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聚焦:反倾销初裁背后的博弈细节
(一)15.6%-62.4% 税率落地,临时措施剑指倾销
2025 年 9 月 5 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初裁公告,为中欧猪肉贸易争端开启新的篇章。公告认定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猪肉及猪副产品存在倾销行为,15.6%-62.4% 的临时反倾销税率随即生效。其中,积极配合调查的西班牙、丹麦、荷兰企业适用 15.6%-32.7% 的梯度税率,而未配合调查的企业则需面对高达 62.4% 的税率壁垒。自 9 月 10 日起,进口商需以保证金形式向海关缴纳相应税费,这无疑将大幅增加欧盟猪肉对华出口成本。
(二)历时 15 个月调查:从立案到延期的关键节点
回溯至 2024 年 6 月,应中国畜牧业协会的申请,中国启动对欧盟猪肉及猪副产品的反倾销调查。调查直指欧盟长期以低价倾销猪副产品(如猪蹄、猪耳等),对中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2025 年 6 月,因案件情况复杂,调查期限延长至 12 月 16 日。此次初裁落地,彻底终结了市场对于 “关税推迟” 的预期。商务部明确表示,整个调查过程严格遵循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通过发放问卷、实地核查等程序,证实了欧盟产品倾销幅度与中国国内产业亏损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二、欧盟困境:光环背后的产业危机
(一)养殖户雪上加霜:需求崩塌与关税绞杀
欧盟生猪养殖户原本就因禽流感疫情和饲料成本上涨而面临困境,中国的反倾销措施无疑是雪上加霜。数据显示,2024 年欧盟对华猪肉出口量已从 2020 年峰值的 360 万吨大幅下降至 118 万吨。此次关税实施后,西班牙、丹麦等主要供应国的猪副产品出口成本预计将增加 20%-60%。欧盟农业游说团体 Copa-Cogeca 指出,中国作为欧盟猪副产品的 “最核心市场”,订单的终止将导致整猪价值评估体系崩溃,部分企业甚至可能陷入 “杀跌卖猪” 的恶性循环。
(二)产业链依赖陷阱:边角料经济的不可承受之重
与欧盟本土对猪副产品的较低需求不同,中国餐饮及加工企业对猪耳、猪脚等猪副产品需求旺盛,形成了独特的 “边角料经济”。欧盟每年约 30% 的猪副产品依赖对华出口,相关收入占其生猪产业利润的 15%-20%。法国猪肉协会 INAPORC 发出警告,若中国转向俄罗斯、巴西等国采购,欧盟不仅短期内出口额可能腰斩,更有可能丧失长期培育的细分市场,进而导致屠宰场产能过剩、加工企业出现停工潮。
三、中国考量:产业保护与贸易反制的双重逻辑
(一)本土产业保卫战:从 “输血” 到 “造血”
2025 年 6 月,中国国内生猪市场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达 4043 万头,供应过剩问题严重,猪价一路下跌至 13.82 元 / 公斤,养殖企业与加工产业深陷亏损困境。此时,反倾销措施犹如一场 “及时雨”。欧盟猪副产品凭借价格优势(到岸价比国内低 20%-30%),持续冲击中国国内市场,双汇、雨润等龙头企业利润被严重压缩,2023 年行业亏损面一度达到 65%。商务部明确表示,临时反倾销措施旨在为本土加工企业争取宝贵的转型 “窗口期”,推动产业从依赖进口低价原料的粗放模式,向开发高附加值制品的精细化路线升级,实现从 “输血” 救助到 “造血” 自强的转变。
(二)贸易反制工具箱:精准打击与规则博弈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此次针对欧盟猪肉的反倾销行动,是对欧盟 “贸易挑衅” 的有力回应。2025 年,欧盟单方面对中国电动车加征临时关税,在光伏、钢铁等领域也频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中国选择猪肉作为反制突破口,精准且有力。欧盟对华猪肉出口占其总出口的 54%,猪副产品贸易更是其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正如欧盟农业委员所言,中国这一举措 “直击软肋”。从规则层面来看,中方严格遵循 WTO 贸易救济规则,在法律框架内实施反制,既是对贸易霸凌行为的合理抗争,也是维护国际经贸秩序公平性的必要举措。
四、全球影响:市场重构与贸易战风险
(一)进口格局洗牌:俄罗斯、巴西成最大赢家
