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回溯:从用餐体验至全网热议的 24 小时攻防
(一)罗永浩 “差评” 引发的连锁反应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外出就餐已成为大众的日常选择之一。然而,若遭遇菜品不合心意的情况,消费者的用餐体验将大打折扣。9 月 10 日,罗永浩于社交平台公开对西贝提出批评,称 “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还偏高,令人难以接受”,并呼吁国家尽快立法,强制要求饭馆标明是否使用预制菜。此言论迅速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
深入剖析罗永浩的评价内容,其中细节颇为丰富。此次他点单共计 15 道菜,包含两道双份菜品,本期望能尽情享受美食,结果羊排被形容有 “隔夜重烤的不良味道”,烤鱼也被指出带有 “葱腥味”,就连面汤都被认为有 “隔夜味”。对于一贯注重食物品质的罗永浩而言,这样的用餐体验显然无法接受。事实上,这并非罗永浩首次关注预制菜问题,自 2022 年起,他便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 “餐厅使用预制菜却不注明属于欺骗行为” ,此次对西贝的吐槽,是其长期以来对预制菜态度的又一次体现。
这一吐槽迅速吸引了网友的目光,相关话题很快登上热搜,阅读量超 2367 万。网友们在评论区纷纷发表见解,部分人支持罗永浩,认为餐厅使用预制菜应明确告知消费者;也有人对罗永浩的动机表示怀疑,猜测是否存在故意炒作的嫌疑。无论如何,这场围绕西贝预制菜的讨论,已从单纯的用餐评价演变为全网关注的热点话题。
(二)西贝的危机应对策略
面对罗永浩的吐槽,西贝迅速做出反应。在 12 小时内,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亲自出面回应,充分彰显了西贝对此次危机的高度重视。
贾国龙回应时,手持 “罗永浩菜单”,详细还原了消费场景。他着重强调,这 15 道菜均为门店现制,西贝的中央厨房仅配送一些切割成型的羊排、预处理的蔬菜等原料,并无一道成品预制菜。贾国龙态度坚决,明确表示 “一定会起诉罗永浩” ,称其言论 “严重损害品牌商誉”。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品牌商誉至关重要,西贝自然不会对损害自身名誉的行为坐视不管。
为消除消费者的疑虑,西贝宣布了一项重要决定:从 9 月 12 日起,全国 370 家门店开放后厨,允许消费者参观任意菜品的制作流程。这一举措旨在将厨房完全透明化,让消费者亲眼见证菜品的制作过程,以实际行动证明未使用预制菜。同时,西贝还同步公开了 “罗永浩菜单”,供顾客点选,并承诺 “不好吃不要钱”。这一系列措施,既展现了西贝对自身菜品品质的自信,也体现了其应对危机的果断与智慧。
二、定义辨析:预制菜的概念界定与政策边界
(一)双方对 “预制” 的理解差异
这场风波的根源,在于罗永浩与西贝对 “预制菜” 的定义存在显著分歧。从消费者视角出发,罗永浩秉持 “预制菜 = 成品复热” 的观点。他认为,只要菜品经过中央厨房预加工,并进行冷藏处理,即便门店后续进行二次烹饪,该菜品仍属于 “预制范畴”。他多次强调,消费者有权知晓所食用菜品是否为预制菜,而西贝在使用预制菜的情况下未明确告知,还按现做菜价格收费,这使消费者感觉受到欺骗。在罗永浩的吐槽中,菜品的口感体验是关注重点,他认为预制菜的口感与现做菜品存在明显差距,西贝所谓的 “现场制作” 不过是 “用预制菜冒充现做菜高价销售” 。
西贝则依据国家六部门 2024 年发布的《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通知》进行抗辩。贾国龙指出,西贝中央厨房配送的净菜、半成品,如切配好的蔬菜、腌制好的肉类,均不属于预制菜。在他的定义中,预制菜必须是 “工业化熟制后冷冻、拆包即热” 的成品。他还特别强调,西贝菜品的熟制环节均在门店完成,例如羊排是现场烤制,莜面是现搓现蒸,牛大骨也是每日现煮,这些都不属于预制菜。西贝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向消费者证明其菜品是新鲜现做的,并非罗永浩所说的预制菜。
(二)政策模糊地带与行业潜在问题
尽管国家已发布相关通知,但预制菜的定义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模糊之处。首先是中央厨房 “半成品” 的边界问题。以西贝为例,羊排提前在中央厨房切割、腌制后配送到店,门店再进行烤制,此类菜品究竟是否算 “现做”?按照政策规定,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不纳入预制菜范畴,但从消费者的普遍认知来看,只要不是在门店进行完整的制作过程,就应属于预制菜。这种认知差异导致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矛盾。
主食类的特殊豁免规定也容易引发争议。馒头、黄馍馍等主食,允许在中央厨房做熟后,门店再进行加热,这种情况不计入预制菜。然而,消费者在点餐时,容易将主食与菜品混淆,认为只要是经过加工后加热的,都属于预制菜范畴。这使得主食类的特殊规定在实际消费场景中易引发误解。
