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 家猪企半年报全景:盈利面超八成,两极分化创纪录
2025 年上半年,牧原、温氏、新希望等 6 家上市猪企财务报告披露完毕,行业呈现出 “多数盈利、少数承压” 的分化态势。从盈利规模来看,5 家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牧原、温氏、新希望合计盈利 147.6 亿元,占 6 家企业盈利总和的 98%。
在整体向好的行业形势下,唐人神成为唯一亏损超过 5000 万元的企业,净利润为 - 0.6 亿元,同比大幅下降 1386.75%。在营收方面,牧原以 764.63 亿元的营收领先,温氏(498.52 亿元)、新希望(516.25 亿元)紧随其后。大北农、巨星农牧营收增速超过 30%。
二、盈利龙头的成功因素:成本管控与模式创新双轮驱动
(一)牧原股份:极致成本管控实现 “百亿利润”
牧原在上半年实现净利润 105.3 亿元,同比增长 1169.77%,单头生猪盈利超过 200 元,成绩斐然。其成本优势尤为突出,6 月生猪养殖完全成本降至 12.1 元 / 公斤。通过智能化养殖(人均管理 1500 头)、种猪育种(PSY 达 26 头)、饲料配方优化(玉米替代比例提升至 40%),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 1.5 元 / 公斤。此外,牧原现金流稳健,经营活动现金流为 173.51 亿元,资产负债率降至 56.06%,为近三年最低,财务状况良好。
(二)温氏股份:双主业协同抗周期,多产业筑牢竞争壁垒
温氏的双主业模式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肉猪出栏 1661 万头(+15.6%),肉鸡出栏 5.98 亿只,双主业收入占比超过 85%,鸡猪周期错配有效降低了经营波动风险。在全产业链延伸方面,屠宰业务收入增长 16.26%,食品加工板块毛利率达 18%,高于养殖主业 5 个百分点。区域对冲策略成效显著,华南、华东、华中三大区域营收占比超过 70%,通过不同区域价格差异平衡市场风险 ,战略布局合理。
(三)新希望:饲料 + 养殖双线突破,海外布局开拓新局
新希望在饲料和养殖业务上均实现了业绩提升。饲料销量 1087 万吨(+8.2%),通过低蛋白配方(豆粕用量降低 12%)、客户结构优化(规模场占比提升至 60%),毛利率提升 2.3 个百分点。养殖业务扭亏为盈,生猪养殖净利润 7.55 亿元,同比实现盈利,PSY 达 25.4 头(+0.7 头),断奶成本降至 260 元 / 头(-30 元) 。海外拓展成果显著,在越南、柬埔寨新建 5 个猪场,2025 年海外产能预计达到 100 万头,有效分散了国内市场周期压力。
三、亏损企业面临的困境:成本高企与模式短板双重制约
(一)唐人神:扩张过快导致 “量增利亏”
唐人神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扩张速度过快导致 “量增利亏”。生猪出栏 259 万头(+37.75%),但养殖成本为 12.71 元 / 公斤,高于牧原 0.6 元,受饲料原料价格波动影响,毛利率仅为 8.7%(-3.2%) 。而且其高度依赖 “公司 + 农户” 模式(占比 95%),疫病防控成本较高,产能利用率不足 70%,单头盈利较自繁自养模式低 50 元,亟待解决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二)其他企业:规模与效率有待提升
巨星农牧出栏 190 万头(+74.47%),但屠宰配套率仅为 30%,生猪售价较牧原低 1.2 元 / 公斤,在产业链完善程度上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大北农种业、饲料、养殖三板块协同发展,净利润 2.35 亿元(+250.9%),但养猪业务毛利率为 12.5%,低于温氏 5 个百分点 ,养殖业务盈利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行业趋势分析:从 “周期驱动” 向 “效率主导” 转变
(一)规模化进程加快,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突破 40%
当前规模化加速集中趋势显著,牧原、温氏、新希望合计生猪出栏量占行业的 18%,较 2024 年提高 5 个百分点,中小散户加速退出(上半年退出超过 30 万户),规模化率达到 72% 。这表明头部企业在市场中的话语权日益增强,未来市场格局可能会发生进一步的重塑。
(二)成本竞争激烈,12 元 / 公斤成为关键成本线
成本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12 元 / 公斤成为行业成本的关键分界线。在政策推动下,行业平均成本向 12 元 / 公斤趋近,牧原目标全年成本为 12 元,温氏、新希望力争达到 12.5 元,成本高于 13 元的企业将面临持续亏损的压力。降低成本成为企业在市场中立足的关键因素。
(三)政策调控升级,从 “去产能” 转向 “优结构”
政策调控不断升级,从 “去产能” 转变为 “优结构”。农业农村部要求 9 月底前压减能繁母猪 50 万头至 3950 万头,禁止向二次育肥销售标猪,同时《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促使企业优化种群结构(淘汰低产母猪超过 100 万头) 。政策对行业的引导作用愈发明显,企业需紧密跟随政策导向,调整自身发展战略。
五、未来展望:穿越周期的 “三大生存策略”
未来,猪企若要在行业周期中持续发展,需遵循 “三大生存策略”。成本管控应常态化,需在育种(PSY 提升至 24 头以上)、饲料(粮改饲比例超过 30%)、防疫(死亡率降至 5% 以下)等方面持续优化 ,这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基础。产业链纵向延伸至关重要,屠宰加工率需从当前的 45% 提升至 60%,开发冷鲜肉(占比提升至 50%)、预制菜(毛利率超过 20%)等高附加值产品 ,拓展利润增长空间。区域与业务多元化同样不可或缺,借鉴温氏 “猪鸡互补 + 全国布局” 模式,降低对单一品种、单一市场的依赖,如广东、浙江等主销区自给率需提升至 70% ,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结语:猪企进入 “硬核竞争” 时代
2025 年的半年报,既是行业周期回暖的 “成果展示”,也是产业转型的 “重要节点”。当猪价趋于平稳,牧原的规模化、温氏的多元化、新希望的全球化,正在重新定义行业竞争规则。对于唐人神等亏损企业而言,若无法在 3 季度将成本降至 12.5 元以下,可能面临被整合的风险。这场从 “规模” 到 “质量” 的变革,正在重塑中国生猪产业的未来格局。 (数据来源:各公司 2025 年半年报、农业农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