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37 家农牧企业半年报发布:盈利面扩大,两极分化加剧
2025 年上半年,农牧行业的经营情况数据正式发布。37 家上市农牧企业的半年报数据,直观反映出行业发展的新态势。总体而言,行业回暖趋势显著,亏损企业仅 9 家,盈利面超过 75%,一扫前些年的低迷状态,迎来发展的良好契机。
在生猪养殖领域,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以牧原股份为例,其堪称行业的优秀代表。上半年净利润高达 105.3 亿元,同比增长 1169.77%,涨幅惊人。这一优异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牧原多年来在成本管控方面的深入探索。通过持续优化养殖流程,自主研发智能化养殖设备,实现精准投喂、环境智能调控,有效降低了单位养殖成本;在产能布局上,合理规划养殖场分布,充分利用各地资源优势,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市场占有率,最终实现量利齐升,成功扭亏为盈,引领生猪养殖板块强势复苏。
禽企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白羽肉鸡企业凭借市场需求的增长和自身产业链的完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圣农发展上半年净利润预计达 8.5 亿 - 9.5 亿元,同比增长 732.89% - 830.88%。其积极拓展 C 端零售渠道,在商超、电商平台频繁亮相,产品深受消费者认可;出口及餐饮渠道也稳步增长,高价值渠道占比不断提升,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同时,精益化管理不断推进,新一代自研种鸡 “圣泽 901Plus” 自用比例提高,综合造肉成本显著下降,即便在市场价格下行压力下,依然保持较强的盈利能力。
而黄羽鸡企业在上半年面临较大压力。立华股份作为第二大黄羽鸡养殖企业,虽销售肉鸡(含毛鸡、屠宰品及熟制品)2.60 亿只,同比增长 10.37%,市占率持续扩大,但因上半年黄羽鸡市场行情低迷,销售均价同比下降 18.40%,导致鸡板块出现阶段性亏损,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 74.10%。尽管凭借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优势,将肉鸡完全成本降至 11 元 / 公斤以内,但面对价格的大幅下跌,成本控制的成效难以完全抵消价格因素带来的冲击。
与养殖端紧密关联的饲料行业也传来积极消息。1 - 7 月全国工业饲料产量达 1.87 亿吨,同比增幅 8.68%。7 月,全国工业饲料产量 2831 万吨,环比增长 2.3%,同比增长 5.5%,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同比分别增长 5.4%、2.3%、11.7%。饲料产量的增长,一方面源于养殖规模的扩大,对饲料的需求相应增加;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饲料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方面的积极作为,不断推出更符合养殖需求、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为养殖端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成为农牧行业发展的有力推动力量。
二、盈利排行榜:牧原 “一骑绝尘”,海大、温氏紧随其后
(一)净利润领先:牧原股份创造行业佳绩
在这份半年报盈利榜单中,牧原股份表现突出。105.3 亿元的净利润,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成为上半年唯一净利润破百亿的农牧企业。其同比增幅高达 1169.77%,这一数据体现了牧原多年来在生猪养殖领域的深厚积累与创新发展。
从出栏量来看,上半年出栏生猪 3026 万头,同比增长 19%。庞大的出栏量不仅彰显了牧原强大的养殖实力,更是其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有力证明。在养殖成本方面,牧原同样表现出色。饲料原料价格下行,为其成本控制提供了有利条件,肉猪养殖综合成本降至 6.1 元 / 斤,这一成本水平在行业内处于领先。通过自主研发智能化养殖设备,如智能饲喂系统,能根据猪的生长阶段、体重精准投喂饲料,避免浪费,降低饲料成本;环境智能调控系统则能实时监测猪舍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为猪创造最佳的生长环境,减少疾病发生,降低医疗成本。规模化养殖模式也为牧原带来了显著的规模效应,在采购饲料、设备等方面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进一步压缩成本,提升抗风险能力,成为其在行业中稳固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业绩增长显著:海大、天邦凭多元业务实现突破
海大集团在上半年的业绩表现也十分突出,净利润达到 28.5 亿元,同比增长 127%,成为行业发展的亮点。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多元化业务的协同发展,饲料与生猪养殖双轮驱动,为业绩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上半年饲料销量突破千万吨,达到 1087 万吨,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海大在饲料研发上的持续投入。针对不同养殖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研发出一系列高效、环保的饲料产品,深受养殖户信赖;在市场拓展方面,积极布局国内外市场,国内市场通过优化销售渠道,加强与养殖户的合作,提高市场占有率;海外市场凭借优质的产品和本地化服务,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打开销路,销量稳步增长。生猪养殖业务也实现扭亏为盈,通过优化养殖流程、加强疫病防控,提高养殖效率和生猪成活率,降低养殖成本,实现盈利,与饲料业务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业绩增长。
