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盟输华猪肉倾销成立:一场蓄谋已久的市场突围
(一)耗时 15 个月的 “贸易狙击战” 尘埃落定
2025 年 9 月 5 日,商务部发布公告,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猪肉及猪副产品作出初步裁定,认定存在 15.6%-62.4% 的倾销幅度,并自 9 月 10 日起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此次调查始于 2024 年 6 月,历经问卷发放、实地核查、国际磋商等 12 道程序,最终判定 “倾销成立”,为国内养猪业提供了政策层面的有力保障。
(二)数据揭秘欧盟 “低价倾销” 真相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20 - 2023 年欧盟输华猪肉及副产品年均占比高达 54%,其中西班牙、丹麦、荷兰三国贡献了 70% 的份额。由于欧盟居民对鲜食猪副产品(如猪蹄、猪耳)需求有限,过剩产能以低价涌入中国市场。2023 年欧盟输华冻猪肉均价为 1.2 万元 / 吨,较国内同规格产品低 35%,直接导致国内生猪价格被压低 10%-15%。2024 年全国养猪户头均亏损超过 200 元,30% 的中小散户被迫退出市场。
(三)“饮食差异” 背后的全球供应链失衡
欧盟生猪产业依赖 “主产瘦肉、副产外销” 的模式,每年超过 80% 的猪副产品(约 200 万吨)依赖出口,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副产品消费市场,占全球需求的 60%。这种生产与消费的错位,使得欧盟通过政府补贴(2023 年欧盟农业补贴超 1940 亿欧元,畜牧业占比 82%)实施低价策略,形成 “产能过剩 - 低价倾销 - 市场垄断” 的恶性循环。
二、反倾销措施解析:保证金机制如何精准破局
(一)“差异化税率” 直击倾销核心
本次反倾销措施采用保证金形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配合调查企业:西班牙里泰拉 15.6%、丹麦皇冠 31.3%、荷兰维扬博克斯特 32.7%;未配合企业:统一适用 62.4% 的最高税率。这一举措将使欧盟猪肉进口成本直接增加 15%-60%。以丹麦皇冠为例,其输华冻猪肉成本将从 1.2 万元 / 吨提升至 1.6 万元 / 吨,有效扭转其 “低价优势”。
(二)程序正义:符合 WTO 规则的必要防御
中国政法大学 WTO 专家史晓丽指出,此次调查严格遵循《反倾销条例》及世贸组织《SPS 协定》,仅针对猪副产品等特定税目(排除非猪产品),避免了 “一刀切” 对正常贸易的影响。对比欧盟 2025 年对中国电动车加征 48% 关税、近三年发起 263 起对华反倾销调查,中方措施体现了精准与克制。
(三)临时措施的 “双向缓冲” 作用
从短期来看,保证金机制可迅速遏制倾销行为(参考 2024 年对加拿大油菜籽措施,进口量预计减少 62%),为国内猪价争取 0.5 - 1 元 / 公斤的修复空间;从长期来看,为最终裁决(2025 年 12 月前作出)留出谈判窗口,避免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
三、国内市场影响:短期阵痛与长期重构
(一)短期:进口收缩催生 “猪价保卫战”
价格支撑效应显现:卓创资讯测算,若欧盟进口量减少 20%,国内生猪均价有望从 19.94 元 / 公斤回升至 21 元 / 公斤,头均盈利将从亏损 100 元转为微利 50 元;产业链连锁反应:双汇、新希望等加工企业加速转向国产猪副产品,河北、山东等地屠宰场开工率提升 8%,8 月末生猪期货主力合约反弹 3.2%,市场信心得到显著提振。
(二)长期:倒逼产业 “去低效、强内核”
产能结构深度优化:能繁母猪存栏已从 4390 万头降至 4036 万头,反倾销措施推动规模化养殖占比提升至 65%,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加速淘汰三元母猪,PSY(每头母猪年供断奶仔猪数)目标提升至 28 头;进口来源多元化破局:巴西、美国、俄罗斯等产区迎来机遇,2025 年 1 - 7 月巴西输华猪肉增长 18%,中国正与俄罗斯洽谈建立 “远东生猪供应链”,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三)消费者影响:短期或现 “温和通胀”
短期内,进口猪肉相关产品(如火腿、香肠)价格可能上涨 5%-10%,但国产猪肉性价比优势凸显。盒马、美团优选推出 “国产冷鲜猪肉” 专题,销量周增 20%,消费者对国产猪肉认可度提升至 75%。
四、行业展望:在政策护航下重塑全球竞争力
(一)种源自主化加速破局
借助反倾销带来的调整期,国内企业加速引进托佩克、PIC 等国际顶级种猪,目标是 3 年内将种猪瘦肉率从 62% 提升至 68%,料肉比降至 2.6:1 以下。农业农村部 10 亿元良种繁育专项同步落地,山东、河南等地已建成 12 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
(二)全球贸易格局重新洗牌
欧盟被迫寻找新市场(如中东、非洲),但面临当地产能竞争;中国则借机重构供应链,与阿根廷、智利达成 “零关税” 协议,2025 年南美输华猪肉有望增长 30%。这种 “此消彼长” 的态势正在改写全球猪肉贸易格局,中国正从 “价格接受者” 转变为 “规则参与者”。
(三)产业升级的 “黄金窗口期”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明确要求,2027 年前实现生猪规模化率 70%、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85%。反倾销措施为实现这一目标争取了宝贵时间。养殖户可趁价格回暖淘汰低效产能,加工企业能加速布局预制菜(如即食猪蹄、低温火腿),将猪副产品附加值提升 40%。
结语:从 “被动承压” 到 “主动破局”
此次反倾销裁定,不仅是对欧盟低价倾销的有力回应,更是中国农业贸易救济的标志性事件。当欧盟猪肉带着 15.6%-62.4% 的保证金进入中国市场,反映的是全球产业链重构期的必然博弈。对国内养猪业而言,这是一次 “深蹲起跳” 的机遇。在政策护航下修炼内功,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向效率驱动,才能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掌握更多话语权。正如商务部所言:“中国市场从不排斥公平贸易,但坚决反对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终将成为中国生猪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