“复热” 与 “二次加工” 的区别同样不明确。政策规定预制菜需加热食用,但门店对半成品进行煎炒烹炸等操作,是否算 “现制”,目前缺乏细化标准。例如一道菜,中央厨房提供了预处理的食材,门店进行了简单炒制,这道菜究竟是预制菜还是现做菜?这种模糊性给企业和消费者都带来了困惑。
三、舆论分歧: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困境
(一)消费者抵触情绪的深层原因
在这场西贝与罗永浩的预制菜争议中,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呈现明显分化,背后原因较为复杂,主要集中在知情权缺失、性价比失衡以及口感与情感落差三个方面。
首先,知情权缺失引发消费者的不满情绪。在当前消费环境下,消费者愈发重视对所购买商品和服务的知情权。某调研显示,超 60% 消费者表示 “最反感餐厅隐瞒使用预制菜” ,然而现实情况是,仅有 12% 的连锁餐饮会主动标注预制菜菜品。以西贝为例,罗永浩吐槽的要点之一便是西贝未明确告知菜品是否为预制菜,这让消费者感觉自身知情权被侵犯。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有权了解所食用食物的制作方式,是现场新鲜制作还是经过中央厨房预制后复热。若餐厅隐瞒这一信息,会使消费者产生被欺骗的感觉,进而对餐厅和预制菜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的积累,不仅会影响消费者对个别餐厅的信任,还会对整个预制菜行业形象造成损害。
其次,性价比失衡是消费者不满的重要因素。西贝人均消费约 110 元,罗永浩一行 5 人消费 830 元 ,这样的消费价格在餐饮市场中处于中高水平。消费者普遍认为,预制菜成本相对较低,却与现做菜品同价,这让他们觉得消费不划算。以某预制菜羊排为例,成本仅 20 元,而门店售价却高达 88 元 ,这种价格与价值的不匹配,让消费者难以接受。在消费者认知中,价格应与产品品质和制作成本相匹配,若预制菜不能在价格上体现优势,就会使他们对预制菜产生负面看法。这种性价比考量,不仅体现了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更反映了他们对消费公平性的追求。
最后,口感与情感的双重落差也是消费者抵触预制菜的原因之一。有数据显示,78% 的受访者认为预制菜 “缺乏锅气” ,年轻消费者尤其在意 “现做体验”。在社交平台上,“拒绝预制菜” 相关话题播放量超 10 亿次 ,这充分表明消费者对预制菜口感的关注。现做菜品往往伴随着厨师现场烹饪的烟火气,从食材切配到下锅翻炒,每个步骤都充满生活气息,这种体验是预制菜难以提供的。对于消费者而言,外出就餐不仅是为了满足温饱,更是一种享受美食、体验生活的方式。而预制菜在口感和情感体验上的不足,让消费者觉得未得到应有的满足,从而对预制菜产生排斥心理。这种对美食体验和情感需求的追求,是影响消费者对预制菜态度的重要因素。
(二)网友态度的两极分化
在西贝预制菜事件中,网友态度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部分网友支持罗永浩,他们认为餐饮透明化是必然趋势,像西贝这样的大品牌更应带头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在他们看来,花现做的钱却吃到预制菜,无疑是在交 “智商税”。他们强调消费者有权知晓所消费菜品的真实情况,餐厅有义务提供清晰信息。这种观点体现了消费者对消费公平和知情权的重视,他们希望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而不被商家的模糊信息误导。
另一部分网友则支持西贝。他们认为中央厨房预处理在餐饮行业是常规操作,只要菜品品质达标,就无需对西贝过于苛责。而且西贝开放后厨的举措展示了其诚意,相比之下,罗永浩的吐槽显得过于情绪化。他们认为预制菜并不等同于低品质食物,只要在制作过程中严格把控质量,就能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美味的菜品。西贝开放后厨,让消费者可亲眼看到菜品制作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消费者对餐厅的信任。这种观点反映了对餐饮行业现状的理解和对品牌信任的维护,他们更注重实际产品品质和商家的应对态度。
四、行业影响:从西贝个案到预制菜产业的信任挑战
(一)连锁餐饮对中央厨房的依赖现状
西贝此次风波并非孤立事件,它反映出整个连锁餐饮行业对中央厨房的高度依赖。麦当劳,作为全球知名的快餐品牌,其薯条先在中央厨房进行预炸处理,随后配送到各个门店,仅需简单复炸即可上桌;汉堡肉饼也提前腌制好,大大缩短了门店出餐时间。海底捞同样如此,火锅底料以及部分菜品的预处理工作均在中央工厂完成,配送至门店后,只需进行简单组装和加工。
数据显示,在连锁餐饮行业中,高达 85% 的企业依赖中央厨房 ,预制菜在 B 端的渗透率更是超过 60%。然而,值得关注的是,敢于公开承认使用预制菜的品牌却不足 20%。这背后反映出企业对消费者态度的担忧,也凸显了预制菜在行业内的尴尬处境。连锁餐饮企业为保证菜品的标准化和高效供应,不得不依赖中央厨房和预制菜,但又担心消费者的抵触情绪会影响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因此选择对预制菜的使用避而不谈。这种隐瞒行为不仅加剧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危机,也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二)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困境