天邦股份同样实现了业绩的大幅提升,净利润 23.6 亿元,同比增长 892%。其业绩爆发主要得益于出售史记生物股权获得 9.95 亿元投资收益,这笔投资收益改善了天邦的财务状况。生猪业务在二季度的盈利也至关重要,通过调整养殖策略,优化养殖结构,提高生猪品质,抓住市场价格回升的机遇,实现盈利,成功实现业绩反转,在行业中重新确立了竞争地位。
(三)利润下滑警示:唐人神、民和股份面临挑战
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在这场行业变革中取得成功,唐人神和民和股份就面临着利润大幅下滑的困境。
唐人神净利润同比暴跌 1386.75%,跌幅巨大。深入分析,主要原因在于生猪养殖成本过高。在产能扩张过程中,猪场的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等投入巨大,而产能利用率尚未达到理想水平,导致各项固定费用分摊到每头生猪上的成本增加;饲料原料价格的频繁波动也给唐人神的成本控制带来困难,玉米、豆粕等价格的上涨,直接推高了养殖成本,压缩利润空间,使其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较大压力。
民和股份则是禽企中面临困境的典型,亏损扩大至 2.14 亿元,成为亏损幅度最大的禽企。鸡苗价格下跌是其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市场供大于求,导致鸡苗价格一路走低,销售收入大幅减少;资产减值也给民和股份带来较大影响,由于市场行情不佳,存栏的种鸡、种蛋等资产面临贬值风险,公司不得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一步侵蚀利润,企业经营面临较大挑战。
三、亏损情况:通威股份巨亏 66 亿,光伏业务影响显著在这份半年报中,通威股份的亏损数据较为突出,以 66.43 亿元的巨额亏损位居亏损榜首位,与行业第二名鹏都农牧的 3.26 亿元亏损相比,差距明显,成为行业内的 “亏损之首”。
通威股份的亏损主要源于光伏业务的大幅下滑。作为全球硅料、光伏电池双龙头企业,曾经凭借光伏业务取得良好效益,如今却陷入亏损境地。上半年光伏营业收入 266.8 亿元,但营业成本高达 281 亿元,毛利亏损 14.2 亿元,再加上后期的管理、销售等费用,亏损进一步扩大。从细分领域来看,多晶硅、电池、组件三大业务均受到影响。
多晶硅业务方面,尽管销量达到 16.13 万吨,全球市占率约 30%,保持行业第一,但受价格大幅下跌影响,主营多晶硅的永祥股份亏损 29.53 亿元。电池片业务销量 49.89GW,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累计出货突破 300GW,可通威太阳能有限公司(电池片生产)依旧亏损 17.43 亿元。组件业务销量 24.52GW,同比增长 31.3%,海外市场增长迅速,出货 5.08GW(主要在波兰、罗马尼亚等市场),然而通威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组件业务)仍亏损 7.36 亿元。
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竞争激烈、价格下滑是通威股份光伏业务亏损的主要原因。截至 6 月底,光伏行业供需失衡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各环节产品价格进一步下探至历史低点,根据 InfoLink Consulting 数据,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品均价分别较年初降幅约 10%、20%、15%、2%,行业主要企业均仍处于亏损状态。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威股份也难以避免受到影响,价格的持续下跌导致销售收入大幅减少,而前期的产能扩张使得固定成本居高不下,双重压力下,亏损不断扩大。
反观通威股份的农牧业务,成为其上半年业绩中的亮点。水产饲料业务保持增长态势,上半年营收 88.56 亿元,同比增长 0.22%。在饲料行业整体产量增长的背景下,通威凭借多年在农牧领域的积累,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通过优化产品结构,针对不同养殖品种和生长阶段,研发出更具针对性的饲料产品,满足了养殖户的多样化需求;在服务方面,为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指导、疫病防控等全方位服务,增强了客户粘性。即便如此,农牧业务的增长也难以弥补光伏业务的巨大亏损,凸显出跨界多元化经营中,主业与副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一旦协同失衡,企业业绩就可能出现大幅波动。
四、行业亮点:家禽出栏首破 80 亿只,饲料产量逆势上扬
(一)禽业发展差异:白羽鸡盈利良好,黄羽鸡面临压力
上半年,家禽养殖业传来积极数据,全国家禽出栏量达到 81.4 亿只,同比增长 7.0%,这一数据不仅连续三年保持增长态势,更是创下了 2021 - 2025 年同期的最高水平,首次突破 80 亿只大关,显示出家禽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
从细分领域来看,白羽肉鸡和黄羽肉鸡市场表现差异明显。白羽肉鸡企业在上半年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成为行业赢家。圣农发展作为白羽肉鸡行业的领先企业,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88.56 亿元,同比增长 0.22%;归母净利润更是达到 9.1 亿元,同比增长 791.93%,增长幅度令人关注。其成功的背后,是对全产业链的深度布局与精细化管理。从种鸡选育、鸡苗孵化,到饲料研发、养殖过程管控,再到屠宰加工,圣农发展构建了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体系。在种鸡选育上,不断投入研发资源,培育出更优质的种鸡品种,提高鸡苗的品质和成活率;饲料研发环节,根据肉鸡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精准调配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在销售端,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与众多知名餐饮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障了产品的稳定销售。
