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使用预制菜及制定价格策略均属市场行为,但将预制菜品谎称为现制食品,这种商业误导行为严重违背诚信经营原则。” 罗永浩在社交媒体发布的质疑视频,迅速引发公众对预制菜产业的广泛关注。西贝餐饮创始人贾国龙援引 2024 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预制菜生产经营活动的通知》,强调企业产品符合 “非预制菜” 标准,并通过开放后厨直播试图澄清事实。然而,直播画面中厨师拆封中央厨房预包装食材、展示保质期长达 12 个月的 “现熬鸡汤” 等操作,反而加剧了舆论争议。
这场持续五日的公共讨论,本质上反映出预制菜行业标准与公众认知之间的显著分歧。这种认知错位不仅影响企业品牌形象,更折射出食品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深层矛盾。
一、概念界定争议:行业标准与公众认知的错位
贾国龙的辩解依据源于官方文件对预制菜的定义 —— 仅将 “熟制、加热即食的料理包” 纳入预制菜范畴,由此主张西贝中央厨房生产的半成品不在此列。但市场调查显示,消费者普遍将经过工业化处理的冷冻、预调味食材,无论成品形态如何,均视为预制菜。
这种认知差异在西贝的危机应对中尤为明显:企业既通过展示门店现制工序试图撇清与预制菜的关联,又在直播中呈现大量预包装食材加工场景。货架上标注 24 个月保质期的 “新鲜西兰花”,与传统意义上的现制食品形成强烈反差,这种矛盾操作反而强化了公众质疑。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餐饮体系下,完全依赖即时采购、现场加工的经营模式已难以满足连锁餐饮的规模化需求。
二、预制菜品质争议:科学认知与公众偏见的博弈
此次事件中,预制菜被贴上 “不卫生、不健康” 标签,但这种认知与科学研究存在显著偏差。《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的研究数据表明,采用先进冷冻技术的蔬菜在维生素和叶酸保留率上,甚至优于新鲜蔬菜。复旦大学厉曙光教授的研究亦证实,预制菜与现制菜品在营养损耗方面不存在本质差异,主要区别仅在于口感体验。
公众对预制菜的负面评价,本质上源于 “场景 - 价格” 双重评价体系:消费者对超市廉价速食的品质预期较低,而对高客单价餐饮及校园供餐则要求更高的新鲜度标准。叠加过往外卖料理包卫生事件、校园餐食安全争议等负面案例,公众已形成 “预制菜 = 食品安全风险” 的认知定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日本通过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使预制菜在校园供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种差异凸显出我国食品安全信任体系建设的紧迫性。
三、产业发展困境:连锁餐饮的成本控制与品质追求的矛盾
西贝坚持使用预制菜的商业决策,折射出连锁餐饮行业的生存逻辑。根据《2022 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发展报告》,预制菜的应用可使企业综合成本降低 8%。以西贝 2025 年上半年不足 5% 的净利率计算,放弃预制菜将显著增加经营风险。此外,中央厨房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在人力成本控制(单名操作工可替代 20 名传统切配工)和产品质量稳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这种产业需求与消费者期待之间的矛盾,在行业内普遍存在。部分企业采用分级标识系统(如老乡鸡的绿、橙、红标签)明确菜品加工方式,获得市场认可;但更多企业仍采取模糊表述或虚假宣传策略。行业从业者指出,建立科学的消费教育机制,远比简单迎合公众情绪更为重要。
四、监管路径探讨:标准建设与信任重建的挑战
当前呼吁通过立法强制标识预制菜的建议,在实施层面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执法资源严重不足,以北京市为例,5680 名执法人员难以对 21.8 万家食品经营主体进行有效监管。其次,预制菜概念界定存在多重标准,官方定义与民间认知的差异导致监管标准难以统一。此外,消费者维权意识薄弱,实际投诉量与潜在问题规模存在巨大差距。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重建消费信任。企业需建立透明化信息披露机制,明确说明菜品加工方式与品质保障措施。西贝的教训表明,企业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技术应用,更要重视与消费者的有效沟通,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品牌危机。
结语:产业升级中的信任构建
此次舆论事件未产生真正赢家:西贝品牌形象受损,行业争议未能有效解决,消费者仍对预制菜安全性存疑。预制菜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成果,在提升供应效率、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当前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完善行业标准、加强监管力度、推动企业诚信经营,弥合产业发展与公众认知之间的鸿沟。对于餐饮企业而言,建立透明化经营体系、强化消费沟通,是赢得市场信任的关键所在。
|