨的高位,供应宽松局面愈发明显。
然而,小麦、维生素等原料因产区惜售、产线检修等原因出现阶段性供需错配。基层农户余粮有限,贸易商惜售心态凸显,小麦市场流通量进一步收紧。冬小麦播种进度不及预期,市场对新作产量产生担忧,支撑小麦价格上涨。维生素 A/E 等添加剂因帝斯曼、巴斯夫等海外巨头检修,印度反倾销政策等影响,供应收缩预期强烈,尽管终端需求平淡,但市场成交活跃度反而有所提升,价格逆势上涨。
在养殖端,生猪存栏量处于高位,但盈利处于亏损状态。这使得饲料企业在采购原料时较为谨慎,补库意愿不强。生猪市场价格低迷,养殖户压栏惜售,导致饲料需求增长缓慢,企业不敢贸然大量采购原料,担心库存积压。但饲料企业又需维持一定库存以保证生产,这种刚性补库需求与谨慎态度之间的矛盾,形成多空博弈的关键矛盾,影响市场走向。
(二)政策与外部环境:贸易协议与天气扰动
中美贸易休战协议的达成,为国内大豆市场带来积极影响。该协议推动美豆采购预期升温,缓解市场对未来大豆供应的担忧。近日中国进口商接连进行美豆大单采购,使国内远期供应形势持续好转,极大扭转此前对供给缺口的担忧预期。然而,国际贸易市场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阿根廷的天气状况、加拿大菜籽到港的时间和数量等因素,持续影响蛋白原料价格波动。阿根廷若遭遇极端天气,大豆产量可能受影响,进而波及全球大豆供应;加拿大菜籽到港的延迟或数量减少,也会对国内蛋白原料市场造成冲击。
在国内,托市小麦拍卖的停滞以及中储粮陈麦投放暂无消息,对市场产生影响。托市小麦拍卖的停滞使市场上的小麦供应量减少,中储粮陈麦投放的不确定性让市场参与者心存疑虑。在此情况下,市场对小麦供应的担忧加剧,短期强化了小麦的看涨情绪。贸易协议和天气等外部因素与国内政策相互交织,共同影响饲料原料市场的价格走势。
(三)成本传导与养殖承压:饲料企业与养殖户的双向博弈
豆粕、玉米在饲料成本中占比约 60%-70%,其价格涨跌直接关系到饲料成本高低,进而影响养殖成本。当豆粕、玉米价格上涨时,饲料成本随之增加,而此时生猪价格却持续低迷,养殖户面临 “原料涨、产品跌” 的困境,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在此情况下,养殖户为减少损失,往往选择压栏惜售,希望等待价格回升后再出售生猪。但压栏惜售会导致生猪存栏量增加,市场供应过剩,进一步压低生猪价格,形成恶性循环。
面对成本上涨压力,部分饲料企业采取应对措施。通过调整配方,如用小麦替代玉米、降低蛋白含量等方式,对冲成本增加。小麦在价格和供应稳定性上有时具有优势,当玉米价格上涨且供应不稳定时,小麦替代玉米成为可行选择;降低蛋白含量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高价蛋白原料的依赖。但这种调整存在一定风险,可能影响饲料质量和养殖效果。对于中小散户而言,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优势,在应对成本上涨和市场波动时,面临更大的盈利压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更不利地位。
四、后市展望与行业建议
(一)短期走势:震荡分化为主,关注阶段性机会
在 11 月剩余时间里,玉米、豆粕等大宗原料预计延续偏弱震荡态势。新粮大量上市,玉米供应逐渐增加,虽基层惜售和天气因素可能导致局部地区价格反弹,但整体供应宽松格局难以改变,价格上涨动力不足。豆粕方面,国内大豆供应充裕,下游养殖亏损提货增量有限,库存维持高位,尽管有美豆采购预期好转因素,但短期内供应过剩局面难改,价格将继续承压。
然而,小麦、维生素 A/E 等供需紧张的品种存在结构性机会。小麦因基层余粮有限、播种进度不及预期等因素,市场看涨情绪强烈,价格有望维持高位震荡。维生素 A/E 受全球供给收缩影响,价格逆势上涨,且供应端收缩预期强烈,短期价格有望继续走强。
饲料企业在这种市场情况下,可逢低补充刚需库存,避免因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增加风险。养殖户则需密切关注生猪出栏节奏,当前生猪价格低迷,若过度压栏,不仅会增加养殖成本,还可能面临价格进一步下跌的风险,因此要合理安排出栏,减少亏损。
(二)长期策略:构建多元化采购与风险对冲
从长期来看,饲料企业应加强全球供应链布局,降低对单一市场和供应商的依赖。例如,可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同时,积极利用期货工具对冲原料价格波动风险。通过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操作,锁定原料采购价格,避免因价格大幅上涨导致成本失控。
养殖户可与头部饲料企业合作,通过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锁定成本,减少价格波动对养殖收益的影响。还可探索小麦、稻谷等替代原料配方,降低对豆粕、玉米的单一依赖。在玉米价格上涨且供应不稳定时,小麦可作为有效的替代原料;稻谷经过合理加工处理,也能在饲料配方中发挥作用。这样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应对原料价格波动的能力。
(三)风险提示
需密切关注 12 月美豆到港进度。美豆到港量直接影响国内大豆供应情况,进而影响豆粕等相关饲料原料的价格。若到港进度不及预期,国内大豆供应可能趋紧,豆粕价格可能上涨;反之,若到港量大幅增加,供应过剩局面将加剧,价格可能进一步下跌。
国内生猪存栏数据也是关键因素。生猪存栏量的变化反映市场对饲料的需求情况。若存栏量大幅增加,饲料需求将上升,对饲料原料价格有支撑作用;若存栏量下降,需求减少,价格可能面临下行压力。
冬季极端天气对粮食运输的影响不容忽视。冬季常出现暴雪、冻雨等极端天气,可能导致道路结冰、运输受阻,影响粮食的正常运输和流通。这会造成局部地区粮食供应短缺,推动价格上涨。上述因素相互交织,或将重塑饲料原料市场供需格局,市场参与者需密切关注,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