晓鸣股份同样表现优异,上半年营业收入为 7.52 亿元,同比上升 93.6%;归母净利润成功扭亏为盈,达到 1.85 亿元,同比增长 733.34%。晓鸣股份专注于鸡的育种和养殖,凭借其在鸡苗培育技术上的优势,不断提升鸡苗品质,满足市场对高品质鸡苗的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业绩的大幅增长。
然而,黄羽鸡企业在上半年面临严峻挑战。立华股份作为我国第二大黄羽鸡养殖企业,虽然在上半年销售肉鸡(含毛鸡、屠宰品及熟制品)2.60 亿只,同比增长 10.37%,市占率持续扩大,展现出较强的市场拓展能力。但受上半年黄羽鸡市场行情低迷的影响,销售均价同比下降 18.40%,导致鸡板块出现阶段性亏损。尽管立华股份凭借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优势,在成本控制上表现出色,受益于饲料原料价格回落等因素,半年度肉鸡完全成本降至 11 元 / 公斤以内,保持了较强的行业竞争力,但价格的大幅下跌依旧给企业带来较大压力,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 74.10%。
黄羽鸡市场行情低迷的背后,是产能过剩、成本高企、需求不振等多重因素交织。2025 年第 32 周数据显示,黄羽在产祖代存栏量为 156.4 万套,处于 2021 年以来同期的最高水平,较 2023 年同期增长 8.2%;在产父母代存栏量为 1390 万套,达到 2023 年以来的高位,同比增长 5.7%。父母代鸡苗销量为 141.6 万套,同样刷新了 2021 年同期的纪录,预示着未来 3 - 6 个月商品代肉鸡供应将持续过剩。供应过剩使得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价格不断下跌。而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的高位运行,又进一步推高了养殖成本,导致养殖成本与销售价格出现倒挂,众多养殖户陷入亏损。
(二)饲料行业情况:7 月产量 2831 万吨,配方结构优化
在养殖行业发展的同时,饲料行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025 年 7 月,全国工业饲料产量传来积极消息,达到 2831 万吨,环比增长 2.3%,同比增长 5.5%,这一数据反映出养殖市场对饲料的需求持续旺盛。其中,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同比分别增长 5.4%、2.3%、11.7%。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增幅达 11.7%,这一显著增长反映出养殖端对精细化营养的需求日益提升,养殖户们越来越注重通过科学调配饲料营养成分,来提高养殖效率和动物健康水平。
从饲料配方结构来看,玉米、豆粕在饲料中的用量占比分别为 33.1%、14.1%。随着行业的发展,饲料企业不断探索优化配方成本的方法,以应对原料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压力。通过研发新型饲料配方,合理调整玉米、豆粕等原料的使用比例,寻找替代原料,降低对单一原料的依赖,实现了配方成本的优化。一些饲料企业开始增加小麦、高粱等原料在饲料中的使用比例,这些原料价格相对稳定,且在营养成分上与玉米、豆粕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不仅降低了饲料成本,还保证了饲料的营养价值。配方成本的优化,为养殖利润的修复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得养殖户在面对市场价格波动时,能够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
饲料产量的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家禽出栏量的增加、生猪养殖的复苏,养殖市场对饲料的需求相应增加。另一方面,也离不开饲料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上的积极努力。饲料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针对不同养殖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研发出更具针对性、更高效的饲料产品。在市场拓展方面,通过加强与养殖户的合作,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售后服务等,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进一步巩固了市场份额,为农牧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
五、未来展望:产能去化与消费复苏成关键变量
(一)生猪行业:产能高位波动,政策支撑稳定预期