中欧猪肉贸易格局的变化,在全球市场引发连锁反应。俄罗斯、巴西等国成为这场变局中的最大受益者。俄罗斯猪肉凭借 7 元 / 斤的亲民价格,在价格竞争中脱颖而出(欧盟猪肉均价高达 8.82 元 / 斤),成功打开中国市场。2024 年,俄罗斯对华猪肉出口量仅为 1.06 万吨,而 2025 年这一数字预计将飙升至 20 万吨,增长近 20 倍。俄罗斯肉类协会乐观预测,未来 5 年内,俄罗斯有望占据中国进口猪肉市场 15% 的份额,成为中国猪肉进口的第二大来源国。
巴西则凭借其成熟的规模化养殖体系与先进的养殖技术,成为中国市场的有力竞争者。2024 年,巴西对华猪肉出口量占中国进口总量的 15%,随着欧盟市场份额的萎缩,巴西计划在 2026 年前将这一比例提升至 30%。巴西肉类出口协会表示,将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通过优化物流配送、加强品牌建设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其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随着欧盟猪肉逐渐退出中国市场,俄罗斯、巴西等国的迅速崛起,彻底重塑了全球猪肉贸易版图。欧盟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出口战略,加速开拓墨西哥、中东等新兴市场。然而,这些市场早已是美国、巴西等国的传统势力范围,欧盟的进入无疑将引发激烈的区域价格竞争。在墨西哥市场,欧盟猪肉与美国、巴西产品正面竞争,价格战一触即发,各方为争夺市场份额纷纷降价,导致当地猪肉价格持续走低,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二)双输预警:从产业链震荡到消费端传导
这场贸易争端的影响迅速在产业链上下游扩散,给双方都带来巨大压力。在中国,进口商首当其冲,面临欧盟供应商的 “封盘惜售”。由于担心关税进一步上涨,欧盟部分供应商暂停对中国的现货供应,导致中国国内猪副产品市场供应趋紧。预计未来几个月,猪副产品价格将上涨 10%-15%,这无疑将增加餐饮企业的采购成本,并最终传导至消费端,消费者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才能购买到猪耳朵、猪蹄等产品。
在欧盟方面,产业链陷入 “亏损 - 减产 - 补贴” 的恶性循环。生猪存栏量居高不下,而出口渠道受阻,导致欧盟内部猪肉库存积压严重。为缓解库存压力,养殖户不得不降低生猪出栏价格,部分地区生猪出栏价已跌至近 5 年来的最低点。价格下跌直接导致养殖户收入锐减,许多小型养殖户面临破产危机。加工企业也因订单减少而被迫减产,大量工人面临失业风险。为稳定农业产业,欧盟各国政府不得不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财政负担日益加重。
WTO 发出预警,若中欧双方未能在 12 月终裁前达成和解,贸易战升级的风险将急剧增加。欧盟可能会对中国禽肉、水产品等农产品实施反制措施,这将导致中欧农产品贸易全面降温。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之一,欧盟作为重要的农产品出口方,双方贸易的停滞将对全球农产品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导致价格波动加剧,全球农产品供应链面临严峻考验。
五、未来展望:谈判窗口与行业启示
(一)12 月终裁前的最后博弈
尽管初裁结果较为强硬,但商务部仍释放出谈判信号:从历史案例来看,中欧可通过 “价格承诺” 的方式化解分歧(如 2025 年白兰地案)。欧盟若能调整出口价格、限制倾销幅度,或许可避免 62.4% 税率的最终实施。但 Trivium China 分析师指出,距离调查截止仅剩 3 个月,双方在核心利益上的分歧难以调和,“和解可能性正随时间流逝迅速降低”。
(二)给全球贸易的启示:当 “比较优势” 遭遇 “安全红线”
此次争端暴露了全球化分工中的深层次矛盾。欧盟依赖中国消化过剩产能,却忽视了本土产业安全边界;中国在开放市场的同时,必须为农业安全筑牢 “防火墙”。对于企业而言,建立多元化供应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是破局的关键;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如何在 “贸易自由化” 与 “产业保护” 之间找到动态平衡,将是未来全球经贸规则重构的核心命题。
中欧猪肉反倾销案并非简单的关税博弈,而是全球产业链重构时期的一次激烈碰撞。当 “边角料” 成为贸易战的 “武器”,当比较优势异化为产业威胁,这场争端的走向不仅决定着欧盟养殖户的生计,更将为后疫情时代的国际贸易规则写下新的篇章。在全球化退潮的当下,如何避免 “双输” 困局,考验着双方的智慧与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