预制菜产业近年来呈现出 “冰火两重天” 的发展态势。从市场规模来看,其增长势头强劲,预计到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8000 亿元,年增长率高达 25% 。这一增长得益于多方面因素,包括快节奏生活催生的 “懒宅经济”,使消费者对便捷饮食的需求大增;餐饮行业标准化、连锁化的发展趋势,也促使企业寻求降本增效的解决方案,预制菜恰好满足了这些需求。
然而,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却不容乐观。超 40% 的家庭明确表示 “拒绝购买预制菜” ,仅有 15% 的消费者认可其 “方便快捷” 的优势。在西贝事件中,这种消费抵触情绪被进一步放大。此次争议也暴露出预制菜产业存在的诸多问题。
标准滞后是一个突出问题。尽管国家已明确预制菜的定义,但在 “预加工深度”“标注细则” 等方面仍存在空白。这导致企业在生产和标注过程中缺乏明确指导,消费者在辨别预制菜时也感到困惑。不同企业对预制菜的理解和标准不一致,有的企业将简单的预处理食材视为预制菜,而有的企业则将经过复杂加工的成品视为预制菜,这使得市场上的预制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口碑两极分化也是预制菜产业面临的挑战。高端预制菜,如西贝的功夫菜,主打 “家庭餐桌升级”,通过高品质食材和精细制作工艺,吸引了部分追求品质生活的消费者;低价预制菜却因 “科技与狠活” 被污名化,一些不良商家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食材和大量添加剂,严重影响了预制菜的整体形象。消费者在选择预制菜时,往往难以判断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这也导致他们对预制菜的信任度下降。
传统餐饮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也面临困境。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许多传统餐饮企业开始依赖预制菜,人力成本可降低 30% 。但这种转型遭遇了消费者的 “用脚投票”。消费者习惯了传统现做菜品,对预制菜的接受程度较低,认为预制菜失去了餐饮的灵魂和温度。传统餐饮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如何平衡成本控制和消费者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专家观点:危机背后的行业转型启示
(一)危机公关的双重影响
知名危机公关专家詹军豪指出,西贝在此次预制菜风波中的应对举措具有双重影响。
从积极方面来看,西贝开放后厨,允许消费者参观菜品制作过程,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透明度。在当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食品制作过程高度关注的背景下,这种透明化操作能让消费者亲眼看到菜品的制作流程,了解食材的新鲜度和烹饪方式,从而增强对企业的信任。对于理性看待预制菜问题的消费者而言,他们更注重菜品品质和制作过程的卫生安全。西贝的这一做法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让他们更放心地选择西贝的菜品。西贝起诉罗永浩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其 “清者自清” 的形象。在商业活动中,企业的商誉是重要资产。罗永浩作为头部 KOL,其言论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西贝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商誉,表明了企业对品牌形象的重视,也向其他潜在诋毁者发出警示,起到震慑恶意差评的作用。
然而,这两项举措也存在风险。若西贝的后厨参观未能达到消费者预期,比如后厨环境不够整洁,或者菜品制作过程存在不规范操作,不仅无法消除消费者疑虑,反而会加剧舆论的逆反情绪。消费者可能会认为西贝是在作秀,从而对西贝的信任度进一步降低。法律诉讼过程通常漫长而复杂,若久拖不决,会让消费者对西贝的应对能力产生质疑,进而影响品牌形象。罗永浩作为头部 KOL,在网络上拥有大量粉丝和支持者。他的持续质疑,容易引发 “官媒 VS 网红” 的对立联想。在这种情况下,舆论可能会进一步分裂,消费者态度也会更加两极分化,这对西贝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二)预制菜产业的破局路径