尽管当前生猪价格面临短期压力,8 月均价降至 13.7 元 / 公斤,但行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牧原、温氏等行业龙头凭借在成本控制、养殖技术、疫病防控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引领行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而中小散户由于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相对薄弱,难以承受市场价格波动和成本上涨的双重压力,正加速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面对生猪价格的下行压力,国家及时采取措施,启动年内第二次猪肉收储,计划收储 1 万吨冻猪肉。这一举措对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方面直接减少了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缓解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对短期价格下跌起到了缓冲作用;另一方面,也向市场传递出明确的政策信号,稳定了养殖户的预期,避免了恐慌性抛售,有利于生猪市场的平稳运行。
从长期来看,生猪行业产能去化仍在持续推进。随着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政策的引导,一些低效产能将逐步被淘汰,行业供需关系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预计未来生猪价格将在政策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逐步走向 “小波动、稳盈利” 的新周期,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禽业:白羽鸡周期见顶,黄羽鸡静待旺季
当前,白羽肉鸡市场态势复杂。前期因引种紧缺,致使价格上涨,养殖户纷纷扩大养殖规模,意图在此次行情中获取收益。然而,随着养殖规模持续扩张,产能过剩风险逐步累积。一旦市场供应大幅增加,而需求增长滞后于供应增速,价格将面临下行压力,养殖户盈利空间亦将受到压缩。故而,白羽肉鸡行业需密切关注市场供需动态,合理把控养殖规模,强化行业自律,避免盲目跟风扩产,以降低产能过剩所带来的风险。
黄羽鸡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凭借 “中华土鸡” 的品牌优势,黄羽鸡以其肉质鲜美、口感独特等特性,深受消费者青睐,尤其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立华、温氏等企业敏锐洞察这一市场趋势,加速布局鲜品屠宰与深加工业务。通过建立现代化屠宰加工厂,引入先进生产设备与技术,实现从养殖到屠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一体化运营。此举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还保障了产品质量与安全,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鸡肉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黄羽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三)饲料:量增利稳,龙头市占率持续提升
在饲料行业,海大、新希望等龙头企业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2025 年上半年,这些企业饲料销量均突破千万吨,成绩斐然。它们通过构建 “饲料 + 动保 + 养殖” 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业务的协同增长。在饲料业务基础上,拓展动物保健业务,为养殖提供全方位健康保障,提高养殖效率与动物成活率;涉足养殖领域,实现饲料内部消化,降低市场波动风险,同时能更精准把握养殖需求,为饲料研发与生产提供明确市场导向。
这种全产业链协同模式显著增强了企业抵御原料价格波动的能力。当原料价格上涨时,企业可通过优化采购渠道、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在养殖环节,通过提高饲料转化率、加强养殖管理等举措,降低单位养殖成本,消化原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随着中小饲料企业在市场竞争与成本压力下加速出清,头部企业凭借品牌、技术、规模等优势,市场占有率有望从当前的 35% 进一步提升至 40% 以上,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市场格局将更趋稳定 。
结语:穿越周期,唯有 “硬核” 竞争力致胜
回顾 2025 年上半年,农牧行业发展态势复杂多变,部分企业在困境中成功突围,部分企业在繁荣中保持警醒。牧原的规模优势、海大的多元协同、圣农的全产业链深耕,均充分彰显了 “专业主义” 的成效,这些企业凭借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在行业发展浪潮中屹立不倒。
通威股份的巨亏与民和股份的业绩下滑,为行业敲响了警钟:在周期的剧烈波动下,盲目跨界、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犹如在沙滩上建造高楼,根基不稳,最终必将被市场淘汰。这警示各企业,任何时候都应坚守主业,夯实基础,审慎拓展新领域,确保自身具备足够的抗风险能力。
展望下半年,消费旺季的来临无疑为农牧行业注入新的增长动力,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此关键节点,具备全产业链优势的企业,能够更高效地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则能在市场波动中维持稳定经营,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些企业有望迎来新一轮价值重估,成为推动行业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农牧行业的发展历程仍在持续书写,在这场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唯有那些坚守初心、不断创新、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的重重挑战,迎来发展曙光,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最终胜利,为行业的繁荣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