在当前预制菜产业面临诸多困境的情况下,建立 “分级标注” 制度成为破局关键之一。欧盟在食品标注方面有较为成熟的经验,预制菜可借鉴这一模式,按预制程度进行分类标注。将预制菜分为原料预处理、半成品、成品三个等级,让消费者在购买时能清晰了解菜品的预制程度,从而自主选择。对于注重菜品口感和烹饪体验的消费者,他们可选择原料预处理或半成品的预制菜,回家后自行烹饪;而追求便捷的消费者,则可选择成品预制菜。这种分级标注制度既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又能提高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打造 “透明供应链” 也是预制菜产业破局的重要途径。西贝开放后厨,老乡鸡公开中央厨房溯源,这些都是企业尝试用可视化方式消解消费者信任壁垒的举措。通过公开供应链信息,包括食材的来源、加工过程、运输环节等,消费者可更全面地了解预制菜的生产过程,从而增强对预制菜的信任。企业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区块链技术,对供应链进行全程追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这样,消费者在购买预制菜时,可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获取菜品详细信息,真正做到吃得放心。
预制菜产业还需在 “效率” 与 “体验” 之间找到平衡。对于高端餐饮,可保留核心现制菜品,如西贝的莜面现搓,这些菜品能体现餐厅特色和厨师技艺,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餐饮的需求;对于基础菜品,则可使用高品质预制,以提高出餐效率,降低成本。在价格方面,企业应明码标价,区分现制菜品和预制菜品的价格,让消费者清楚了解自己的消费选择。通过这种方式,企业既能提高运营效率,又能满足消费者对美食体验的追求,从而推动预制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六、后市展望:当 “预制” 成为餐饮行业的必答题
西贝与罗永浩关于预制菜的争议,无疑为整个餐饮行业敲响了警钟,也使预制菜这一话题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此次风波之后,预制菜产业的发展走向备受瞩目。可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展望。
短期而言,自 9 月 12 日西贝门店开放后厨,其客流量或呈现 “观望式增长” 态势。部分消费者基于对食品安全及后厨透明度的关注,会选择前往门店参观,以实地考察西贝是否确未使用预制菜。这对于西贝而言,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展示自身实力的重要契机。若西贝能够成功经受住此次考验,向消费者呈现其菜品制作过程中的严格管控以及新鲜食材的使用,那么或许能够挽回部分消费者的信任,提升品牌形象。然而,倘若在参观过程中暴露出任何问题,诸如后厨卫生不达标、菜品制作流程不规范等,都极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消费者的不信任感,导致客流量再度下滑。
从中期视角来看,此次事件有望促使行业加速出台 “预制菜标注标准”。当前,预制菜的定义与标注存在诸多模糊之处,这亦是引发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矛盾的根源之一。随着消费者对预制菜知情权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以及行业对于标准化的迫切需求,预计在未来几年内,相关部门将加快预制菜标注标准的制定与完善工作。预计到 2026 年,超过 30% 的连锁品牌或将主动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这将使消费者在点餐时能够更为清晰地了解菜品的制作方式,从而做出更为理性的消费选择。对于餐饮企业而言,主动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更是提升品牌信任度的关键举措。通过透明化的信息披露,企业能够向消费者展示其对产品质量的自信,消除消费者的疑虑,进而赢得市场份额。
从长期发展趋势分析,消费者对 “预制” 的接受度将逐渐出现分层现象。对于工作繁忙的上班族而言,半成品预制菜可能会成为其优先选择。这类人群由于工作节奏快,缺乏充足的时间用于烹饪,半成品预制菜既具备便捷性,又能满足他们对烹饪体验的追求。而在家庭聚餐和宴请等社交场景中,消费者或许仍更倾向于现做菜品。这些场合所注重的不仅是食物的口味,更在于社交互动与情感交流,现做菜品能够更好地体现主人的心意与诚意。未来,预制菜将形成 “场景化消费” 格局,不同的预制菜产品将针对不同的消费场景进行研发与推广,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正如贾国龙所指出的:“预制是餐饮工业化的必然趋势,但预制菜并不等同于低品质。” 预制菜产业的发展,需要在效率与用户体验之间寻求平衡。通过技术创新和标准完善,不断提升预制菜的品质与口感,使消费者能够安心选择预制菜。同时,企业也需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提高信息透明度,消除消费者的顾虑。唯有如此,预制菜产业方能真正跨越 “信任鸿沟”,实现更为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